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陋室铭》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掌握“馨”“鸿儒”“案牍”等文言实词,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 思维发展:通过辩论、仿写等活动,分析作者思想矛盾,培养批判性思维。3. 文化传承:感悟刘禹锡安贫乐道的情怀,联系现实探讨其精神价值的现代意义。4. 创新能力:通过情境对话、仿写铭文,激发学生个性化表达。一、情境导入:故事激趣1. 互动提问:展示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提问:“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谁?他为何写下这样的句子?”学生结合预习回答后,教师补充刘禹锡被贬和州、三迁居所的历史背景。2. 悬念设计:“一间仅容一床一桌的陋室,如何成为千古名篇的诞生地?”引发学生探究兴趣。二、诵读感知:音韵之美1. 挑战无标点朗读:展示无标点原文,学生尝试断句并朗读,教师点评节奏和情感。2. 韵脚寻宝赛:小组竞赛圈出韵脚(名、灵、馨等),分析押韵规律,体会骈文韵律美。3. 创意诵读:分组设计“诗剧朗诵”:一组读环境描写(苔痕上阶绿),另一组读生活场景(调素琴),感受画面层次。三、合作探究:文本深析1. 核心问题链:主问题:“陋室真的‘陋’吗?作者如何将‘陋’转化为‘不陋’?”分任务:环境组:分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动词“上”“入”,感受拟人化意境。人物组:辩论“往来无白丁”是否隐含阶级偏见,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作者局限性。志趣组:对比“调素琴”与“阅金经”,思考儒道思想在文中的融合。2. 矛盾思辨:抛出争议点:“刘禹锡自称安贫乐道,却又自比诸葛亮、杨雄,是否矛盾?”引导学生结合贬官背景,理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双重心态。四、创新活动:跨时空对话1. 角色扮演:知县VS刘禹锡情境:知县嘲讽陋室简陋,刘禹锡以文中语句反驳。示例对话:知县:“你这屋子青苔遍布,有何可夸?”学生(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乃天然画卷,何陋之有?”2. 仿写创作:《XX后铭》要求:模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句式,以学生生活为题(如《课桌铭》《网课铭》),融入个性化志趣。范例:分不在高,自律则行。学不在深,有思则灵。斯是网课,唯吾心静。五、拓展延伸:文化思辨1. 对比阅读:展示周有光《新陋室铭》(“房间阴暗,更显窗子明亮”),讨论古今文人安贫乐道精神的传承与差异。2. 价值辩论:辩题:“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惟吾德馨’是否过时?”引导学生结合“双减”背景、网红文化等社会现象,多角度表达观点。六、作业设计(分层可选)1. 基础层:背诵全文,绘制“陋室三美”思维导图(景、人、事)。2. 创意层:为刘禹锡设计朋友圈文案,用文言文描述“陋室一日”。3. 挑战层:撰写小论文《从<陋室铭>看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突围》。板书设计陋室铭 · 托物言志山水起兴 ——→ 陋室不陋 ←—— 何陋之有?(惟吾德馨)景:苔痕草色 → 幽人:鸿儒白丁 → 雅事:素琴金经 → 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