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济南长清区九年级中考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济南长清区九年级中考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长清区九年级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16 分)
班级组织开展 “不负青春,不负梦” 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
任务一:修改演讲稿
①青春不是如白驹过隙般的短暂年华,就是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与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 ,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A 这般昂扬锐气,往往二十岁的后生具备,而六十岁的男子身上有时反而更为多见。②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并非不意味着人就垂垂老矣;③当胸无大志、抛弃理想之时,令人真正陷入暮气沉沉的状态。
岁月悠悠,悄无声息地流逝,所带来的衰微不过仅仅触及肌肤表层;④然而一旦将热忱弃若敝履,灵魂必然陷入一蹶不振的颓废境地。
1.演讲稿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蓬勃 B. 炙(zhì)热 C. 暮气沉沉 D. 一蹶(juē)不振
2.填入文段中画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气贯长虹 B. 目空一切 C. 器宇轩昂 D. 盛气凌人
3.文中带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3 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为了增强说服力,小语同学修改演讲稿的时候,在 A 处划线句后面增加了事实论据:“年仅 19 岁的孙权骑马射虎、火烧赤壁展现了少年的勇武与无畏和彰显了青春的锐气与谋略。” 该句式是结构复杂的长句,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请你帮他修改成短句。(3 分)
任务二:举行演讲比赛
5.九年级 1 班将于 2025 年 5 月 10 日下午 3 点在教室举行演讲比赛,拟邀请李校长参加,请你代表班委会撰写邀请函。(4 分)
二、(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6 - 11 题。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乙】
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中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节选自《旧唐书 李渤传》)
6. 下列对字词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军细柳” 与 “至霸上及棘门军” 两个 “军” 字,意思不同。
B. “按辔徐行” 与 “清风徐来” 两个 “徐” 字,意思相同。
C. “路次陕西” 与 “次北固山下” 两个 “次” 字,意思不同。
D. “唯思竭泽” 与 “冥思苦想” 两个 “思” 字,意思相同。
7. 下列对字词含义的说法和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已而之细柳军” 与 “摊逃之弊” 两个 “之”,意思和用法不同。
B.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与 “乃不知有汉” 两个 “乃”,意思和用法相同。
C. “曩者霸上、棘门军” 和 “夫农者,国之本” 的两个 “者”,用法和意思不同。
D. “乞降诏书” 中的 “诏书” 是指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8. 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甲文中周亚夫在细柳军规定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即使天子劳军也须依令而行,展现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的军事原则。
B. 甲文中文帝在霸上及棘门军 “直驰入”,而在细柳军却两次 “不得入”,对比鲜明,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
C. 乙文 “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 “摊逃之弊” 的严重程度。
D. 乙文中李渤认为解决摊逃户问题是立本之举,只要重视农业就能实现天下太平,逻辑严密,切中时弊。
9. 给划线句断句(断二处)(2 分)
夫 A 农 者 B 国 之 本 C 本 立 D 然 后 可 以 E 议 太 平
10. 翻译句子。(6 分)
(1)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2)若不由兹,谬矣。
11. 纪传体史书在人物塑造手法上颇具特色,请比较分析 “周亚夫” 和 “李渤” 在描写手法和形象上有何不同。(4 分)
(二)阅读诗歌,完成 12 - 13 题。(共 7 分)
送李骑曹灵州归觐①
张籍
翩翩出上京,几日到边城。
渐觉风沙起,还将弓箭行。
席箕②侵路暗,野马见人惊。
军府知归庆,应教数骑迎。
[注]①骑曹,即骑曹参军,官名。归觐,原谓归谒君王父母,此指离开京城到灵州巡视拜访。②席箕:草名。
12. 下列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出上京” 点明李骑曹此次行程是从京城出发,“翩翩” 写出了他离京时意气风发的形象。
B. “几日” 从时间上反映此次从京城到灵州的行程之速,“边城” 则写出了灵州的地理位置。
C. “渐觉” 表明随着行程的推进,环境发生变化,而途中不忘携带弓箭,有敏锐警惕之意。
D. 全诗围绕李骑曹 “归觐” 展开,实写归觐途中景物以及到达军府后众人欢迎的庆贺场面。
13. 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每空 1 分,共 8 分)
星辰大海,征途在前,责任如灯,照亮每一个出发的脚步。
有这样一种责任,心系苍生,勇于担当。文天祥面对国破家亡,宁死不降,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① 。”(《过零丁洋》)的呐喊,诠释了责任的重量。杜甫目睹茅屋为秋风所破,仍心怀天下寒士,疾呼 “安得广厦千万间,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有这样一种责任,坚守本心,虽难不弃。李白直面困境,坚定前行:“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木兰替父从军,肩负保家卫国之责:“④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有这样一种责任,忠诚坚定,至死方休。李贺将士用热血与刀剑践行 “忠诚至死” 的誓言:“⑤ ,⑥ 。”(李贺《雁门太守行》)陆游晚年仍心系国家,叙说心志:⑦ ,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用衰老之躯扛起 “匹夫有责” 的担当。
责任如春雨,润物无声却力量绵长,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坚定前行!
三、(7 分)
15.经典著作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智慧,能启迪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1)学生小悦在进行名著复习时,对教材的 12 部名著从主题角度进行了梳理,请帮他将,内容补充完整。(4 分)
具体名著 题材主题 核心聚焦
《简 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 成长与自我追求 个体在环境中的①
《儒林外史》《水浒传》《红星照耀中国》 ② 揭露社会矛盾、制度弊端或反抗压迫、寻求出路
《西游记》③《 》 奇幻想象与科学探索 超越现实的想象或未知世界的探索
《朝花夕拾》④《 》 回忆、人性反思与传统文化 对过往的追忆、人性深层思考或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推介
《昆虫记》《艾青诗选》 自然、生命与时代情感 自然观察、生命敬畏或时代精神的抒发
(2)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从以上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四、(3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6 - 18 题。(共 12 分)
【材料一】 “好客山东 齐鲁 1 号” 旅游列车:从绿皮车到文化 IP 的蝶变
作为国内首列 “文化 + 交通” 深度融合的旅游列车,“齐鲁 1 号” 由 25G 型普速列车改造而成,历时 57 天完成 5300 余项部件翻新,打造出 15 节 “一车一城” 主题车厢。列车串联山东 11 市 22 个站点(含 16 个县级站点),覆盖泰山、台儿庄古城等 200 余家景区,推出 “车票 + 景区 + 酒店” 联动优惠,带动文旅消费超 10 亿元。车厢内设置非遗工坊、鲁菜体验区和文创商店,例如枣庄辣子鸡、威海鲅鱼水饺等地方美食登上列车菜单,王羲之书法元素与剪纸艺术贯穿设计始终。
【材料二】 齐鲁 1 号列车行程图
环形闭环,覆盖济南、泰安、曲阜、枣庄、临沂、威海等核心城市,形成 “南北联动、东西互济” 的全域网络。县域密度:22 个站点中 16 个为县级站点(占比 73%),包括莒县、五莲、文登等此前旅游 “洼地”。时间设计:全程两天,夕发朝至,节省住宿成本,例如威海至济南段硬座 121 元,硬卧中铺 221 元。
【材料三】 科技赋能文旅:“移动的文化体验中心”
列车通过 “科技 + 文旅” 双轮驱动,开发 “好客山东 旅游列车” 微信小程序,实现 “一键预订、一键查询、一键分享” 功能,整合沿线 100 余家景区、1 万余家酒店资源。车厢内配备适老化设施,如 SOS 呼叫按钮、健康监测设备,并引入 VR 全景导览系统,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曲阜三孔祭典、泰山封禅等历史场景。此外,列车采用高铁级隔音技术与智能温控系统,硬卧车厢增设 USB 充电接口,软卧包间配备独立卫浴,兼顾舒适性与文化体验。
【材料四】 观点碰撞与社会反响
“齐鲁 1 号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 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指出,列车激活了县域旅游资源,如文登站周边景区游客量增长 30%,莒县、五莲等站点带动乡村旅游集中片区发展。《大众日报》则关注其普惠性:济南至泰山硬座票价仅 12.5 元,沿线 172 家 4A 级景区推出门票折扣,340 余家酒店提供住宿优惠,形成 “低门槛、高体验” 的文旅生态。“过境地” 到 “目的地” 的转变,大大激活了县域旅游的内生动力,打造文旅融合的 “山东样本”。但也有媒体提出建议,如《山东商报》呼吁增加滕州站停靠,优化枣庄至威海线路设计,以提升县域旅游目的地属性。
“车厢里的非遗表演太惊艳了!”65 岁乘客张宏妮在抖音分享乘车体验,称赞剪纸大师现场创作与戏曲表演 “让文化活了起来”。但也有网友指出不足:“枣庄东站未停靠,希望后续调图能增加站点。” 据统计,列车开行首周,“好客山东” 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突破 2 亿次,“齐鲁 1 号美食”“非遗进车厢” 等子话题登上热搜榜。此外,列车带动沿线餐饮、住宿行业招聘量增长 15%,临沂市发放 100 万元文旅消费券,形成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的乘数效应。
16.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列车串联 22 个站点形成 “环形旅游线路”,主要目的是方便游客重复游览景点。
B. 车厢内设置非遗工坊和鲁菜体验区,体现了 “以消费促传承” 的文化传播逻辑。
C. 沿线景区和酒店推出联动优惠,说明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定价。
D. 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 2 亿次,直接证明列车的文化体验项目优于其他文旅产品。
17. 根据材料,下列关于齐鲁 1 号文旅列车的分析,不符合其创新逻辑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二中,齐鲁 1 号采用夕发朝至设计,既降低住宿成本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B. 材料三中,利用微信小程序整合资源,实现 “线下场景” 与 “线上服务” 的有效衔接。
C. 材料三中,引入 VR 全景导览技术,丰富游客对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D. 材料四中,通过 “低票价 + 高体验” 模式,打破 “高端旅游 = 高消费” 的传统认知。
18. 专家认为 “齐鲁 1 号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 请结合材料,阐明齐鲁 1 号文旅列车是如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6 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9 - 22 题。(共 19 分)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 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④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⑤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⑥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 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⑦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 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侩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 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⑧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⑨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⑩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19. 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①中划线句不加标点,一气呵成,语势强烈,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水的喜爱之情。
B. 都江堰的水滋养生命,九寨沟的水塑造灵魂,它们都极具个性,堪称 “水之经典”。
C. 文章写都江堰的水和九寨沟的水,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独到深刻的思考。
D. 老子所说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可以用来说明作者笔下九寨沟之水的特点。
20. 文中第②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简要赏析。(4 分)
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
21.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划线句 “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的理解。(6 分)
22. 文章写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但表达方式上不以描写见长。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谈谈④⑤段的作用。(6 分)
五、作文(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说的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过得去;在享受甘美滋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
①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详略得当;
③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答案
1.答案:C
解析:“暮气沉沉” 书写错误,应为 “暮气沉沉” 。A 选项 “蓬勃” 读音和书写正确;B 选项 “炙(zhì)热” 读音正确;D 选项 “一蹶(jué)不振” 读音正确。
2.答案:C
解析:“器宇轩昂” 形容人精神饱满,风度不凡,符合语境。“气贯长虹” 侧重于形容气势;“目空一切” 含贬义;“盛气凌人” 也是贬义,形容傲慢自大。
3.答案:B
解析:A 句关联词使用不当,“不是…… 就是……” 应改为 “不是…… 而是……” ;C 句 “当…… 时” 与 “令” 同时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当” 和 “时” ;D 句 “弃若敝履” 用词不当,可改为 “丢弃” 。
4.答案:年仅 19 岁的孙权,骑马射虎,火烧赤壁,展现了少年的勇武与无畏,彰显了青春的锐气与谋略。
解析:将长句拆分成几个短句,使句子更简洁明了,增强演讲感染力。
5.答案:
尊敬的李校长:
您好!
我们九年级 1 班将于 2025 年 5 月 10 日下午 3 点在教室举行 “不负青春,不负梦” 演讲比赛,诚邀您届时莅临指导。
九年级 1 班班委会
2025 年 5 月 7 日
6.答案:C
解析:“军细柳” 中 “军” 是 “驻军、驻扎” ;“至霸上及棘门军” 中 “军” 是 “军营” ,意思不同,A 正确。“按辔徐行” 与 “清风徐来” 中 “徐” 都有 “慢慢地” 意思,B 正确 。“路次陕西” 与 “次北固山下” 中 “次” 都是 “停留、驻扎” 意思,C 错误 。“唯思竭泽” 与 “冥思苦想” 中 “思” 都有 “思考、想” 意思,D 正确。
7.答案:B
解析:“已而之细柳军” 中 “之” 是 “到、往” ;“摊逃之弊” 中 “之” 是助词 “的” ,A 正确。“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中 “乃” 是 “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 中 “乃” 是 “竟然” ,意思和用法不同,B 错误 。“曩者霸上、棘门军” 中 “者” 用于时间词后,无实义;“夫农者,国之本” 中 “者” 用于判断句,引出判断对象 ,C 正确。“乞降诏书” 中 “诏书” 指帝王文书命令,D 正确。
8.答案:D
解析:乙文中李渤认为解决摊逃户问题是重要举措,但 “只要重视农业就能实现天下太平” 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强调解决摊逃之弊是根本,并非仅重视农业就行。
9.答案:夫农者 / 国之本 / 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
解析:“夫农者” 是主谓结构,表陈述对象,其后断开;“国之本” 是对 “农者” 的判断,表意完整,其后断开。
10.(1)搜刮民财的臣子,只想着竭尽民力(搜刮钱财),不考虑(后果)如同抽干池水(捕鱼)后没有鱼。
(2)如果不这样做,(就是)荒谬啊。
解析:(1)“聚敛” 意为搜刮钱财;“唯” 是只;“竭泽” 指抽干池水;“虑” 是考虑 。(2)“若” 表假设,如果;“由兹” 即由此,这样;“谬” 是荒谬 。
11.描写手法:周亚夫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如语言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行为 “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和侧面描写(文帝的称赞等)来塑造形象;李渤主要通过正面描写其言论(如向皇帝上疏内容)来塑造形象。
形象: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李渤关心民生,敢于直言进谏,有政治远见。
12.答案:D
解析:全诗围绕李骑曹 “归觐” 展开,实写归觐途中景物,尾联 “军府知归庆,应教数骑迎” 是想象到达军府后众人迎接的情景,并非实写。
13.答案:“渐觉风沙起,还将弓箭行” ,通过 “渐觉” 写出行程中环境的变化,随着路程推进,风沙渐起,营造出塞外的荒凉氛围;“还将弓箭行” 则体现了李骑曹在途中保持警惕,随身携带弓箭,表现出他的机敏和谨慎,也暗示了灵州边境可能存在的紧张局势,为后文做铺垫。
14.①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万里赴戎机
⑤报君黄金台上意
⑥提携玉龙为君死
⑦僵卧孤村不自哀
⑧尚思为国戍轮台
15.(1)①成长与自我追求方面,核心聚焦可填 “成长蜕变” ;
②《儒林外史》《水浒传》《红星照耀中国》题材主题可填 “社会批判与抗争” ;
③与《西游记》同题材主题的可填《海底两万里》 ;
④与《朝花夕拾》同题材主题的可填《傅雷家书》 。
(2)示例:以《骆驼祥子》为例,祥子初到城市,环境是充满机会与挑战的城市生活,这种环境促使他努力拉车,有了买车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这是环境对人的塑造;但随着一系列变故,如军阀混战中被抢车、孙侦探敲诈等,黑暗混乱的社会环境逐渐磨灭了他的希望,使他自甘堕落,而他的堕落又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这体现了人在环境影响下的变化,也说明了人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制约,同时人的行为也能反映环境特点,二者相互作用。
16.答案:B
解析:A 选项,材料未提及串联站点形成环线是为方便游客重复游览景点;C 选项,沿线景区和酒店推出联动优惠是市场行为,并非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定价;D 选项,抖音话题播放量高不能直接证明列车文化体验项目优于其他文旅产品,缺乏比较依据。
17.答案:D
解析:材料未提及 “低票价 + 高体验” 模式打破 “高端旅游 = 高消费” 传统认知相关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18.①串联站点,激活资源:串联山东 11 市 22 个站点(含 16 个县级站点 ),覆盖 200 余家景区,激活了沿线旅游资源,带动县域旅游发展,如文登站周边景区游客量增长 30% 。
②推出优惠,拉动消费:推出 “车票 + 景区 + 酒店” 联动优惠,带动文旅消费超 10 亿元,还带动沿线餐饮、住宿行业招聘量增长,如临沂市发放文旅消费券,形成乘数效应。
③科技赋能,优化体验:通过 “科技 + 文旅” 双轮驱动,开发小程序整合资源,车厢配备适老化设施、引入 VR 全景导览系统等,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④文化融合,协同发展:车厢内设置非遗工坊、鲁菜体验区等,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形成环形闭环线路,促进 “南北联动、东西互济” 全域网络发展。
19.答案:A
解析:文中第①段划线句不加标点,语气强烈,目的是强调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极具个性,值得看,而非单纯表达对水的喜爱之情。
20.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飞奔如兽” 把岷江水比作兽,生动形象地写出江水的汹涌;“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 运用拟人,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变化,表现都江堰对江水的驯服;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突出都江堰对江水的作用,强调其让江水展现出不同姿态。
21.答案:都江堰的水是入世的现实的水,它让人们看到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哺育人类、灌溉庄园,体现了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智慧,启示人们在现实中找准位置,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命价值;九寨沟的水是出世的艺术的水,它宁静、淡泊,纯净透明,能让人远离尘世喧嚣,净化心灵,启示人们在物质世界中不忘追求精神的纯净与美好,保持内心的宁静。二者从不同角度为人类提供了思考和借鉴,如同镜子一般。
22.答案:④⑤段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内容上,深入阐述了李冰治水的功绩及意义,批判了对李冰父子神化的演绎,强调李冰将水从不可治理化为滋养生命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文章主旨,即对都江堰所代表的入世精神的思考;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都江堰水的描写,引出下文对九寨沟水的描写和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