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作业单】17、跳水——部编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作业单】17、跳水——部编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作业单
17、跳水
一、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傍晚,海面上hǎi ōu( )翱翔,许多远洋渔船陆续归来。没有了fàng sì( )的毁灭式捕捞,海洋生态逐渐向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助力远洋háng xíng( ),渔民不再因迷失方向而心惊胆战;探测设备精确miáo zhǔn( )鱼群,大大提高了渔民的捕鱼效率,chuán cāng( )里各种各样的鱼虾证明了渔民的丰收。港口yǎn bā bā( )地等待着的人群中,一个委屈巴巴的小男孩,看着龇牙咧嘴做鬼脸的哥哥哭笑不得。
2、选出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放肆(shì) B.龇牙(cī) C.模仿(mó) D.吓唬(hǔ)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
A.恐吓 B.表示不满 C.使害怕
(2)他本是想打海鸥,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 )
A.用视力集中在一点 B.径直 C.测定
(3)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 )
A.战争 B.发抖 C.姓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做事情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出一点差错。
B.小明在课堂上得意扬扬地回答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C.听到这个消息,他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忍俊不禁。
D.他总是别出心裁,想出一些别人都想不到的坏主意。
5、选词填空
(1)孩子( )地看着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上。
(2)面对敌人的威胁,他( ),毫不畏惧。
A.心惊胆战 B.眼巴巴
6、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 )没命了。
(2)( )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
二、灵活运用。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老师的耐心教导,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B.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C.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毛病。
D.这篇文章的内容很丰富。
8、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大声喊道:“快来人啊”!
B.“你怎么了?”妈妈关切地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C.“哎呀!”小红惊讶地说,“这朵花真美呀!”
D.“一定会成功的”。他坚定地说。
9、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落水的速度快,表现出情况的危急。
B.“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强调大家等待孩子浮上来的时间很漫长。
C.“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写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
10、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跳水》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主要表现了水手们的幽默风趣。
B.课文通过对船长在紧急关头,果断命令处于危险之中的孩子跳水这一情节的描写,表现了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C.故事以孩子为线索展开,起因是猴子拿孩子取乐,经过是孩子追猴子陷入危险境地,结果是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D.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仿写比喻句)
(2)船长对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改为转述句)
三、碰撞书本。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跳水》这篇课文按照 顺序,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发生的故事。起因是猴子 ,经过是孩子
,结果是 。在这个故事中,船长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四、感受阅读。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跳水(节选)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 快! 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 不然我就开枪了! 一! 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时间的延续。
B.表示解释说明,说明时间很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表明孩子虽然从水里浮上来所用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情况紧急,大家会觉得时间很长。
D.表示事情的停顿,暗指大家可以忽略当时的时间。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句话让读者感受到 。
(3)下列对选文中船长的想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让孩子往回走,再从桅杆上爬下来,万一孩子摔到甲板上就活不成了。
B.让孩子跳进海里,甲板上的水手能尽快救起他。
C.孩子自己没有勇气往下跳,只能用枪逼迫他跳下去。
D.孩子居然爬上桅杆的顶端,真是太淘气了,正好给他个教训。
(4)文中的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4、课外阅读(一)。
救命的海鸥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爷爷出海捕鱼。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行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也沉了下去,爷爷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②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爷爷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爷爷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爷爷告诉我,或许是我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也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它们在附近游来游去,一直没有离去。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爷爷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没人留意到我们。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在这里——爷爷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③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爷爷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过来。爷爷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 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④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的翅膀骨头。“它真可怜!”我说。
⑤这时,爷爷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爷爷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急忙阻止他说:“爷爷,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 ”“治好它的翅膀 ”爷爷问我。我点点头。爷爷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爷爷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⑥爷爷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爷爷这才从我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爷爷告诉我他已经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爷爷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很久,最终飞走了。
⑦我们祈祷着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们终于得救了!
(1)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概括填空:出海捕鱼,触礁被困→① ,
→② , 。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爷孙俩脱困的过程。(5分)
(3)作批注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下列对第③-⑤自然段的批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段落开端以“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B.“整整”一词强调了时间的长,突出了所处环境的恶劣。
C.“急忙阻止”写出“我”急于阻止爷爷杀生,突出了“我”心地善良,对生命充满关爱之情。
D.第⑤自然段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动作,将“我”和爷爷进行对比,突出了爷爷的残忍。
(4)读完文章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3分)
15、课外阅读(二)。
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小门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齐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楚国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赔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 他是哪里人 ”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文中画“ ”的句子中楚王的“笑”是一种( )。
A.得意的笑 B.嘲笑
C.轻蔑的笑 D.无可奈何的笑
(2)当楚王让晏子从小门进去时,晏子采用斗智的方法是( )。
A.抬高对方,抬高自己
B.抬高自己,贬低对方
C.举例说明,贬低对方
D.运用推理,贬低对方
(3)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下列对本文的内容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巧斗捉弄,三败楚王;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B.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巧斗捉弄;楚王大胜,晏子不敢不尊重楚王了。
C.楚王想宴请晏子;晏子欣然接受,三败楚王,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D.楚王想宴请晏子;晏子欣然接受;楚王大胜,晏子不敢不尊重楚王了。
(4)成语“南橘北枳”的意思是( )。
A.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说明橘树是一种很难生存的植物。
B.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C.淮河以南只能种植橘树,淮河以北只能种植枳树,说明北方不适合种果树。
D.淮河以南只能种植橘树,淮河以北只能种植枳树,说明枳树是一种很难生存的植物。
(5)文中两次写到“水土不同”,意思一样吗 请联系晏子说的话,解释其意思。从这些内容来看,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6)在《晏子使楚》的文言文中写道:“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找出短文中与其对应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16、假如你是文中的孩子,当你听到父亲用枪指着你并命令你跳水时,你心里会怎么想?请写一段心理描写。
参考答案
1、海鸥 放肆 航行 瞄准 船舱 眼巴巴
2、选出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2、C
3、C A B
4、A
5、B A
6、只要……就…… 即使……也……
7、D
8、C
9、B
10、A
11、(1)雪花像一片片羽毛一样飘落下来。
(2)船长对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他就开枪了!
12、事情发展;拿孩子取乐;追猴子爬上桅杆陷入危险;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沉着冷静,果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13、(1)C
(2)比喻 孩子落水时的冲击力很大,跳水的位置很高
(3)D
(4)沉着冷静,处事果断。
14、(1)呼救无果 面临绝境 最终获救 善心得到回报
(2)附近有大鲨鱼 对面没有人留意到“我们” 治疗海鸥 放飞海鸥 成功获救
(3)D(
(4)“我”因为善心阻止爷爷杀海鸥,爷爷救治海鸥之后,利用海鸥帮“我们”脱困。这启示我们:善良是可以救命的,我们应该以最大的善心去对待别人。
15、(1)D
(2)D
(3)A
(4)B
(5)不一样。第一次指植物生长环境不一样,第二次指两国社会风气不同,既讽刺了楚国社会风气不好,齐国人才会在楚国盗窃,又维护了本国的尊严。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热爱祖国的人。
(6)齐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楚国来了。
16、示例:爸爸竟然用枪指着我,让我往海里跳!我心里又害怕又疑惑,但是看到爸爸那严肃又焦急的眼神,我明白他一定是为了救我。这高度跳下去会不会受伤?可如果不跳,爸爸真的会开枪吗?没时间犹豫了,爸爸肯定不会害我,我相信他,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