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024八下·武冈期末)小郡参与此次活动中“青春就是要奋斗”的演讲比赛,以下文字选自小郡同学的演讲稿,请你仔细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无奋斗,不青春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两个字。【甲】a习近平总书记教诲我们:“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也告诫我们:“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奋斗中的幸福,是青春在梦想中的坚守。【乙】当钱七虎六十多年如一日在国防工程领域力尽心血,埋头耕耘,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重大国防工程,解决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b当姚启明在汽车运动领域潜心钻研20余年,创造20余次“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的时候,她的奋斗也一定是幸福的……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点滴创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断附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丙】
奋斗中的幸福,是青春在拼搏中的精彩。心中有炽热阳光,脚下有坚定力量。②当18岁的苏翊鸣夺得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冬奥会金牌零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当30岁的车毅经过2000多个小时的练习,进行了200多万张点钞券的高强度训练,创造了“30秒蒙眼手动点钞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③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把个人梦想融入家国情怀,成就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亲爱的同学们,奋斗的故事是否也让你心有感慨。c十四、五岁的我们青春正好。我们的青春也会因坚守而闪闪发光,会因拼搏而惊心动魄!【丁】
④今天,青春的我们以奋斗之姿平整土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自会有奋斗的答案,那答案就是“胜利”。d它是我们披星戴月,全力以赴之后的必然;是我们青春向上,逐梦未来的信念!
(1) 为了演讲稿表达的准确流畅,小郡特意做了一些标注,请仔细阅读下列从上文摘录内容,选出其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字音:教诲(huì) 潜(qián)心 炽(chì)热 感慨(kǎi)
B.字形:精彩 拼搏 力尽心血 披星戴月
C.词语运用:我们的青春也会因坚守而闪闪发光,会因拼搏而惊心动魄!
D.词语运用: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点滴创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断附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是否有语病,小郡有点没把握。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
A.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两个字。
B.②当18岁的苏翊鸣夺得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冬奥会金牌零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
C.③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把个人梦想融入家国情怀,成就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D.④今天,青春的我们以奋斗之姿平整土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自会有奋斗的答案,那答案就是“胜利”。
(3) 文段中标字母的句子的标点使用是否得当,小郡也有点没把握。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  )
A.习近平总书记教诲我们:“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B.当姚启明在汽车运动领域潜心钻研20余年,创造20余次“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的时候,她的奋斗也一定是幸福的……
C.十四、五岁的我们青春正好。
D.它是我们披星戴月,全力以赴之后的必然;是我们青春向上,逐梦未来的信念!
(4)小郡写完演讲稿后,和小组成员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肯定。小如建议加一句:“时间总是奋斗者最好的见证。”通读全文,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4分)
2.(2024八下·武冈期末)民生疾苦,笔底波澜。“吏呼一何怒!   !”(杜甫《石壕吏》)形象地写出了差役和老妇尖锐的矛盾;“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细腻地塑造了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卖炭翁的形象;“   ,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直观地呈现了有才之士被埋没摧残的悲惨遭遇。
三、综合性学习(8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和”代表着华夏民族对“和谐”“和平”的追求。学校将开展“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3.【活动一:探“和”义】
“以和为贵”内涵丰富,与下列三句名言匹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
②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
a.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
b.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
c.以和为贵,止杀戮化纷争。
A.bac B.bca C.cab D.
cba
4.【活动二:析“和”图】
活动中,同学们关注到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时鸟巢上空出现了“天下一家”“One family”等烟花图案,请你解说该烟花图案的寓意。图案寓意:________
5.【活动三:抒“和”情】
为了号召大家在生活中发扬“和”的精神,小华同学做了即兴演讲。下面是演讲词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完成任务。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还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A]“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真意的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B]“和”是针是线,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缝; , 。但是,“和”不是无条件的退让,而是有原则的包容。
①请你提取出[A]句的主干:   。
②请结合你对“和”的理解,参照[B]句再仿写一句   ,   。(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四、诗歌阅读(6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这首诗是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所作,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绕”字用得精妙,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的流势,又写出水与花多情相依的姿态。
B.前两句写景状物,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影,都是娇媚动人。
C.诗中以“南陌”象征清幽静谧的隐逸之地,“北陂”象征浮世喧嚣的名利官场,形成对比。
D.诗人借杏花咏物抒怀,情感曲折有致,语言清新脱俗,可以称作咏物诗中的绝妙佳作。
7.《卜算子·咏梅》中,陆游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诗中王安石则是“绝胜南陌碾成尘”。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12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二十日渡山涧,溯大溪南行。南三里,为玉华洞道。先是过滕岭,即望东南两峰耸立,翠壁嶙峋,迥与诸峰分形异色。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①,清流出其下,不觉神骨俱冷。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流所从出也。沿流既穷,悬级而上,是称“九重楼”。遥望空濛,忽曙色欲来,所谓“五更天”也。拾级上达洞顶,则穹崖削天。四山环锁,水出无路,汩然②中坠,盖即洞间之流,此所从入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有删改)
【注释】①森碧上交:葱翠的树木交错在顶上。②汩(gǔ)然:疾速的样子。
8.下列对甲、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属于词类活用,在这里作形容词,意思是“空灵地”。
B.“不可久居”的“居”是“停留”的意思。与成语“安居乐业”中“居”的意思不同。
C.“先是过滕岭”的“过”与《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中的“过”都是“经过”的意思。
D.“清流出其下”的“清”,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测其意思应为“清澈”。
9.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抵 其 麓 一 尾 横 曳 回 护 洞 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流所从出也。
11.甲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不觉神骨俱冷”两处的“寒冷”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非文学类作品阅读(7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材料一:
①睡眠是身体的一种修复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②2021年一项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7小时才是“最佳睡眠时间”。晚上10:00—10:59才是入睡的最佳时间点。因为晚上10:00—10:59睡觉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在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风险最高。
③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睡不好”更是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普遍痛点。
④想拥有最佳睡眠质量?要打造适合睡眠的卧室,过多的光线照射会导致我们褪黑素的分泌减少,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很多人喜欢吃夜宵,这不好,太晚吃饭,之后我们血糖会升高,这样人会更容易兴奋,让我们不容易入睡。运动是个好习惯,适当的运动对我们心脑血管非常好。睡前做放松的事情,可不是打游戏,刷手机。我们可以泡个热水澡等。保持每天的生物钟,固定的作息时间非常重要。我们每天要固定时间睡,记住这个节律要一直保持,不要周末睡懒觉,平时又起得很早去上班,生物钟紊乱了,失眠就很难治了。如果躺着实在睡不着,我们可以试试冥想,这是心理科医生常用的方法。
(刊载于2023.7.25,有删改)
材料二:
“睡眠令+双减”政策实施后,为了解学生的睡眠健康情况,学校就睡眠时长和晚睡原因对本校学生开展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材料三:
①做梦是人体一种非常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②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约为90到110分钟,其中快速眼动睡眠期约占20%到25%。一晚上约重复4到5个周期。
③睡眠时,人由清醒状态最先进入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该期特点是全身代谢减慢,没有明显眼球活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一般来说分为4期,其中1、2期属于浅睡眠期,睡眠最浅,受刺激后易醒;3、4期属于深睡眠期,不易唤醒。
④快速眼动睡眠期是较为特殊的睡眠状态,约占整个睡眠周期的l/5到1/4.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全身代谢加快,眼球在眼皮下快速活动,脑电活动类似于清醒状态。大多数梦境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就是因为他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能记得梦境,而有的人则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不会记得梦中的情景。
⑤其实,做梦本身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可以促进儿童大脑正常功能的发育,有些人的智慧、灵感或者创新的想法也是在做梦过程中获得的。另外,做梦有时候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等。
⑥虽然做梦属于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经常做噩梦或者经常出现梦魇则是有害的。经常做噩梦,多数是因过去一些创伤事件刺激所致,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
(刊载于2023.3.17,有删改)
12.以上三则材料都是围绕    问题展开的。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研究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可知,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最佳的睡眠时间是7小时。
B.青少年晚睡的大部分原因是玩手机、聊天和看书、写作业,双减后青少年的睡眠时长有所变化,大部分人睡眠时长有所增加。
C.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两个时段,二者是交替出现的,清醒后能记得梦境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
D.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14.小阳最近老是失眠、做噩梦,为此他十分苦恼,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及生活实际为他提几点建议。
七、文学类作品阅读(17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石匠劳作的歌声
刘成章
①在辽阔的黄土高原,在我们的眼前,是一大片堆砌的石头。这些坚硬的石头、亘古不朽的石头,被一些强壮的陕北汉子相中了,他们决心向这些石头发起挑战,把它们雕琢成可堪使用的物件。
②与坚硬的石头相比,再粗壮的陕北汉子也显得太柔弱了。石头存在亿万年了,而他们只是这世界上几十年的存在;石头经历无数次的雨打风吹也依然完好无缺,而他们若不幸染恙,就有可能需要休息好几天。
③早在43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在一片苍茫中开山破石,建造成了石峁古城。今天,他们亲手开山破石。让无数高楼平地崛起,巍然峨然。他们从石层上开凿下重重的大碾盘,一个人也能用铁钎把它揭起来。现在,随着轰隆隆的几声巨响,石头冲天而起,又纷纷撒落下来,若天女散花般落了一地。
④是他们,破开了石头,雕琢着石头。
⑤他们大都当过放羊娃。他们现在看见这些乱石,觉得每块石头都像绵羊,绵羊的耳朵好像还在动,绵羊好像还能发出咩咩的叫声。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
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建筑多是用木材作原料,亭台楼阁,秀气典雅。而在陕北,天旱少雨,木材稀缺,就因地制宜,砌筑粗犷的石窑、石墙、石路、石塔。除此之外,石头的物什举目皆是:石磨、石碾、石槽、石钵、石臼、石灶台、石凳、石桌;还有石头的艺术:石窟、画像石、摩崖石刻、石牌楼、石狮子。缘于这些,在黄土高原上,成就了一批好石匠。
⑦而现在,在眼前,是一片已被打成方形料石的世界。他们坐在石头上,每人一副铁锤和钢錾,进一步打凿石头。四近的草木,一滴露水也没有,全都昏昏欲睡。天上呢,无风,无云。烈日如火,炙烤着他们。
⑧“咣咣咣”的声音震响在山谷,他们在打石头。
⑨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不知何时,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严丝合缝。那是劳动之歌、旷野之歌。他们以歌声调节呼吸,调节情绪,消解疲劳,互相鼓舞。他们虽然性格各异,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不苟言笑,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片滚沸的激情,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
⑩在他们手下,石头在变化,石头在重生。他们的歌,是力量的张扬,也是信心的展示。
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物我两忘。这时候再看看他们吧,他们目不视手,他们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他们动作纯熟,游刃有余,完全成了盲打盲敲,但手下却锤锤都准确无误。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
(刊载于2023.8.16,有删改)
15.你认为下面句子中哪些词语(至少标2个)需要用重音去读,请简述理由。
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
16.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从用词、句式、语言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进行赏析,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石匠劳作的场景描写出来的。
17.在本文中,作者歌颂的对象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8.有人说本文结尾段与《安塞腰鼓》的结尾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安塞腰鼓》
八、名著阅读(8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摘录一: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节选自《朝花夕拾》)
摘录二:
祥子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他一向没遇到过像曹先生这样的人。所以他把这个人看成圣贤。这也许是他的经验少,也许是世界上连这样的人也不多见。拉着曹先生出去,曹先生的服装是那么淡雅,人是那么活泼大方,他自己是那么干净利落,魁梧雄壮,他就跑得分外高兴,好像只有他才配拉着曹先生似的。
(节选自《骆驼祥子》)
摘录三:
保尔看到陌生人(指朱赫来)那双安详的灰色眼睛正在审视他。那坚定的、凝视的目光,使保尔有点局促不安。灰色的短上衣从上到下都扣着纽扣,紧紧地裹住他那宽大而结实的身子,显然太小了。他的脖子像牛脖子一样粗壮,整个身躯宛如一棵矮壮的老橡树,充满着力量。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阅读摘录二并结合名著,谈谈你对“也许是世界上连这样的人也不多见”这句话的理解。
20.请围绕上述摘录文字的内容,自行设置探究专题并阐述理由。
九、写作(50分)
21.(2024八下·武冈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去有风的地方,你可听见春天的歌唱;去有云的地方,你将领略日出的瑰丽;去有高山的地方,你会懂得艰辛跋涉后的骄傲;去有站台的地方,你能遇见离别的惆怅……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选择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地点,就会发生不同的故事,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想一想,你最想去往哪里,期待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请以“去有 的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④文中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B
(3)C
(4)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言连贯;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A.正确;
B.有误,应为“沥尽心血”;
C.有误,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D.有误,“附和”意为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大多用于贬义。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且褒贬使用不当。
(2)ACD.正确;
B.有误,联系B句“当18岁的苏翊鸣夺得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冬奥会金牌零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可知,缺少宾语,可改为“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的时候”。
(3)ABD.正确;
C.有误,“十四、五岁的我们青春正好”可知十四五岁是表示约数,中间不用标点符号。
(4)本题考查衔接。根据上下文句意,此句放在乙处最为合适。
故答案为:(1)A;(2)B;(3)C;(4)B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2.【答案】妇啼一何苦;两鬓苍苍十指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空,填下句,“啼”不要写成“蹄”;
第2空,填下句,“鬓”不要写成“宾”;“苍苍”不要写成“沧沧”‘
第3、4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直观地呈现了有才之士被埋没摧残的悲惨遭遇,“祇”不要写成“纸”;“骈”不要写成“并”;“枥”的右边不要写成“厉”。故答案为:妇啼一何苦;两鬓苍苍十指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答案】(1) D(2) “天下一家”和“ONE FAMILY”等中英文字样,寓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热爱和平的心愿。(3) “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 “和”是光是热, 驱散了我们心灵(心里)的阴霾。
3.D
4.“天下一家”和“ONE FAMILY”等中英文字样,寓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热爱和平的心愿。
5.“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和”是光是热;驱散了我们心灵(心里)的阴霾
【知识点】主谓句;图表信息;礼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与概括。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标题、项目、各种数据等,并对其进行比较;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图片内容转化为语言,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特殊限制(句式、字数等)。不要遗漏信息,不要推断错误。
(3)本题考查对汉语知识句子主干的分析理解。句子主干是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在提炼句子主干时,需要先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在判断时,可以先找到句子中的动词,再看该动词的主语是什么,进而确定句子的主干;还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删掉枝叶定状补,保留主谓宾,就是句子的主干。另外,找句子的主干时要注意:保留否定词:“不、没有、没”;保留能愿动词:“要、能、能够、应、应该;保留并列结构;保留主谓短语。
3.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意为我们都经历了劫难后,兄弟之间的情谊还在,相逢的时候相视一笑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忘记了。强调人与人相处要讲“和”,忘记仇恨;“以和为贵,止息纷争杀戮”的意思是:以和平相处至上,能够停止纷争和大规模的屠杀。这两句意思相近。故选c。
②“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出自《太平御览》,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的意思是以和平相处至上,弘扬成就大道、正道。这两句意思相近。故选b。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的意思是以和平相处至上,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顺应众人的共同认识。这两句意思相近。故选a。
故答案为:D
4.“One famly”的意思是同一个家庭,“天下一家”意思是各国人民不分肤色、种族,要亲如一家,该烟花图案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热爱和平的心愿,传递了全人类团结一致、共同追求和平与和谐的愿望,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全球化时代的共同价值观。
故答案为:“天下一家”和“ONE FAMILY”等中英文字样,寓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热爱和平的心愿。
5.第1问:这句话“和”是主语,“是”是谓语,“人际关系的”是定语,“减震器,润滑油”是宾语中心语,“生活的”是定语,“芳香剂”是宾语中心语。据此分析可知,[A]句的主干为:“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
第2问,句式为“‘和’是……是……,……着……中的……”,修辞为比喻。示例:“和”是桥是路,连接着我们心灵的距离。
故答案为:“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和”是光是热;驱散了我们心灵(心里)的阴霾
【答案】6.C
7.①陆游词以梅花自喻,纵使凋零在地,被碾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表达了词人独立不倚、孤高傲世的情感。②王安石诗以北陂杏花自比,纵然被春风吹落,如雪花飘落水中,也远胜在南陌被碾成尘土,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同流合污的情感。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旨、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6.A:首句意思: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绕”字用得精妙,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的流势,又写出水与花多情相依的姿态,理解恰当;
B:前两句意思: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前两句写景状物,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影,都是娇媚动人 ,理解恰当;
C:“春风吹作雪”,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故不恰当;
D:这首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可知: 诗人借杏花咏物抒怀,情感曲折有致,语言清新脱俗,可以称作咏物诗中的绝妙佳作 ,理解恰当。
故答案为:C
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为: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词人借梅言志,借写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来表达他在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的精神。
“绝胜南陌碾成尘”意为:也胜过道路边上的杏花凋零洒落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不与奸邪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
故答案为: ①陆游词以梅花自喻,纵使凋零在地,被碾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表达了词人独立不倚、孤高傲世的情感。②王安石诗以北陂杏花自比,纵然被春风吹落,如雪花飘落水中,也远胜在南陌被碾成尘土,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同流合污的情感。
【答案】8.A
9.抵 其 麓/ 一 尾 横 曳/ 回 护 洞 门
10.(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刚进洞,顺着阶梯向下好几尺,就是溪水所流出来的地方。
11.甲文的“寒”更多的是作者被贬后心境的凄苦孤寂,这是主观的心寒;乙文的“冷”是因洞门处树木成荫,水流潺潺,这是客观的景寒。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附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二十日渡过山涧,沿着大溪向南走。向南三里,是去玉华洞的路。在此之前,越过滕岭就望见东南方有两座山峰耸立着,苍翠的石壁嶙峋,和其他山峰的形状、颜色完全不同。抵达山脚下,一条山尾横拖过来,回环围护着洞门。洞门在山坳之间,不怎么高大宽敞,而葱翠的树木交错在山顶上,清澈的流水从下面流出,让人不觉得身心都感到清冷。刚进去,沿着台阶往下走了几尺,就是流水的源头了。沿着水流走到尽头,沿着高悬的台阶往上走,这被称为“九重楼”。遥望前方空濛一片,忽然曙光即将到来,这就是所谓的“五更天”了。沿着台阶向上到达洞顶,就看到穹隆的崖壁直削天空,左右两边好像青色的玉和红色的肌肤,实在是张公(的描述)所没有完备的。下山就是田埂。四面山峰环绕闭锁,水流没有出路,急速地向中间坠落,大概就是洞中流出的水,这是水流入洞中的地方。
8.A:“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是: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空”应活用作状语,意思是“在空中”,故理解有误;
B:“不可久居”的“居”是“停留”的意思,成语“安居乐业”的“居”是“住”的意思,故:“不可久居”的“居”是“停留”的意思。与成语“安居乐业”中“居”的意思不同,理解正确;
C:“先是过滕岭”意思:先过滕岭,过:经过; 及鲁肃过寻阳 意思: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过:经过。故:“先是过滕岭”的“过”与《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中的“过”都是“经过”的意思,理解恰当;
D: 清流出其下 ,意思:清澈的流水从下面流出,清:清澈,故:“清流出其下”的“清”,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测其意思应为“清澈”,理解恰当。
故答案为:A
9.“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意思是抵达 峰麓,(山脚像)一条尾巴似的横拖过去,环绕遮掩着洞门。故断句为: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
故答案为: 抵 其 麓/ 一 尾 横 曳/ 回 护 洞 门
10.(1)其:代溪流;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源:源头;
(2)初,刚刚;历:顺着;下,向下;数,几;即,就;流:溪流。
故答案为: (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刚进洞,顺着阶梯向下好几尺,就是溪水所流出来的地方。
1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思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写的是主观的心寒,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不觉神骨惧冷”意思是:禁不住使人感到凉意。结合前文“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可知,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洞门处绿树遮蔽,绿水掩映,十分清幽凉爽的特点,写的是客观的景寒。
故答案为:甲文的“寒”更多的是作者被贬后心境的凄苦孤寂,这是主观的心寒;乙文的“冷”是因洞门处树木成荫,水流潺潺,这是客观的景寒。
【答案】12.人的睡眠健康
13.C
14.①睡前拉好窗帘,关好灯,减少光线照射;②晚饭不要吃得太晚,睡前不要吃东西;③睡前进行适当的运动;④睡前泡个热水澡,放松身心,不要刷手机、打游戏等;⑤睡不着可以试着冥想,放空思想;⑥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知识点】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表达观点之提建议。提建议的题可从三方面考虑:一读懂材料,结合材料反映的事实提,不能偏向,二从材料中找对策,有针对性的提,三提出的建议要合理,要有操作性,易于人接受,表述清楚。
12.材料一:由第①段句子:“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这是表明水面对健康的重要性;
由第②段句子:“2021年一项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在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风险最高”可知,这是说明睡眠时间和健康的关系;由第④段句子:“很多人喜欢吃夜宵,这不好,太晚吃饭,之后我们血糖会升高,这样人会更容易兴奋,让我们不容易入睡。运动是个好习惯,适当的运动对我们心脑血管非常好。睡前做放松的事情,可不是打游戏,刷手机。我们可以泡个热水澡等。保持每天的生物钟,固定的作息时间非常重要。我们每天要固定时间睡,记住这个节律要一直保持,不要周末睡懒觉,平时又起得很早去上班,生物钟紊乱了,失眠就很难治了。如果躺着实在睡不着,我们可以试试冥想,这是心理科医生常用的方法”可知,这是从影响睡眠的常见情况和促进睡眠的做法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改善睡眠。
材料二:由“‘睡眠令+双减’政策实施后,为了解学生的睡眠健康情况,学校就睡眠时长和晚睡原因对本校学生开展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可知,本则材料是专门针对学生睡眠健康做的调查统计。
材料三:由第①段句子:“做梦是人体一种非常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第②段句子:“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第③段句子:“睡眠时,人由清醒状态最先进入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第④段句子:“快速眼动睡眠期是较为特殊的睡眠状态,约占整个睡眠周期的l/5到1/4”“大多数梦境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就是因为他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能记得梦境,而有的人则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不会记得梦中的情景”,第⑤段句子:“其实,做梦本身是有很多好处的”,第⑥段句子:“虽然做梦属于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经常做噩梦或者经常出现梦魇则是有害的”可知,本则材料说明梦是睡眠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及其利弊。
所以,三则材料内容有与人的睡眠健康问题有关。
故答案为:人的睡眠健康
13.A: 由材料一第2段句子:2021年一项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7小时才是“最佳睡眠时间”,可知:研究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可知,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最佳的睡眠时间是7小时 ,理解准确;
B:由材料二的图2可知: 青少年晚睡玩手机、聊天占38.6%;看书写作业占27.01%;图1可知:双减后睡眠时间有所变化。可知:青少年晚睡的大部分原因是玩手机、聊天和看书、写作业,双减后青少年的睡眠时长有所变化,大部分人睡眠时长有所增加,理解准确;
C.依据材料三中②段“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④段“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就是因为他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能记得梦境”中的“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可知,清醒后能记得梦境的是快速眼动睡眠期。故“清醒后能记得梦境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表述不准确;
D:由材料三第1段句子: 做梦是人体一种非常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可知: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理解准确。
故答案为:C
14.由材料一第④段句子:“要打造适合睡眠的卧室,过多的光线照射会导致我们褪黑素的分泌减少,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可知,可以控制卧室过多的光线照射时间;
由句子:“很多人喜欢吃夜宵,这不好,太晚吃饭,之后我们血糖会升高,这样人会更容易兴奋,让我们不容易入睡”可知,可以减少或杜绝吃夜宵;
由句子:“运动是个好习惯,适当的运动对我们心脑血管非常好”可以睡前做适量的运动;依据“睡前做放松的事情,可不是打游戏,刷手机”可知,睡前不要打游戏,刷手机”;
由句子:“我们可以我们可以泡个热水澡等”可知,可以我们可以泡个热水澡等,让身心舒畅;依据“保持每天的生物钟,固定的作息时间非常重要”可知,要养成作息规律;
由句子:“如果躺着实在睡不着,我们可以试试冥想,这是心理科医生常用的方法”可知,可以试试冥想,放松心情。
由材料三第⑥段句子:“常做噩梦,多数是因过去一些创伤事件刺激所致,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可知,可以针对性进行治疗。
故答案为: ①睡前拉好窗帘,关好灯,减少光线照射;②晚饭不要吃得太晚,睡前不要吃东西;③睡前进行适当的运动;④睡前泡个热水澡,放松身心,不要刷手机、打游戏等;⑤睡不着可以试着冥想,放空思想;⑥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答案】15.示例:“乱石”“长长的对话”“愿景”“最美”需要用重音去读。这样更能突出石匠打凿乱石的热情和信心,揭示出石匠打凿石头是为建设祖国的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石匠的歌颂和赞美
16.示例:①用词上:连用六个四字短语开头,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将石匠打凿石头时的动作描绘得铿锵有力,表现出石匠的老练。②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且运用对偶句式,既整体和谐,又富于变化,具有音韵美,生动地展示出石匠打石时的激情与力量。③语言风格上:朴实自然,干净利落,直接展示了石匠打凿石头的场景,画面感极强,简洁质朴的语言中又蕴含一种激越昂扬的意味。
17.示例:①歌颂以石匠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歌颂他们如石头般刚硬坚毅、充满力量的精神风貌;②歌颂劳动者们开山破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劳动精神;③歌颂陕北人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石头,让石头服务于生活的劳动智慧;④歌颂石匠们技艺高超、自信飞扬的匠人匠心;⑤歌颂石匠打石的铿锵节奏和动人的歌声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奔腾着的生命激情与力量。
18.《安塞腰鼓》结尾处写当鼓声戛然而止,只留下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寂静,以动衬静,突出鼓声带给人们的震撼。本文结尾处写铁锤、钢錾、歌声齐响,这时月亮升起来了,照在地面和石头上,以月亮的静谧衬托打凿石头的热烈气氛,形成反差,突出了石匠们的劳动热情。
【知识点】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朗读课文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朗读中的重音可分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位置固定,强调重音则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需根据语境和目的选择使用。语法重音: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连",都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要求相适应,不限于标点,但也不是任意的。语调是指在句子中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语音旋律,语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它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语音形式的统一体。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生动、正确地讲出一连串声音符号。文章使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是跟文章本身表达的情感一致的。因此,在朗诵时,我们首先要深入研究作品,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的理解与分析。结尾段一般有如下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要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量不说大包围圈地套话。
15.“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本句通过描写石匠们雕琢石头时的内心所想,“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可见石匠们想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笑着”可见石匠们胸有成竹、满怀热情和信心,“乱石”衬托出石匠们的信心和高超的技术,“长长的对话”可见石匠们面对这些乱石早已有了长远的规划,“多彩”“愿景”突出石匠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最美”突出石匠们满怀热情和信心,想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石匠们的赞美和歌颂。
故答案为:示例:“乱石”“长长的对话”“愿景”“最美”需要用重音去读。这样更能突出石匠打凿乱石的热情和信心,揭示出石匠打凿石头是为建设祖国的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石匠的歌颂和赞美
16.①用词上:“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连用六个四字短语,描述的是石匠们打凿石头的样子,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将石匠打凿石头时的动作描绘得铿锵有力,表现出石匠的老练;“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连用两个“该”和两个“錾”“留”在反复和对比中,描述了石匠们雕琢石头的样子,简洁明快,将石匠们雕琢石头时的动作描绘得干脆利落,表现石匠的胸有成竹;“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严丝合缝”连用三个三字短语,一个“起”,一个“唱”,一个“和”,描述的是石匠们边劳动边唱歌的样子,语言简洁,富有节奏感,描绘出石匠们劳动时的热情和欢快,展现出他们性格的张扬和奔腾的生命力。
②句式上:“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连用六个四字短语,“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不知何时,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严丝合缝”长短句结合,“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又采用了对仗句的形式。画线句在句式的运用上以短句为主,语言简洁明快,传递出石匠们的力量、激情和张扬,其间穿插长句和对偶句,使得句式富有变化和音韵美。
③语言风格上:“既用蛮力,又使巧劲”“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可见,本文语言朴实自然,以最朴素和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石匠们打凿石头的智慧,真切深至;“铁锤起落,石末四溅”“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严丝合缝”可见,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却将石匠们打凿石头的画面、边劳动边歌唱的画面描绘地生动形象,富有力量感,传递出激情和热情。
故答案为: 示例:①用词上:连用六个四字短语开头,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将石匠打凿石头时的动作描绘得铿锵有力,表现出石匠的老练。②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且运用对偶句式,既整体和谐,又富于变化,具有音韵美,生动地展示出石匠打石时的激情与力量。③语言风格上:朴实自然,干净利落,直接展示了石匠打凿石头的场景,画面感极强,简洁质朴的语言中又蕴含一种激越昂扬的意味
17.由第①段句子:“这些坚硬的石头、亘古不朽的石头,被一些强壮的陕北汉子相中了,他们决心向这些石头发起挑战”,第⑦段“他们坐在石头上,每人一副铁锤和钢錾,进一步打凿石头”可知,作者歌颂的是这些强壮的石匠,更是他们所代表的如石头般刚硬坚毅的劳动人民;
由第③段句子:“早在43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在一片苍茫中开山破石,建造成了石峁古城。今天,他们亲手开山破石。让无数高楼平地崛起,巍然峨然……现在,随着轰隆隆的几声巨响,石头冲天而起,又纷纷撒落下来,若天女散花般落了一地”,第⑤段“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可知,作者还歌颂了劳动者们开山破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劳动精神;
由第①段句子:“这些坚硬的石头、亘古不朽的石头,被一些强壮的陕北汉子相中了,他们决心向这些石头发起挑战,把它们雕琢成可堪使用的物件”,第⑥段句子:“缘于这些,在黄土高原上,成就了一批好石匠”,第⑩段“在他们手下,石头在变化,石头在重生”可知,陕北人民面对石头,利用石头,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让石头重生,让石头服务于生活,因此本文还赞扬了陕北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由第⑤段句子:“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第⑨段“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他们虽然性格各异,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不苟言笑,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片滚沸的激情,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可见,石匠们不仅技艺高超,在他们的手下,石头上显现出了美丽的图案,而且他们自信张扬,因此作者还歌颂了石匠们技艺高超、自信飞扬的匠人匠心;
由第⑩段句子:“他们的歌,是力量的张扬,也是信心的展示”,第 段句子:“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物我两忘……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可见,石匠们的歌声传递出了他们听出了他们蓬勃奔腾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因此作者还歌颂了那种奔腾着的生命激情与力量。
故答案为: 示例:①歌颂以石匠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歌颂他们如石头般刚硬坚毅、充满力量的精神风貌;②歌颂劳动者们开山破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劳动精神;③歌颂陕北人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石头,让石头服务于生活的劳动智慧;④歌颂石匠们技艺高超、自信飞扬的匠人匠心;⑤歌颂石匠打石的铿锵节奏和动人的歌声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奔腾着的生命激情与力量。
18.《石匠劳作的歌声》:“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这句中描写了月光的皎洁,烘托渲染了月夜的皎洁和宁静。月夜的静谧和石匠们的歌声,形成了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感,突出了石匠们的热情和激情;月光下的世界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艺术的艺术境界,也象征着石匠们创造出的艺术境界;以景作结,戛然而止,余音袅袅,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安塞腰鼓》:结合文链接材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知,文章结尾着重描写环境的静谧,更以“鸡鸣”来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与前文的激情、喧响、热闹形成强烈对比和反差,借以突出腰鼓带给人们的强烈的震撼。此处的“戛然而止”使文章起伏跌宕,给全文营造出一种突然安静的意境,给读者以意犹未尽之感。
故答案为: 《安塞腰鼓》结尾处写当鼓声戛然而止,只留下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寂静,以动衬静,突出鼓声带给人们的震撼。本文结尾处写铁锤、钢錾、歌声齐响,这时月亮升起来了,照在地面和石头上,以月亮的静谧衬托打凿石头的热烈气氛,形成反差,突出了石匠们的劳动热情。
【答案】19.祥子身处那个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时代,他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曹先生是为数不多对他慷慨相助的人,善良正直的曹先生对祥子来说是不多见的“贵人”,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20.示例:专题名为“人生导师”。
理由:摘录一中的“他”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十分敬仰的老师,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鲁迅人生有着重要影响。摘录二中的曹先生和气对待祥子,是祥子苦难生活中的一束亮光,他的言行举止让祥子懂得:尊严似乎比性命更重要。摘录三中的朱赫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也是保尔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
【知识点】《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该词所在段落的段意;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品味具体含义,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19.由摘录二“他一向没遇到过像曹先生这样的人。所以他把这个人看成圣贤”,可知“这样的人”指的是像曹先生这样的人。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混乱年代,很少有人在祥子遭难时,像曹先生那样对他慷慨相助,曹先生对待祥子的亲切平等,让祥子心境平和,觉得生活满足,祥子也从曹先生口中得知很多事情,学到很多道理,他一直把曹先生当救世主。
“连这样的人也不多见”是说这样的人少的很,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故答案为:祥子身处那个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时代,他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曹先生是为数不多对他慷慨相助的人,善良正直的曹先生对祥子来说是不多见的“贵人”,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20.本题考查设置探究专题并阐述理由。首先,根据三则摘录内容的共同之处确定探究的专题;然后结合内容阐述理由即可。
摘录一中的“他”是鲁迅敬仰的老师藤野先生,他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主人公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因素,他毫无民族偏见,无私的学术精神,一直影响着鲁迅先生。摘录二中的曹先生为祥子提供了向往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伦理,曹先生成为了祥子自我提升的标杆;摘录三中的朱赫来坚定的革命决心和毅力,引导保尔形成了坚定的价值观,帮助保尔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故:专题名为“导师的影响”、“人生导师”等。
故答案为:示例:专题名为“人生导师”。理由:摘录一中的“他”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十分敬仰的老师,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鲁迅人生有着重要影响。摘录二中的曹先生和气对待祥子,是祥子苦难生活中的一束亮光,他的言行举止让祥子懂得:尊严似乎比性命更重要。摘录三中的朱赫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也是保尔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
21.【答案】例文:
去有梦的地方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怀揣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它们犹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对我来说,最想去往的,便是那个有梦的地方。有梦的地方,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充满了无限可能与希望。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追逐内心深处的渴望。梦想,是心灵的翅膀,让我们得以飞翔在理想的天空。
我曾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用琴声和旋律表达内心的情感。为了这个梦想,我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挑战自己。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我从未放弃过。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有梦的地方。
有梦的地方,也是一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战场。在那里,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地超越自己。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每一次的挫折,都是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梦想的动力。
去有梦的地方,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为了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那个最真实、最纯粹的自己。梦想,让我们拥有了前进的方向,也让我们拥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然而,有梦的地方并非遥不可及的天堂。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愿意去追寻、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到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不要因为路途遥远而退缩,不要因为困难重重而放弃。只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才能抵达那个有梦的地方。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去往那个有梦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将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将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收获无尽的成长与喜悦。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题目给了我们极大的创作空间。关键在于填写空白处的词语,这个词语将决定文章的主题和走向。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经历或梦想,选择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例如“有梦”“有书”“有爱”等,进而阐述自己期待在那里获得的人生体验。立意可以围绕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对个人成长的追求或是对生活哲理的感悟等方面展开。
选材构思:
适合写夹叙夹议类的文章。写作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想象,描述在所选地点发生的故事或感悟。例如,如果选择“去有梦的地方”,可以讲述自己追逐梦想的过程,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以及最终实现的喜悦和成就感。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思考,展现自己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同时,可以适当引用名言警句或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比如,题目:去有风的地方
第一段:我渴望逃离那无尽的嘈杂与纷扰,去寻找一个心灵得以栖息的宁静之地——一个有风的地方。
第二段:带着一颗简单而纯粹的心,去感受风的轻抚、云的飘逸
第三段:在有风的地方,学会聆听
第四段:在这里,我还学会放下
第五段:星空璀璨,我坐在山巅之上,感受着风的轻拂,聆听着夜的寂静
第六段:去有风的地方吧!在那里,你可以找回最真实的自己,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点评】文章主要讲述追逐梦想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的精神。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整体结构清晰,需注意细节描写与事例补充,使论述更具象化。
1 / 1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024八下·武冈期末)小郡参与此次活动中“青春就是要奋斗”的演讲比赛,以下文字选自小郡同学的演讲稿,请你仔细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无奋斗,不青春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两个字。【甲】a习近平总书记教诲我们:“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也告诫我们:“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奋斗中的幸福,是青春在梦想中的坚守。【乙】当钱七虎六十多年如一日在国防工程领域力尽心血,埋头耕耘,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重大国防工程,解决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b当姚启明在汽车运动领域潜心钻研20余年,创造20余次“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的时候,她的奋斗也一定是幸福的……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点滴创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断附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丙】
奋斗中的幸福,是青春在拼搏中的精彩。心中有炽热阳光,脚下有坚定力量。②当18岁的苏翊鸣夺得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冬奥会金牌零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当30岁的车毅经过2000多个小时的练习,进行了200多万张点钞券的高强度训练,创造了“30秒蒙眼手动点钞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③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把个人梦想融入家国情怀,成就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亲爱的同学们,奋斗的故事是否也让你心有感慨。c十四、五岁的我们青春正好。我们的青春也会因坚守而闪闪发光,会因拼搏而惊心动魄!【丁】
④今天,青春的我们以奋斗之姿平整土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自会有奋斗的答案,那答案就是“胜利”。d它是我们披星戴月,全力以赴之后的必然;是我们青春向上,逐梦未来的信念!
(1) 为了演讲稿表达的准确流畅,小郡特意做了一些标注,请仔细阅读下列从上文摘录内容,选出其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字音:教诲(huì) 潜(qián)心 炽(chì)热 感慨(kǎi)
B.字形:精彩 拼搏 力尽心血 披星戴月
C.词语运用:我们的青春也会因坚守而闪闪发光,会因拼搏而惊心动魄!
D.词语运用: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点滴创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不断附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文段中标序号的句子是否有语病,小郡有点没把握。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
A.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两个字。
B.②当18岁的苏翊鸣夺得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冬奥会金牌零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
C.③正是无数这样的奋斗,把个人梦想融入家国情怀,成就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D.④今天,青春的我们以奋斗之姿平整土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自会有奋斗的答案,那答案就是“胜利”。
(3) 文段中标字母的句子的标点使用是否得当,小郡也有点没把握。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  )
A.习近平总书记教诲我们:“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B.当姚启明在汽车运动领域潜心钻研20余年,创造20余次“中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的时候,她的奋斗也一定是幸福的……
C.十四、五岁的我们青春正好。
D.它是我们披星戴月,全力以赴之后的必然;是我们青春向上,逐梦未来的信念!
(4)小郡写完演讲稿后,和小组成员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肯定。小如建议加一句:“时间总是奋斗者最好的见证。”通读全文,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最合适。(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1)A
(2)B
(3)C
(4)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言连贯;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A.正确;
B.有误,应为“沥尽心血”;
C.有误,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D.有误,“附和”意为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大多用于贬义。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且褒贬使用不当。
(2)ACD.正确;
B.有误,联系B句“当18岁的苏翊鸣夺得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冠军,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冬奥会金牌零的时候,他的奋斗一定是幸福的”可知,缺少宾语,可改为“实现了中国单板滑雪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的时候”。
(3)ABD.正确;
C.有误,“十四、五岁的我们青春正好”可知十四五岁是表示约数,中间不用标点符号。
(4)本题考查衔接。根据上下文句意,此句放在乙处最为合适。
故答案为:(1)A;(2)B;(3)C;(4)B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4)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4分)
2.(2024八下·武冈期末)民生疾苦,笔底波澜。“吏呼一何怒!   !”(杜甫《石壕吏》)形象地写出了差役和老妇尖锐的矛盾;“满面尘灰烟火色,   。”(白居易《卖炭翁》)细腻地塑造了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卖炭翁的形象;“   ,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直观地呈现了有才之士被埋没摧残的悲惨遭遇。
【答案】妇啼一何苦;两鬓苍苍十指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第1空,填下句,“啼”不要写成“蹄”;
第2空,填下句,“鬓”不要写成“宾”;“苍苍”不要写成“沧沧”‘
第3、4空,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直观地呈现了有才之士被埋没摧残的悲惨遭遇,“祇”不要写成“纸”;“骈”不要写成“并”;“枥”的右边不要写成“厉”。故答案为:妇啼一何苦;两鬓苍苍十指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三、综合性学习(8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和”代表着华夏民族对“和谐”“和平”的追求。学校将开展“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3.【活动一:探“和”义】
“以和为贵”内涵丰富,与下列三句名言匹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  )
②礼让一寸,得礼一尺。——曹操(  )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
a.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
b.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
c.以和为贵,止杀戮化纷争。
A.bac B.bca C.cab D.
cba
4.【活动二:析“和”图】
活动中,同学们关注到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时鸟巢上空出现了“天下一家”“One family”等烟花图案,请你解说该烟花图案的寓意。图案寓意:________
5.【活动三:抒“和”情】
为了号召大家在生活中发扬“和”的精神,小华同学做了即兴演讲。下面是演讲词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完成任务。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还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A]“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真意的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B]“和”是针是线,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缝; , 。但是,“和”不是无条件的退让,而是有原则的包容。
①请你提取出[A]句的主干:   。
②请结合你对“和”的理解,参照[B]句再仿写一句   ,   。(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答案】(1) D(2) “天下一家”和“ONE FAMILY”等中英文字样,寓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热爱和平的心愿。(3) “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 “和”是光是热, 驱散了我们心灵(心里)的阴霾。
3.D
4.“天下一家”和“ONE FAMILY”等中英文字样,寓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热爱和平的心愿。
5.“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和”是光是热;驱散了我们心灵(心里)的阴霾
【知识点】主谓句;图表信息;礼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等要牢记,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多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与概括。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标题、项目、各种数据等,并对其进行比较;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图片内容转化为语言,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特殊限制(句式、字数等)。不要遗漏信息,不要推断错误。
(3)本题考查对汉语知识句子主干的分析理解。句子主干是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在提炼句子主干时,需要先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在判断时,可以先找到句子中的动词,再看该动词的主语是什么,进而确定句子的主干;还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删掉枝叶定状补,保留主谓宾,就是句子的主干。另外,找句子的主干时要注意:保留否定词:“不、没有、没”;保留能愿动词:“要、能、能够、应、应该;保留并列结构;保留主谓短语。
3.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近现代鲁迅的《题三义塔》,意为我们都经历了劫难后,兄弟之间的情谊还在,相逢的时候相视一笑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忘记了。强调人与人相处要讲“和”,忘记仇恨;“以和为贵,止息纷争杀戮”的意思是:以和平相处至上,能够停止纷争和大规模的屠杀。这两句意思相近。故选c。
②“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出自《太平御览》,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以和为贵,成就大道正理”的意思是以和平相处至上,弘扬成就大道、正道。这两句意思相近。故选b。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以和为贵,顺乎天意人心”的意思是以和平相处至上,顺应大自然的规律,顺应众人的共同认识。这两句意思相近。故选a。
故答案为:D
4.“One famly”的意思是同一个家庭,“天下一家”意思是各国人民不分肤色、种族,要亲如一家,该烟花图案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热爱和平的心愿,传递了全人类团结一致、共同追求和平与和谐的愿望,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全球化时代的共同价值观。
故答案为:“天下一家”和“ONE FAMILY”等中英文字样,寓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团结热爱和平的心愿。
5.第1问:这句话“和”是主语,“是”是谓语,“人际关系的”是定语,“减震器,润滑油”是宾语中心语,“生活的”是定语,“芳香剂”是宾语中心语。据此分析可知,[A]句的主干为:“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
第2问,句式为“‘和’是……是……,……着……中的……”,修辞为比喻。示例:“和”是桥是路,连接着我们心灵的距离。
故答案为:“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和”是光是热;驱散了我们心灵(心里)的阴霾
四、诗歌阅读(6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这首诗是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所作,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绕”字用得精妙,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的流势,又写出水与花多情相依的姿态。
B.前两句写景状物,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影,都是娇媚动人。
C.诗中以“南陌”象征清幽静谧的隐逸之地,“北陂”象征浮世喧嚣的名利官场,形成对比。
D.诗人借杏花咏物抒怀,情感曲折有致,语言清新脱俗,可以称作咏物诗中的绝妙佳作。
7.《卜算子·咏梅》中,陆游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诗中王安石则是“绝胜南陌碾成尘”。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案】6.C
7.①陆游词以梅花自喻,纵使凋零在地,被碾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表达了词人独立不倚、孤高傲世的情感。②王安石诗以北陂杏花自比,纵然被春风吹落,如雪花飘落水中,也远胜在南陌被碾成尘土,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同流合污的情感。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析词义: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理解。把握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旨、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6.A:首句意思: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绕”字用得精妙,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的流势,又写出水与花多情相依的姿态,理解恰当;
B:前两句意思: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前两句写景状物,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影,都是娇媚动人 ,理解恰当;
C:“春风吹作雪”,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故不恰当;
D:这首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可知: 诗人借杏花咏物抒怀,情感曲折有致,语言清新脱俗,可以称作咏物诗中的绝妙佳作 ,理解恰当。
故答案为:C
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为: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词人借梅言志,借写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来表达他在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的精神。
“绝胜南陌碾成尘”意为:也胜过道路边上的杏花凋零洒落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不与奸邪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
故答案为: ①陆游词以梅花自喻,纵使凋零在地,被碾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表达了词人独立不倚、孤高傲世的情感。②王安石诗以北陂杏花自比,纵然被春风吹落,如雪花飘落水中,也远胜在南陌被碾成尘土,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12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二十日渡山涧,溯大溪南行。南三里,为玉华洞道。先是过滕岭,即望东南两峰耸立,翠壁嶙峋,迥与诸峰分形异色。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门在山坳间,不甚轩豁,而森碧上交①,清流出其下,不觉神骨俱冷。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流所从出也。沿流既穷,悬级而上,是称“九重楼”。遥望空濛,忽曙色欲来,所谓“五更天”也。拾级上达洞顶,则穹崖削天。四山环锁,水出无路,汩然②中坠,盖即洞间之流,此所从入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有删改)
【注释】①森碧上交:葱翠的树木交错在顶上。②汩(gǔ)然:疾速的样子。
8.下列对甲、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属于词类活用,在这里作形容词,意思是“空灵地”。
B.“不可久居”的“居”是“停留”的意思。与成语“安居乐业”中“居”的意思不同。
C.“先是过滕岭”的“过”与《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中的“过”都是“经过”的意思。
D.“清流出其下”的“清”,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测其意思应为“清澈”。
9.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抵 其 麓 一 尾 横 曳 回 护 洞 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初入,历级而下者数尺,即流所从出也。
11.甲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不觉神骨俱冷”两处的“寒冷”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8.A
9.抵 其 麓/ 一 尾 横 曳/ 回 护 洞 门
10.(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刚进洞,顺着阶梯向下好几尺,就是溪水所流出来的地方。
11.甲文的“寒”更多的是作者被贬后心境的凄苦孤寂,这是主观的心寒;乙文的“冷”是因洞门处树木成荫,水流潺潺,这是客观的景寒。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附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二十日渡过山涧,沿着大溪向南走。向南三里,是去玉华洞的路。在此之前,越过滕岭就望见东南方有两座山峰耸立着,苍翠的石壁嶙峋,和其他山峰的形状、颜色完全不同。抵达山脚下,一条山尾横拖过来,回环围护着洞门。洞门在山坳之间,不怎么高大宽敞,而葱翠的树木交错在山顶上,清澈的流水从下面流出,让人不觉得身心都感到清冷。刚进去,沿着台阶往下走了几尺,就是流水的源头了。沿着水流走到尽头,沿着高悬的台阶往上走,这被称为“九重楼”。遥望前方空濛一片,忽然曙光即将到来,这就是所谓的“五更天”了。沿着台阶向上到达洞顶,就看到穹隆的崖壁直削天空,左右两边好像青色的玉和红色的肌肤,实在是张公(的描述)所没有完备的。下山就是田埂。四面山峰环绕闭锁,水流没有出路,急速地向中间坠落,大概就是洞中流出的水,这是水流入洞中的地方。
8.A:“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思是: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空”应活用作状语,意思是“在空中”,故理解有误;
B:“不可久居”的“居”是“停留”的意思,成语“安居乐业”的“居”是“住”的意思,故:“不可久居”的“居”是“停留”的意思。与成语“安居乐业”中“居”的意思不同,理解正确;
C:“先是过滕岭”意思:先过滕岭,过:经过; 及鲁肃过寻阳 意思: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过:经过。故:“先是过滕岭”的“过”与《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中的“过”都是“经过”的意思,理解恰当;
D: 清流出其下 ,意思:清澈的流水从下面流出,清:清澈,故:“清流出其下”的“清”,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测其意思应为“清澈”,理解恰当。
故答案为:A
9.“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意思是抵达 峰麓,(山脚像)一条尾巴似的横拖过去,环绕遮掩着洞门。故断句为:抵其麓/一尾横曳/回护洞门。
故答案为: 抵 其 麓/ 一 尾 横 曳/ 回 护 洞 门
10.(1)其:代溪流;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源:源头;
(2)初,刚刚;历:顺着;下,向下;数,几;即,就;流:溪流。
故答案为: (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刚进洞,顺着阶梯向下好几尺,就是溪水所流出来的地方。
1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思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写的是主观的心寒,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不觉神骨惧冷”意思是:禁不住使人感到凉意。结合前文“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可知,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从侧面写出洞门处绿树遮蔽,绿水掩映,十分清幽凉爽的特点,写的是客观的景寒。
故答案为:甲文的“寒”更多的是作者被贬后心境的凄苦孤寂,这是主观的心寒;乙文的“冷”是因洞门处树木成荫,水流潺潺,这是客观的景寒。
六、非文学类作品阅读(7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材料一:
①睡眠是身体的一种修复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②2021年一项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7小时才是“最佳睡眠时间”。晚上10:00—10:59才是入睡的最佳时间点。因为晚上10:00—10:59睡觉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在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风险最高。
③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睡不好”更是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普遍痛点。
④想拥有最佳睡眠质量?要打造适合睡眠的卧室,过多的光线照射会导致我们褪黑素的分泌减少,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很多人喜欢吃夜宵,这不好,太晚吃饭,之后我们血糖会升高,这样人会更容易兴奋,让我们不容易入睡。运动是个好习惯,适当的运动对我们心脑血管非常好。睡前做放松的事情,可不是打游戏,刷手机。我们可以泡个热水澡等。保持每天的生物钟,固定的作息时间非常重要。我们每天要固定时间睡,记住这个节律要一直保持,不要周末睡懒觉,平时又起得很早去上班,生物钟紊乱了,失眠就很难治了。如果躺着实在睡不着,我们可以试试冥想,这是心理科医生常用的方法。
(刊载于2023.7.25,有删改)
材料二:
“睡眠令+双减”政策实施后,为了解学生的睡眠健康情况,学校就睡眠时长和晚睡原因对本校学生开展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
材料三:
①做梦是人体一种非常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②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约为90到110分钟,其中快速眼动睡眠期约占20%到25%。一晚上约重复4到5个周期。
③睡眠时,人由清醒状态最先进入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该期特点是全身代谢减慢,没有明显眼球活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一般来说分为4期,其中1、2期属于浅睡眠期,睡眠最浅,受刺激后易醒;3、4期属于深睡眠期,不易唤醒。
④快速眼动睡眠期是较为特殊的睡眠状态,约占整个睡眠周期的l/5到1/4.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全身代谢加快,眼球在眼皮下快速活动,脑电活动类似于清醒状态。大多数梦境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就是因为他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能记得梦境,而有的人则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不会记得梦中的情景。
⑤其实,做梦本身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可以促进儿童大脑正常功能的发育,有些人的智慧、灵感或者创新的想法也是在做梦过程中获得的。另外,做梦有时候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等。
⑥虽然做梦属于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经常做噩梦或者经常出现梦魇则是有害的。经常做噩梦,多数是因过去一些创伤事件刺激所致,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
(刊载于2023.3.17,有删改)
12.以上三则材料都是围绕    问题展开的。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研究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可知,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最佳的睡眠时间是7小时。
B.青少年晚睡的大部分原因是玩手机、聊天和看书、写作业,双减后青少年的睡眠时长有所变化,大部分人睡眠时长有所增加。
C.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两个时段,二者是交替出现的,清醒后能记得梦境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
D.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14.小阳最近老是失眠、做噩梦,为此他十分苦恼,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及生活实际为他提几点建议。
【答案】12.人的睡眠健康
13.C
14.①睡前拉好窗帘,关好灯,减少光线照射;②晚饭不要吃得太晚,睡前不要吃东西;③睡前进行适当的运动;④睡前泡个热水澡,放松身心,不要刷手机、打游戏等;⑤睡不着可以试着冥想,放空思想;⑥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知识点】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抓关键句关键词,四整合比较,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表达观点之提建议。提建议的题可从三方面考虑:一读懂材料,结合材料反映的事实提,不能偏向,二从材料中找对策,有针对性的提,三提出的建议要合理,要有操作性,易于人接受,表述清楚。
12.材料一:由第①段句子:“人的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这是表明水面对健康的重要性;
由第②段句子:“2021年一项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在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风险最高”可知,这是说明睡眠时间和健康的关系;由第④段句子:“很多人喜欢吃夜宵,这不好,太晚吃饭,之后我们血糖会升高,这样人会更容易兴奋,让我们不容易入睡。运动是个好习惯,适当的运动对我们心脑血管非常好。睡前做放松的事情,可不是打游戏,刷手机。我们可以泡个热水澡等。保持每天的生物钟,固定的作息时间非常重要。我们每天要固定时间睡,记住这个节律要一直保持,不要周末睡懒觉,平时又起得很早去上班,生物钟紊乱了,失眠就很难治了。如果躺着实在睡不着,我们可以试试冥想,这是心理科医生常用的方法”可知,这是从影响睡眠的常见情况和促进睡眠的做法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改善睡眠。
材料二:由“‘睡眠令+双减’政策实施后,为了解学生的睡眠健康情况,学校就睡眠时长和晚睡原因对本校学生开展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可知,本则材料是专门针对学生睡眠健康做的调查统计。
材料三:由第①段句子:“做梦是人体一种非常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第②段句子:“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第③段句子:“睡眠时,人由清醒状态最先进入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第④段句子:“快速眼动睡眠期是较为特殊的睡眠状态,约占整个睡眠周期的l/5到1/4”“大多数梦境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就是因为他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能记得梦境,而有的人则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不会记得梦中的情景”,第⑤段句子:“其实,做梦本身是有很多好处的”,第⑥段句子:“虽然做梦属于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经常做噩梦或者经常出现梦魇则是有害的”可知,本则材料说明梦是睡眠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及其利弊。
所以,三则材料内容有与人的睡眠健康问题有关。
故答案为:人的睡眠健康
13.A: 由材料一第2段句子:2021年一项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日本、中国、新加坡和韩国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7小时才是“最佳睡眠时间”,可知:研究成年人睡眠时间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可知,持续的睡眠不足和持续的睡眠过多都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最佳的睡眠时间是7小时 ,理解准确;
B:由材料二的图2可知: 青少年晚睡玩手机、聊天占38.6%;看书写作业占27.01%;图1可知:双减后睡眠时间有所变化。可知:青少年晚睡的大部分原因是玩手机、聊天和看书、写作业,双减后青少年的睡眠时长有所变化,大部分人睡眠时长有所增加,理解准确;
C.依据材料三中②段“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④段“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就是因为他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能记得梦境”中的“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可知,清醒后能记得梦境的是快速眼动睡眠期。故“清醒后能记得梦境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表述不准确;
D:由材料三第1段句子: 做梦是人体一种非常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可知: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理解准确。
故答案为:C
14.由材料一第④段句子:“要打造适合睡眠的卧室,过多的光线照射会导致我们褪黑素的分泌减少,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可知,可以控制卧室过多的光线照射时间;
由句子:“很多人喜欢吃夜宵,这不好,太晚吃饭,之后我们血糖会升高,这样人会更容易兴奋,让我们不容易入睡”可知,可以减少或杜绝吃夜宵;
由句子:“运动是个好习惯,适当的运动对我们心脑血管非常好”可以睡前做适量的运动;依据“睡前做放松的事情,可不是打游戏,刷手机”可知,睡前不要打游戏,刷手机”;
由句子:“我们可以我们可以泡个热水澡等”可知,可以我们可以泡个热水澡等,让身心舒畅;依据“保持每天的生物钟,固定的作息时间非常重要”可知,要养成作息规律;
由句子:“如果躺着实在睡不着,我们可以试试冥想,这是心理科医生常用的方法”可知,可以试试冥想,放松心情。
由材料三第⑥段句子:“常做噩梦,多数是因过去一些创伤事件刺激所致,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可知,可以针对性进行治疗。
故答案为: ①睡前拉好窗帘,关好灯,减少光线照射;②晚饭不要吃得太晚,睡前不要吃东西;③睡前进行适当的运动;④睡前泡个热水澡,放松身心,不要刷手机、打游戏等;⑤睡不着可以试着冥想,放空思想;⑥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七、文学类作品阅读(17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石匠劳作的歌声
刘成章
①在辽阔的黄土高原,在我们的眼前,是一大片堆砌的石头。这些坚硬的石头、亘古不朽的石头,被一些强壮的陕北汉子相中了,他们决心向这些石头发起挑战,把它们雕琢成可堪使用的物件。
②与坚硬的石头相比,再粗壮的陕北汉子也显得太柔弱了。石头存在亿万年了,而他们只是这世界上几十年的存在;石头经历无数次的雨打风吹也依然完好无缺,而他们若不幸染恙,就有可能需要休息好几天。
③早在43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在一片苍茫中开山破石,建造成了石峁古城。今天,他们亲手开山破石。让无数高楼平地崛起,巍然峨然。他们从石层上开凿下重重的大碾盘,一个人也能用铁钎把它揭起来。现在,随着轰隆隆的几声巨响,石头冲天而起,又纷纷撒落下来,若天女散花般落了一地。
④是他们,破开了石头,雕琢着石头。
⑤他们大都当过放羊娃。他们现在看见这些乱石,觉得每块石头都像绵羊,绵羊的耳朵好像还在动,绵羊好像还能发出咩咩的叫声。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
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建筑多是用木材作原料,亭台楼阁,秀气典雅。而在陕北,天旱少雨,木材稀缺,就因地制宜,砌筑粗犷的石窑、石墙、石路、石塔。除此之外,石头的物什举目皆是:石磨、石碾、石槽、石钵、石臼、石灶台、石凳、石桌;还有石头的艺术:石窟、画像石、摩崖石刻、石牌楼、石狮子。缘于这些,在黄土高原上,成就了一批好石匠。
⑦而现在,在眼前,是一片已被打成方形料石的世界。他们坐在石头上,每人一副铁锤和钢錾,进一步打凿石头。四近的草木,一滴露水也没有,全都昏昏欲睡。天上呢,无风,无云。烈日如火,炙烤着他们。
⑧“咣咣咣”的声音震响在山谷,他们在打石头。
⑨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不知何时,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严丝合缝。那是劳动之歌、旷野之歌。他们以歌声调节呼吸,调节情绪,消解疲劳,互相鼓舞。他们虽然性格各异,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不苟言笑,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片滚沸的激情,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
⑩在他们手下,石头在变化,石头在重生。他们的歌,是力量的张扬,也是信心的展示。
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物我两忘。这时候再看看他们吧,他们目不视手,他们的眼睛好像只是在望天望云;他们动作纯熟,游刃有余,完全成了盲打盲敲,但手下却锤锤都准确无误。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
(刊载于2023.8.16,有删改)
15.你认为下面句子中哪些词语(至少标2个)需要用重音去读,请简述理由。
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
16.本文的语言富有特色,请从用词、句式、语言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对文中画横线句子进行赏析,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石匠劳作的场景描写出来的。
17.在本文中,作者歌颂的对象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8.有人说本文结尾段与《安塞腰鼓》的结尾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安塞腰鼓》
【答案】15.示例:“乱石”“长长的对话”“愿景”“最美”需要用重音去读。这样更能突出石匠打凿乱石的热情和信心,揭示出石匠打凿石头是为建设祖国的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石匠的歌颂和赞美
16.示例:①用词上:连用六个四字短语开头,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将石匠打凿石头时的动作描绘得铿锵有力,表现出石匠的老练。②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且运用对偶句式,既整体和谐,又富于变化,具有音韵美,生动地展示出石匠打石时的激情与力量。③语言风格上:朴实自然,干净利落,直接展示了石匠打凿石头的场景,画面感极强,简洁质朴的语言中又蕴含一种激越昂扬的意味。
17.示例:①歌颂以石匠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歌颂他们如石头般刚硬坚毅、充满力量的精神风貌;②歌颂劳动者们开山破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劳动精神;③歌颂陕北人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石头,让石头服务于生活的劳动智慧;④歌颂石匠们技艺高超、自信飞扬的匠人匠心;⑤歌颂石匠打石的铿锵节奏和动人的歌声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奔腾着的生命激情与力量。
18.《安塞腰鼓》结尾处写当鼓声戛然而止,只留下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寂静,以动衬静,突出鼓声带给人们的震撼。本文结尾处写铁锤、钢錾、歌声齐响,这时月亮升起来了,照在地面和石头上,以月亮的静谧衬托打凿石头的热烈气氛,形成反差,突出了石匠们的劳动热情。
【知识点】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朗读课文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朗读中的重音可分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位置固定,强调重音则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需根据语境和目的选择使用。语法重音: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中断即停顿,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连",都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要求相适应,不限于标点,但也不是任意的。语调是指在句子中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语音旋律,语气是体现朗诵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它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语音形式的统一体。有了恰当的语气,才能生动、正确地讲出一连串声音符号。文章使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是跟文章本身表达的情感一致的。因此,在朗诵时,我们首先要深入研究作品,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4)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的理解与分析。结尾段一般有如下作用: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要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尽量不说大包围圈地套话。
15.“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本句通过描写石匠们雕琢石头时的内心所想,“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可见石匠们想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笑着”可见石匠们胸有成竹、满怀热情和信心,“乱石”衬托出石匠们的信心和高超的技术,“长长的对话”可见石匠们面对这些乱石早已有了长远的规划,“多彩”“愿景”突出石匠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最美”突出石匠们满怀热情和信心,想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石匠们的赞美和歌颂。
故答案为:示例:“乱石”“长长的对话”“愿景”“最美”需要用重音去读。这样更能突出石匠打凿乱石的热情和信心,揭示出石匠打凿石头是为建设祖国的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石匠的歌颂和赞美
16.①用词上:“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连用六个四字短语,描述的是石匠们打凿石头的样子,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将石匠打凿石头时的动作描绘得铿锵有力,表现出石匠的老练;“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连用两个“该”和两个“錾”“留”在反复和对比中,描述了石匠们雕琢石头的样子,简洁明快,将石匠们雕琢石头时的动作描绘得干脆利落,表现石匠的胸有成竹;“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严丝合缝”连用三个三字短语,一个“起”,一个“唱”,一个“和”,描述的是石匠们边劳动边唱歌的样子,语言简洁,富有节奏感,描绘出石匠们劳动时的热情和欢快,展现出他们性格的张扬和奔腾的生命力。
②句式上:“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连用六个四字短语,“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不知何时,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严丝合缝”长短句结合,“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又采用了对仗句的形式。画线句在句式的运用上以短句为主,语言简洁明快,传递出石匠们的力量、激情和张扬,其间穿插长句和对偶句,使得句式富有变化和音韵美。
③语言风格上:“既用蛮力,又使巧劲”“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歌的节奏就是打石的节奏”可见,本文语言朴实自然,以最朴素和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石匠们打凿石头的智慧,真切深至;“铁锤起落,石末四溅”“歌声起,一人唱,众人和”“严丝合缝”可见,本文语言简洁凝练,却将石匠们打凿石头的画面、边劳动边歌唱的画面描绘地生动形象,富有力量感,传递出激情和热情。
故答案为: 示例:①用词上:连用六个四字短语开头,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将石匠打凿石头时的动作描绘得铿锵有力,表现出石匠的老练。②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且运用对偶句式,既整体和谐,又富于变化,具有音韵美,生动地展示出石匠打石时的激情与力量。③语言风格上:朴实自然,干净利落,直接展示了石匠打凿石头的场景,画面感极强,简洁质朴的语言中又蕴含一种激越昂扬的意味
17.由第①段句子:“这些坚硬的石头、亘古不朽的石头,被一些强壮的陕北汉子相中了,他们决心向这些石头发起挑战”,第⑦段“他们坐在石头上,每人一副铁锤和钢錾,进一步打凿石头”可知,作者歌颂的是这些强壮的石匠,更是他们所代表的如石头般刚硬坚毅的劳动人民;
由第③段句子:“早在43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在一片苍茫中开山破石,建造成了石峁古城。今天,他们亲手开山破石。让无数高楼平地崛起,巍然峨然……现在,随着轰隆隆的几声巨响,石头冲天而起,又纷纷撒落下来,若天女散花般落了一地”,第⑤段“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可知,作者还歌颂了劳动者们开山破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劳动精神;
由第①段句子:“这些坚硬的石头、亘古不朽的石头,被一些强壮的陕北汉子相中了,他们决心向这些石头发起挑战,把它们雕琢成可堪使用的物件”,第⑥段句子:“缘于这些,在黄土高原上,成就了一批好石匠”,第⑩段“在他们手下,石头在变化,石头在重生”可知,陕北人民面对石头,利用石头,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让石头重生,让石头服务于生活,因此本文还赞扬了陕北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由第⑤段句子:“他们笑着摸了摸石头,要跟这些乱石作一次长长的对话,要让这些乱石为多彩的愿景添上最美的一笔。反正不管怎么看,他们都像一群艺术家”,第⑨段“气出丹田,流转腕指,既用蛮力,又使巧劲,铁锤起落,石末四溅。料石上,该錾的錾掉,该留的留下,道道纹路,构成了美丽的图案……他们虽然性格各异,有的张扬,有的低调,有的幽默,有的不苟言笑,但他们都很自信,他们的心里都有一片滚沸的激情,他们都在凝神笃志地打凿着石头”,可见,石匠们不仅技艺高超,在他们的手下,石头上显现出了美丽的图案,而且他们自信张扬,因此作者还歌颂了石匠们技艺高超、自信飞扬的匠人匠心;
由第⑩段句子:“他们的歌,是力量的张扬,也是信心的展示”,第 段句子:“他们的歌,越唱越响。山川、大地、树林、草木也跟着律动。当他们唱到最动情最亢奋时,仰头向天,物我两忘……他们唱着打着,打着唱着,越唱越忘情,越打越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可见,石匠们的歌声传递出了他们听出了他们蓬勃奔腾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因此作者还歌颂了那种奔腾着的生命激情与力量。
故答案为: 示例:①歌颂以石匠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歌颂他们如石头般刚硬坚毅、充满力量的精神风貌;②歌颂劳动者们开山破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劳动精神;③歌颂陕北人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石头,让石头服务于生活的劳动智慧;④歌颂石匠们技艺高超、自信飞扬的匠人匠心;⑤歌颂石匠打石的铿锵节奏和动人的歌声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奔腾着的生命激情与力量。
18.《石匠劳作的歌声》:“在铁锤和钢錾的伴奏下,在动听的歌声中月亮升起来了,月光如水,泼了满地,也泼在石头上”这句中描写了月光的皎洁,烘托渲染了月夜的皎洁和宁静。月夜的静谧和石匠们的歌声,形成了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感,突出了石匠们的热情和激情;月光下的世界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艺术的艺术境界,也象征着石匠们创造出的艺术境界;以景作结,戛然而止,余音袅袅,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安塞腰鼓》:结合文链接材料“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知,文章结尾着重描写环境的静谧,更以“鸡鸣”来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与前文的激情、喧响、热闹形成强烈对比和反差,借以突出腰鼓带给人们的强烈的震撼。此处的“戛然而止”使文章起伏跌宕,给全文营造出一种突然安静的意境,给读者以意犹未尽之感。
故答案为: 《安塞腰鼓》结尾处写当鼓声戛然而止,只留下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寂静,以动衬静,突出鼓声带给人们的震撼。本文结尾处写铁锤、钢錾、歌声齐响,这时月亮升起来了,照在地面和石头上,以月亮的静谧衬托打凿石头的热烈气氛,形成反差,突出了石匠们的劳动热情。
八、名著阅读(8分)
(2024八下·武冈期末)摘录一: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节选自《朝花夕拾》)
摘录二:
祥子恰好来到了这个小绿洲:在沙漠中走了这么多日子,他以为这是个奇迹。他一向没遇到过像曹先生这样的人。所以他把这个人看成圣贤。这也许是他的经验少,也许是世界上连这样的人也不多见。拉着曹先生出去,曹先生的服装是那么淡雅,人是那么活泼大方,他自己是那么干净利落,魁梧雄壮,他就跑得分外高兴,好像只有他才配拉着曹先生似的。
(节选自《骆驼祥子》)
摘录三:
保尔看到陌生人(指朱赫来)那双安详的灰色眼睛正在审视他。那坚定的、凝视的目光,使保尔有点局促不安。灰色的短上衣从上到下都扣着纽扣,紧紧地裹住他那宽大而结实的身子,显然太小了。他的脖子像牛脖子一样粗壮,整个身躯宛如一棵矮壮的老橡树,充满着力量。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阅读摘录二并结合名著,谈谈你对“也许是世界上连这样的人也不多见”这句话的理解。
20.请围绕上述摘录文字的内容,自行设置探究专题并阐述理由。
【答案】19.祥子身处那个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时代,他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曹先生是为数不多对他慷慨相助的人,善良正直的曹先生对祥子来说是不多见的“贵人”,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20.示例:专题名为“人生导师”。
理由:摘录一中的“他”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十分敬仰的老师,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鲁迅人生有着重要影响。摘录二中的曹先生和气对待祥子,是祥子苦难生活中的一束亮光,他的言行举止让祥子懂得:尊严似乎比性命更重要。摘录三中的朱赫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也是保尔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
【知识点】《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该词所在段落的段意;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品味具体含义,理解句子有几个注意:第一、注意句中的双关语,分析其表面含义及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注意句中的多义词或词义的转移、引申等用词方式,抓住关键性词句,借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第三、注意句子的标点、句式、语气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强调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感彩,借以去理解句意,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留心句子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去理解句意。(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19.由摘录二“他一向没遇到过像曹先生这样的人。所以他把这个人看成圣贤”,可知“这样的人”指的是像曹先生这样的人。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混乱年代,很少有人在祥子遭难时,像曹先生那样对他慷慨相助,曹先生对待祥子的亲切平等,让祥子心境平和,觉得生活满足,祥子也从曹先生口中得知很多事情,学到很多道理,他一直把曹先生当救世主。
“连这样的人也不多见”是说这样的人少的很,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故答案为:祥子身处那个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时代,他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曹先生是为数不多对他慷慨相助的人,善良正直的曹先生对祥子来说是不多见的“贵人”,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20.本题考查设置探究专题并阐述理由。首先,根据三则摘录内容的共同之处确定探究的专题;然后结合内容阐述理由即可。
摘录一中的“他”是鲁迅敬仰的老师藤野先生,他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主人公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因素,他毫无民族偏见,无私的学术精神,一直影响着鲁迅先生。摘录二中的曹先生为祥子提供了向往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伦理,曹先生成为了祥子自我提升的标杆;摘录三中的朱赫来坚定的革命决心和毅力,引导保尔形成了坚定的价值观,帮助保尔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故:专题名为“导师的影响”、“人生导师”等。
故答案为:示例:专题名为“人生导师”。理由:摘录一中的“他”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十分敬仰的老师,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鲁迅人生有着重要影响。摘录二中的曹先生和气对待祥子,是祥子苦难生活中的一束亮光,他的言行举止让祥子懂得:尊严似乎比性命更重要。摘录三中的朱赫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也是保尔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
九、写作(50分)
21.(2024八下·武冈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去有风的地方,你可听见春天的歌唱;去有云的地方,你将领略日出的瑰丽;去有高山的地方,你会懂得艰辛跋涉后的骄傲;去有站台的地方,你能遇见离别的惆怅……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选择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地点,就会发生不同的故事,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想一想,你最想去往哪里,期待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请以“去有 的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④文中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去有梦的地方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怀揣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它们犹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对我来说,最想去往的,便是那个有梦的地方。有梦的地方,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天地,充满了无限可能与希望。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追逐内心深处的渴望。梦想,是心灵的翅膀,让我们得以飞翔在理想的天空。
我曾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用琴声和旋律表达内心的情感。为了这个梦想,我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挑战自己。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我从未放弃过。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有梦的地方。
有梦的地方,也是一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战场。在那里,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地超越自己。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每一次的挫折,都是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梦想的动力。
去有梦的地方,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为了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那个最真实、最纯粹的自己。梦想,让我们拥有了前进的方向,也让我们拥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然而,有梦的地方并非遥不可及的天堂。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愿意去追寻、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到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不要因为路途遥远而退缩,不要因为困难重重而放弃。只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才能抵达那个有梦的地方。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去往那个有梦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将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将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收获无尽的成长与喜悦。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题目给了我们极大的创作空间。关键在于填写空白处的词语,这个词语将决定文章的主题和走向。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经历或梦想,选择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例如“有梦”“有书”“有爱”等,进而阐述自己期待在那里获得的人生体验。立意可以围绕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对个人成长的追求或是对生活哲理的感悟等方面展开。
选材构思:
适合写夹叙夹议类的文章。写作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想象,描述在所选地点发生的故事或感悟。例如,如果选择“去有梦的地方”,可以讲述自己追逐梦想的过程,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以及最终实现的喜悦和成就感。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入的思考,展现自己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同时,可以适当引用名言警句或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比如,题目:去有风的地方
第一段:我渴望逃离那无尽的嘈杂与纷扰,去寻找一个心灵得以栖息的宁静之地——一个有风的地方。
第二段:带着一颗简单而纯粹的心,去感受风的轻抚、云的飘逸
第三段:在有风的地方,学会聆听
第四段:在这里,我还学会放下
第五段:星空璀璨,我坐在山巅之上,感受着风的轻拂,聆听着夜的寂静
第六段:去有风的地方吧!在那里,你可以找回最真实的自己,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点评】文章主要讲述追逐梦想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的精神。主题鲜明,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整体结构清晰,需注意细节描写与事例补充,使论述更具象化。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