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11.1 法不可违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统编版)七年级下01议题一:探---为何法不可违议题二:析---何为违法行为02总议题:如何理解法不可违03议题三:研---如何尊法守法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责任意识: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行为。新课导入思考:请你评价视频中该女士的行为违法行为。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2.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 3.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要求 自主预习探 ---为何法不可违探究与分享“变了调”的微信群2025年3月,央广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了一起江苏连云港某中学几名学生在微信群内辱骂同学事件这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叮咚!您已被邀请加入‘品茶大会’微信群。”“小文就是个绿茶!”“她睡觉打呼像猪一样!”群主小辛在对话框里打下这句话后,迅速得到其他群友的“声援”,不时还有人发来P图制作丑化小文的表情包。在“品茶大会”微信群中,小辛开始频繁发表辱骂、嘲讽、诋毁小文的言论。这个原本只有11人的“半封闭”空间,不断发酵着恶意。当事人小文在偶然间得知了这个情况,翻看着群里的聊天记录,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她鼓起勇气,将此事反映给了学校。学校迅速展开调查,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并对小辛等人作出了严重警告处分。同时,群内的十一人也都被要求签署保证书,承诺不再发生类似行为。思考:(1)这几个同学违法了吗?探究与分享从“保证书”到“判决书”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小文认为,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以小辛及五名舍友侵害了其名誉权为由,将六人诉至法院,要求他们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及维权费用。法院经审理认为,六名被告与原告为同班同学,本应团结互助、互帮互爱。然而,六名被告却故意通过建立微信群并在群内发布侮辱、诽谤、诋毁原告的评论,各被告在群内互相附和、起哄,上述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最终,法院判令六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具体内容需经法院审核同意),若各被告逾期不履行,将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公布判决的主要内容,所产生的费用由被告负担;同时,六名被告还需赔偿原告维权开支费用6000元。因六名被告系未成年人,上述赔偿责任应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担。思考:(2)法院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法槌落下,微信群不是法外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思考:(3)从以上法条中你体会到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何种作用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②★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议题二:析---何为违法行为探究与分享案例一:2025年4月20日,深圳铁路公安处发布警情通报:针对近日网传“女子伸腿阻止高铁关门”一事,铁路公安机关经调查,2025年4月18日13时许,D2404次列车在深圳北站3站台关门时,旅客吴某某(女,43岁)不听从工作人员劝阻,用身体阻挡车门关闭,其行为构成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违法行为,铁路公安机关已对吴某某处行政拘留处罚。案例二:2025年3月,央广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了一起江苏连云港某中学几名学生在微信群内辱骂同学事件这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最终,法院判令六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具体内容需经法院审核同意),同时,六名被告还需赔偿原告维权开支费用6000元。案件三:19岁的大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务的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思考:(1)这三起案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2)结合教材94页说说这三起案件分别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相同点 不同点 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都是违法行为; 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社会危害性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 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种 类 定 义民事 违法 行为行政 违法 行为刑事 违法 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如欠钱不还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违反法律的类别 违反的法律 常见的案例 承担的 法律责任 对社会的 危害程度 根据危害程度分民事违法 民事法律 (如:民法典) 侵犯财产权;泄露他人隐私;没履行合同义务等 民事责任 轻微一般违法行政违法 行政法律 (如: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公共设施、谎报险情、酒驾、吸毒、偷税漏税欠税等 行政制裁 轻微一般违法刑事违法 (犯罪) 刑事法律 (如:刑法) 故意杀人、抢劫、放火、绑架、醉驾、贩毒、泄露国家秘密、贪污受贿等 刑罚处罚 严重 严重违法(犯罪)(1)内涵: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2)类型: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2.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型P94议题三:研---如何尊法守法探究与分享这个人的言论涉嫌侮辱他人,赶快向平台投诉。情境一:张某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表和转发侮辱、诋毁杨某的言论。造纸厂竞然偷排污水,我要举报。情境二:某造纸厂偷偷把造纸废液排放到沙漠里。思考: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 情境一的行为会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扰乱社会秩序,会承担民事责任。查阅相关法律,说说上述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情境二的行为危害了环境,会承担行政责任,严重的甚至会受到刑罚的处 罚,承担刑事责任。思考:三种行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1)都是违法行为。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2)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在这普天同庆的大日子里我有万千祝福而无从说起只想很老土地向你说四个字圣诞快乐!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方旱,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古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行政责任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包括国家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处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以及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整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吊销许可证件、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1)原因:(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法行为的危害)(2)要求: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3.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要求课堂总结法不可违法律的作用行为规范方向指引人们行为的底线不违法违法行为的分类如何对待法律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随堂练习随堂练习1.下列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需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有( )①魏某未按照规定停放车辆被交警罚款200元②小陈编造谣言诋毁同事,法院判决小陈停止侵害并承担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的责任③李某因诈骗数额巨大,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8万元④照相馆未经小王允许就使用其照片进行宣传,小王得知后到法院起诉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D随堂练习2.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法不可违”这一内容时,老师将同学们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展开学习。如果你被分到刑事违法行为判断小组,下面最适合的案例是( )A.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的头像制作成表情包B.张某和其团伙在路上碰瓷,敲诈他人钱财C.于某在十字路口闯红灯,不听交警劝阻D.房东钱某起诉租客未按合同协议支付房租B随堂练习3.2025年2月,演员崔某某在直播中自曝拍戏期间曾无证酒后驾车并肇事逃逸。经核实,崔某某的自述内容纯属虚构,其动机为“博取眼球、吸引粉丝”。最终,崔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由此可见( )A.网络无限制,自由没有边界B.不违规是人们行为的底线C.言行须有度,违法必须担责D.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C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聚焦法治社会的相关内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远离违法犯罪”。本单元从日益完善的法 律体系、法律保障生活、认识民法典、保护人身权、保障财产权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为学生进 一步理解法治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应用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但这些知识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在学习“生活在法治社会”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教 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分析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 责任意识: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行为。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教学难点法不可违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观看《女子伸腿阻止高铁关门》。 思考:思考:请你评价视频中该女士的行为 违法行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法不可违”。 学生思考感悟,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视频导入是为了通过生动直观的内容吸引观众注意力,快速引入主题,激发兴趣并为后续内容展开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 (一)探究与分享 “变了调”的微信群 2025年3月,央广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了一起江苏连云港某中学几名学生在微信群内辱骂同学事件这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叮咚!您已被邀请加入‘品茶大会’微信群。”“小文就是个绿茶!”“她睡觉打呼像猪一样!”群主小辛在对话框里打下这句话后,迅速得到其他群友的“声援”,不时还有人发来P图制作丑化小文的表情包。在“品茶大会”微信群中,小辛开始频繁发表辱骂、嘲讽、诋毁小文的言论。这个原本只有11人的“半封闭”空间,不断发酵着恶意。 当事人小文在偶然间得知了这个情况,翻看着群里的聊天记录,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她鼓起勇气,将此事反映给了学校。 学校迅速展开调查,详细地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并对小辛等人作出了严重警告处分。同时,群内的十一人也都被要求签署保证书,承诺不再发生类似行为。 思考:(1)这几个同学违法了吗? 提示:违法行为。 (二)探究与分享 从“保证书”到“判决书”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小文认为,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以小辛及五名舍友侵害了其名誉权为由,将六人诉至法院,要求他们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及维权费用。 法院经审理认为,六名被告与原告为同班同学,本应团结互助、互帮互爱。然而,六名被告却故意通过建立微信群并在群内发布侮辱、诽谤、诋毁原告的评论,各被告在群内互相附和、起哄,上述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 最终,法院判令六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具体内容需经法院审核同意),若各被告逾期不履行,将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公布判决的主要内容,所产生的费用由被告负担;同时,六名被告还需赔偿原告维权开支费用6000元。因六名被告系未成年人,上述赔偿责任应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担。 思考:(2)法院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三)探究与分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思考:(3)从以上法条中你体会到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何种作用 小结: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活动二: 【探究与分享】 案例一:2025年4月20日,深圳铁路公安处发布警情通报:针对近日网传“女子伸腿阻止高铁关门”一事,铁路公安机关经调查,2025年4月18日13时许,D2404次列车在深圳北站3站台关门时,旅客吴某某(女,43岁)不听从工作人员劝阻,用身体阻挡车门关闭,其行为构成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违法行为,铁路公安机关已对吴某某处行政拘留处罚。 案例二:2025年3月,央广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了一起江苏连云港某中学几名学生在微信群内辱骂同学事件这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最终,法院判令六被告以书面形式向原告赔礼道歉(具体内容需经法院审核同意),同时,六名被告还需赔偿原告维权开支费用6000元。 案件三:19岁的大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务的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思考:(1)这三起案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结合教材94页说说这三起案件分别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小结: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知道违法行为通 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 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 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活动三: 探究与分享(课本94-95页) 思考:(1)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 (2)查阅相关法律,说说上述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教师总结:情境一的行为会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权、扰乱社会秩序,会承担民事责任。情境二的行为危害了环境,会承担行政责任,严重的甚至会受到刑罚的处 罚,承担刑事责任。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 思考:三种行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教师总结:(1)都是违法行为。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学生交流讨论,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通过生活观察的感悟,让学生能够在生活经验中观察、感悟、反思、总结。 通过探究与分享,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总结已发现、已感知到的知识,并碰撞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三、课堂练习 【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 1.下列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需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有( ) ①魏某未按照规定停放车辆被交警罚款200元 ②小陈编造谣言诋毁同事,法院判决小陈停止侵害并承担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的责任 ③李某因诈骗数额巨大,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8万元 ④照相馆未经小王允许就使用其照片进行宣传,小王得知后到法院起诉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法不可违”这一内容时,老师将同学们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展开学习。如果你被分到刑事违法行为判断小组,下面最适合的案例是( ) A.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的头像制作成表情包 B.张某和其团伙在路上碰瓷,敲诈他人钱财 C.于某在十字路口闯红灯,不听交警劝阻 D.房东钱某起诉租客未按合同协议支付房租 3.2025年2月,演员崔某某在直播中自曝拍戏期间曾无证酒后驾车并肇事逃逸。经核实,崔某某的自述内容纯属虚构,其动机为“博取眼球、吸引粉丝”。最终,崔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由此可见( ) A.网络无限制,自由没有边界 B.不违规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C.言行须有度,违法必须担责 D.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按照要求完成练习。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会解题,能够自主分析,掌握答题技巧,培养思辨能力。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违法行为及其危害,知道了法律是 不可触碰的红线,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共同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从加强自身修 养、增强法治观念开始,远离违法犯罪,珍惜美好明天。 做好课堂小结,及时巩固知识。 感受教师寄语之温暖。 及时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建立好系统的知识体系。明确知识点间的联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更加直观的典型案例,更吸引学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懂得了违法无小事,增强了 学生的守法观念,增强了学生自觉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1 视频2.mp4 11.1视频1.mp4 【核心素养】11.1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docx 【议题式教学】11.1 法不可违.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