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保护人身权》一、教材解析 本框为“保护人身权”。人身权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本框主要探讨了人身权利的范围和网络自媒体时代容易被侵犯的肖像权、隐私权的保护。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维护自身的人身权,不侵犯他人的人身权。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有了对民法典的基本了解,但对最重要的人身权利的保护措施,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发展,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提升法律思维和法律运用能力。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遵守校规校纪,但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人身权的保护,可能缺乏足够的警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如果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案例,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身权的法律保护知识三、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保护人身权的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对公民人身权的保护,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从而增强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使学生明白,国家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人身权的道德意识,明白每个人的人身权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的品质,杜绝任何侵犯他人人身权的行为。教育学生在面对涉及人身权的问题时,要秉持公正、善良的原则,妥善处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法治观念:帮助学生了解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权的具体规定,明确人身权的内涵、外延以及保护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人身权受法律保护,同时也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人身权益,提高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健全人格:通过对保护人身权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冷静应对问题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面对人身权相关的复杂情况和纠纷时,引导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客观分析问题,避免因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让学生明白,在维护自身人身权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学会在权利与义务之间找到平衡,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人身权不仅关乎个人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法治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保护人身权的法律法规,积极维护社会的人身权利秩序。当发现侵犯人身权的行为时,勇于站出来通过合法途径予以制止,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的界定和保护。 教学难点:隐私范围的把握。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图文视频资源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七、教学内容设计导入预设过程(约3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前小游戏:黑羊游戏。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发出指令,引导学生做出选择。 解释黑羊游戏的角色,设问:黑羊游戏让你联想到什么?链接校园欺凌。 呈现学习主题,展示学习目标。 聆听游戏规则,积极主动参与。 了解四川省省情,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明确学习主题,了解学习目标。环节一:认识欺凌,初识人身权教学内容:人身权的重要性和原则。预设过程(8分钟)1.课堂小调查活动:你认为有以下行为属于玩笑吗?如给别人取绰号、用别人的照片做成表情包斗图、把他人的隐私当成笑话传播、故意推搡他人,造成他人受伤。 2.讲解霸凌行为的形式,并揭晓黑羊游戏结局,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游戏给你什么启示? 3.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4.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人身权的重要性和原则,以及人身权的基本内容。 1.积极参与课堂小调查活动,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回答。 2.了解霸凌形式,知晓黑羊游戏结局,独立思考,积极回答。 3.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 4.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基础知识点。环节二:以案说法,深究人身权教学内容:人身权的内容。预设过程(20分钟)1.出示案件一:“小打小闹”还是“校园欺凌”? 引导学生思考:请你说一说,这是“小打小闹”还是“校园欺凌”?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在目睹这样的行为时,你会这么做? 出示案件最终判决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这起案件给你什么启示? 呈现与此案件相关的法律,《民法典》1002、1003、1004、1179条与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有关的法律规定。 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理解和总结基础知识点: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 出示案件二:“吃瓜行为”还是“校园欺凌”?引导学生思考:请你说一说,这是“吃瓜行为”还是“校园欺凌”?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在了解这样的行为后,你会这么做? 出示案件最终判决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这起案件给你什么启示? 呈现与此案件相关的法律,《民法典》1019、1032条与肖像权有关的法律规定。 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理解和总结基础知识点:法律保护肖像权、法律保护隐私权。 课堂活动:答案对对碰。出示不同案例,学生说出对应的权利。 10.展示《民法典》1120条,引导学生认识到肖像权的范围。 11.教师拓展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黑羊游戏对应的角色应该有的行动。 12.组织学生设计预防校园欺凌公益广告词,提示自我保护口诀。 1.了解案件一,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回答。 2.知晓判决结果,分享个人感悟与启示。 3.阅读《民法典》相关法律,了解生命权、健康权。 4.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基础知识点。 5.了解案件二,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回答。6.知晓判决结果,分享个人感悟与启示。 7.阅读《民法典》相关法律,了解隐私权、肖像权。 8.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基础知识点。 9.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利用所学抢答。 10.阅读《民法典》1120条,认识到肖像权的范围。 11.拓展知识视野,了解遭遇霸凌的正确对待方式。 12.结合本课所学,撰写广告词,并了解自我保护相关技巧。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八、学习评价与作业设计 1.近年来,一些恶性的校园欺凌案件不时刺痛人们的神经,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小明搜集到一张漫画(如下图)。下列对漫画认识正确的是(D) ①欺凌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 ②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不欺凌弱小 ③未成年人实施欺凌行为不用负法律责任 ④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是最珍贵的 A.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 2.王某犯下多起抢劫案,引起各方关注,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为了回应社会大众对该案的关注,当地普法办联合电视台对宣判过程进行拍摄报道。在狱中的王某得知此事后,认为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侵犯了他的肖像权,遂委托律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中电视台的行为(D) ①侵犯了王某的生命权和肖像权 ②已构成侵害王某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③是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没有侵犯其肖像权 ④依法报道违法犯罪案件,未侵犯公民权利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24年7月,为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推进并规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应用,加快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研究起草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C) ①说明隐私就是指我们的私人生活 ②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 ③有利于尊重和保护我们的隐私权 ④能够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下列正确的做法有(B) ①依法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 ②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同样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③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和侵害时,要及时为自己讨回公道,以牙还牙 ④加强自我保护,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