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差测试历史试卷(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差测试历史试卷(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丹东市2025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二)
历史
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白道沟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距今4300-4000年左右,考古发现的窑场内有完整的窑址12座,分三组作南北向排列,布局整齐。此外,还发现了泥料坑、研磨颜料用的石盘和调配颜色用的高边分格的陶碟,可涵盖陶器生产的各道工序。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生产的专门化 B.陶器种类十分丰富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社会分工开始出现
2.图1为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春秋子犯和钟之一。子犯和钟成组八件,各有刻铭,记载了子犯(晋文公舅舅)辅佐晋文公重耳,促成“晋公子复国”“城濮之战”“践土之盟”等史实。子犯和钟反映出当时
图1 第一钟
A.铭文成为书法艺术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社会政治秩序变动 D.青铜工艺领先世界
3.汉武帝任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死后,霍光召集九卿开会,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未请宰相参加。宣帝即位后欲削霍氏权柄,便恢复旧制,仍由御史中丞来管理尚书,并与宰相通气,这样大司马大将军失去权重。上述变动
A 促进了经济恢复与政权巩固 B.调和了文士与武将矛盾
C.革新了选官方式与监察体系 D.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4.图2选自唐代开元四年(716)敦煌县慈惠乡籍。据此可知,当时
图2
A.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B.人口流动得到控制
C.户籍管理制度规范 D.基层税收功能削弱
5.宋代史书种类多样。“童蒙类”选取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及其典型事迹,以韵语、对偶形式写成,“易以览诵”;“形象生动类”有意补配插图,图文并茂,日受追捧;“综合实用类”有对正史诸家注本附加题评、批注等,以适应科举应试。这些宋代史书编传形式
A.顺应了现实社会的需要 B.推动了活字印刷的迅速发展
C.加强了崇文国策的推行 D.展示了史书编撰体例的质变
6.随着蒙古使臣朝贡次数与使臣人数的增多,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明廷允许使臣在朝贡途中与沿途百姓进行贸易,“将紧要使臣带领来京,其余众人具留大同安歇,给予口粮,有货物交易者,听其就彼交易”。这一做法
A.推动了走私贸易的发展 B.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C.改变了朝贡贸易的性质 D.扩大了朝贡贸易受众范围
7.《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1860年,有传教士到苏州访问过太平军,该报称“假若他们果真见到李秀成,我们还要更高兴”,但到了1862年,报道中却称“在这浪荡成性的太平军心目中,这一切正是要使外国侨民受辱”等等。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傲慢偏见 B.信仰差异冲突主导舆论转向
C.太平天国触及西方在华利益 D.洋务运动获得列强政治认可
8.1912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中华民国国土为汉、满、蒙、回、藏诸地,其人民为汉、满、蒙、回、藏诸族。还指出“独立”的本义是对清政府的“脱离”而非各自的“分裂”,蒙古、西藏皆为中华民国之一部分。这表明孙中山
A.反对帝制捍卫民主共和制度 B.意在彻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C.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D.谋划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9.1941年,中共西北局在陕甘宁边区发布《关于运销食盐的决定》,发动群众运销食盐;1942年又决定实行对盐外销统销政策。统销的物资经过广大群众集中到政府手中,产户、运户、贩户、内外脚户商客利润均沾,互相照顾。这一做法意在
A.保护边区的自给自足 B.巩固苏维埃政权
C.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D.建立公有制经济
10.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南厂北迁”的战略部署,将原本布局在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等地的大量轻、重工业向黑龙江、吉林地区的广阔腹地迁移。这一举措
A. 优化了地区工业布局 B.开启了我国工业化建设
C.改变了东北落后面貌 D.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11.1983年,浙江省永嘉县政府批准建立桥头纽扣市场,并加强了市场设施建设和管理,促使市场健康发展。于是纽扣、拉链、表带等小商品生产厂家应运而生,其中绝大多数为家庭工厂。桥头纽扣市场销售量的40%是这些工厂自己生产的,1984年年产值近2000万元。这说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国有企业活力不断提升 D.人民逐渐实现小康生活
12.《古兰经》认为经商是受真主喜爱的职业,把商人与为真主而作战的人相并提;先知穆罕默德曾认为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阿拉伯古典诗歌集《悬诗》中也有大量诗作诞生于著名的欧卡兹集市。这说明阿拉伯
A.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B.社会文化中的重商倾向明显
C.融汇东西方的商业优势 D.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共同市场
13.1194年,英国国王理查德一世授予朴次茅斯特许状:“我授权我们自治市的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定在每周四,并且和我们温切斯特、牛津或者其他我们土地上的公民们一样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这些授权
A 促成了专制王权国家建立 B.保障了市民的经济权利
C.利于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 D.说明西欧城市开始兴起
14.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革命的巨大扫帚,把所有这些过去时代残渣扫除净尽,为建立现代国家的大厦廓清了社会基地。这座大厦是在第一帝国时代建立起来的。”下列属于“大厦”一部分的是
①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确立 ②法国的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议会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④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形成
A.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图3是1851-1910年世界黄金白银比价统计图(金银比价指一两黄金能兑换白银的数量)。造成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3
A 金本位制逐渐普及 B.国际贸易萎缩减少货币需求
C.美洲白银产量枯竭 D.近代金融发展冲击传统货币
16.1970至1980年间,东南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8%,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各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些国家成为新兴准工业化国家。这主要得益于东南亚国家
A.民族独立运动的推动 B.获得西方大力援助
C.政治与经济体制相似 D.内部合作机制促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18年3月,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在扩建后重新开馆。馆内展品按照汉阳铁厂创建、发展、衰落的历史分阶段布局。主要展品有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汉阳兵工厂发行的股票、张之洞创办的文普通中学考试卷、张之洞著最早版《劝学篇》刊印本等。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晚清政府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努力。
-整理自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官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主要展品的史料价值。(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博物馆获得文物的主要途径并说明应如何验证所获文物的真实性。(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05年,陈独秀提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1935年,中国学术界提出利用世界之艺术与科学创造新剧本,第一次提出“旧剧(戏曲)现代化”的概念。1939年,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张庚主张从戏剧观念、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旧剧(戏曲)进行继承和改造。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陕甘宁边区发起的新戏剧运动,是戏曲现代化在乡村社会的探索,以革命宣传和地方戏改造为主要内容,出现了改编老戏、创作革命新戏、新编历史戏的模式。
-摘编自倪彩霞《20世纪以来戏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新动向》
材料二
2001年5月18日,在人类文明全球化实则是欧美化的大背景下,联合国建立了旨在保护文化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观上在人类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推进发展的同时,开始呼唤各个民族、各个地域文化传统的回归。2001年前后,中国昆剧的演出可谓门可罗雀,真的是台下人往往没有台上人多,台下的人也是白头发比黑头发多,随着白先勇先生推动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昆剧由小众的玩赏进入了大众的追捧。
-摘编自罗怀臻《中国戏剧:因时维新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现代化运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初影响中国昆剧等传统戏曲复兴的因素,并说明传统戏曲复兴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59年7月,尼克松抵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访问。因此前美国国会通过了“被奴役国家决议案”,称共产主义制度奴役苏联和东欧人民,苏联对尼克松的接待非常冷淡。次日上午,尼克松与赫鲁晓夫闭门会谈,并在随后的莫斯科国家展览会预展过程中,在谈话中双方爆发了数次论战,论战的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论战主要内容 史实依据
尼克松解释“被奴役国家决议案”是国会发表的决议,总统也无权干涉;赫鲁晓夫对此解释并不满意。 ①
赫鲁晓夫表示:“美国建国180年才达到了现在的水平,而苏联到现在只有42年,再用7年,苏联将赶超美国”;尼克松表示在一些领域中苏联确实比美国强,如太空项目,在另一些领域中则不然,如彩电制造。 ②
尼克松表示:美国家庭都在使用高水平厨房设备,美国工人只需20-30年贷款就可以买得起房屋;赫鲁晓夫反驳,苏联也有这些设备,并且只要是公民就有房子住。 ③
在最后会面中,尼克松表示两国都非常强大,两国都承担不起发生战争的代价。尼克松和赫鲁晓夫还对其他问题进行了探讨,尼克松认为两国应有更多交流,赫鲁晓夫对此表示赞同
-摘编自田地《漫长的一天-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三次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二人论战的史实依据部分。(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尼克松与赫鲁晓夫的对话进行简要评述。(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一统观念是中华文化固有的价值观念。所谓“大一统”,就是张大一统,以一统为大。大一统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而不二、合而不分。“大一统”的主要内涵包括:
第一,强调集权的政治观;
第二,强调和合的文化观;
-摘编自吴孝刚《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凝聚-基于中西对比的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续写材料中的“大一统”内涵,并以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补充一个其他方面的内涵即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丹东市2025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二)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C D C A D C D C A B B C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
17.(12分)(1)史料价值:主要展品均属于原始史料(一手史料),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钢轨”“股票”等文物,有助于了解汉阳铁厂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等。
“考试卷”有助于研究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劝学篇》对于研究晚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变迁(或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展品对于了解晚清政府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获取途径:征集、接受捐赠、收购、考古挖掘、田野采集、交换、国家调拨等。(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
验证:利用科技手段测定分析;多学科综合验证;文献对比验证;同类考古发现对比验证;多方收集材料多种史料互证。(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18.(14分)(1)背景: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西方艺术与科技的传入;传统戏剧需要适应社会需求;革命宣传的需要;革命形势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因素:欧美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全球化背景下回归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戏剧的创新;政策支持;迎合市场需求;戏剧工作者的努力。(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意义:推动戏曲创新;传承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激活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19.(14分)(1)史实依据: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②赫鲁晓夫改革有一定的成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科技发展);二战后,美国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在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③苏联对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美国中间阶层不断壮大。(9分。每点3分,须包含美苏双方)
(2)评述:二人的论战是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双方都试图展示制度优势赢得国际支持;体现了二战后人类呼唤世界和平、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显示出两国领导人对于改善关系和促进交流的愿望。(5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5分)
20.(12分)示例一:第三,强调一体的民族观。(2分)
历史演进中,中国古代政权通过文化交融、政治整合和血缘互通,形成“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认同。唐朝通过设置边疆治理机构、册封、和亲的多重民族政策,既尊重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又强化一体认同,践行了一体的民族观。明清以来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地区的地方治理,清朝通过盟旗制度,设驻藏大臣,强化对蒙古、西藏的控制,利用制度构建塑造一体的民族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8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一体民族观”以“因俗而治”为手段,促使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大一统”格局,为中华文明延续提供凝聚力,彰显“大一统”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深邃智慧。(2分)
示例二:第三,强调统一的法律观。(2分)
“大一统”观念下的法律统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秦朝统一后,推崇法家思想,颁行了统一的法律-《秦律》,规定了全国统一的法律范式,为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也对后世法律制定产生深远影响。唐朝《唐律疏议》的颁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通过详细的司法解释,提高了法律的适用性,同时,《唐律疏议》对儒家伦理格外重视,也巩固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体现了法律统一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8分)
综上,历史的经验表明,法律的统一不仅是国家统一的产物,也是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法律统一的进程不断推进,使得中华法系不断完备,体现了“大一统”观念在法律领域的深化和实践。(2分)
其他增补言之有理亦可成立,如:第三,强调统一的疆域观;第三,强调互通的交通观;第三,强调统一的制度观;第三,强调道德的人才观;第三,强调协和统一的宗族观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