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10.1认识民法典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情境教学】10.1认识民法典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一框《认识民法典》
一、教材解析 本节课作为 2024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 “走进民法典” 的第一课时,重点聚焦于对民法典的认识。教材开篇精心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法律场景,像邻里因房屋边界产生纠纷、消费者在购物时遭遇质量问题维权、个人与企业签订合同等,借此引发学生对民法典的关注,自然而然地引入主题。随后,详细阐述了民法典颁布实施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着重强调其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权益、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介绍民法典的调整范围时,明确指出民法典主要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通过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的案例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民法典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教材深入解读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充分体现了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重目标,以及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教材内容编排紧密贴合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民法典知识,但鉴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民法典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可能给他们带来理解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12-13岁)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法律概念的认知以感性体验为主,理性分析能力较弱。他们普遍对法律知识接触较少,仅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基础内容,对民法典的具体内容、作用及与生活的联系缺乏系统认知。
三、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深入学习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高度认同,增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信心,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治社会建设中,成为法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法典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认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道德准则约束自身行为,同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到德法兼修,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法典的调整范围、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明确民法典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民法典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参与法治实践。 健全人格:通过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深入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律、理性、诚信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明白在法律框架内,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实现个人价值,同时懂得尊重他人权利,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法典的实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关注身边的法律问题,主动向身边人宣传民法典知识,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法治建设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民法典颁布实施的意义,包括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民法典的调整范围,理解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如何在民法典框架下得到规范和保护。 3.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明确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目标,以及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的内涵。 难点:1.深入理解民法典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认识到法律与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 2.能够运用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原则和调整范围,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法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图文视频资源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小游戏:我的关键词。出示与民法典有关的词条,引导学生猜测法律名称。。 呈现学习主题,展示学习目标。 聆听教师讲解,积极主动参与。 明确学习主题,了解学习目标。
环节一:生活雷达图
教学内容:民法典的性质。
预设过程(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播放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民法典。 呈现小明的一天,引导学生思考小明一天中的不同事件与民法典有什么关系? “民法典护一生”抢答赛,说明规则,展示情境,组织学生参加。 教师全过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民法典的性质。 认真观看视频,了解民法典的诞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独立回答。 积极参与,调动已知,参与抢答。 在师生互动下,理解基础知识点。
环节二:穿越对比镜
教学内容:民法典的作用。
预设过程(8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出示两起案件,设问:如果你遭遇以下事件,你会有何感受?现在这类事件还会发生吗?为什么? 出示类似案件在民法典颁布后的处理结果,说明民法典对名誉权和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 呈现数据:青少年维权成功率,校园欺凌立案数,网络诈骗追偿率。 教师全过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民法典的作用(实施意义)。 阅读案件,换位思考,积极回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民法典之后的处理结果。 感受民法典对生活的巨大保护。 4.在师生互动下,理解基础知识点。
环节三:价值观拼图
教学内容:民法典的作用。
预设过程(6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民法典节选法律规定,设问:上述规定与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播放视频《民法典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条款的由来》,并展示民法典第一章第一条。 3.教师全过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民法典的作用(治国理念)。 阅读法律规定,积极思考,独立回答。 观看视频,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典中的体现。 4.在师生互动下,理解基础知识点。
环节四:校园调解员
教学内容:民法典的作用。
预设过程(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呈现情景模拟活动,展示不同情境,引导学生上台续演。 邀请学生评价表演,并总结该情境相关的原则。 出示活动:连一连。以下内容分别体现民法典的什么原则? 教师全过程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民法典的作用(治国理念)。 了解活动规则,积极参与,上台续演。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评价,感受不同原则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调动已知,参与抢答。 4.在师生互动下,理解基础知识点。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八、作业设计 1.因为少数案件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少人对见义勇为畏首畏尾,“扶不扶 ”“救不救 ”“帮不帮 ”也成为社会热点。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D) A.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形式 C.和道德规范具有完全相同的内容 D.既规范着我们又保护着我们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说明(C) ①民法典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民法典浸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③民法典体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④法律就是道德,道德就是法律,二者相互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关于“拾取到他人的遗失物该怎么办 ”的问题,小梁与小林分享了《民法典》相关条文。对其理解正确的是(B) 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①公民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②民法典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③不履行义务要承担刑事责任 ④民法典体现对公民财产安全的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 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这一规定 表明(D)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只规定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 C.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民法典规定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