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新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 B. C. D. 2.“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一民谣反映的事件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巢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隋末农民起义3.明清时期,你要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要想获得好成绩,你必须做到的是( )A.熟读《道德经》B.熟读唐诗、宋词、《史记》等C.遣词造句要无所忌讳,围绕时政提出创新观点D.钻研“四书”“五经”,按照八个部分的格式答题,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4.这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模式始于战国时期,定型于秦汉,一直延续到清朝。它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A.中央集权制度 B.行省制度C.三省六部制 D.皇帝制度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B.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C.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D.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6.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戏剧表演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有关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红楼梦》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B.晚年的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最终完成了小说《红楼梦》的创作C.清代的戏曲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原流行于杭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D.昆曲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7.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咏史》中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该现象( )A.破坏了社会稳定 B.提高了官员素质C.阻碍了社会进步 D.提供了教育模式8.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A.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C.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9.下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10.明朝中后期,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帮在上海外冈、枫泾、南翔诸镇投重资开设棉布字号,收购棉布。同时,开设染坊并雇佣工匠加工,亦工亦商。材料反映商帮的经营活动A.促进了投资方式的改变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C.标志着资本主义的产生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11.认识课题和时代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根据下图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的课题名称是A.东汉的兴衰 B.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C.明朝的统治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2.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A.“四书”“五经” B.《史记》 C.《齐民要术》 D.《三国演义》二、填空题13.戚继光抗倭背景: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 ,海防松懈,倭寇与我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我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14.黄宗羲: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激烈反对 ,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15.北京城:基础:元修建时间:1406—— 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 年正式迁都北京。结构组成: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 是北京城的核心,今称 。设计者:木匠概况:占地面积 万平方米。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长 多米,设有 个门。内城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 个城门。外城在内城的南面,设有 个城门。重点建筑: ;平面呈“ ”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北京城的建筑以 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 、城垣、 、官衙、仓库、寺观、桥梁、街巷、工商场所,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其中,最为雄伟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 万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 间。历史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 建筑群。16.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1)官场腐败: 以后,官场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2)军队腐败: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将领 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3)财政危机:嘉庆以后,出现了 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4)社会危机:清朝中期以后, 现象加剧。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重重。三、综合题17.活动探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活动一:【疆域变迁——民族认同】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活动二:【民族认同——多元一体】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2)根据材料二,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活动三:【多元一体——巩固发展】材料四: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A ______ 。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设置B ______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3)完成表格,在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两种)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4)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18.【中国古代的经济】材料一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断功谕农民广种春差,或频下功种麦的诏今,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摘编自周方高,宋患聪《咯论宋代农业技术推广》材料二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摘编自人民教有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经济与社会生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商贸兴盛的影响。四、材料题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时间 耕地面积(顷)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材料二:宋朝时期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中期,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1)1661—1766年,清朝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2)依据材料二回答,“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有了怎样的发展?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一册)材料二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的食物是从何地通过哪一条交通道路传入中原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甘薯和玉米的传入、栽种所产生的影响。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图1 都江堰示意图注:鱼嘴作为分水之用,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图2 玄奘西行求法(邮票)注: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图3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注:鉴真历经12年,终于成功东渡日本。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 图4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注:北京城根据我国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的朝向。——以上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七年级下册历史新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A B A C B C A题号 11 12答案 D A1.B2.C3.D4.A5.B6.A7.C8.B9.C10.A11.D12.A13.政治腐败14.君主专制制度15. 大都 1420 1421 (宫城)紫禁城 故宫 蒯祥 72 9000 6 9 7 北京城 凸 宫殿 王府 城楼 16 9000 皇家16. 乾隆 贪污兵饷 财政 人口增长17.(1)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均田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任两点,意思相近即可)(3)文成公主;驻藏大臣;方式:与少数民族和亲、设置管理机构、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制定法律。(4)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18.(1)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2)特点: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 影响: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9.(1)变化:增加、增长等。因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2)“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湖广地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湖广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20.(1)农作物:稻、粟、黍。(2)何地:西域;道路:丝绸之路。(3)影响: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提高了粮食总量,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21.【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 图片序号:图4。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统一全国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明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政府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结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可以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示例二】图片序号:图1。 图片序号:图4。观点:我国古代重大工程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论述: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发挥了分洪、排沙、控流、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明朝修筑了长城,以城墙为主体,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朝长城规模宏大,设施完善,建筑水平高超;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中轴线纵贯南北,均衡布局,根据北方建筑避寒采光的习惯,规划房屋朝向,形成了完整、和谐的巨大建筑群。结论:我国古代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示例三】图片序号:图2。 图片序号:图3。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论述: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为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历经艰辛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结论: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也学习、吸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示例四】图片序号:图2。 图片序号:图3。观点: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互鉴的作用。论述: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开辟了沟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并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促进佛教的发展。根据其口述而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地理、历史和风俗情况,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结论:我国古代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说明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互鉴的作用。【示例五】图片序号:图1。 图片序号:图3。观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论述: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发挥了分洪、排沙、控流、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我国的医药、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作用。结论: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四大发明等优秀文化泽被中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