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北省邢台市五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河北省邢台市五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红山文化时期,聚落众多,但发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四期出土较多野生动物骨骼,以及具有较多野生特征的猪、羊等,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艺较发达,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工具。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渔猎生活占主要地位B.私有制已有所发展
C.农业稳定性尚且不足D.社会分工较为明显
2.下图为西汉货币“白金三品”出土实物。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胜匈奴,“造银锡为白金三品:其一文龙,直三千(钱);二曰文马,直五百;三日文龟,直三百”。从实物看“白金三品”大小接近,多含铅锡合金,罕见银锡合金。该货币的大量发行意在
A.彰显皇帝的至尊之位B.推行贵金属币制改革
C.巩固休养生息的成果D.扭转财政困乏的局面
3.下图为《北史》中的相关记载。李曾的经历说明当时
李孝伯,(北魏)高平公(李)顺从父弟(指堂兄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授为业。郡三辟功曹(属郡佐吏),并不就,曰:“功曹之职,虽曰乡选高第,犹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州辟主簿(属州佐吏),到官月余,乃叹曰:“梁叔敬云:州郡之职,徒劳人耳......”遂还家讲授。道武时,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革B.经学教育改变士人观念
C.世家大族经济文化独立D.门阀政治影响仕途选择
4.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日用类书的农业占候在提及粮食作物时,更多关注其价格变化而非收成。日用类书的撰者也将关于桑、丝、棉的占候放在书的重要位置。这反映出江南地区
A.经济结构出现明显调整B.市民文化兴起助推书籍编纂
C.区域长途贸易较为活跃D.商品经济繁荣影响人们观念
5.1899年,德国在青岛设立“山东矿务公司”,雇佣中国劳工开采坊子、淄川煤矿,铺设胶济铁路支线;同一时期,俄国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中东铁路修筑权,成立“东省铁路公司”管理沿线矿产。这些现象反映了()
A.列强加速对华原料产地与市场 争夺 B.国际垄断资本对华经济渗透的深化
C.列强以铁路投资为核心划分势力范围 D.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失

6.1905年,南洋华侨实业家陈嘉庚在新加坡发表演说:“今日欲救吾国,必先振兴工商、广设学堂。吾辈虽居海外,当以血汗之资汇寄祖国,兴办实业,培育人才,方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这一言论体现了()
A.以传统重商思想改造经济结构 B.企图推动国内政治变革
C.积极探索民族独立的强国路径 D.民族工业突破国际封锁
7.下图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刊发 一幅漫画,画面中一名八路军战士与农民并肩挑粮。该漫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旨在()
A.巩固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B.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C.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进程 D.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力量
8.1964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法建交的实质,不在于意识形态的趋同,而在于双方对独立自主原则的坚守。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法国则试图摆脱两极格局束缚,探索独立外交道路。”中法建交体现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战略的实践深化()
A.“一边倒” B.“两个中间地带” C.“求同存异” D.“另起炉灶”
9.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点由争取他国援助转向对处援助。1964年,中国宣布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并大幅增加对外援助。这主要是基于()
A.国际形势的发展 B.外交政策的调整 C.经济建设的需要 D.阶级矛
盾的变化
10.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宇宙模型,认为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外层由多个同心球层构成,依次排列土星、木星、火星、太阳、金星、水星和月球的运行轨道。这一理论()
A.是基于数学精确计算的结果 B.体现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
C.成为宗教神学的理论来源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1.莱茵河作为“自然疆界”最早可以追溯至罗马帝国时期。1813年。德意志学者阿恩特提出“语言才是构成真正有效的自然边界”。阿恩特的认识()
A.服务于德国统一的现实需要 B.根源于人文主义的持续发展
C.有利于强化德意志民族认同 D.加剧了德法之间的领土争端
12.下表是近代早期欧洲学者对诺亚洪水的研究观点。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研究观点
16世纪 洪水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与元素失衡和占星术的天体运动相关。
17-18世纪 提出哈雷彗星轨迹受上帝预设,其外部蒸汽受地球引力引发洪水。
18世纪末 从地质学角度探讨洪水对地球地貌 塑造。
A.科学推动认知的进步 B.宗教与科学实现调和
C.启蒙运动注重解释现实问题 D.地质学发展为系统性的学科
13.下图是1922年1月英国杂志发表的漫画《献祭》。画面中,头戴罗马头盔的不列颠娜站在名为“裁军”的祭坛前,献上写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一旁的山姆大叔拍手称快。该漫画揭示了()
A.和平运动的呼声日益高涨 B.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C.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妥协 D.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14.表为1965年与1985年美国市场汽车销售占比变化统计(单位:%)。这可用来说明()
类别 1965年 1985年
国产汽车 95.7 72.3
进口汽车 4.3 27.7
其中来自日本的汽车 0.8 21.4
A.美国制造业技术落后于日本 B.产业升级与全球分工的深化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普遍减少 D.经济危机带来社会结构变化
15.“哥伦布日”为每年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由美国于1792年首先发起,逐渐成为很多美洲国家的节日。现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不再纪念哥伦布日”,很多地方和社区设定了“原住民日”;许多美洲国家将其改为“种族日”或“原住民抵抗日”。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出美洲国家()
A.否定哥伦布航海的价值 B.对外来文化的抵制
C.对近代殖民历史的反思 D.文化趋同性的弱化
16.1956年,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的拼贴画《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先驱之作。画面中包含了各种流行元素,如健美先生、时尚明星、电视、吸尘器等。波普艺术的兴起主要折射了()
A.战后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 B.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与重塑
C.战争创伤给艺术带来多样元素 D.青少年群体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实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文明”的国家之间进行的最“野蛮”的厮杀,致使“文明”与“野蛮”的说教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德国施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在欧洲和全世界知识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战后的欧洲却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对此,一位西方学者说:“东方文化在欧洲之势力及影响早已超出少数消遣文人及专门古董家之范围,而及于大多数之人,凡今世精神激扰不宁之人皆在其列”......但一战的惨剧并没有改变西方列强主导世界的决心,“文明标准”被与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建设联系在一起。
-刘德斌、李东琪《西方“文明标准”演化与新的大国博弈》
材料二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以及名义上的胜利者,中国人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纪念,由此出现了三大探索思潮:一是一战初期提出的“激烈反传统”、“拼命往西走”的西化思潮;二是一战末期送来的社会主义思潮。三是一战结束之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重建中华文明的思潮......访问过欧洲的梁启超、张君劢等思想家,认为“科学万能论”、“西方中心论”已经破产,中国不能再一味恋慕和学习西方,而是应从价值上回归自身传统、重建中华文明。
-王更化《一战百年,重建中华文化自信》
(1)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进行文化反思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一战期间及战后中国思想界进行文化反思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中国与西方进行文化反思的不同成效。谈谈你的对文化反思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是中国坐具转型的关键时期。宋之前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为主,席、床等低型坐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北宋前期,宋人高型坐具仅流行于上层阶级及寺院中,且多出现于非正式场合。北宋中后期,宋人起居方式处于“席地而坐”向“垂足高坐”的过渡时期,此时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逐渐向市井生活中普及。南宋时期,高型坐具体现的性别差异逐渐消失,“垂足高坐”起居方式已经成型。宋代坐具包括桌、凳、凉床、交椅等,选材于木、竹、藤等,皇室贵族更常用线脚装饰、雕刻及纹饰、髹漆与嵌螺钿工艺,文人坐具崇尚雅致,市井长凳光滑清洁。另外宋代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试图通过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在吉礼、嘉礼、宾礼、凶礼中构建新的礼仪空间,从而使宋代的礼仪体系得以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李旺《坐具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
(1)据材料概括宋代坐具转型的表现及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坐具发生转型的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厂的成立推动了新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1956年,借鉴苏联动画风格创作的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得国际大奖,但创作者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片中没有一丝中国的影子。此后,他们开始从自身的民族文化中找寻出路。1958年,吸取民间皮影戏、剪纸艺术等元素,创作了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瓜》。1961年《大闹天宫》将京剧脸谱、民间传统版画等传统艺术元素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呈现了孙悟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艺术形象,结合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与现代动画技术,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影片一经上映便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美联社评价“是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摘编自管韵《人民动画的缘起与“十七年”时期(1949-1966)的历史建构》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因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1930年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其核心推动机构,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文学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明确将文学视为“阶级斗争的武器”。左联成立后系统创办《萌芽》《北斗》等刊物,组织工人读书会、街头剧社等,使文学活动突破知识分子圈层。左翼作家提出文艺要有“民族形式、革命内容”,鲁迅《故事新编》通过对神话传说的改写,既批判封建糟粕,又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抗争基因。左联建立流通图书馆、廉价书刊印刷所,使文学从书斋走向街头。左联与日本纳普、美国约翰·里德俱乐部建立联系,鲁迅作品经埃德加·斯诺编译进入西方视野。1934年《现代中国》英文版得以发行。左联实行的党团领导、创作组制度、文艺批评机制,在延安时期发展为系统的文艺政策。1949年后作协体制、稿酬制度、作家分级管理等,均可追溯至左翼文学的组织经验。
-摘编自程凯《革命的张力-“大革命”前后新文学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思想探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2.D3.D4.D5.B6.C7.D8.C9.A10.B11.C12.A13.C14.B15.C16.A
17.(1)观点: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崇尚东方文化;依然抱有“西方中心论”思想。
(2)特点:深刻性(从价值上回归自身传统);阶段性(逐渐深入);多元性(多种思潮并存);旨在救国。
成因:中国虽是战胜国却受到不公平的遭遇;一战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识之士的经历与思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文化运动开展;战后欧洲各国的惨状。
(3)不同成效:西方,推动社会变革,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相对有限,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未能从根本上对其文化进行深刻的白我修正。
中国,为中国发展和道路选择奠定了一定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认识:战争推动了文化反思;文化需要交流互鉴;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历史发展。
18.(1)表现:从低坐具向高坐具;高坐具逐渐平民化、普及化;性别差异逐渐消失;坐具类型丰富、材质多样、工艺水平高;坐具与礼仪关系密切。
影响: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扩大了礼仪空间,促进礼仪体系的发展;体现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差异;提高家具制作工艺水平。
(2)原因: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崛起;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加快;市民阶层扩大;儒家的发展(礼仪制度发展;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9.(1)特点:从借鉴到自主创新(具有阶段性);政府推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吸取民族文化艺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运用现代技术;国际影响力提升。
(2)因素: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双百方针的提出;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中苏关系变化;上海美术电影厂的建立;创作者的努力。
20.(1)时代背景:(国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苏联的影响;国际上文学进步组织的影响。(国内)国民党专制独裁受到人民反对;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特点:强烈的政治导向,关注阶级斗争与政治革命;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度的组织性;创新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