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西周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候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请华”。在频繁的阜南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2次质量检测交往中,“诸夏”“诸华”通过礼仪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彼此间的文化认同。该现象()A.阻碍了各地区文化的发展B.表明华夏认同观念已形成历史试卷C.加强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D.体现中央集权理念的萌发(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春秋后期,晋国六家大夫灭祁氏、羊舌氏,设其地为县,当政的魏献子任命其庶子魂戊为县大夫,又担心他人说闲话。大夫成氏列举了魏戊的善举,并认为该任命合情合理。这说明当时《)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合计48分)A,争新战争日趋激烈B。晋国率先实行县制1.20世纪60年代中叶,考古工作者在江苏邳县的刘林遗址和大墩子遗址的氏族公共幕地(距今5000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官僚制度锥形初现余年),发掘了大量磨制的石器,其中有许多是用于开垦和翻土的石斧、石铲:另外还发掘了用,.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的风气逐渐铺开,以收割谷物的獐牙勾形器。这可用于印证,当时(秦国成为了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现象可以佐证战国时期(A.生产工具的更替与创新B.精耕细作模式的初步形成A.政治制度转型正在发生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确立C.原始农业生产得到发展D.南方水稻作物的传播途径C.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案国率先实现富国强兵2、有学者将参与中国文明形成总进程的主要地方社会绘制成下图,其中以黑陶为主要器物的文化遗8.孟子主张“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天下“定于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韩非子提出“术址位于图中的哪一个文化区?()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这些思想都主张(A.建立君主专制B。重构社会秩序C.维系礼乐制度D、构建道德体系9.随若郡县制和官僚制的推行,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日益紧密。“夫吏专制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计书”就是公文:云梦嚼虎地秦简《内史杂》也记载,官府形成了“必以书”的文书行政传统,而不允许地方“口请”、“羁请”(口头请示或托人代为请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反映了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B.适应了国家形态变化的要求C.严刑峻法不利于大一统局面D.未能摆脱亲法血缘治理范围10.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耍职能郎中令宫廷警卫宗正皇室宗族背文化!卫尉官门屯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宫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围家财政和税收奉常亲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制度具有家国同构色彩11.汉初,贾谊提出: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当首先通过权力和法律制度来建立秩序和酸信,然后在权势稳定之后,用仁义和思德来治理国家,使德行传播,人民自然会仰慕和效忠。这一思想()A.延续了百家争鸣局面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弱化了君主专制统治D.提高了道家思想的地位在12.公元前87年,武帝临终遗诏霜光等辅政大臣辅佐昭帝,鲨光拜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时任丞相的田千秋“居丞相位…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摇光曾对田千秋直宜:“今光制内,A.燕辽文化区B.中原文化区C.山东文化区D.江浙文化区君侯治外”。这体现了(3.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A.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尖锐B.国家机构职责的明确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C.尚书台确立为行政中枢D.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A.专制君主的权力出现异化B,治国理念趋于理性13.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平准”“均输”、平准官利用均输宫所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D,宗法意识日趋淡漠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打击各地商人,增如中央财政牧入。《左传·襄公十四年》中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这些措施()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A·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失则革之。”该材料从侧面反映出的主张是()B.延续了汉初“与民休息”戏策C.为西汉开疆拓土提供了助力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子质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C.限制君权D、血缘分封14.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闷”“州党”等语汇逐落行用,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