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广阳区初中毕业生统练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内设3个展厅,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展出的实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知,河姆渡居民A.已经学会了纺织和制衣 B.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技术C.已经学会打井灌溉技术 D.已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卜宪群总撰稿的《中国通史》中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奠定了以后中国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材料体现了秦统一中国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C.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的形成局奠定了基础D.强化了各地之间的联系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零二五年新年贺词中说道:“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我们要一起努力……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A.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B.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C.唐太宗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4.某班设计了一期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板报,请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为这期板报拟一个标题A.悬壶济世医天下 B.抗击侵略卫中华C.革故鼎新拓未来 D.文化使者播友谊5.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A.政治革命的诉求 B.组建军队的愿望C.教育救国的主张 D.发展实业的决心6.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多地举行了纪念活动。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主要是学习他A.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B.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改良精神C.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7.1955年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一次会议,借用他形象的说法,这次会议是“遭鄙视的、受侮辱的、受伤害的、一无所有的——简而言之,受压迫的人种聚集到了一起”。该会议是A.巴黎和会 B.雅尔塔会议C.万隆会议 D.日内瓦会议8.下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成立后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其中我国1972年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的成立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9.人类早期的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这些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下图中的图片信息可印证的文明是A.古代美洲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C.古代亚非文明 D.现代亚洲文明10.《后美国世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历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是A.文艺复兴--两次工业革命--美日欧三足鼎立B.新航路开辟--第二次工业革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C.启蒙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一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两极格局彻底瓦解11.语言折射历史变迁,至某一历史时期,英语中的industry(工业)、class(阶级)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意义;capitalism(资本主义)、proletariat(无产阶级)等新词汇在这一时期出现。以上词汇变化的时代背景是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重商主义的推行C.工业革命的推进 D.“光荣革命”的发生12.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讲话中说“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这表明A.世界已经形成了多极化格局B.美国已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C.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强有力冲击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3题1 4分,14题12分,15题10分,共计3 6分)13.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摘编自丁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材料二:依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采用的制度及汉武帝为削弱诸侯国势力而采取的措施。(4分)并分析这些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2分)(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2分)并根据材料二归纳该制度的重要意义。(2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4分)1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阻挡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中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三国时期 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隋朝 隋炀帝三次派人前往琉求,内地汉人开始移居台湾。元朝 设置① ,负赉管辖澎湖和琉球明朝末期 荷兰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 台湾正式建省1895年 甲午战败,割让给日本1945年 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1949-1979年 武力解放台湾,不放弃和平谈判1982年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2年 汪辜会谈,达成②1995年 江泽民“八项主张”2025年 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台湾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1)阅读材料,请把上表横线①②处填完整。(4分)(2)请依据上表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15.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材料一: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兰军装的德国党卫军,冒充波军,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菜维茨电台,他们在广播里用波兰语辱骂德国,并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实际上是德国囚犯的尸体,接着,全德各电台广播了“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9月1日凌展,德国便大举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到这时,民族对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都达到了极点,现代社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摘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材料三: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也说过:“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渍。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分)(2)“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请从经济角度举例证明 (2分)(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2分)(4)战争是人类的伤痛,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未来世界的美好祝福。(2分)2025年广阳区初中毕业生统练一答案1.D 2.C 3.C 4.B 5.C 6.A 7.C 8.D 9.C 10.B11.C 12.C13.(1)郡县制;(2分)推恩令。(2分)共同作用: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都有利于巩固统治(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2)制度:科举制(2分)意义:①提高了官员素质;②形成了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3)经验:注重制度创新;注重选拔人才;强化中央集权(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14.(1)①澎湖巡检司(2分)②九二共识(2分)(2)事例观点: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分)论证:从历史长河看,台湾与大陆联系十分紧密,归属中国有清晰脉络。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885年,清朝在台湾正式建省,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2年,“九二共识”明确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同根同源。历史证明,台湾与祖国命运始终相连,实现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任何分裂行径都违背历史潮流。由此可见,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6分)15.(1)事件:德国闪击波兰。(2分)影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2分)(2)举例证明: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大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3)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4)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等。(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