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吐鲁番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小题。
边塞是唐诗中习见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包括当时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汉族的和非汉族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张公即张守珪。据史,他曾多次大破契丹。诗篇就是以这些事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就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内蒙古中部。张守珪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内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西部,与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契丹作战。榆关、碣石等地名则是一个现实的系统,而瀚海、狼山等地名则是一个比拟的系统。但四句连贯而下,浑然一气,只有细加寻绎,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问题。
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不止于唐代边塞诗中的地名有方位不合、距离过远这种现象。沈括《梦溪笔谈》云:“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论也。”为了要突出地表现袁安宁愿僵卧雪中挨饿,也不肯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去乞求帮助,增加别人的负担这一主题,画家实写了雪景,也写了当地雪中所不可能有的翠绿色的芭蕉,以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格,显示出他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也没有被困难压倒的精神。这样,就比只一般地去写出雪中萧条寒冷的景象,更加有效地塑造袁安的形象和表现作品的主题。
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所记的事应在北京,却掺杂了许多回忆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的风光”。成为江南风光突出的表现的,是栊翠庵的红梅花。第四十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五十回又写了薛宝琴等人作《咏红梅花》的诗,并由宝玉去庵中向妙玉讨了一枝梅花。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同意《红楼梦》中存在着这些“回忆想象的成分”的。他们有的举出许多书证,考出“北方亦可植梅”,企图肯定这部小说在细节描写上的绝对真实性。总的来说,俞先生所言,“此等处本作行文之点缀,无关大体,因实写北方枯燥风土,未免杀尽风景”,这是对的。若单就这两回赏梅、咏梅而言,则它是作家所乐于描写的众姊妹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之前,有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在这之后,又有桃花社、柳絮词。它们写的是秋、冬、春三个不同的季节,在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情方面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按照曹雪芹的美学观点看来,在大雪以后放晴的天气里,还有什么花木比盛开的红梅更加鲜艳和吸引人呢?又还有什么安排比将雪中盛开的红梅放置在那位外冷内热的妙玉的修行之处更富于象征性呢?它不但使众人赏雪赏花的兴致受到鼓舞,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新加入姊妹们行列的薛宝琴等三人的诗才得到表现,而且还进一步地暗示了妙玉和宝玉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即使红梅本非大观园中所能有,但在这两回书里,却成为非有不可的事物了。
现在,我们应回到本题上来,研究一下出现在唐人边塞诗中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和军事行动的实际,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现互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显然地是为了更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由于汉、唐以来,中国和外国,汉族和非汉族在相当长远的年代和非常广阔的区域里有过情况极其复杂,和战都很频繁的接触,所以诗人们在反映当前事件的时候,就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事件,在反映某一边塞地区的时候,也往往会联想到另一边塞地区。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用典这一艺术手段分不开的。汉是唐以前唯一的国势强盛、历史悠久的统一大帝国;汉唐两朝有许多可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既然古代诗人们不一定要承担提供或绘制历史地图资料的任务,那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误”了。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真实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
(摘编自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适《燕歌行》中的出现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B.从唐代边塞诗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常常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
C.王维《袁安卧雪》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机械地翻版自然和历史,具有比完全写实更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力。
D.《红楼梦》中海棠社、桃花社有关情节写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表现了有关人物的形象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人边塞诗常出现的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
B.高适《燕歌行》地名的方位问题不易被发现,展示了诗人高妙浑然的用典技巧。
C.作者总体上认同俞平伯的有关观点,并对俞平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论述和补充。
D.作家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要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5.有学者在讨论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时认为:“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结合本文,评价前述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小题。
远去的马蹄声
贺捷生
那天,父亲骑一匹快马,“嘀嗒嘀嗒”地向他的老家桑植洪家关驰去。离家门口还有十几丈远,他把缰绳往警卫员手里一扔,便向母亲和我住着的那间屋子里扑过来。当时我正在熟睡,母亲给浑身冒着热气的父亲打着手势说,轻一点,轻一点。父亲却顾不了那么多,他把我从小床上抱起来,一下举上半空转起圈来,吓得我从梦中惊醒,哇哇大哭。
从战场上回来,父亲水没喝,饭没吃,看我一眼就走了。母亲后来说,那天他远去的马蹄声,嘀嗒,嘀嗒,要多好听有多好听。
这是我第一次听见马蹄声,父亲的马蹄声,胜利的马蹄声。初次来到这个世界,恐怕没有谁比我听到了更多的马蹄声;没有谁像我那样整日整夜地枕着马蹄声入眠;更没有谁像我那样,每天等待那串马蹄声的响起,就像等待日出和日落。
十八天后,我坐在由一匹小骡马驮着的摇篮里,成了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开始长征的一员。队伍上路时,喊喊嚓嚓的脚步声和嘀嗒嘀嗒的马蹄声,让我乖得不敢发出哭声。
父亲原本是不准备带我走的,他连寄养我的人家都找好了。①但当父亲和母亲轮番抱着我赶到这个亲戚家时,一家人已吓得不知去向。父亲也不是铁石心肠,看到母亲生怕失去我,想起几年前出生的姐姐红红就死在他打游击途中的冰凉怀抱里,他咬咬牙,说:“那就把小丫头带上吧,不过路上艰险,是死是活就看她的命了。”
父亲不愿带我走的原因,除去路途艰险,行军不便,还在于我年幼无知,哭笑无常,说不上什么时候会暴露部队的行踪。因为红军要一次次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这种时候如果我失声大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部队出发的时候,虽然我父亲贺龙是总指挥,但当政委的任弼时伯伯依然板着脸对母亲说,关键时刻,不能让孩子哭,否则,将全军覆灭。
我还是跟着父亲和母亲走了,跟着那串时而敲打在岩石上,时而深陷在泥沼里的马蹄声走了。从此山高水长,风餐露宿,嘀嗒嘀嗒的马蹄声始终陪伴着我,就如同母亲始终对我不离不弃。
毕竟还在月子里,母亲也有走不动的时候,就抱着我骑在小骡马上走。父亲看见了,从母亲手里接过襁褓。父亲那匹马高大,健壮,背脊宽阔,跑起来像一片飞翔的陆地。在驰骋中敲响的蹄音,像奔雷,像风暴,像大浪拍打着礁石。
此后几天,父亲每天都带着我在原野上狂奔。他勒紧腰间的皮带,拉开领口,把我小心翼翼地放进他宽大的衣兜里,如同一只大袋鼠装一只小袋鼠。偎依在他那温暖的胸膛,我一声不吭,仿佛回到了母亲的肚子里,仿佛那一路上嘀嗒嘀嗒的马蹄声,仍是母亲的心跳。没几天,发生了那个流传甚广的趣闻:他把我弄丢了。
那是过贵州的一个山垭口,前后突然出现了敌人。父亲意识到有落入包围的危险,打马狂奔,迅速调动被挤压在山垭里的部队抢占两边的山冈。但他想不到,就在这时,我就像个飞起来的包裹,从他的怀里被颠了出来,重重地落进路边的草丛里。接下来杀声四起,红军从山垭口夺路而行,没有人想到会从军团总指挥的怀里掉出一个孩子来。
②部队突围后,山垭复归沉寂,山风像水那样徐徐漫过来。
我想我以后的反应,纯粹是条件反射,当那串熟悉的马蹄声消失之后,摔晕在草丛里的我慢慢醒过来,感到周围冷冰冰的,死一般寂静,便不由自主地哭起来。
落在大部队后面的几个伤病员接着走进了山垭,并且机警而又奇怪地听到了我的哭声。就循声找到那片草丛,看见我脸色青紫地躺在那儿,嘴角在一阵阵抽搐,四肢已经没有蹬踏和抓挠的力气了。伤病员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们都伤着,病着,连自己都没有力气赶上大部队,怎么有能力管一个气息奄奄的孩子?
“看啊,婴儿裹着红军的衣服!”突然有人惊呼起来。
几乎在同时,伤病员们全都打消了放弃我的念头,开始考虑如何把我带走。
伤病员们走路本来就慢,抱上我这个婴儿,要频频换手,就走得更慢了。他们用了一个多小时,才翻过崎岖的山垭口。
太阳偏西了,几个人坐一块岩石上休息,从大部队过去的方向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
山垭遭遇战后,父亲带领部队一口气奔袭了几十里。喘口气的时候,他习惯性地伸出手去掏口袋里的烟斗,就像触电一般,这时他猝然发现身上少了什么。是的,他的怀里空了,他心爱的女儿不见了!一声“糟糕”还未出口,汗珠已滚滚流淌。③当即他烟不抽,脚不歇,带上两个警卫员,快马加鞭,十万火急地返回来寻找。
伤病员们列队向军团总指挥行军礼,父亲的马像风一样从他们的面前刮过去。跑着,跑着,父亲心里一惊,下意识勒住了缰绳:“你们看见了我的孩子吗?”
伤病员们一愣,把刚捡到的襁褓茫然举起来:“总指挥,是这个孩子吗?”“是她!是她!”父亲从马上滚下来,如同抢夺一般把襁褓搂进怀里。掀开一看,我哼哼唧唧的,饿得把手指吮得吱吱有声。
④父亲的眼睛红了,两滴混浊的泪水夺眶而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提及去世的姐姐红红,以小见大,表现了战火中生命的脆弱与革命的艰险。
B.用“趣闻”来写父亲把“我”弄丢这一大事,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有气无力的伤病员决定救助一个小婴儿,是因为他们认为可以找到孩子的父母。
D.作者用比喻、排比等多种手法描写马蹄声,营造了诗意氛围,强化我的感受。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轮番”写出了离别前的依依不舍,“吓得不知去向”揭示了当时革命者处境的艰难。
B.句子②的环境描写与前面部队突围时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对比,是为了突出山垭遭遇战的惨烈。
C.句子③运用短句,加快叙事节奏,表现父亲发现女儿丢失后立刻出发寻找的担忧和焦急的心情。
D.句子④是父亲寻得女儿后的细节描写,与指挥突围战时的果毅形成反差,使人物塑造有血有肉。
8.本文以婴儿视角叙述故事,看似不合情理,实则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标题是“远去的马蹄声”,而有人认为应为“渐近的马蹄声”。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小题。
材料一: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 ”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正确答案,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丑,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来纪日的一种方式,它的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文中的“属”通“嘱”,意思是“交付”,和《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
C.“会”在文中是“恰巧、恰逢”的意思,和《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会”意思相同。
D.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暂时留在胡亥处,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言论。
C.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杀了。
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人,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14.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5~16小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温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颖师弹琴》起调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用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做比,让人联想到他们在窃窃私语、谈笑、倾诉。
B.“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写声音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
C.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时,诗人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
D.李诗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故而使人难以把握诗中描写的音乐美。
16.写出《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的句子是:“,”。
(2)《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3)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20小题。
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相形见绌,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②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这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B.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C.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止于此罢?……”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1~22小题。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我们向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
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灿烂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如同在画中。
21.量词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强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加点量词的妙处。(4分)
(1)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2)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
22.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文中画横线句子是改文,请阅读下面的“原文”,分析其被更改的原因。(5分)
原文: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况且,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老子认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鲁迅却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答案
  1.C
  2.A
  3.B
  4.文章开篇提出唐人边塞诗中存在地名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现象;接着以高适《燕歌行》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指出诗中部分地名用典而非写实;然后通过王维《袁安卧雪》、《红楼梦》中红梅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艺术创作中改变生活真实的现象较为常见;最后阐述唐人边塞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为突出边塞主题、唤起历史回忆、激发地理想象等,同时强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5.这种观点不合理。艺术创作并非机械反映现实,岳飞在《满江红》中写 “直捣黄龙府” 与 “贺兰山”,可能是为了更突出地表达抗金决心、爱国情怀等,不一定需要完全符合地理常识。就像唐人边塞诗用典改变地名方位距离以突出主题一样,不能仅以地理方向乖背来判定《满江红》非岳飞所作。
  6.C
  7.B
  8.①以婴儿视角叙述,使故事更具新奇感和独特性,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婴儿对世界认知有限,以其视角能淡化战争的残酷,更突出父亲、母亲及红军战士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的情感。③婴儿无法理解复杂世事,其对马蹄声的感知等描写,增添了文章的纯真色彩,使情感表达更真挚自然。
  9.示例一:“远去的马蹄声” 更好。理由:①“远去的马蹄声” 象征着父亲和红军队伍一次次奔赴战场、远离家乡,体现了革命的艰辛和他们的义无反顾。②“远去” 也暗示着那段历史逐渐远去,但马蹄声承载的革命精神永不消逝,引发读者对历史和先辈的缅怀。③从文中内容看,父亲多次骑马离去,马蹄声 “远去” 是文中多次出现的场景,以此为题更贴合文本。
  示例二:“渐近的马蹄声” 更好。理由:①“渐近的马蹄声” 代表着希望和依靠,比如父亲找回 “我” 时马蹄声渐近,给人带来温暖和安心。②它象征着革命胜利的脚步逐渐临近,红军的奋斗会带来光明的未来,富有积极向上的寓意。③与 “远去的马蹄声” 相比,“渐近” 更能体现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更能凸显文章主旨。
  10.B、C、E
  11.C
  12.A
  13.(1)丞相李斯认为他说的对,于是就与赵高一起谋划,伪造接受秦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2)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来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14.①从李斯个人才能等方面与蒙恬对比,指出李斯不如蒙恬,暗示扶苏即位后李斯地位不保。②夸赞胡亥慈仁笃厚,劝说李斯立胡亥为太子对其有利。
  15.D
  16.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妙处:①“昆山玉碎” 形容乐声清脆,仿佛玉石破碎;“凤凰叫” 使乐声更具高贵、空灵之感。②“芙蓉泣露” 描绘出乐声的哀怨、悲切;“香兰笑” 则展现出乐声的欢快、愉悦。③诗人通过这些奇特的比喻,从听觉和视觉等多角度,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和乐曲的美妙动听。
  17.(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其文约,其辞微
  (3)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8.①独一无二;②无与伦比;③坚如磐石
  19.D
  20.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①强调了长征的重要意义,将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从不同方面突出长征在历史、宣传、革命火种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使论述更全面。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长征的伟大。
  21.(1)“枚” 通常用于扁平状物体,将太阳比作 “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形象地写出此时太阳的形状和暗淡,突出其容易被忽视的特点。(2)“轮” 给人一种圆满、完整的感觉,“一轮血红的落日” 生动地描绘出落日的形状和颜色,展现出其辉煌、壮观的景象。
  22.原文中 “况且” 表递进关系,逻辑上应是先边缘不清晰,再导致太阳被遗忘,原句逻辑顺序不当。改文调整语序后,先说明太阳变得不怎么显明,边缘不清晰,进而得出太阳被遗忘的结论,符合逻辑思维规律,表达更顺畅。
  23.略(作文需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行立意、构思并创作,围绕 “知足” 与 “不满” 展开论述,从不同角度阐述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和思考,结合实际生活事例,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