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认识民法典(课件共26页+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认识民法典(课件共26页+教学设计+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2025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自主学习
浏览课本P83-85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时间:4分钟)
1
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2
实施民法典的意义是什么?
3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4
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新课导入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认识民法典》。
10.1
认识民法典
活动探究一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民法典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2.民法典涉及的内容有哪些?
3.民法典具有怎样的地位?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总则、婚姻家庭、物权、继承、合同、侵权责任、人格、附则
2021年1月1日
活动探究一
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民法典保障我们的财产权
民法典鼓励和保护人们实施救助行为,弘扬社会正能量
民法典规范合同行为,规范市场经济交易活动
民法典保障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身后财产,维护财产继承的有序性
民法典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民法典保障婚姻双方的合法权益
总结归纳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P84
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涉及范围: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调整范围: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活动探究二
案例一:李某在街上行走时被楼上坠落的花盆砸成重伤,经调查,花盆系18楼住户刘某所有,但刘某否认直接抛掷。法院审理认为,刘某作为花盆管理人,未能证明已尽管理义务,判决其承担赔偿责任。若后续发现实际侵权人,刘某可追偿。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禁止高空抛物,抛掷或坠落物品致人损害由侵权人担责;难以确定侵权人时,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物业未尽安保义务亦担责,公安等机关应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案例二:某科技公司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约定由供应商提供特定原材料。后因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供应商要求提高价格,双方协商未果。法院审理认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构成情势变更,法院支持合同调整请求。
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合同成立后基础条件发生无法预见、非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对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方可与对方协商;协商不成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解除合同。
思考:分析案例一、二,说说案例分别体现了民法典的事实具有怎样的意义?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总结归纳
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是什么?P84
①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②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思考: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活动探究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诚信
文明、和谐
公正、友善
爱国、法治
文明、和谐
平等、和谐、文明、友善
总结归纳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P84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活动探究四
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思考:1.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2.该判决体现了民法典的哪一项原则?
根据《民法典》第317条规定,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诚信原则
活动探究四
观看视频,归纳出民法典规定的原则有哪些?
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信原则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绿色原则
公序良俗: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
相关链接
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意味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贯穿整个民事 活动。绿色原则主要体现在民法典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和侵权责任编等相关法律制度中。例如,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 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 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能够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侵权人在期限内未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进行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负担。”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下列损失和费用:(一)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修复完成期间服务功能丧失导致的损失;(二)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三)生态环境损害调查、鉴定评估等费用;(四)清除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费用;(五)防止损害的发生和扩大所支出的合理费用。”总之,民法典规定绿色原则,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法治保障。
案例 判断
父亲身患重病,小李说我们早就断绝了父子关系,没有义务照顾你。
李某在某金店试戴一款首饰后,商家强行要求其购买。
网购遭遇虚假宣传,买家秀和买家秀严重不符。
乙企业将生产后的污水偷偷排入河流中。
刘雪承包土地时,村民说一个女人凭什么承包土地。
车辆违停被贴罚单,车主却发现邻车同情况未被处罚。
丈夫身患重病订立遗嘱,决定将名下财产赠与第三者。
违反公序良俗
违反自愿原则
违反诚信原则
违背绿色原则
违背平等原则
违背公平原则
违背公序良俗
活学活用:
请你根据以下情境判断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哪些基本原则?
总结归纳
4.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
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认识民法典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是什么?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4.民法典确立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我国民法典调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这里的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指的是(  )
A.特殊主体   
B.一般主体
C.平等主体   
D.平等客体
C
课堂练习
2.“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 )
①引领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风尚
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助于将全部中华传统美德都上升为法律
④体现出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下列做法正确诠释了民法典诚信原则的是( )
①中学生陈某为兑现帮同学搞钱玩游戏的承诺而拦路抢劫
②小丽答应小红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绝对保护小红的隐私
③商家在客户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补发了交易中漏发的货物
④吴某用十年时间兑现了为儿子偿还生前所欠债务的承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课堂练习
4.“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的这一规定( )
①引领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风尚
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有助于将全部中华传统美德都上升为法律
④体现出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5.现实生活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时有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有助于解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民法典( )
A.彰显社会公德,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B.唤起社会良知,鼓励人们有勇无谋地予以救助
C.承担社会责任,保护了侵权人的所有合法权益
D.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团结友善的中华传统美德
A
感谢观看
下节课见/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四单元本单元分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和“远离违法犯罪”三课。第九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从整体上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从生活入手简要介绍法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十课安排最常用的民法典的学习,选取青少年目前最容易受到侵犯的民事权利进行学习,培养法治意识,懂得依法维权。第十一课主要目的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材明确了不违法的底线,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要承担的责任,明确违法必担责,且大篇幅提供违法犯罪的刑责年龄界定,提醒未成年人避免侥幸心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本框为第十课第一框,本节课旨在通过介绍民法典的地位、调整范围、实施意义、治国理念以及基本原则,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尚需加强,对法律概念的认知以感性体验为主,理性分析能力较弱。他们普遍对法律知识接触较少,仅了解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基础内容,对民法典的具体内容、作用及与生活的联系缺乏系统认知。因此,本节课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民法典。
核心素养分析
1.政治认同:体会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知道民法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条文中,通过法律的实施来弘扬这些价值观念。 2.道德修养:通过民法典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3.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履行法律义务。 4.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教学重点
民法典的调整范围以及实施民法典的意义(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民法典确立的基本原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视频《民法典vlog》,让学生初步感受、了解民法典。 【导入语】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认识民法典》。 认真观看视频,跟随教师引导进入本节课主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课题。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时间:4分钟 浏览课本P83-85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将答案标记在课本上。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是什么?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4.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活动探究一 (一)播放视频《新时代人民的民法典》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民法典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提示:2021年1月1日 2.民法典涉及的内容有哪些? 提示:总则、婚姻家庭、物权、继承、合同、侵权责任、人格、附则 3.民法典具有怎样的地位? 提示: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总结归纳】 1.民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律?P84 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涉及范围: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调整范围: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活动探究二 思考:思考:分析案例一、二,说说案例分别体现了民法典的事实具有怎样的意义? 【总结归纳】 2.实施民法典的意义是什么?P84 ①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②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活动探究三 思考:上述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内在联系 【总结归纳】 3.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P84 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活动探究四 (一) 思考:1.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 2.该判决体现了民法典的哪一项原则? 提示:诚信原则 提示:根据《民法典》第317条规定,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二)观看视频,归纳出民法典规定的原则有哪些? 展示相关链接,拓展知识。 活学活用练习:请你根据以下情境判断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哪些基本原则? 【总结归纳】 4.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85 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自主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并做好笔记。 分小组针对活动探究进行分析、探讨,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作答。 分小组针对活动探究进行分析、探讨,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作答。 分小组针对活动探究进行分析、探讨,结合课本知识点进行作答。 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生成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 以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借助视频、案例分析作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民法典的地位、涉及范围、调整范围。 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施民法典的意义。 借助案例分析、视频引导、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突破本节课难点。
三、课堂练习 1.展示课件、导学案的练习题目。 2.点拨答案。 完成练习,主动回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1.邀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2.回顾本节知识点,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学生谈收获,并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