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由于盐碱含量高,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 200~300 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咸水,也可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2. 想一想,海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3. 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结合图表,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及特点以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表现。(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分析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综合思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通常,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全国共有耕地12860.88万公顷(约合19.29亿亩),人均耕地占有量为1.45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我国耕地资源的“增与减”长期以来,由于建设占用、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原因,我国耕地资源数量不断减少,加之人口不断增加,致使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近年来,我国通过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整理等方式,耕地面积又发生了一些变化。2015 年,全国原有耕地减少 30.17 万公顷,新增加耕地 24.23 万公顷,净减少耕地 5.94 万公顷。1. 从耕地资源总量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从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占比高于俄罗斯,低于美国和印度。读图 2-4,完成下列任务。(1)在图上找出耕地占比超过 30% 的区域,说一说这些区域有哪些共同点。共同点:大多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平原面积辽阔,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同时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农业发展历史悠久。(2)根据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耕地资源总量及其占比情况,议一议,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耕地资源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农业基础、农业技术水平、饮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1. 从耕地资源总量来看,我国仅次于美国、印度和俄罗斯;从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占比高于俄罗斯,低于美国和印度。读图 2-4,完成下列任务。占优补差,补不抵占①优质耕地流失问题②劣质耕地增加问题③耕地总体质量下降问题1.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2.随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3.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4.占优补差、补不抵占(三)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我国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以东的地区,集中了全国80% 以上的耕地。以昆仑山—祁连山—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 4/5,耕地不到全国耕地总量的 2/5,水田面积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 90% 以上;而北方水资源、耕地资源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1/5 和 3/5,耕地以旱地为主,水热条件较差,大部分依赖灌溉。(四)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2021年全国各地启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整体上看,近几年耕地后备资源呈递减趋势,分布较为分散、区域性差异特征明显。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盐碱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新疆、河南、黑龙江、云南、甘肃五省(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约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一半。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明显减少。在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中,荒草地占 64.3%,盐碱地占 12.2%,内陆滩涂占 8.7%,裸地占 8.0%,其他占 6.8%。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倘若处置不当,往往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全国近期可供开发的耕地资源为 3 307 万亩,约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 41.2%。其中,连片集中的耕地资源仅 940 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两地。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现状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构成1.不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传承等因素,我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土区配也不协调。读图2-6、图2-7, 完成下列任务。(1)指出我国水田的主要分布省区和地形单元。(2)议一议,我国水土资源空间配置的不匹配,有哪些不利影响 我国水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省区(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地形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为主。造成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南方多涝灾,北方地区极度缺水,大部分依赖灌溉。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 1978 年的 3.05 亿吨增加到 2017 年的 6.62 亿吨,较好地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2.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3.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1994年,《世界观察》杂志发表了一篇《谁来养活中国 》的文章。该文章认为,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16亿,人均消费粮食400千克,粮食总消费量6.4亿吨。同期,由于耕地减少等因素,中国粮食将减产20%,在不考虑膳食结构改善的情况下,中国每年需要进口2.16亿~3.78亿吨粮食,相当于当时世界粮食贸易的总量。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世界粮食安全。1.该文章的预测结果与我国目前的粮食供应状况相差较大。想一想,该文章的预测忽略了哪些因素 2.该文章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提出了警示。议一议,如何保障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科技进步、消费结构的变化、政策、耕地质量等。(1)确保耕地数量;(2)提高耕地质量;(3)防止耕地污染;(4)提高耕种积极性;(5)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守住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管理,遏制耕地过快减少;执行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偿制度。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确保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改进耕地质量,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二)提高耕地质量富硒耕地硒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营养组织确认的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微量元素。通常将土壤含硒量为 0.4 ~ 3.0 毫克 / 千克的耕地定义为富硒耕地。《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 年)》表明,我国现有 5 244 万亩绿色富硒耕地,主要分布在华南、西南、华中一带。目前,绿色富硒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新的增长点。耕地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进而威胁到耕地安全。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治耕地污染,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比如,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三)防止耕地污染我国种粮成本逐年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性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种植收益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扩大粮食再生产的动力不足,农村撂荒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需要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四)提高耕种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目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监测,为国家把握农业生产全局提供多种服务和决策依据。(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德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部门广泛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用于指导农机操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例如,在大型农机上接收卫星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出土壤和农作物的详细信息,再确定播种、施肥和用药的数量,这样可以节省 10% 的肥料和 20% 以上的农药。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确定病虫害发生的范围和危害程度,为合理防治提供决策支持。一部分害虫属于迁飞类害虫,利用 GNSS的位置实时回传功能,以确定害虫迁飞的路径,再进行精准施药。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1. 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历史上形成了南粮北运的格局。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据此,完成下列任务。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有重庆市、云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海南省、青海省、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总体上来说,存在供求矛盾。(1)找出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一说它们粮食难以自给的主要原因。1. 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历史上形成了南粮北运的格局。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据此,完成下列任务。(1)找出我国粮食不能自给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说一说它们粮食难以自给的主要原因。①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地形以山区为主,平地少,耕地少,国家生态退耕政策导致耕地数量下降;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不利于谷物和粮食作物生长;土壤比较贫瘠;虽然粮食需求量少但供应量更少。②福建省、浙江省和海南省地形以山区为主,沿海平原面积小,耕地少;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③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形以高原、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浅薄,肥力低,地表水易渗漏;粮食供不应求。(2)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为什么会发生变化。1. 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我国南方水、土、光、热的组合要优于北方。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直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历史上形成了南粮北运的格局。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北移。据此,完成下列任务。自然规律方面,过去农业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南方地区因气候条件优越成为主要产粮区。但随着科技进步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北方地区的气候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北方产粮优势愈发凸显 。经济规律方面,南方市场经济发育较快,种粮比较效益低,导致资本更多投入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其他行业,从而减少了南方粮食产量 。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北方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上述三条途径,你认为哪一条最为可取?说出你的理由。2.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式,有人认为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是降低粮食消费总量;二是提高粮食成产能力;三是扩大粮食进口。其中,降低粮食消费总量,可通过控制人口或维持较低的粮食消费水平来实现;提高粮食成产能力,可从高产稳产、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两天比例、提高复种指数、改善色花姑娘产技术来实现。构建精准化鉴定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耕地保护 ;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政策保障 ;国际协作。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与水系分布。据此完成1~2题。1.与鲁西北相比,鲁中南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高 热量 B.高 地形C.低 水资源 D.低 土壤B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与水系分布。据此完成1~2题。2.近年来,该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向蔬菜、瓜果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①市场需求大 ②经济效益高③运输条件改善 ④政策支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A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保证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我国中央储备粮管理由中储粮集团公司实行垂直管理,下图是该公司直属库布局情况,该图反映了中央储备粮布局的现状。据此完成3~5题。3.影响中储粮直属库布局的主要因素为( )A.粮食产量 B.受灾频率 C.饮食习惯 D.经济水平4.与该布局密切相关的现象是( )A.南粮北运 B.南稻北种 C.北粮南运 D.北种南育AC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保证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我国中央储备粮管理由中储粮集团公司实行垂直管理,下图是该公司直属库布局情况,该图反映了中央储备粮布局的现状。据此完成3~5题。5.针对该布局,为更好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合理的措施是( )A.健全物流体系 B.降低粮食价格C.改变种植结构 D.扩大耕地面积A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质量整体欠佳,受污染和退化严重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确保耕地质量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污染提高耕种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