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能够搜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全球气候变暖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能够从全球视角分析气候变暖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入手,综合分析通过碳减排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结合碳排放交易等生活实例,能够从国家安全的高度,理解碳减排对于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国际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环境调查,描述身边存在的碳排放问题,并结合已有资料,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提出建议。地球四大圈层一、碳循环1.碳的存在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2.碳循环的概念: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3.碳循环过程:(1)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读图 3-1,完成下列任务。1.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在岩石圈中,碳主要以破酸盐的形式存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圈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读图 3-1,完成下列任务。2. 在碳循环过程中,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耗大量的矿物燃料,使更多固态的碳转化为大气中气态的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或毁林开荒等影响植被光合作用固定气态碳的过程。读图 3-1,完成下列任务。3. 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数百万年前古生物遗体经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通过漫长的过程将碳以固态的形式稳定存储在岩石圈中,而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改变了碳的天然循环,把岩石圈中的还原碳过早地释放到大气中,人为地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环平衡过程。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1、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特别提醒]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2、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 2 O)、二氧化碳(CO2 )、氧化亚氮(N 2 O)、氟利昂、甲烷(CH 4 )、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 30 多种气体。 [特别提醒]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温室气体: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结合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思考】1. 在图中指出二氧化碳吸收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的环节。2. 分析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大气的温室效应越强。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其全球变暖潜能值来衡量的。该指数表示的是在 100 年的时间框架内,各种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对应相同效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例如,设定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 1,则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 25,意味着同样质量的甲烷的增温能力是二氧化碳的 25 倍。 二氧化碳当量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城市是世界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分布的集中地,是能源高消耗地区,也是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区域。目前,全球约有 54%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了世界约 75% 的能源,排放了 80% 左右的人为温室气体。1. 想一想,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有哪些?城市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交通、能源供给(供暖)以及粮食运输和工业生产所燃烧的化石燃料。2. 议一议,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扩散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城市上空温室气体浓度高,形成稳定温室气体层,减缓城市热量的向外散失过程,对地面起到更强的保温作用,增强城市热岛效应。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1、全球地表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无色无味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动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属于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引发环境问题。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一是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2)二是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3)三是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4)四是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5)五是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南极大陆冰盖厚达几百至几千米,是数百万年来低温条件下积雪被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钻取的冰芯,包含了许多反映不同时代大气环境特征的信息。科学家利用南极冰盖中的冰芯样品,获得了二氧化碳浓度、气温、降水等气候史料。这一方法为研究几十万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1)想一想,科学家是如何知道历史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南极冰盖是数百万年来积雪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提取的冰芯不同深度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积雪,里面可能包含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大气成分,科学家通过分析冰芯可得到不同历史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南极大陆冰盖厚达几百至几千米,是数百万年来低温条件下积雪被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钻取的冰芯,包含了许多反映不同时代大气环境特征的信息。科学家利用南极冰盖中的冰芯样品,获得了二氧化碳浓度、气温、降水等气候史料。这一方法为研究几十万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2)描述近 80 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关系。近80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南极大陆冰盖厚达几百至几千米,是数百万年来低温条件下积雪被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钻取的冰芯,包含了许多反映不同时代大气环境特征的信息。科学家利用南极冰盖中的冰芯样品,获得了二氧化碳浓度、气温、降水等气候史料。这一方法为研究几十万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3)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2015 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 400 ppm,而工业化前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只有 280 ppm。结合实例,分析身边哪些活动会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的升高。工业发展、交通运输、生活供暖等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开荒、砍伐植被破坏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必要条件。2. 查阅有关资料,从自然、社会、经济等不同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某一特定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的影响。(2)描述近 80 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关系。区域:印度自然:气温上升,灾害性天气增多,海平面上升,沿海土地被淹没,土壤盐渍化加剧……社会:粮食产量减少、食品价格上涨、人民收人减少、生计机会减少、健康状况恶化和更多人口流离失所……经济:气候变化,海水入侵破坏农田,农业遭受打击,同时沿海湿地被破坏,对旅游业和渔业造成灾难性影响……四、国际减排合作(一)原因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碳减排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事,而是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行动才能实现。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88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发起成立。该机构旨在整合世界各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可能产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该委员会陆续发布了五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这些报告为世界各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低能耗的转变。拓展阅读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节能减排等形式,吸收的碳总量相等,从而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二)国际减排合作的原则1.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世界各国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2.有所区别的原因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带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目前,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2.有所区别的原因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这将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减排负担。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发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应对全球变暖的对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手段政策手段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减少森林植被破坏植树造林保护原有植被固碳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水田、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固碳技术直接控制经济手段公众参与1.从全球来看,碳减排主要表现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汇。碳汇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想一箱,我们有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减少碳排放:发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发展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增加碳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城市绿化。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交易。通常,政府对能耗企业的排放历史进行调查,然后为该企业设定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如果企业A在该时间区段的碳排放高于配额,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购买,或者通过技术改进减少碳排放;而排放低于配额的企业B,则可在市场上出让剩余配额,获得经济报酬,如图3-5所示。(1)想一想,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积极应对减缓气候恶化,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激励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量,控制碳排放总量;推动高碳产业的技术革新。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交易。通常,政府对能耗企业的排放历史进行调查,然后为该企业设定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如果企业A在该时间区段的碳排放高于配额,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购买,或者通过技术改进减少碳排放;而排放低于配额的企业B,则可在市场上出让剩余配额,获得经济报酬,如图3-5所示。(2)在制定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我们应注意哪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可能要注意以下存在的问题:碳价波动性大、如何定价;如何核查确定企业的配额: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监管不健全。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碳环境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国际减排合作为确保完成2021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河北省沧州市2021年深入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指出: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安排,完成省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目标。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D1.图中序号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A.②大气削弱 B.①地面反射C.⑤太阳辐射 D.③大气散射为确保完成2021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河北省沧州市2021年深入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指出: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安排,完成省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目标。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④ B.③ C.⑥ D.①A为确保完成2021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河北省沧州市2021年深入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十条措施指出: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安排,完成省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目标。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沧州市完成省定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目标,对大气受热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A.①增强 B.②减弱C.⑤减弱 D.⑥增强C2021年5月下旬以来,多地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限电措施,主要集中在“两高”(高耗能、高排放)企业。9月中旬以来,“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执行纷纷落地落实,再加上煤炭价格飙升等原因,20多个省份相继启动有序用电措施,工业限电措施在多个省份密集推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即能源消费强度)同比下降2%,而经济强省广东、江苏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 )A.广东、江苏的节能技术水平低B.广东、江苏用电量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C.疫情原因,接受海外订单数少,GDP增长慢D.两省“两高”企业的转出B2021年5月下旬以来,多地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限电措施,主要集中在“两高”(高耗能、高排放)企业。9月中旬以来,“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执行纷纷落地落实,再加上煤炭价格飙升等原因,20多个省份相继启动有序用电措施,工业限电措施在多个省份密集推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对于被拉闸限电的企业,正确的应对是( )①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的研发投入 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③做好与政府沟通,及时响应政府制定的有序用电方案④呼吁煤电企业增加发电量,降低电价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B2021年5月下旬以来,多地出台了力度不等的停限电措施,主要集中在“两高”(高耗能、高排放)企业。9月中旬以来,“能耗双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政策执行纷纷落地落实,再加上煤炭价格飙升等原因,20多个省份相继启动有序用电措施,工业限电措施在多个省份密集推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理解正确的是( )A.可以加大碳排放量,使碳排放更快达到峰值 B.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速可能变为零C.技术进步可以推迟碳排放峰值出现的时间 D.“碳中和”后我国将不再排放二氧化碳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