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1.人教第六单元课题1习题改编[2024安阳二模]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我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墨”的主要成分是( ) A.C B.Si C.P D.Fe2.[2024广西中考]碳元素的开发与利用贯穿人类发展史。下列含碳物质最早被人类利用的是 ( )A.煤炭 B.C60 C.石墨烯 D.碳纳米管3.[2024长沙中考]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含碳物质中,常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异味的是 ( )A.金刚石 B.石墨 C.活性炭 D.C604.[2024云南中考]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可用于冶炼金属B.CO和CO2不能相互转化C.用墨绘制的画能保存长时间不变色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5.人教第六单元课题3“探究”变式下列实验室制取CO2的相关图示不正确的是 ( )A.制CO2的试剂 B.发生装置C.干燥装置 D.收集装置6.[原创新题]某同学在做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欲探究废液中可能存在的物质,下列试剂中可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硝酸银溶液 B.酚酞溶液 C.石灰石 D.氢氧化钙溶液7.人教第六单元复习与提高习题变式CO、CO2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微观原因是 ;一氧化碳若与人体内的 结合,会使人中毒;二氧化碳气体经压缩可用来填充干冰灭火器,从分子观点解释其原因: 。 8.[2024长春中考]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用该方法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填字母)。 (3)用装置C收集CO2,验满的操作为 。 9.[原创新题]A、B、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1)若B、C组成元素相同且B会引起温室效应,则B→C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A、B、C均含有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且A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则A→C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A、B、C所属物质类别不同,B的溶液呈蓝色且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A的化学式为 。 10.[原创新题]某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CO2,并模拟自然界中CO2的循环。A B (1)请写出用A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2)将B装置放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写出检验该气体的操作。1.新教材新增跨学科实践活动[2024扬州中考]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 )A.氮循环 B.硫循环 C.碳循环 D.水循环2.人教第六单元课题1习题新增题型[2024贵州中考]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天然金刚石较少。人工合成金刚石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进行。近期,科学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 025 ℃条件下,将硅融入镓、铁、镍组成的液态金属中,通入甲烷(CH4)气体,硅(Si)与甲烷反应生成四氢化硅(SiH4)和石墨(C),石墨在液态金属表面转化成金刚石薄膜,其转化过程如图1和图2。金刚石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在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图 2(1)从宏观上看,甲烷由 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金刚石由 构成。 (2)图1生成石墨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2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 (3)金刚石薄膜的性质有 。 1.[原创新题]二氧化碳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某小组以“二氧化碳”为主题开展如下项目式学习。Ⅰ.认识二氧化碳(1)我国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属于空气污染物B.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C.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D.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性质探究利用下列装置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性质探究。(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择 (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装置C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请解释原因。(4)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5)根据装置E中的现象写出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 。 Ⅲ.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废液的成分(6)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呈酸性,请写出一种能验证该废液呈酸性的试剂或实验用品: 。 Ⅳ.废液的处理(7)可以加入熟石灰处理剩余废液,达标后排放。经测定,该酸性废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则处理100 g该酸性废液需要熟石灰的质量是多少 2.[2024开封二模]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努力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同学们对二氧化碳开展项目式探究。探究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如图1实验中观察到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可知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填字母)。 a.不燃烧b.不支持燃烧c.密度比空气大d.无色无味探究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为验证二者的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图实验。①反应物减少:图2中,将两支充满CO2的试管分别倒插入足量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中,观察到 ,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新物质生成:图3中,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注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内溶液倒流入烧瓶内,且溶液变浑浊,使溶液变浑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过滤,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探究三: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3)实验室常用如图4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①请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B装置中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③请将C装置中物质的名称填写在图中虚线框内。探究四:“碳捕捉”与“碳转化”(4)某工厂利用石灰乳吸收二氧化碳,进行“碳捕捉”并转化为碳酸钙固体。若用含氢氧化钙20%的石灰乳吸收13.2 t二氧化碳,理论上需要这种石灰乳的质量是多少 3.[2024郑州二模]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氧化物,关于它的研究从公元 300年左右就开始了。(1)公元300年左右,中国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烧石灰时释放出白烟,首次发现了二氧化碳。此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2)17 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范·海尔孟在检测木炭燃烧和物质发酵过程的副产物时发现了二氧化碳。葡萄糖发酵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2X+2CO2↑,则X 的化学式为 。检验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 (3)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木炭放在氧气中燃烧,得到了二氧化碳,并证明了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①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请说明拉瓦锡得出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原因。(4)19世纪20年代多位科学家共同努力证明了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从而有了二氧化碳的名称。实验测得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请写出确定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的计算过程。(5)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常用下图中的部分装置,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称取12.5 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 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8.1 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生成的气体视为全部逸出)。请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活动一】调查碳循环(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写一条即可)。 (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 。 (3)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活动二】探究碳“捕捉”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溶液“捕捉”二氧化碳。为比较“捕捉”效果,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a端连接气压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4)图2中,甲、乙、丙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x的数值为 ;分析图3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填装置序号),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碳封存”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实验基地通过一定技术将二氧化碳压缩存入地下,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 。 【活动三】计算碳转化(6)基于元素守恒,小组同学推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物质,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我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乙醇(C2H5OH)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R C2H5OH+3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 。 如果用此方法处理44 kg二氧化碳,使其完全反应,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乙醇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活动四】聚力助低碳(7)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中国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等,请写出一种新能源 。青少年也应积极助力低碳,你的做法是 (写一条即可)。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1.人教第六单元课题1习题改编[2024安阳二模]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我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墨”的主要成分是( A ) A.C B.Si C.P D.Fe2.[2024广西中考]碳元素的开发与利用贯穿人类发展史。下列含碳物质最早被人类利用的是 ( A )A.煤炭 B.C60 C.石墨烯 D.碳纳米管3.[2024长沙中考]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含碳物质中,常用于去除冰箱、汽车中异味的是 ( C )A.金刚石 B.石墨 C.活性炭 D.C604.[2024云南中考]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CO可用于冶炼金属B.CO和CO2不能相互转化C.用墨绘制的画能保存长时间不变色D.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5.人教第六单元课题3“探究”变式下列实验室制取CO2的相关图示不正确的是 ( A )A.制CO2的试剂 B.发生装置C.干燥装置 D.收集装置6.[原创新题]某同学在做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欲探究废液中可能存在的物质,下列试剂中可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C )A.硝酸银溶液 B.酚酞溶液 C.石灰石 D.氢氧化钙溶液7.人教第六单元复习与提高习题变式CO、CO2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微观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一氧化碳若与人体内的 血红蛋白 结合,会使人中毒;二氧化碳气体经压缩可用来填充干冰灭火器,从分子观点解释其原因: 分子间有间隔,加压时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 。 8.[2024长春中考]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1)仪器a的名称是 试管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 CaCl2+CO2↑+H2O ; ②用该方法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B (填字母)。 (3)用装置C收集CO2,验满的操作为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 9.[原创新题]A、B、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1)若B、C组成元素相同且B会引起温室效应,则B→C的化学方程式为 C+CO2 2CO 。 (2)若A、B、C均含有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且A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则A→C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 CaCl2+H2O+CO2↑(合理即可) 。 (3)若A、B、C所属物质类别不同,B的溶液呈蓝色且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A的化学式为 CuO 。 10.[原创新题]某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CO2,并模拟自然界中CO2的循环。A B (1)请写出用A装置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H2O+CO2↑(2)将B装置放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写出检验该气体的操作。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插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1.新教材新增跨学科实践活动[2024扬州中考]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 C )A.氮循环 B.硫循环 C.碳循环 D.水循环2.人教第六单元课题1习题新增题型[2024贵州中考]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天然金刚石较少。人工合成金刚石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进行。近期,科学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 025 ℃条件下,将硅融入镓、铁、镍组成的液态金属中,通入甲烷(CH4)气体,硅(Si)与甲烷反应生成四氢化硅(SiH4)和石墨(C),石墨在液态金属表面转化成金刚石薄膜,其转化过程如图1和图2。金刚石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在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图 2(1)从宏观上看,甲烷由 碳、氢(或C、H) 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金刚石由 碳原子 构成。 (2)图1生成石墨的化学方程式为 Si+CH4 SiH4+C ,图2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 (3)金刚石薄膜的性质有 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和高度的化学稳定性 。 1.[原创新题]二氧化碳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某小组以“二氧化碳”为主题开展如下项目式学习。Ⅰ.认识二氧化碳(1)我国将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C (填字母)。 A.属于空气污染物B.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C.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D.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Ⅱ.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性质探究利用下列装置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性质探究。(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择 B (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 CaCl2+H2O+CO2↑ 。 (3)装置C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请解释原因。未证明CO2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合理叙述均可)(4)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根据装置E中的现象写出二氧化碳的一种用途: 用来灭火(合理即可) 。 Ⅲ.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废液的成分(6)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呈酸性,请写出一种能验证该废液呈酸性的试剂或实验用品: 紫色石蕊溶液(或pH试纸、铁粉、氧化铜粉末、碳酸钠溶液等,合理即可) 。 Ⅳ.废液的处理(7)可以加入熟石灰处理剩余废液,达标后排放。经测定,该酸性废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则处理100 g该酸性废液需要熟石灰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处理100 g该酸性废液需要熟石灰的质量为x。Ca(OH)2+2HCl CaCl2+2H2O 74 73 x 100 g×7.3%=解得x=7.4 g答:处理100 g该酸性废液需要熟石灰的质量为7.4 g。2.[2024开封二模]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努力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同学们对二氧化碳开展项目式探究。探究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如图1实验中观察到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蜡烛后熄灭,可知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c (填字母)。 a.不燃烧b.不支持燃烧c.密度比空气大d.无色无味探究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为验证二者的反应,同学们设计了下图实验。①反应物减少:图2中,将两支充满CO2的试管分别倒插入足量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中,观察到 甲、乙试管中液面上升,乙中试管内液面上升比甲中的高(合理即可) ,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新物质生成:图3中,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注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内溶液倒流入烧瓶内,且溶液变浑浊,使溶液变浑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Cl2CaCO3↓+2NaCl ,过滤,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NaCl 。 探究三: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3)实验室常用如图4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①请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②B装置中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③请将C装置中物质的名称填写在图中虚线框内。探究四:“碳捕捉”与“碳转化”(4)某工厂利用石灰乳吸收二氧化碳,进行“碳捕捉”并转化为碳酸钙固体。若用含氢氧化钙20%的石灰乳吸收13.2 t二氧化碳,理论上需要这种石灰乳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需要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CO2+Ca(OH)2CaCO3↓+H2O44 7413.2 t x=x==22.2 t需要含氢氧化钙20%的石灰乳的质量为=111 t答: 理论上需要这种石灰乳的质量是111 t。3.[2024郑州二模]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氧化物,关于它的研究从公元 300年左右就开始了。(1)公元300年左右,中国西晋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烧石灰时释放出白烟,首次发现了二氧化碳。此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b (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2)17 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范·海尔孟在检测木炭燃烧和物质发酵过程的副产物时发现了二氧化碳。葡萄糖发酵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2X+2CO2↑,则X 的化学式为 C2H6O(或C2H5OH) 。检验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3)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木炭放在氧气中燃烧,得到了二氧化碳,并证明了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①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O2②请说明拉瓦锡得出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原因。反应物中只含有碳、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唯一生成物中只能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4)19世纪20年代多位科学家共同努力证明了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原子的个数比,从而有了二氧化碳的名称。实验测得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请写出确定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的计算过程。∶=1∶2(5)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常用下图中的部分装置,应选择的装置是 BC (填字母)。称取12.5 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 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8.1 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生成的气体视为全部逸出)。请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2HCl+CaCO3CaCl2+CO2↑+H2O 73 44100 g×x 12.5 g+100 g-108.1 g=x==7.3%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4.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活动一】调查碳循环(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光合作用(或海水吸收) (写一条即可)。 (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 增加“碳吸收” 。 (3)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 (填字母)。 A.严禁使用化石燃料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活动二】探究碳“捕捉”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溶液“捕捉”二氧化碳。为比较“捕捉”效果,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a端连接气压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4)图2中,甲、乙、丙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x的数值为 30 ;分析图3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 丙 (填装置序号),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 Na2CO3+H2O 。 (5)“碳封存”技术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某实验基地通过一定技术将二氧化碳压缩存入地下,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从微观角度分析,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 分子之间有间隔 。 【活动三】计算碳转化(6)基于元素守恒,小组同学推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物质,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我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乙醇(C2H5OH)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R C2H5OH+3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 H2 。 如果用此方法处理44 kg二氧化碳,使其完全反应,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乙醇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解:设生成乙醇的质量为x。2CO2+6H2 C2H5OH+3H2O88 4644 kg x=x=23 kg答:生成乙醇的质量是23 kg。【活动四】聚力助低碳(7)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中国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等,请写出一种新能源 太阳能(合理即可) 。青少年也应积极助力低碳,你的做法是 随手关灯(合理即可) (写一条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学生版.docx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