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11.3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情境教学】11.3严于律己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第三框《严于律己》
一、教材解析 本课先通过不同违法的责任认清“法不可违”,推进到最严重的违法犯罪及责任(刑罚),让学生敬畏法律、远离犯罪,最后落脚到与犯罪行为作斗争,严于律己,守住底线,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本框“严于律己”主要探讨了犯罪的避免情境假设,青少年犯罪法条学习,不良行为是如何演变成犯罪的。本框也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敬畏法律,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底线思维,学会自律,保持清醒头脑、不冲动,从点滴小事做起,堂堂正正做人,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二、学情分析 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涉案未成年人对法律知识多少有些了解,但对法律边界却又认知不清。如有些未成年人不知道与14周岁以下幼女自愿发生性关系构成强奸罪,或是知晓但心存侥幸心理;有些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也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显现。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不良行为习惯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的认知,引导学生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始终牢记底线思维,学会自律。
三、教学目标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依法自律、自觉守法的法治信仰。强化法律概念、后果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危害,不抱侥幸,厘清认知。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坚决摒弃一切不良行为,珍惜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时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图文视频资源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参与“123木头人”游戏,明确规则。 2. 邀请一名学生担任“逗笑官”,监督参赛者。 3. 采访胜利者与失败者,引出“自律”主题。4.呈现学习主题,展示学习目标。 了解游戏规则,做好参与准备。 每列派代表上台参与游戏,其余学生观察。 分享游戏感受(如:“忍住不动需要很强的自控力”)。 明确学习主题,了解学习目标。
关卡一:破解年龄谜题,增强法治观念
教学内容: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预设过程(10分钟)
1. 讲解规则:每组代表根据问题选择年龄区域(12岁/14岁/16岁)。 2. 依次提出三个法律问题,结合PPT展示法律条文并解释:问题1:偷手机需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问题2:群体斗殴致重伤的刑事责任年龄? 问题3:帮助网络诈骗的刑事责任年龄? 3. 结合《刑法》十七条补充说明刑事责任年龄。 4.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学法的人。 1.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站位选择答案。 2.倾听教师讲解,代表选择,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记录关键法律知识。 3.阅读相关法律,了解刑事责任年龄与犯罪后果。 4.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基础知识点。
关卡二:预判未来后果,杜绝不良行为
教学内容: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预设过程(10分钟)
出示小组合作任务:续写人生结局。并说明合作规则。 展示案例“小明的堕落轨迹”,组织小组合作续写结局。 巡视指导,提示从“行为后果”“法律制裁”等角度分析。 总结学生发言,引用俗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强调防微杜渐,总结小明步入犯罪的轨迹。 出示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引导学生思考两者区别。 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1.了解小组合作任务与合作规则,做好讨论准备。 2.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认真思考,选出代表展示成果。 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可适时补充。 4.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小明的犯罪轨迹。 5.了解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并积极区别。 6.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基础知识点。
关卡三:护航自身成长,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内容:如何远离违法犯罪。
预设过程(10分钟)
出示活动:你会怎么做,并出示合作规则。 引导学生抽取情境模拟任务卡,并组织学生积极讨论。 组织小组准备表演,强调“合法、合理、有礼貌”的应对方式。 点评学生表演,肯定正确行为(如:“拒绝诱惑并劝告朋友”)。 播放视频《预防违法犯罪》。 教师全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 了解活动规则,做好小组合作准备。 小组积极合作,并上台展示成果。 了解正确应对方法,分享个人感受。 认真观看视频,了解行为指导与犯罪后果。 在生生互动中,理解基础知识点。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八、学习评价与作业设计 1.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故意杀人致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警示我们(C) A.依法自律,杜绝不良行为 B.年龄较小,犯罪不受处罚 C.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D.自觉守法,依法惩治犯罪 2.“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以下名句与此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C)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 D.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下是小凯的成长经历,排序合理的是(A) ①小凯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欺负低年级同学,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②小凯的经历警示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③小凯仍不知悔改,为了弄到钱,伙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④小凯不接受教训,结识社会“朋友 ”,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4.据统计,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较多的罪名如下图:主要包括盗窃罪、强奸罪、聚众斗殴罪、抢劫罪、诈骗罪、寻衅滋事罪等,六类犯罪人数合计占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4.7% 。这告诉我们(A) ①提高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行为 ②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底线思维 ③防微杜渐,小错不改恐酿成大错 ④珍惜受教育权利,依法履行受教育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