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高中9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高中9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总结

资源简介

高考复习:高中9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总结
一、【焉】
(一)语气词
1、放在句末,表示感叹、疑问或陈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啊)
2、放在句中,表示停顿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建筑群像蜂巢一样密集,如旋转的水涡,高高耸立着,不知道他有几千万座。)
(二)代词
1、第三人称,相当于“之”、“他”或“他们”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2、表疑问,相当于“哪里”或“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活着的事情尚未弄清楚,怎么能理解死亡)
(三)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或“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2、相当于“于何”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二、【也】
(一)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1、表判断。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怎么能期望它能跑到千里那么远呢?)
3、表感叹。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苛捐杂税的政策就像虎患一样严重)
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5、表示陈述或解释。
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之所以这样忍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危难置于个人恩怨之上)
(二)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判断。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老虎看见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灵)
2、表陈述或解释。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的非凡并非天生,而是善于利用外物)
3、表语气停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三)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三、【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所以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屠惧,投以骨。《狼》
(屠夫感到害怕,就用着骨头去投喂它)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嘱咐我写篇文章来记录一下这件事)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比喻,堵塞了忠言进谏的道路)
3.表顺承,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地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驴去)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的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四、【因】
(一)用作介词
1、依照,根据。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引导)
2、 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
(二)用作连词
1、 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于是拔出刀砍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2、 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取建筑材料,才有人见到这座山)
(三)用作动词,译为“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五、【于】
(一)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二)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二章》
(上天若要将重大使命赋予到某个人身上……)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的“于”
(被别人所控制)
(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让人感到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五)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让人萎靡死亡)
六、【与】
(一)读音:yǔ
1、作动词,给予。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于是给他一个生的猪腿)
2、作动词,结交;交好。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齐国亲附秦国却没有援助其他五国)
3、作名词,朋友;同类者。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原毁》
(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
4、作动词,通“举”,整个;都。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
(纵观历史都是这样啊,我又何苦抱怨今人的行径)
5、作连词,和。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6、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7、作介词,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
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柳毅传》
(洞庭湖的繁华跟京城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8、作介词,为;替。
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
(离开时,里长替他裹头巾束发(表示未成年))
(二)读音:yù
1、作动词,赞同。
固君子之所不与也。《中山狼传》
(这本来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不愿意交往或共事的人或事)
2、作动词,参与;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
(三)拼音:yú
1、作助词,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齐桓晋文之事》
(大王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我可以听听吗)
七、【则】
(一)作名词
1、法则;准则。
宣其德行,顺其宪则。《叔向贺贫》
(宣传他的德行,理顺完善他的宪章法则)
2、榜样。
愿依彭咸之遗则。《离骚》
(我愿意遵循彭咸留下的法则或榜样)
3、等级。
坤作地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
(坤卦显示出地势,好坏则分为九个等级)
(二)作动词,译为“效法”
河山图,洛出书,圣从则之。《易经·击辞》
(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圣明的人能根据一些征兆进行研究推理得出一系列理论性的结论)
(三)作副词
1、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2、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只有盘盂的大小了)
(四)作连词
1、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黄河以南发生灾荒,便把民众移到黄河以东)
2、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3、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殽之战》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发现杞子及其部下原来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
4、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
(谨慎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想要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作战)
5、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
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
(您的宅子非常华美,我作为您的下属实在是感到恐惧不安)
(五)作助词
1、无意义。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诗经·齐风·鸡鸣》
(这又不是公鸡叫,是那苍蝇嗡嗡闹)
2、表示疑问,相当于“呢”。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宥坐》
(百仞那么高的山,却可以任由车子一直拉到山顶,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坡平缓)
(六)固定搭配
【则例】成规。
【则天】以天为法。唐代女皇武后的谥号,世称武则天。
【则效】效法。
八、【者】
(一)作代词
1、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祸患)
2、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大王说:“是的,确实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二)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
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值得去追寻)
2、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3、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妻子觉得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
4、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客何为者?《鸿门宴》
(客人是干什么的)
5、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6、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然而来来回回地观察驴子,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7、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三)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九、【之】
(一)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陈胜协助他,一同杀了两个军官)
2、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如果认为我可以教导而屈尊教我,那就是我的幸运了)
(二)作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病治好作为自己的功劳)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 《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呢)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在朝廷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