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2025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2025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2025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2025·平远模拟)下列传统工艺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雕刻木版年画 B.酿制糯米酒
C.剪裁丝绸布料 D.编织竹篮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雕刻木版年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酿制糯米酒的过程中有新物种酒精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剪裁丝绸布料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编织竹篮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2.(2025·平远模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标识的提示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A、做完实验需要洗手,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需要引燃硫,需要加热,不符合题意;
C、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需要排风换气,不符合题意;
D、硫燃烧不用通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根据所给图标名称及硫燃烧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3.(2025·平远模拟)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是
A.拉瓦锡 B.闵恩泽 C.张青莲 D.徐寿
【答案】C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拉瓦锡最早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B、闵恩泽对石油催化剂的研究有重大贡献,不符合题意;
C、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符合题意;
D、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各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分析。
4.(2025·平远模拟)乘坐高铁时,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A.携带酒精喷雾消毒 B.按指示标志有序上下车
C.用湿毛巾擦拭带电插座 D.在车厢内点燃檀香
【答案】B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酒精喷雾属于易燃物品,高铁车厢密闭且人员密集,携带酒精喷雾可能引发火灾,违反安全规定,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遵守指示标志有序上下车是基本的安全规范,能避免拥挤和意外发生,符合公共安全要求,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湿毛巾含水分(导电),擦拭带电插座易导致触电,属于危险行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点燃檀香会产生明火和烟雾,可能引发火灾或污染车厢空气,违反高铁禁火规定,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酒精是易燃物,水具有导电性,密闭的空间内点燃檀香会有大量的气味和烟尘污染空气,安全出行,乘车是先下后上来解答。
5.(2025·平远模拟)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符号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H2 B.碳酸钠:NaCO3
C.2个镁离子:2Mg+2 D.2个水分子:2H2O
【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2个氢原子表示为2H,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中钠元素呈+1价,碳酸根为-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不符合题意;
C、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不符合题意;
D、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B、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分收入
C、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D、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6.(2025·平远模拟)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冷热双吸”材料,有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钒为非金属元素 B.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
C.钒原子中子数为23 D.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钒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的命名可知,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符合题意;
C、钡原子序数=质子数=23,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在原子中,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50.94-23≈28,不符合题意;
C、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单位是“1”,不是“g”,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名称带“钅”的为金属元素分析;
B、根据所给化学式的读法确定原子个数比,从而写出化学式分析;
C、根据在原子中,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分析;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分析。
7.(2025·平远模拟)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可增强免疫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C由20个原子构成 B.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4
C.属于氧化物 D.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维生素C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一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共20个原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C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维生素C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以及物质中的元素的质量,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氧元素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来解答。
(2025·平远模拟)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混合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适当减少化肥所带来的危害,其中20%有机肥和80%化肥共同施用,效果最佳。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8.秸秆经沤制之后,可作为有机肥返回农田,下列有机肥中成分能起到增强植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物质是
A.CO(NH2)2 B.C2H5NO2 C.K2CO3 D.CaSO4
9.现要用KNO3固体配制100g16.5%硝酸钾溶液作为“水培溶液”,操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配制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④⑤①
B.经过计算,需要称量KNO3的质量为16.5g
C.步骤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固体溶解
D.配制好溶液装瓶时洒出,会导致配制的KNO3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8.C
9.D
【知识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应该施用钾肥,含钾元素的化肥可作钾肥分析;(2)根据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和溶解,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均一性分析。
8.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应该施用钾肥,CO(NH2)2、C2H5NO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CaSO4中不含有氮、磷、钾元素,不能做肥料;
故答案为:C;
9.A、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和溶解,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④⑤①,不符合题意;
B、 配制100g16.5%硝酸钾溶液需要称量KNO3的质量为:100g×16.5%=16.5g,不符合题意;
C、 步骤①为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NaCl固体的溶解,不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装瓶时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2025·平远模拟)“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下列劳动实践与化学知识没有直接关联的是
选项 劳动实践 化学知识
A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 向鱼缸中通入空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
C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龙舟桨 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小、强度高
D 用柠檬酸和小苏打自制汽水 柠檬酸和小苏打能反应生成CO2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盐的化学性质;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无关,符合题意;
B、向鱼缸中通入空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通入空气可增加水中溶氧量,以供鱼类呼吸,不符合题意;
C、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龙舟桨,是因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用柠檬酸和小苏打自制汽水,是因为柠檬酸和小苏打(碳酸氢钠)能反应生成CO2,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利用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分析;
B、根据氧气的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分析;
C、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质分析;
D、根据酸和小苏打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11.(2025·平远模拟)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反应生成两种物质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中氢、氧原子数目改变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生成物质只有,表示水分子,是反应物,该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该反应中氢、氧原子数目不变,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氢气在氧气中反应生成水,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变化,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化合反应的概念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12.(2025·平远模拟)服装标签标注了服装所用纤维的成分及含量等信息,如图是某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下列关于该服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涤纶和棉纤维可利用燃烧区别
B.该服装面料和里料都使用了有机物
C.多年后该服装无法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D.该服装使用了天然高分子材料与合成材料
【答案】C
【知识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解析】【解答】A、涤纶燃烧时有特殊气味,棉纤维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利用燃烧闻气味可区分,不符合题意;
B、该服装的面料和里料都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C、涤纶和棉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多年后该服装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符合题意;
D、该服装使用的材料中涤纶属于合成材料,棉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涤纶燃烧时有特殊气味,棉纤维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分析;
B、根据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C、根据涤纶和棉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分析;
D、根据合成材料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简称,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不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材料分析。
13.(2025·平远模拟)如图为Na2CO3和NH4HC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B.T2℃时,Na2CO3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C.T3℃时,将30gNa2CO3固体加到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80g
D.T4℃时,将142gNH4HCO3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20g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不符合题意;
B、T2℃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2g,即该温度下,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不符合题意;
C、T3℃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将30g碳酸钠固体加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25g=75g,不符合题意;
D、T4℃时,碳酸氢铵的溶解度为42g,142g碳酸氢铵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42g,溶剂质量为100g,T1℃时溶解度为22g,则降温至T1℃,析出固体的质量为:42g-22g=20g,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4.(2025·平远模拟)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铁生锈的条件 B.验证分子运动
C.验证CO具有还原性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左侧试管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不生锈,右侧试管中的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也不生锈,没有生锈的对比实验,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不符合题意;
B、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不能使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色,该实验不能验证分子运动,不符合题意;
C、在空气中灼烧的铜丝表面有一层氧化铜,图中实验,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验证CO的还原性,符合题意;
D、氯化钡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所给试管中铁钉的条件及现象分析;
B、根据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分析;
C、根据CO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分析。
15.(2025·平远模拟)下列各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与右图(“ → ”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不符的是
选项/物质 X Y Z
A CaCO3 CaO Ca(OH) 2
B H2O2 H2O H2
C Cu CuO CuSO4
D O2 CO2 H2O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能一步转化,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但氢气不能转化为过氧化氢,符合题意;
C、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不符合题意;
D、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各选项中物质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的性质确定转化能否实现。
16.(2025·平远模拟)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声学价值,其音色与材料的成分密切相关,《考工记》中记载钟的成分为“六分其金,而锡居一”,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如图所示,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青铜编钟的主要成分是青铜,其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2)控制曾侯乙编钟中锡含量的目的是   。
(3)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中选取孔雀石[主要成分Cu2(OH)2CO3]为原料,孔雀石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由孔雀石制得铜的反应流程如图所示。孔雀石煅烧时反应的方程式为   。球形容器封盖时保留细小通气孔的目的是   。
(4)青铜器表面腐蚀的本质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锈(如CuCl、Cu2(OH)3Cl等含氯物质)。从元素守恒角度提出一条防锈措施   。
【答案】(1)大
(2)控制编钟的音色
(3)混合物;Cu2(OH)2CO32CuO+H2O+CO2↑;使产生的气体排出,防止容器内压强过大而炸裂;
(4)避免青铜器与含氯物质接触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青铜是铜锡合金,所以青铜编钟的硬度比纯铜大;
(2)因为编钟具有极高声学价值,其音色与材料的成分密切相关,所以控制曾侯乙编钟中锡含量的目的是控制编钟的音色;
(3)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还含有其他杂质,所以孔雀石属于 混合物; 孔雀石煅烧时,生成黑色固体、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铜的性质可知,该黑色固体是氧化铜,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
Cu2(OH)2CO3受热分解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在高温条件下,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中有气体生成, 球形容器封盖时保留细小通气孔的目的是使产生的气体排出,防止容器内压强过大而炸裂;
(4)青铜器表面腐蚀生成含氯物质,从元素守恒角度,要防止含氯物质接触青铜器。所以防锈措施可以是 避免青铜器与含氯物质接触。
【分析】(1)根据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分析;
(2)根据编钟的音色与材料的成分密切相关分析;
(3)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有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会增大分析;
(4)根据青铜器表面腐蚀的本质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锈 ,有害锈中含氯元素分析。
(1)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青铜是铜锡合金,所以青铜编钟的硬度比纯铜大;
(2)因为编钟具有极高声学价值,其音色与材料的成分密切相关,所以控制曾侯乙编钟中锡含量的目的是控制编钟的音色;
(3)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还含有其他杂质,所以孔雀石属于 混合物; 孔雀石煅烧时,生成黑色固体、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铜的性质可知,该黑色固体是氧化铜,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
Cu2(OH)2CO3受热分解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在高温条件下,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中有气体生成, 球形容器封盖时保留细小通气孔的目的是使产生的气体排出,防止容器内压强过大而炸裂;
(4)青铜器表面腐蚀生成含氯物质,从元素守恒角度,要防止含氯物质接触青铜器。所以防锈措施可以是 避免青铜器与含氯物质接触。
17.(2025·平远模拟)氨能——未来清洁新能源
通常情况下,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加压即可被液化。液氨用途广泛,工业上常用作化肥、化工原料、制冷剂,也可用作液体燃料,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和。
工业合成氨的历史已有一白多年,反应原理主要是和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经催化合成。为解决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反应后可将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将未反应的和重新混合继续合成。
在将来,氨燃料有望在航海、航空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氨能有望成为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将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1)氨气被压缩成液氨时,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若氨气发生泄漏易被人发觉,理由是   ,氨气泄漏可立即用   吸收,
(3)氨气在空气中无法燃烧,但能在纯氧中燃烧,说明氨气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4)工业上利用和合成氨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合成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催化剂外还有   。
(5)“氨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有   。
【答案】(1)物理
(2)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水
(3)氧气浓度
(4)化合反应;和
(5)燃烧产物只有水和,环保无污染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氨气被压缩成液氨,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因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泄漏时容易被人察觉;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泄漏后可用水吸收。
(3)氨气在空气中(氧气浓度相对较低)无法燃烧,在纯氧中(氧气浓度高)能燃烧,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4)工业上N2和H2合成氨,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从文中 “反应后可将NH3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将未反应的H2和N2重新混合继续合成” 可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催化剂外还有N2和H2。
(5)根据文中 “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和N2”,可知氨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是燃烧产物无污染。
【分析】(1)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2)根据氨气具有刺激性的气味,且易溶于水来解答;
(3)根据氨气在较高浓度的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来解答;
(4)根据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5)根据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和氮气,对环境无污染,是清洁能源来解答;
(1)氨气被压缩成液氨,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因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泄漏时容易被人察觉;
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泄漏后可用水吸收。
(3)氨气在空气中(氧气浓度相对较低)无法燃烧,在纯氧中(氧气浓度高)能燃烧,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4)工业上N2和H2合成氨,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从文中 “反应后可将NH3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将未反应的H2和N2重新混合继续合成” 可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催化剂外还有N2和H2。
(5)根据文中 “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和N2”,可知氨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是燃烧产物无污染。
18.(2025·平远模拟)I.二氧化碳的制取
根据下列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和收集CO2可从A~E中选用________(填字母),其制取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装置F是在装置B基础上的改进,其优点是________。固体试剂放在多孔塑料板的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
II.自制简易CO2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中
化学小组制成CO2发生器甲与装置乙(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组合为给鱼池中水草提供CO2(如图丙)。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 甲中的b口应与乙中的c口相连接
B. 为除去CO2中混有的醋酸,X可以是NaOH溶液
C. 可根据X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甲中的流速调节器
(4)小组同学用自制的CO2发生器连接气体细化器向水草缸中通入气体,实践效果很好。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________。
(5)CO2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请写出使用时的一条注意事项________。
【答案】(1) 试管
(2) BC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上方
(3) A,C
(4) 使二氧化碳的气泡更小,增大与植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合理即可)
(5) 不能通入二氧化碳过多(合理即可)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2)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在A~E 中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和和收集装置C;
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 F 是在装置 B 基础上的改进,F装置中,当打开弹簧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隔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隔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其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因此固体试剂放在多孔塑料板的上方;
(3)A、除杂时应长进短出,该万用瓶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所以乙中的b口应与图3中的c口相连接,故A正确;
B、NaOH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醋酸,故B错误;
C、可根据X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乙中的流速调节器,故C正确;
(4)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使二氧化碳的气泡更小,增大与植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5)CO2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使用时需注意不能通入二氧化碳过多。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及装置特点分析;
(3)根据气体除杂时导管长进短出,NaOH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气体从液体中排出可观测速率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
(5)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分析。
19.(2025·平远模拟)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后,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无现象反应的可视化实验。
探究一:图甲所示试管内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那么该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是否发生反应呢?
【设计实验】
(1)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向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两滴酚酞,再逐滴滴入过量稀硫酸,这个过程中你观察到________现象。
【实验反思】同学们对反应后硫酸是否剩余继续进行验证,进行如下实验:
组号 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用pH试纸测定实验后溶液的pH pH=3 硫酸剩余
2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硫酸剩余
3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镁条 ? 硫酸剩余
(2)实验1中,开始时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测得的稀硫酸的pH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
(4)实验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探究二:
(5)图乙所示实验中装置B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要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兴趣小组做了图丙的数字化实验,则图3中的曲线________(填“A”或“B”)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实验结论】
(6)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证明________或生成物存在证明反应的发生。
(7)探究装置B中化学反应后的成分,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________溶液,过滤后,再往滤液中滴加少量________溶液。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另一种试剂溶液变红色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8)要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适量的___________。
A. 氢氧化钡溶液 B. 氯化钙溶液 C. 氢氧化钙溶液 D. 稀盐酸
【答案】(1)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 偏大
(3) 不正确 生成物中的硫酸钠也能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4) 有气泡生成
(5) B
(6) 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7) 氯化钙 无色酚酞
(8) A,C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酚酞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则向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两滴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再逐滴滴入过量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被消耗,所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1中测得溶液pH=3,显酸性;若开始时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会使酸性减弱,则测得的稀硫酸的pH偏大;
(3)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也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同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的现象相同,所以无法判断硫酸是否有剩余。
(4)根据结论硫酸剩余,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镁,则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镁条,能观察到有气泡生成;
(5)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图乙实验中装置B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随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的量逐渐减小,烧瓶中的压强逐渐减小,则图3中的曲线B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6)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或生成物存在证明反应的发生;
(7)根据实验结论,装置B中化学反应后的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根据实验现象,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另一种试剂溶液变红色,则需要先加入一种可溶性钙盐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再根据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钠,且前面加入的可溶性钙盐不能影响到后续氢氧化钠的检验,故实验操作为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后,再往滤液中滴加少量无色酚酞溶液;
(8)A、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且不会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B、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但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且不会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D、加入适量稀盐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均反应,既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根据酚酞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pH值小于的溶液显酸性,但不一定是酸;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得溶液的溶质的成分首先是生成物的溶质,其次考虑反应物是否刚好完全反应;硫酸钠和硫酸均会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硫酸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盐;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钙离子或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来解答。
20.(2025·平远模拟)哈尔滨将于2025年2月承办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本次亚冬会,甲醇(CH3OH)动力汽车将加入服务车队,向全世界展示汽车新能源路径的另一种解决方案。甲醇动力服务车队不仅将在赛事过程中为亚冬会提供用车保障,更将在赛会结束后投入哈尔滨市出租汽车运营,助力推进哈尔滨生态建设,推动绿色交通转型。让我们通过下面甲醇的工业生产流程图来认识一下这位汽车能源的新朋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电解器”中常加入氢氧化钠,其目的是   。
(2)物质X是   。例举负极气体的其中一种用途   。
(3)“催化合成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5)太阳能电池是将   能转化成   能。
(6)甲醇属于物质分类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
(2)氧气;作燃料(或用于冶炼金属等)
(3)
(4)水
(5)太阳;电
(6)有机物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
21.(2025·平远模拟)小米su7电动汽车一经推出便火爆互联网,其采用的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一种采用率较高的动力电池。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概念的出现,电动汽车的电池回收对缓解当前锂矿资源紧张局面,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废旧电池回收需要进行预处理,对磷酸亚铁锂电池进行高温煅烧预处理的方程式为:。回答下列问题:
(1)LiFePO4是否属于金属材料   (填“是”或“否”)。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应为   。
(3)废旧电池含有N、P、S和重金属元素,若不及时回收,其可能造成的污染有___________。
A.土壤重金属污染 B.水资源污染 C.空气污染
(4)已知一辆小米su7的磷酸铁锂电池容量为79000Wh,电池能量密度为100Wh/kg(电池容量=电池质量×电池能量密度,电池质量全部由磷酸铁锂构成),高温煅烧过程中消耗氧气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1)否
(2)Fe2O3
(3)A;B
(4)磷酸铁锂电池中含有磷酸铁锂的质量为79000Wh÷100Wh/kg=790kg
设高温煅烧过程中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x=40kg;
答:高温煅烧过程中消耗氧气的质量为40kg。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金属资源;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 / 1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实验中学2025年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1.(2025·平远模拟)下列传统工艺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雕刻木版年画 B.酿制糯米酒
C.剪裁丝绸布料 D.编织竹篮
2.(2025·平远模拟)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标识的提示是
A. B.
C. D.
3.(2025·平远模拟)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是
A.拉瓦锡 B.闵恩泽 C.张青莲 D.徐寿
4.(2025·平远模拟)乘坐高铁时,下列行为正确的是
A.携带酒精喷雾消毒 B.按指示标志有序上下车
C.用湿毛巾擦拭带电插座 D.在车厢内点燃檀香
5.(2025·平远模拟)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符号表达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H2 B.碳酸钠:NaCO3
C.2个镁离子:2Mg+2 D.2个水分子:2H2O
6.(2025·平远模拟)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冷热双吸”材料,有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钒为非金属元素 B.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
C.钒原子中子数为23 D.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7.(2025·平远模拟)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可增强免疫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C由20个原子构成 B.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4
C.属于氧化物 D.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2025·平远模拟)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混合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适当减少化肥所带来的危害,其中20%有机肥和80%化肥共同施用,效果最佳。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8.秸秆经沤制之后,可作为有机肥返回农田,下列有机肥中成分能起到增强植物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的物质是
A.CO(NH2)2 B.C2H5NO2 C.K2CO3 D.CaSO4
9.现要用KNO3固体配制100g16.5%硝酸钾溶液作为“水培溶液”,操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配制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④⑤①
B.经过计算,需要称量KNO3的质量为16.5g
C.步骤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固体溶解
D.配制好溶液装瓶时洒出,会导致配制的KNO3质量分数偏小
10.(2025·平远模拟)“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下列劳动实践与化学知识没有直接关联的是
选项 劳动实践 化学知识
A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 向鱼缸中通入空气 氧气不易溶于水
C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龙舟桨 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小、强度高
D 用柠檬酸和小苏打自制汽水 柠檬酸和小苏打能反应生成CO2
A.A B.B C.C D.D
11.(2025·平远模拟)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反应生成两种物质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反应中氢、氧原子数目改变
12.(2025·平远模拟)服装标签标注了服装所用纤维的成分及含量等信息,如图是某服装标签的部分内容,下列关于该服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涤纶和棉纤维可利用燃烧区别
B.该服装面料和里料都使用了有机物
C.多年后该服装无法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D.该服装使用了天然高分子材料与合成材料
13.(2025·平远模拟)如图为Na2CO3和NH4HC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B.T2℃时,Na2CO3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C.T3℃时,将30gNa2CO3固体加到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80g
D.T4℃时,将142gNH4HCO3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20g
14.(2025·平远模拟)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铁生锈的条件 B.验证分子运动
C.验证CO具有还原性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15.(2025·平远模拟)下列各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与右图(“ → ”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不符的是
选项/物质 X Y Z
A CaCO3 CaO Ca(OH) 2
B H2O2 H2O H2
C Cu CuO CuSO4
D O2 CO2 H2O
A.A B.B C.C D.D
16.(2025·平远模拟)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声学价值,其音色与材料的成分密切相关,《考工记》中记载钟的成分为“六分其金,而锡居一”,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如图所示,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青铜编钟的主要成分是青铜,其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2)控制曾侯乙编钟中锡含量的目的是   。
(3)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中选取孔雀石[主要成分Cu2(OH)2CO3]为原料,孔雀石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由孔雀石制得铜的反应流程如图所示。孔雀石煅烧时反应的方程式为   。球形容器封盖时保留细小通气孔的目的是   。
(4)青铜器表面腐蚀的本质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锈(如CuCl、Cu2(OH)3Cl等含氯物质)。从元素守恒角度提出一条防锈措施   。
17.(2025·平远模拟)氨能——未来清洁新能源
通常情况下,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加压即可被液化。液氨用途广泛,工业上常用作化肥、化工原料、制冷剂,也可用作液体燃料,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和。
工业合成氨的历史已有一白多年,反应原理主要是和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经催化合成。为解决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反应后可将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将未反应的和重新混合继续合成。
在将来,氨燃料有望在航海、航空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氨能有望成为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将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1)氨气被压缩成液氨时,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若氨气发生泄漏易被人发觉,理由是   ,氨气泄漏可立即用   吸收,
(3)氨气在空气中无法燃烧,但能在纯氧中燃烧,说明氨气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4)工业上利用和合成氨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合成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催化剂外还有   。
(5)“氨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有   。
18.(2025·平远模拟)I.二氧化碳的制取
根据下列仪器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
(2)实验室制备和收集CO2可从A~E中选用________(填字母),其制取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装置F是在装置B基础上的改进,其优点是________。固体试剂放在多孔塑料板的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
II.自制简易CO2发生器并应用于水草中
化学小组制成CO2发生器甲与装置乙(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组合为给鱼池中水草提供CO2(如图丙)。
(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 甲中的b口应与乙中的c口相连接
B. 为除去CO2中混有的醋酸,X可以是NaOH溶液
C. 可根据X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甲中的流速调节器
(4)小组同学用自制的CO2发生器连接气体细化器向水草缸中通入气体,实践效果很好。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________。
(5)CO2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请写出使用时的一条注意事项________。
19.(2025·平远模拟)学习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后,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无现象反应的可视化实验。
探究一:图甲所示试管内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那么该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是否发生反应呢?
【设计实验】
(1)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向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两滴酚酞,再逐滴滴入过量稀硫酸,这个过程中你观察到________现象。
【实验反思】同学们对反应后硫酸是否剩余继续进行验证,进行如下实验:
组号 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用pH试纸测定实验后溶液的pH pH=3 硫酸剩余
2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硫酸剩余
3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镁条 ? 硫酸剩余
(2)实验1中,开始时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测得的稀硫酸的pH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
(4)实验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探究二:
(5)图乙所示实验中装置B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要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兴趣小组做了图丙的数字化实验,则图3中的曲线________(填“A”或“B”)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实验结论】
(6)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证明________或生成物存在证明反应的发生。
(7)探究装置B中化学反应后的成分,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________溶液,过滤后,再往滤液中滴加少量________溶液。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另一种试剂溶液变红色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8)要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可选择适量的___________。
A. 氢氧化钡溶液 B. 氯化钙溶液 C. 氢氧化钙溶液 D. 稀盐酸
20.(2025·平远模拟)哈尔滨将于2025年2月承办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本次亚冬会,甲醇(CH3OH)动力汽车将加入服务车队,向全世界展示汽车新能源路径的另一种解决方案。甲醇动力服务车队不仅将在赛事过程中为亚冬会提供用车保障,更将在赛会结束后投入哈尔滨市出租汽车运营,助力推进哈尔滨生态建设,推动绿色交通转型。让我们通过下面甲醇的工业生产流程图来认识一下这位汽车能源的新朋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电解器”中常加入氢氧化钠,其目的是   。
(2)物质X是   。例举负极气体的其中一种用途   。
(3)“催化合成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5)太阳能电池是将   能转化成   能。
(6)甲醇属于物质分类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1.(2025·平远模拟)小米su7电动汽车一经推出便火爆互联网,其采用的磷酸亚铁锂(LiFePO4)电池是一种采用率较高的动力电池。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概念的出现,电动汽车的电池回收对缓解当前锂矿资源紧张局面,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废旧电池回收需要进行预处理,对磷酸亚铁锂电池进行高温煅烧预处理的方程式为:。回答下列问题:
(1)LiFePO4是否属于金属材料   (填“是”或“否”)。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应为   。
(3)废旧电池含有N、P、S和重金属元素,若不及时回收,其可能造成的污染有___________。
A.土壤重金属污染 B.水资源污染 C.空气污染
(4)已知一辆小米su7的磷酸铁锂电池容量为79000Wh,电池能量密度为100Wh/kg(电池容量=电池质量×电池能量密度,电池质量全部由磷酸铁锂构成),高温煅烧过程中消耗氧气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雕刻木版年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酿制糯米酒的过程中有新物种酒精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剪裁丝绸布料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编织竹篮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2.【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A、做完实验需要洗手,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需要引燃硫,需要加热,不符合题意;
C、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需要排风换气,不符合题意;
D、硫燃烧不用通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根据所给图标名称及硫燃烧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拉瓦锡最早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B、闵恩泽对石油催化剂的研究有重大贡献,不符合题意;
C、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符合题意;
D、徐寿创造了部分元素的汉语名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各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酒精喷雾属于易燃物品,高铁车厢密闭且人员密集,携带酒精喷雾可能引发火灾,违反安全规定,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遵守指示标志有序上下车是基本的安全规范,能避免拥挤和意外发生,符合公共安全要求,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湿毛巾含水分(导电),擦拭带电插座易导致触电,属于危险行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点燃檀香会产生明火和烟雾,可能引发火灾或污染车厢空气,违反高铁禁火规定,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酒精是易燃物,水具有导电性,密闭的空间内点燃檀香会有大量的气味和烟尘污染空气,安全出行,乘车是先下后上来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2个氢原子表示为2H,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中钠元素呈+1价,碳酸根为-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不符合题意;
C、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2个镁离子表示为2Mg2+,不符合题意;
D、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B、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遵循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分收入
C、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D、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钒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的命名可知,二氧化钒的化学式为VO2,符合题意;
C、钡原子序数=质子数=23,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在原子中,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50.94-23≈28,不符合题意;
C、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单位是“1”,不是“g”,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名称带“钅”的为金属元素分析;
B、根据所给化学式的读法确定原子个数比,从而写出化学式分析;
C、根据在原子中,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分析;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省略不写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维生素C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一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共20个原子构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C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维生素C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则维生素C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以及物质中的元素的质量,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氧元素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来解答。
【答案】8.C
9.D
【知识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
【解析】【分析】(1)根据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应该施用钾肥,含钾元素的化肥可作钾肥分析;(2)根据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和溶解,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均一性分析。
8.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应该施用钾肥,CO(NH2)2、C2H5NO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CaSO4中不含有氮、磷、钾元素,不能做肥料;
故答案为:C;
9.A、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和溶解,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④⑤①,不符合题意;
B、 配制100g16.5%硝酸钾溶液需要称量KNO3的质量为:100g×16.5%=16.5g,不符合题意;
C、 步骤①为溶解,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NaCl固体的溶解,不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装瓶时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盐的化学性质;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二氧化碳的用途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无关,符合题意;
B、向鱼缸中通入空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通入空气可增加水中溶氧量,以供鱼类呼吸,不符合题意;
C、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龙舟桨,是因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用柠檬酸和小苏打自制汽水,是因为柠檬酸和小苏打(碳酸氢钠)能反应生成CO2,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利用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分析;
B、根据氧气的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分析;
C、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质分析;
D、根据酸和小苏打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11.【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A、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生成物质只有,表示水分子,是反应物,该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该反应中氢、氧原子数目不变,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氢气在氧气中反应生成水,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变化,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化合反应的概念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12.【答案】C
【知识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解析】【解答】A、涤纶燃烧时有特殊气味,棉纤维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利用燃烧闻气味可区分,不符合题意;
B、该服装的面料和里料都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C、涤纶和棉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多年后该服装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符合题意;
D、该服装使用的材料中涤纶属于合成材料,棉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涤纶燃烧时有特殊气味,棉纤维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分析;
B、根据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C、根据涤纶和棉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分析;
D、根据合成材料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简称,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不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材料分析。
13.【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不符合题意;
B、T2℃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2g,即该温度下,碳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不符合题意;
C、T3℃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50g,则该温度下,将30g碳酸钠固体加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25g=75g,不符合题意;
D、T4℃时,碳酸氢铵的溶解度为42g,142g碳酸氢铵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42g,溶剂质量为100g,T1℃时溶解度为22g,则降温至T1℃,析出固体的质量为:42g-22g=20g,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4.【答案】C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左侧试管中的铁钉只与水接触不生锈,右侧试管中的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也不生锈,没有生锈的对比实验,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不符合题意;
B、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不能使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色,该实验不能验证分子运动,不符合题意;
C、在空气中灼烧的铜丝表面有一层氧化铜,图中实验,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验证CO的还原性,符合题意;
D、氯化钡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所给试管中铁钉的条件及现象分析;
B、根据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分析;
C、根据CO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分析。
15.【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能一步转化,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电解水生成氢气,但氢气不能转化为过氧化氢,符合题意;
C、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不符合题意;
D、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各选项中物质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的性质确定转化能否实现。
16.【答案】(1)大
(2)控制编钟的音色
(3)混合物;Cu2(OH)2CO32CuO+H2O+CO2↑;使产生的气体排出,防止容器内压强过大而炸裂;
(4)避免青铜器与含氯物质接触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青铜是铜锡合金,所以青铜编钟的硬度比纯铜大;
(2)因为编钟具有极高声学价值,其音色与材料的成分密切相关,所以控制曾侯乙编钟中锡含量的目的是控制编钟的音色;
(3)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还含有其他杂质,所以孔雀石属于 混合物; 孔雀石煅烧时,生成黑色固体、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铜的性质可知,该黑色固体是氧化铜,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
Cu2(OH)2CO3受热分解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在高温条件下,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中有气体生成, 球形容器封盖时保留细小通气孔的目的是使产生的气体排出,防止容器内压强过大而炸裂;
(4)青铜器表面腐蚀生成含氯物质,从元素守恒角度,要防止含氯物质接触青铜器。所以防锈措施可以是 避免青铜器与含氯物质接触。
【分析】(1)根据合金的硬度大于纯金属分析;
(2)根据编钟的音色与材料的成分密切相关分析;
(3)根据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有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会增大分析;
(4)根据青铜器表面腐蚀的本质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锈 ,有害锈中含氯元素分析。
(1)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青铜是铜锡合金,所以青铜编钟的硬度比纯铜大;
(2)因为编钟具有极高声学价值,其音色与材料的成分密切相关,所以控制曾侯乙编钟中锡含量的目的是控制编钟的音色;
(3)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还含有其他杂质,所以孔雀石属于 混合物; 孔雀石煅烧时,生成黑色固体、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铜的性质可知,该黑色固体是氧化铜,Cu2(OH)2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u2(OH)2CO32CuO+H2O+CO2↑;
Cu2(OH)2CO3受热分解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在高温条件下,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中有气体生成, 球形容器封盖时保留细小通气孔的目的是使产生的气体排出,防止容器内压强过大而炸裂;
(4)青铜器表面腐蚀生成含氯物质,从元素守恒角度,要防止含氯物质接触青铜器。所以防锈措施可以是 避免青铜器与含氯物质接触。
17.【答案】(1)物理
(2)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水
(3)氧气浓度
(4)化合反应;和
(5)燃烧产物只有水和,环保无污染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氨气被压缩成液氨,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因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泄漏时容易被人察觉;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泄漏后可用水吸收。
(3)氨气在空气中(氧气浓度相对较低)无法燃烧,在纯氧中(氧气浓度高)能燃烧,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4)工业上N2和H2合成氨,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从文中 “反应后可将NH3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将未反应的H2和N2重新混合继续合成” 可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催化剂外还有N2和H2。
(5)根据文中 “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和N2”,可知氨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是燃烧产物无污染。
【分析】(1)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2)根据氨气具有刺激性的气味,且易溶于水来解答;
(3)根据氨气在较高浓度的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来解答;
(4)根据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来解答;
(5)根据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和氮气,对环境无污染,是清洁能源来解答;
(1)氨气被压缩成液氨,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因为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泄漏时容易被人察觉;
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泄漏后可用水吸收。
(3)氨气在空气中(氧气浓度相对较低)无法燃烧,在纯氧中(氧气浓度高)能燃烧,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4)工业上N2和H2合成氨,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从文中 “反应后可将NH3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将未反应的H2和N2重新混合继续合成” 可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催化剂外还有N2和H2。
(5)根据文中 “在纯氧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和N2”,可知氨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优点是燃烧产物无污染。
18.【答案】(1) 试管
(2) BC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上方
(3) A,C
(4) 使二氧化碳的气泡更小,增大与植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合理即可)
(5) 不能通入二氧化碳过多(合理即可)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据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2)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在A~E 中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和和收集装置C;
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 F 是在装置 B 基础上的改进,F装置中,当打开弹簧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隔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隔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其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因此固体试剂放在多孔塑料板的上方;
(3)A、除杂时应长进短出,该万用瓶用于除杂和观察气泡,所以乙中的b口应与图3中的c口相连接,故A正确;
B、NaOH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醋酸,故B错误;
C、可根据X中冒出气泡的快慢来调节乙中的流速调节器,故C正确;
(4)使用气体细化器的作用是:使二氧化碳的气泡更小,增大与植物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5)CO2发生器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缸中鱼类生存,使用时需注意不能通入二氧化碳过多。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及装置特点分析;
(3)根据气体除杂时导管长进短出,NaOH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气体从液体中排出可观测速率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
(5)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分析。
19.【答案】(1)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 偏大
(3) 不正确 生成物中的硫酸钠也能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4) 有气泡生成
(5) B
(6) 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7) 氯化钙 无色酚酞
(8) A,C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酚酞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则向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两滴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再逐滴滴入过量稀硫酸,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被消耗,所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1中测得溶液pH=3,显酸性;若开始时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会使酸性减弱,则测得的稀硫酸的pH偏大;
(3)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也可以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同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的现象相同,所以无法判断硫酸是否有剩余。
(4)根据结论硫酸剩余,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镁,则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镁条,能观察到有气泡生成;
(5)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图乙实验中装置B内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随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的量逐渐减小,烧瓶中的压强逐渐减小,则图3中的曲线B表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6)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或生成物存在证明反应的发生;
(7)根据实验结论,装置B中化学反应后的成分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根据实验现象,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另一种试剂溶液变红色,则需要先加入一种可溶性钙盐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再根据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钠,且前面加入的可溶性钙盐不能影响到后续氢氧化钠的检验,故实验操作为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后,再往滤液中滴加少量无色酚酞溶液;
(8)A、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且不会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B、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但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杂质,且不会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原则,符合题意;
D、加入适量稀盐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碳酸钠均反应,既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分析】根据酚酞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pH值小于的溶液显酸性,但不一定是酸;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得溶液的溶质的成分首先是生成物的溶质,其次考虑反应物是否刚好完全反应;硫酸钠和硫酸均会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硫酸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盐;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钙离子或钡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来解答。
20.【答案】(1)增强水的导电性
(2)氧气;作燃料(或用于冶炼金属等)
(3)
(4)水
(5)太阳;电
(6)有机物
【知识点】电解水实验;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
21.【答案】(1)否
(2)Fe2O3
(3)A;B
(4)磷酸铁锂电池中含有磷酸铁锂的质量为79000Wh÷100Wh/kg=790kg
设高温煅烧过程中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x=40kg;
答:高温煅烧过程中消耗氧气的质量为40kg。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金属资源;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