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以来,新疆地区陆续出土大量魏晋时期汉文经典纸质写本残卷,包括《论语》《春秋左传》《战国策》《孝经》《三国志》等。这些或是当年从中原辗转流传下来,或者当时西域人学习汉字后写成。这印证了当时( )
A.重视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D.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2.北宋中期以后,于阗、拂菻(拜占庭)等国使者往往改道吐鲁番盆地——河湟谷地(今西宁一带)前往中原,进贡地图、珠玉、珊瑚等;宋朝则“每赐以晕锦旋襴衣、金带、器币”。这反映出当时( )
A.民间消费市场有所扩大 B.文明交流存在现实需求
C.辽朝建立冲击原有商路 D.对外交往内容不断丰富
3.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 B.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C.蒙古军队第二次西征 D.匈奴势力的不断西迁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有大量关于清代外国商船和贡船遇难获得救助的档案记载,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十五日广东巡抚托恩多上奏反映,有瑞典商船遭风货沉,水手遇难,请求按照惯例抚恤救助。这可以印证清初( )
A.与瑞典等欧洲国家经济交流频繁 B.朝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
C.已经有维护海上贸易秩序的政策 D.开放了广州一地为对外贸易口岸
5.在柬埔寨东南部波萝勉省的波赫墓地,发现一些铜碗和铜盘。这些铜碗和铜盘不仅形制与越南莱宜墓地以及中国岭南汉墓所出同类器相近,而且铜碗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泰国考山考遗址出土的汉朝铜镜非常接近,相关数据具有中国西汉铜器的特征。这体现了汉代( )
A.南方经济发展较迅速 B.铜器制作工艺臻于成熟
C.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 D.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
6.《水经注》记载了东汉敦煌人索劢事迹:“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索劢的做法( )
A.改变了西域的生产方式 B.开启了屯田戍边的模式
C.推动了西域地区的统一 D.扩大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7.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聚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 )
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
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
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8.“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广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9.1693年,康熙帝患疟疾,传教士洪若翰、白晋等以1638年在秘鲁发现的治疟特效药金鸡纳霜将他的病治好。此后康熙帝更加重视西医西药,鲍仲义、樊继训等都是康熙朝来华并服务于宫廷的传教士医生,他们在康熙皇帝出巡的时候常常要随驾扈从。这从侧面说明( )
A.中国传统医学日渐没落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进步
C.清朝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D.中外文化交流取得进展
10.1886年,伦敦《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则特别广告:“来自波斯的地毯匠人正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示古老编织技艺,他们使用的染料配方却源自印度靛蓝。与此同时,中国广东的绣娘通过蒸汽印刷术获得巴黎时装图样,正在为伦敦定制带有龙纹的西式晚礼服。”这则广告体现了( )
A.信息革命打破传统工艺时空限制 B.新航路开辟促成全球贸易网形成
C.殖民扩张催生文化符号的再创造 D.跨洲贸易网络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11.中国古代有以茶助文思的说法,18世纪的英国作家约翰逊,每日必饮茶40杯,以此启迪灵感。英国首相格莱斯顿(1809-1898)曾说:“如果你发冷,茶会使你温暖;如果你发热,茶会使你凉快;如果你抑郁,茶会使你欢快;如果你激动,茶会使你平静。”由此可见( )
A.英国大众消费生活趋于奢侈 B.文化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C.中国文化影响英国人的生活 D.中外文化在互鉴中发展
12.如图为1919年由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设计的晚礼服。该服饰( )
A.利于展现女性的身体曲线 B.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意趣
C.充满浓厚的中东文化色彩 D.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13.2002—2010年,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由56%下降到32%。其中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视觉艺术、工艺品和新媒体的出口额下降明显,而受欧美文化影响较多的产品出口额则较为稳定。据此可知,日本文化产业( )
A.陷入长期增长停滞 B.出口规模不及欧美
C.面临文化兼容挑战 D.遭遇别国强大竞争
14.如表为16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信息。据此推断,当时( )
时间 沉船之地 国籍与船名
1544年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班多号
1576年 今美国南加州海岸 西班牙圣菲利普号
1588年 爱尔兰水城 西班牙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
A.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已形成 B.西班牙逐渐获得了贸易优势
C.中国是世界商业贸易的中心 D.瓷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15.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企业在进入伊斯兰教国家时,会按照当地风俗供应特定产品;可口可乐根据中国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产品,迅速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
A.跨国公司逐渐弥合文化分歧 B.文化心理影响市场行为
C.地方特色文化阻碍生产经营 D.国际分工承载文化交流
16.18世纪早期,随着饮茶在欧洲的盛行,茶馆成为“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同时诸如《绿茶女神》《茶迷贵妇人》等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一度风行。这反映了( )
A.欧洲文化生活因茶而丰富 B.茶叶已取代了咖啡等饮品
C.中华文化已成欧洲的主流 D.欧洲受到了中国文艺影响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带到印度、波斯,乃至欧洲。16世纪以前,中国茶主要在亚洲大陆传播。近代以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法国)油画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在天津考生获取答案
——《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三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
——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
18.南粤古驿道(又称大庾岭道、粤赣古道)是指秦统一岭南至民国初广东省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交通道路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粤古道形成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获得发展。唐代开凿了广东与江西之间的大庾岭道,加深了广东与中原的交往;开通了“广州通海夷道”,为当时世界最长航线;在广州首设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事宜;在广州城设“番坊”,专供外商居住。宋代南粤驿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太祖在广州首设市舶司,作为掌管海外贸易的专职机构……南粤古道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广东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古道不仅是岭南地区的商贸物流通道,还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王元林《中外交通史略》等
材料二 广东南雄珠玑巷处在唐代开凿的大庾岭道上,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岭后到达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镇……据统计,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经南雄珠玑巷迁入的,而其中有187个氏族是宋代从南雄珠玑巷迁入珠江三角洲的,占了总数的98%。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30年5月,毛泽东对江西寻乌及周边梅县、五华、平远、兴宁、蕉岭等广东地区的陆路、水路、交通工具、贸易货物、邮政、电报电线等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赣粤区域之间的商贸往来作出细致分析,这有助于加深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而这些地区则主要分布在南粤古道粤赣古道段上,成为了现如今研究南粤古驿道的红色文化遗产。
——摘编自毛泽东《寻乌调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南粤古道发展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粤古道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时,英国人对咖啡闻所未闻。咖啡是一种新商品,是消费革命史家颂扬的新“物品世界”的一部分,它不断被和巧克力、茶、钟表、瓷器、印花布以及其他商品一起提到,这些商品开始进入商店和近代早期消费者的家中。伦敦最初的咖啡馆在1650年诞生于牛津的大学城,伦敦市内第一家咖啡馆则是在两年后的1652年开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咖啡馆迅速流行开来,英国城市出现了几百家咖啡馆。咖啡馆一般收取一便士的入门费,提供咖啡、巧克力和其他饮料,并且备有报纸、杂志、小册子。咖啡馆也以自己的方式进入新的历史:它们通常构成了后复辟时代城市复兴研究舞台背景的一部分,成为形塑实验科学兴起的科学讨论的背景,当然也成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市民社会出现的首要地点。
——摘编自[英]布赖恩·考恩《咖啡的社会生活:英国咖啡馆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咖啡馆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咖啡馆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C D D B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D B A
1.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残卷,结合所学,魏晋时期,新疆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推测可能从中原流传下来或者当地人学习汉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反映了地区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新疆地区的汉文经典,“社会共识”说法夸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边疆地区出现中原文化典籍,而不在于侧重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结合所学,因为造纸技术的改进,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被西夏占据,东欧、西域等国使者改道前往中原,与宋朝进行物产、文化交流,这说明互通有无的需要促使双方突破阻碍、另辟道路实现交流,反映出文明交流存在现实需求,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方往来,并非民间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冲击原有商路的是西夏而非辽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朝与西域等国突破阻碍实现交流,没有强调双方交往内容的丰富,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片信息“大都”可知是元朝。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教皇和英法国王,B项正确;“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蒙古西征并未到达法国,排除C项;“匈奴势力不断西迁”的说法与元代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有瑞典商船遭风货沉,水手遇难,请求按照惯例抚恤救助”,可知清初通过海上救助来维护海上贸易秩序,C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瑞典商船遇难,不能说明与瑞典等欧洲国家经济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朝前期已经有维护海上贸易秩序的政策,未强调朝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广州一地作为对外贸易口岸,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柬埔寨东南部波萝勉省的波赫墓地,发现一些铜碗和铜盘,铜碗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泰国考山考遗址出土的汉朝铜镜非常接近,这说明当时中国与柬埔寨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体现了当时中华文化的辐射与传播,D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无法确定汉代铜器制作工艺是否成熟,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确定柬埔寨属于当时中国领土,所以无法确定是否是边疆,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敦煌索劢,实行屯田,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结合所学可知,屯田制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管理制度,这反映了农耕在河西走廊的扩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敦煌索劢,实行屯田,但并不能说明整个西域的生产方式改变,排除A项;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屯田制,排除B项;当时西域地区已经归汉朝政府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距今5000年前后至2-4世纪(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的考古发现包括了粟、猪、青稞、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物品,这些发现表明西藏与周边乃至更远地区存在着较为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外来作物如粟和青稞的出现,但没有具体证据显示它们对当地生态造成了显著影响,排除A项;题目中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及以后的时间段内,并未直接支持该选项的说法,故不选C项;虽然发现了青铜制品,但这不足以证明青铜铸造就是手工业生产的主导行业,且题目信息更多强调的是跨区域交流而非某一特定行业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材料中提到“河西甸子”绿松石既从中亚经西夏贩卖而来,又能从西亚商人处购得,这表明在元代,与中亚、西亚的贸易交流较为频繁,能够实现这样的贸易往来,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正 确;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元代统治版图扩大与“河西甸子”绿松石贸易之间的关联,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了绿松石的贸易,但仅从这一物品的贸易不能充分说明整个元代奢侈品需求旺盛,证据不够充分, 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绿松石的贸易来源,而非关于地理学方面的成就,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康熙皇帝因传教士成功治疗疟疾而更加重视西医西药,这体现出中外文化交流在医学方面的进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于西医学的态度更加重视并未涉及传统中医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个案,而不涉及社会整体情况,无法得出推动社会进步,排除B项;外交政策转变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背景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波斯的地毯匠人”“巴黎万国博览会”“染料配方却源自印度靛蓝”“中国广东的绣娘通过蒸汽印刷术获得巴黎时装图样,正在为伦敦定制带有龙纹的西式晚礼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示的波斯地毯采用了印度染料配方,英国晚礼服制作将巴黎时装、近代印刷技术和中国龙纹、刺绣等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跨洲贸易网络促进了多元文明交融互鉴,D项正确;据所学,信息革命指20世纪后半叶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兴起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与1886年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末全球贸易网络下的文明交流成果,而非16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网形成的过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殖民扩张”的暴力和“催生”新文化的强制性,更侧重亚欧商业和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有茶助文思的传统,近代英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茶叶和饮茶习惯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说明古代中国的茶文化影响近代英国人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大众消费生活趋于奢侈,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文化在传播中发生变异,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茶叶文化对近代英国人生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茶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涉及英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919年由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设计的晚礼服”和所学可知,这种风格的服装采用东方特色的裁剪,宽大的下摆不像西方服装勾勒出女性的身体曲线,带有鲜明东方服饰的痕迹,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该礼服不利于展现女性的身体曲线,排除A项;材料中的服饰具有明显的东方文化因素,非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意趣,排除B项;该服饰具有明显的东亚文化色彩,非中东,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02至2010年的日本。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中引发因素是日本特色的文化产品出口下降,而受欧美文化影响较多的产品则稳定,这说明欧美受众对日本特色文化认可程度有限,C项正确;数据是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不能推断总额增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日本与欧美文化出口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日本对欧美地区文化产品出口下降的原因是文化兼容问题,无法得出遭遇别国强大竞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地点,包括南非海岸、美国南加州海岸、爱尔兰水城等,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葡通过与中国贸易,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而瓷器是重要的媒介,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各国贸易优势,无法得出西班牙逐渐获得贸易优势的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不能判断中国是世界商业贸易的中心,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伊斯兰教国家,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企业会按照当地风俗供应特定产品,可口可乐根据中国十二生肖等文化特色,推出生肖产品,这些都顺应了当地消费者的风俗和文化情感需求,说明文化心理影响市场行为,B项正确;“弥合文化分歧”的说法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企业借鉴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扩大了生产经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分工,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茶在欧洲盛行,茶馆成为交流的重要场所,文学作品中以茶为主题一度风行,这都说明欧洲文化生活因茶而丰富,A项正确;茶叶已取代了咖啡等饮品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华文化已成欧洲的主流夸大了茶的作用,排除C项;欧洲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不是文艺,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原因:陆上丝绸之路沿途自然条件恶劣;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冲突剧增;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对峙;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
(2)影响:增加了欧洲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欧洲城市发展;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为文化交流提供场所。
(3)特点:内容丰富,涉及农业多个方面;注重实践经验;收录大量前代和同时代文献。作用:在日本应对饥荒、推进现代有机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法英俄等国丝织业发展。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主要原因:由材料“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可得出,陆上丝绸之路沿途自然条件恶劣;由材料“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可得出,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冲突剧增;由材料“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及所学可得出,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对峙;由材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可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由材料“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可得出,航海技术发展;由材料“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及所学可得出,新航路开辟。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影响:由材料“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可得出,增加了欧洲政府财政收入;由材料“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都通过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可得出,促进了欧洲城市发展;由材料“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及所学可得出,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创造出新的茶文化;由材料“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可得出,为文化交流提供场所。
(3)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特点:由材料“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可得出,内容丰富,涉及农业多个方面;由材料“皆为亲身体验所得”可得出,注重实践经验;由材料“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及所学可得出,收录大量前代和同时代文献;作用:由材料“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得出,在日本应对饥荒、推进现代有机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由材料“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法英俄等国丝织业发展。
18.(1)原因:交通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对广东发展的重视;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价值:广东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往;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承载着北民南迁和民族交融的信息;蕴含了宗族文化的特征;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由材料“唐代开凿了广东与江西之间的大庾岭道,加深了广东与中原的交往”可得出交通的发展;由材料“宋代南粤驿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及所学可得出中央集权的加强;由材料“宋太祖在广州首设市舶司,作为掌管海外贸易的专职机构……南粤古道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广东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出政府对广东发展的重视;由材料“南粤古道不仅是岭南地区的商贸物流通道,还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见证。”及所学可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至民国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南粤古道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广东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出广东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材料“南粤古道不仅是岭南地区的商贸物流通道,还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见证。”可得出见证了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往;结合所学可得出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由材料“广东南雄珠玑巷处在唐代开凿的大庾岭道上,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岭后到达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镇……据统计,分布在今珠江三角洲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经南雄珠玑巷迁入的,而其中有187个氏族是宋代从南雄珠玑巷迁入珠江三角洲的,占了总数的98%。”可得出承载着北民南迁和民族交融的信息;蕴含了宗族文化的特征;由材料“而这些地区则主要分布在南粤古道粤赣古道段上,成为了现如今研究南粤古驿道的红色文化遗产。”可得出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
19.(1)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咖啡贸易量增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牛津大学城的示范作用;咖啡馆提供多种服务。
(2)促进近代早期城市发展;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公共空间;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原因:由材料“新‘物品世界’的一部分”可得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咖啡贸易量增加;由材料“这些商品开始进入商店和近代早期消费者的家中”可得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伦敦最初的咖啡馆在1650年诞生于牛津的大学城”及所学可得出,牛津大学城的示范作用;由材料“咖啡馆一般收取一便士的入门费,提供咖啡、巧克力和其他饮料,并且备有报纸、杂志、小册子”可得出,咖啡馆提供多种服务。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作用:由材料“它们通常构成了后复辟时代城市复兴研究舞台背景的一部分”可得出,促进近代早期城市发展;由材料“成为形塑实验科学兴起的科学讨论的背景”可得出,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由材料“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市民社会出现的首要地点”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民主政治文化发展。由材料“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市民社会出现的首要地点”可得出,提供了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公共空间;由材料“伦敦最初的咖啡馆在1650年诞生于牛津的大学城,伦敦市内第一家咖啡馆则是在两年后的1652年开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咖啡馆迅速流行开来”及所学可得出,推动英国社会转型。
20.示例:论题:世界贸易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阐述:16世纪以来,世界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相互借鉴并发展。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服饰的贸易也促进了各国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花纹融入到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中,日本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民国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钟表在16世纪中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内地,并且逐渐流行,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其外观更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如清朝的更钟。各国的茶文化、服饰、钟表的变化都体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综上,近代以来随着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我们应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的良性发展,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与进步。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设问是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首先,根据材料“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更钟”“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世界贸易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其次,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影响;服饰的贸易对各国服饰变化的影响;钟表传入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服饰的贸易也促进了各国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花纹融入到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中,日本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民国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钟表在16世纪中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内地,并且逐渐流行,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其外观更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如清朝的更钟。各国的茶文化、服饰、钟表的变化都体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近代以来随着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我们应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的良性发展,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与进步。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