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要求: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目录Part One.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Part Two.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Part Three.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Part Four.习题检测Part One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的背景:材料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干。官法滥,刑法 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哀哉可怜! —— 元 · 《醉太平·堂堂大元》元朝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2..明朝建立的概况: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1368年定都应天府,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时间:国都: 疆域: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太祖应天府(南京)朱元璋 (明太祖)1368年时间:建立者:都城:灭元朝时间:1368年灭元朝标志:攻占大都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明朝建立的概况:自秦始置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颉[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历史原因:历代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材料二: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胡惟庸本是元朝一个县的低级官吏,通过行贿、攀附同乡李善长,得以投靠朱元璋。洪武三年,胡惟庸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十年因李善长退休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之物不可胜数。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1)原因:3.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行中书省皇 帝中书省(宰 相)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3.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试问当时诺长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积极:①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②初期提高了行政效率。消极:①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负担加重,效率低;②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为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3.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3)影响:4.设立内阁:材料二: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事务繁多(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权力: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材料一: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3)运行:“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4.设立内阁:批红侍从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票拟权“部权尽归内阁”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4.设立内阁:(4)发展:(5)特点: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机构,无权决策;②权力源自皇帝;③职权范围模糊,不能正式统领六部。(6)性质: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内侍机构(秘书机构)。材料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等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義说明朝后期“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官奴也”。《明史》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吴士勇《明代内阁制之形成》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4.设立内阁:(7)历史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国策制定有一定的科学性;党派争夺内阁控制权,导致政治黑暗。内阁大臣的管理权限取决于皇帝的授权。皇帝放权,其权力就大;皇帝收权,其权力就小……到了嘉靖、隆庆时期,内阁权势加重,阁臣身系天下安危,在内辅佐皇帝,在外统帅百官,俨然唐宋时代位高权重的真宰相了。——齐悦《帝国的余曦:张居正和他的时代》万历初年,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据教材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实质。(8)现象:明朝中后期,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内阁专权)。(9)评价(实质):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4.设立内阁: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阅读P72 页课本试比较明朝内阁与前朝宰相异同?材料一: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二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周谷城:《中国政治史》材料二: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明神宗实录》材料三:以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比拟宰相,是当时和后世的习惯说法,某人出任大学士,即有“入阁拜相”之称。而黄宗羲指出,内阁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不能与宰相等同。——冯天瑜:《试论<明夷待访录>政治理念的“现代性”》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性质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咨询机构权力 宰相拥有决策权 无决策权,只拥有建议权权力来源 来自于制度和职位, 来自于皇帝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作用 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的有力工具,难以制约皇权5.宦官专权: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1)原因:(2)表现:①皇帝防范内阁权重;②部分皇帝怠于政事。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③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阅读材料,归纳司礼监(宦官)机构出现原因 司礼监 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还控制著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机构。其职则是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之事。(3)实质: 必须依托于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4)影响: 导致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材料一: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 官人员违犯礼法者。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睑 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 翰自命,若外之词林。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造差遣之事。今虽 称清要,而其权俱为司礼矣。” ——《万历野获编》材料三:明武宗时候,司礼监太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 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 ——《廿二史札记》材料四: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明史·职官制》(1)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回答司礼监权力的变化。(2)司礼监权力的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司礼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给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司法造成了恶劣的后果。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5.宦官专权:东厂西厂司礼监皇帝内阁奏章的中转站参与机要内阁票拟完毕的奏章抵达司礼监司礼监将奏章呈送皇帝批阅遇到皇帝怠政交由司礼监代为批红锦衣卫侦查缉捕——皇帝耳目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明史·职官制》特务机构: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西厂(明宪宗)影响:凌驾于司法之上,强化监察控制。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5.宦官专权:建立宰相制度内阁制度废除服务、强化皇权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咨询、顾问的秘书机构宦官机构给予批红权制约、威胁皇权宦官专权服务皇帝强化皇权内侍机构皇帝家奴君主专制强化不管是首辅专权还是宦官专权,他们的权力来源都来自皇帝的信任与支持,无法制约皇权。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君权强化的产物Part Two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画像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清)张廷玉撰 明史332卷 卷304宦官传一 中国基本古籍库】阅读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直接目的:寻找建文帝宣扬国威主要目的:宝船模型概况: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七次远航西洋,历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阿拉伯海沿岸,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一)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 摘编自《明史》完全建立在朝廷补贴上唯一合法海外贸易途径成本 > 收益中方:财政不济,未能持续,错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VS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发展资本主义。错失走向深蓝的历史机会朝贡贸易殖民侵略“厚往薄来”、“皆倍偿其价”特点: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两汉时基本形成,盛唐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精细化、规范化,鸦片战争后受到冲击,甲午战争后体系崩溃。性质:朝贡贸易(一)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井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积极: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③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受封建观念影响,未能抓住发展机遇,后来未能持续。探究:评价郑和下西洋(一)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原因:①日本:日本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的长期战争造成了大量落魄无赖的武士。。②中国:明朝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倭寇……以波浪式的行动在中国沿海骚扰。按其实,他们的领袖为中国人,也有中国人参加其队伍。不过在作战方面来讲,本地人效用浅。其进攻的根据地在日本,所有的战法和装具全由日本人供应。……明帝国因为组织上的特殊情形,务必保持一种与外间绝缘的状态。倭寇之起与走私贸易有关……中国向无海事法庭,当中有力量的船主在参加者贸易的人士当中,便有了武力仲裁者的声望地位……这些人终为倭寇之头目。——《中国大历史》倭寇(二)沿海形势:1.“倭寇”威胁:戚继光抗倭(2)对策:①军事: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②经济: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戚家军平倭事迹:①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②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隆庆元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有条件地允许民间私 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 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对外开放的局面。据一些学者研究,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 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1.“倭寇”威胁:戚继光抗倭(3)影响:倭患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下来。1567年后,明朝政府逐步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3)1624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4)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3.影响①经济:促进了中西贸易的发展,中国经济卷入全球化进程。②文化:开启了西学东渐,给中国文化既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注入了新的养分。(利玛窦)③政治:威胁国家安全,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新的挑战。 澳门问题的由来 澳门古称“蚝镜”,后“蚝”雅化为“濠”,遂称“濠镜”。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萄牙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于185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2.西方殖民者入侵:(二)沿海形势:Part Three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内陆边疆:1. 政策和结果: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区域 政策方式 结果北方: 蒙古人西藏东北: 女真族战争、修长城、和议、册封、互市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巩固统治设奴儿干都司、册封一定程度巩固统治(一)内陆边疆:1. 政策和结果:2.特点:恩威并施、以夷制夷、因俗而治。3.影响:①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②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③但对西南、东北控制相对松散,埋下隐患。恢复贸易,明末维持和平明朝后期的政局:中枢瘫痪、财政枯竭、边务废弛。——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万历帝(1572-1620):在位时间48年,20年不上朝爱好:给自己修坟、挖坑埋银子泰昌帝:沉迷于酒色即位后一个月,吞服红色药丸中毒身亡天启帝(1620-1627):在位时间7年,沉迷于做木匠活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迫害忠良崇祯帝(1627—1644):在位17年,频繁更换内阁首辅和边境将领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二)明清易代先帝被发,衣白绵紬(注:同“绸”)袷蓝纱道袍,下体白绵紬裈。一足跣,一足有绫袜及红方舄。于衣带得血诏云: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通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匆伤我百姓一人。——(明)冯梦龙辑 甲申纪事13卷 卷一 民国三十年上海影印玄览堂丛书本,爱如生数字再造古籍。崇祯帝煤山自缢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崇祯自缢,明亡。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二)明清易代清太祖 努尔哈赤清太宗 皇太极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沈阳故宫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二)明清易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明末民谣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二)明清易代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清)吴伟业《圆圆曲》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清兵入关: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二)明清易代课堂总结:习题检测1.《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朝六科执掌,“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明内廷规制考》指出,对于皇帝的“传奉”诏旨,无论朱字或墨字“传帖”,承受官衙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据此可知,明朝的“执奏”( )A.促使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B.有利于提升专制皇权统治效能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2.据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这说明,明朝内阁( )A.有法定地位可以统率六部B.是制约君权的宗室贵族议政会议C.使宦官专政现象日益严重D.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咨询机构D3.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赐勘合给暹罗、占城、真腊三国,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规定“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A.宗藩体系不断扩大B.朝贡贸易具有一定规制C.海禁政策名存实亡D.严格控制商品交易程序B4.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前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远至波斯湾、东非。郑和的远航,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各国争遣使团来华。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实现了经济与文化交流B.导致丝绸之路贸易衰落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统治中心的南移A5.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军政管理机构“卫所”,其官员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但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中央处罚。据此可知,明代( )A.中央对东北进行了直接管辖B.东北旧俗旧制得以完整保留C.对东北采取了先礼后兵政策D.已对东北地区进行行政管理D6.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B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