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2025届辽宁省高考扣题语文(一)详解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那是因为我在这两条道路上,都没有做出全身心的投入。但是在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我也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确实实为教学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生命。”这是叶嘉莹先生说过的话。走过整整一个世纪,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仙逝了。她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我们该如何记住她?她的路将怎样向前延伸?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功业,聚焦于“诗教”复兴。与当代中文系的教育相比,古代“诗教”是一套完全不同的教学体系。当代中文系较少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注重文学史知识、文艺理论的学习,所谓“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而是培养学者的”。也因此,当代中文系学生掌握大量文学背景知识,对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了如指掌,擅长将审美感觉升华为理论分析,却写不好古诗,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审美趣味也不足。“诗教”则致力于提高文字功夫,从具体词句、音韵入手,逐级向上,通过对古人创作技巧的反复拆解与模仿,最终实现突破。所以,古代大诗家多有传承,他们的弟子也往往以诗鸣世。“诗教”有缺点,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规范,难普及。好师傅未必出好弟子,好弟子未必遇好师傅,“口传心授”也可能抑制弟子的创造力,使他们很难做颠覆性创新。【导语】这两篇材料以叶嘉莹先生的学术人生为切入点,展现了“诗教”传统的现代价值。材料一通过对比古今教育体系,指出当代中文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强调“诗教”在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中的独特作用,突出叶先生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材料二则聚焦叶先生的学术品格,展现其将生命体验融入诗学研究的治学特点。两文互补,既呈现了叶先生“兴发感动”的诗学理念,也彰显了她“书生报国”的文化担当,共同勾勒出一位传统文人在现代语境下的精神肖像。现代文阅读Ⅰ“五四”以降,“诗教”传统更渐行渐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自强图存才是第一要义。然而,时代在前行,历史使命在改变,今天又有重勘“诗教”的必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孔子看来,“诗教”是提升国民素质、创造美好社会、通向美好自我的根本。诚然,没有李杜诗篇,何以言盛唐;没有宋词绚烂,我们为何眷恋宋朝;没有窦娥的感天动地,谁会谈及元朝;没有《红楼梦》的奇伟瑰丽,明清又是什么?王国维先生说,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文学。“诗教”不是让人会写诗、会读诗这么简单,而是后代获得身份认同、提升人格、承继前贤的必经之路。或许,世界上只有中国人能真正看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其中蕴含的“异代同调”的悲凉。从这个意义上说,叶嘉莹先生帮助一代人找回了对中国文化的自尊——我们有那么伟大的传统,一代代前贤寄托以生命和豪情,他们的孤独、狂放、挣脱、悲悯、爆发与才情,如惊涛拍岸,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背负起这一切。尊古并非泥古。在教学中,叶嘉莹先生也创造性地引入了现象学、新批评等当代学术方法,使“诗教”走出私塾,走向公共平台。叶嘉莹先生以自己的努力,修复着“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偏颇,让现代人重新感受到斯文的力量。现代文阅读Ⅰ现代主义建立在持续的批判之上,却未许诺一个合乎逻辑的终点。因此,更重要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诗教”,对于突破现代主义困局亦有启迪价值。世界需要祛魅(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去除事物中的神秘性质,强调理性和科学的力量),以使我们更理性,但世界也需要附魅(某种事物存在着非人力所能左右的神秘力量),以使我们更感性。理性与感性相加,才是完整的人。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叶嘉莹先生用“诗教”,架设了一条通往永恒的桥。先生虽去,但人类“生于尘世,仰望光明”之心永在。由此知传统必将回归,“诗教”必将复兴。(摘编自唐山《叶嘉莹去世:她让现代人重新感受斯文的力量》)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叶嘉莹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学术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叶嘉莹以她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自20世纪40年代在北京开始从教至今,已近80年,诗词几乎已成为她的教育信仰。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她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叶嘉莹1979年首次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讲学时,曾挥笔写下了“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就是要将诗词之美讲给更多人听。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高龄的她,近年来仍夜以继日地趴在桌子上搞创作。在她看来,古人废寝忘食地读书,是在学做人,为了修身养性。同样作为诗人学者,要有一定的品格修养、理想情操与人生追求。她还寄语当下年轻人要对人生理想有所坚守,要活出人生真性情才有意义,有价值。(摘编自郝翠《叶嘉莹:一生献给古典诗词》)现代文阅读Ⅰ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叶嘉莹先生认为自己不是很好的诗人和学者,却是很好的教师,是因为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B. 因为古代“诗教”与当代中文系的教学体系完全不同,叶嘉莹先生只能从头做起,其毕生功业也聚焦于“诗教”复兴。C. 叶嘉莹先生把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作为终身事业,因此她在数十年的教学工作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人才。D. 叶嘉莹先生一直夜以继日地搞创作,是她作为诗人学者的品格修养、理想情操与人生追求等为她提供了精神的支撑。A.“却是很好的教师,是因为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错误。原文是“在教学的道路上,虽然我也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确实实为教学工作,投入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和生命”,并非说自己是很好的教师,且“全部时间和精力”也不准确,是“大部分”。B.“因为古代‘诗教’与当代中文系的教学体系完全不同,叶嘉莹先生只能从头做起”错误。文中阐述叶嘉莹先生致力于“诗教”复兴,源于时代需求以及“诗教”在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的根本作用,如“时代在前行……重勘‘诗教’的必要”“‘诗教’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等。所以,“古代‘诗教’与当代中文系的教学体系不同”并非叶先生聚焦“诗教”复兴的原因。C.“……因此……”错误。材料二中提到“叶嘉莹以她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已近80年,诗词几乎已成为她的教育信仰。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她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从原文表述来看,只是分别陈述了叶嘉莹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作为终身事业以及她在教学中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两个事实,中间用“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这样的表述来衔接,是在平行地介绍叶嘉莹在不同方面的经历和成就。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答案D现代文阅读Ⅰ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直接引用叶嘉莹先生对自己作为诗人、学者、教师的自我评价,表现了先生对“诗教”的重视。B. 材料一中有对叶嘉莹先生逝去的惋惜,有对先生“诗教”的充分肯定,也有对所有传统必将回归的坚信。C. 材料二从多个方面赞美叶嘉莹先生,尤其突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对传承“诗词之美”的坚定。D. 从材料一的叶嘉莹先生复兴“诗教”,到材料二“我平生志意……下一代人”,表现了她的执着与坚守。B.“也有对所有传统必将回归的坚信”错误。材料一最后说“由此知传统必将回归,‘诗教’必将复兴”,是说“诗教”必将复兴,而不是“所有传统必将回归”,选项扩大了范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答案B现代文阅读Ⅰ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复兴“诗教”的理由的一项是A.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B.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C.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D.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A.强调诗在提升国民素质、通向美好自我方面的作用,符合复兴“诗教”的理由。B.说明诗教对于国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符合复兴“诗教”的理由。C.只是举例说明中国人能懂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对“诗教”作用的一个具体体现,不能直接作为复兴“诗教”的理由。D.指出了诗的多种社会功能,符合复兴“诗教”的理由。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案C现代文阅读Ⅰ4. “尊古并非泥古”是对叶嘉莹先生“诗教”的评价,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并非泥古”的具体含义。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在教学中,叶嘉莹先生也创造性地引入了现象学、新批评等当代学术方法,使‘诗教’走出私塾,走向公共平台”可知,叶嘉莹先生没有局限于传统“诗教”的教学方式,而是积极引入现代的学术方法,让“诗教”能够从相对封闭的私塾环境走向更广阔的公共平台,这体现了她对传统“诗教”的创新发展,并非一味地因循守旧。从“叶嘉莹先生以自己的努力,修复着‘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偏颇,让现代人重新感受到斯文的力量”可知,叶嘉莹先生在“诗教”过程中,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存在的一些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些偏颇之处,让现代人能够重新领略到传统文化中斯文的力量,这说明她不是盲目地遵循过去的教育模式,而是根据时代的需求和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整和改进。根据“更重要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诗教’,对于突破现代主义困局亦有启迪价值”可知,叶嘉莹先生的“诗教”不仅仅是对传统的传承,还能够在现代主义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展现出其“诗教”的时代适应性和前瞻性,并非局限于传统而无法与现代社会相契合。含义:叶嘉莹先生在“诗教”中创造性地引入当代学术方法,让“诗教”走出私塾,走向公共平台,修复“新文化运动”的部分偏颇,对突破现代主义困局有启迪价值,使现代人重新感受到斯文的力量,让“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文阅读Ⅰ5. 古代“诗教”与当代中文系教育在教学体系上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本题考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古代 “诗教”:由“‘诗教’则致力于提高文字功夫,从具体词句、音韵入手,逐级向上,通过对古人创作技巧的反复拆解与模仿,最终实现突破”可知,古代“诗教”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从基础的词句、音韵开始,逐步深入,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模仿古人的创作技巧,帮助学生在诗词创作等方面实现提升和突破,更注重实践和创作能力的培养。②当代中文系教育:从“当代中文系较少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注重文学史知识、文艺理论的学习,所谓‘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而是培养学者的’”以及“也因此,当代中文系学生掌握大量文学背景知识,对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了如指掌,擅长将审美感觉升华为理论分析,却写不好古诗,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审美趣味也不足”可知,当代中文系教育的教学体系更侧重于文学史知识和文艺理论的传授,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论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文学背景知识和理论分析能力,但在实际的写作实践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创作成果,且审美趣味也有所欠缺,与古代“诗教”形成了明显的差异。①古代“诗教”:致力于提高文字功夫,从具体词句、音韵入手,逐级向上,通过对古人创作技巧的反复拆解与模仿,最终实现突破。 ②当代中文系教育:较少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注重文学史知识、文艺理论的学习,学生掌握大量文学背景知识,擅长理论分析,但写不好古诗,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审美趣味也不足。现代文阅读Ⅱ东方(节选) 魏巍浓烟飘散,郭祥看见坑道口被炸得凌乱不堪,下面塌落了一大堆积土。突然,轰隆轰隆两声巨响,坑道口的顶部被炸塌了大半边,把坑道口堵塞起来,只剩下桶口那么大的一个小口。紧接着,另一个坑道口发生了更严重的情况,炸塌的积土完全把洞口严严实实地堵塞住了。由于洞里伤员多,大小便无法及时处理,洞里的空气本来已经很坏,这样一来,情况更加危急。人们开始感到呼吸困难。被强烈爆炸震灭的油灯,虽然勉强点了起来,但摇摇晃晃像快要熄灭的样子。①在幽暗的灯光下,尽管看不清战士们的面孔,但他却感到每一双眼睛都在注视着他,期待着他……显然,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在郭祥的一生中,经历过巨大的政治事变和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许多次都是濒临死亡,而绝路逢生;一次又一次看来是不可逾越的艰险,也总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因此,在他心中树立起一个牢固不拔的信念:黑暗孕育着光明,艰险孕育着胜利,不管经过多少曲折,革命总是要前进的。郭祥想道:难道今天遇到的艰险就度不过吗?难道这么多可爱的同志,就不会有好主意吗?难道他们身上强烈的光和热,就刺不破眼前的黑暗吗?不,不,今天这条狭窄、阴暗、令人窒息的坑道,正是中朝人民通向光明与胜利的通道,正是要从这里击碎沉重的闸门,跃上山川明媚的彼岸!【导语】这篇节选通过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的战斗场景,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与战士们的英勇智慧。作者魏巍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郭祥等人物形象,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对话等手法,既突出了战争的严峻形势,又彰显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语言生动有力,既增强了文学感染力,又深化了主题表达。现代文阅读Ⅱ郭祥想到这里,信心倍增,嗓音十分洪亮地喊道:“同志们!不要慌!我们支委会很快会拿出办法来的。”郭祥洪钟一般的声音,立刻使大家镇定下来。他从容不迫地走过战士们的面前,和齐堆、陈三、疙瘩李一起来到他小小的指挥所里。“马上要团指挥所!”他吩咐步话机员小马。步话机叫通了,郭祥立刻戴上耳机,用平静的语调说:“井冈山!井冈山!金沙江向你报告,金沙江向你报告!”“你门口还有野猪吗?”是团长略带哽咽的声音。“野猪爬到我们的头顶上去了,正在拱我们的篱笆!正在拱我们的篱笆!”“篱笆拱翻了吗?”②“拱翻了一点,但不要紧,我们正在准备修复。你们快猛吃猛喝!快猛吃猛喝!”“好,好。”时间不大,坑道口的顶部响起炮弹爆炸声,我们的炮火开始射击了。此后,每隔两三分钟,就打一两发。③大家知道,这是炮兵同志们正用炮弹给自己“站岗”哩。现代文阅读Ⅱ但是,究竟怎样排除坑道口的积土,怎样对付明天敌人对坑道的破坏,必须很快拿出有效的对策来。不大一会儿,就听见张顺成在坑道里敞着嗓门喊:“各班班长集合!开会喽!……”郭祥笑了一笑,对几个支部委员说:“咱们的第二次支委会也开始吧。首先讨论如何排除积土的问题。”疙瘩李早有准备,第一个发言说:“根据咱们的人力,一锹一锹挖不行。我考虑,是不是把爆破筒埋在积土里,炸它几家伙;等炸得差不多了,再由人去挖。我看一夜工夫,也就清除得差不多了。”大家立刻表示同意。郭祥也点点头笑着说:“你瞧,疙瘩李一动脑子,办法不就来了?可是还要考虑一下。如果明天敌人继续扔炸药包,怎么对付?”大家闷着头想了一会儿,许福来说:“恐怕要加强坑道口的冷枪射击,上来一个就打一个。我明天就到坑道口去。”现代文阅读Ⅱ“不过,敌人要从两边接近,照样能爬上坑道口。”疙瘩李皱着眉头,抚摸着他左额角上的那个小肉瘤说。“爬上坑道口不怕,”陈三说,“有炮弹给咱们站着岗哩!只要跟炮兵取好联系就行。”“那总是有空子的。”郭祥见齐堆一个劲儿地闷着头抽烟,就说,“齐堆!你这个小诸葛怎么倒成了没嘴儿葫芦了?”齐堆把烟蒂一丢,用脚踏灭。“我琢磨了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他笑着说,“今天夜里,咱们把积土清除了以后,接着就在坑道口外面挖一个深坑,再顺坑道挖一个陡坡。这样,敌人投的炸药包,就会滚到坑里去,也就炸不着咱们的坑道口了。”郭祥沉吟了一阵,说:“行!这办法行!……不过,还有一个基本问题需要解决。”大家静静地望着郭祥。他把那个大喇叭筒猛抽了两口,喷出一股浓烟来,然后接下去说:④“坑道工事一出现,咱们就研究过:它不是为了单纯防御,更不是为了保命;我们必须把它当做依托,来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刚才那些办法都好,就是还要想一想:怎么变被动为主动,怎么贯彻积极的战术思想,给敌人更大的威胁!”现代文阅读Ⅱ他沉了沉,随后又说:“我的想法是,除了清除积土,挖坑以外,是不是在坑道口两侧修上两个地堡,把斗争的焦点推到坑道口外,敌人根本无法接近坑道口。下一步,根据情况发展,再派出小组去袭击山顶上的敌人,破坏敌人的野战工事,使敌人白天黑夜都不能安生。这对我们大部队的反击就更有利了。”大家对郭祥的意见都表示赞成。张顺成也进来了,把战士们讨论的结果作了汇报,又提出不少具体办法。大家立刻动手干了起来。第二天,敌人对两个坑道口各使用了一个连的兵力疯狂进攻。这一天我们的炮兵打得非常出色。那些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似的专往敌人的人群里钻。有的敌人刚一集结,就被打掉了一半。剩下的敌人,向坑道口逼近时,又遭到地堡里火力的杀伤。这一天,在一号地堡里隐伏着机枪手许福来和几个特等射手,将近有四十名敌人夹着他们的炸药包躺在地堡前长期休息了。偶尔落到坑道口的炸药包,也滚到齐堆设计的深坑里……下半夜,乘敌人警戒疏忽之际,张顺成带了两名战士跃出洞口。不到半小时,就胜利归来。除了炸毁山顶上敌人两座地堡外,还带回了两挺机枪和三支步枪。当他把这些战利品交给郭祥时,脸上出现了几分宽慰的笑容……(有删改)现代文阅读Ⅱ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对坑道口的描写,从“凌乱不堪”到“被炸塌了大半边”再到“炸塌的积土完全把洞口严严实实地堵塞”,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B.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很重视细节,比如郭祥从嗓音“十分洪亮”“洪钟一般”到“用平静的语调说”,这种细节上的变化反映了作为领导者的郭祥情绪不稳、信心不足。C. 第四段运用大量笔墨描写郭祥的心理变化过程:先是回忆自己一生中经历过的战斗乃至濒临艰险时的绝处逢生,然后从中获得牢固的信念。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D. 文章直接描写战斗场面不多,却通过其他描写反映战斗情况,比如通过描写坑道洞环境反映战斗形势的严峻,通过开会场景、胜利成果的描写反映志愿军战士群策群力等。B.“这种细节上的变化反映了作为领导者的郭祥情绪不稳、信心不足”错,郭祥嗓音从“十分洪亮”“洪钟一般”到“用平静的语调说”,并不是情绪不稳、信心不足,而是他根据不同场景调整自己的状态。面对战士时,他用洪亮的声音稳定军心;与团长通话时,用平静的语调汇报情况,以免让上级担心,这正体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沉稳和担当。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案B现代文阅读Ⅱ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句子①运用了对比的修辞,郭祥看不清战士们的面孔,却识得清自己的责任,“注视着”“期待着”反映了他认识到自己是战士们的主心骨,一定要解决困难。B. 句子②“拱翻”运用比拟修辞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对敌人的憎恶与蔑视,而“你们快猛吃猛喝!快猛吃猛喝!”则运用反复修辞强调消灭敌人的坚定信念。C. 句子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幽默风趣,也体现了志愿军战士面对极其艰险的战斗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形势毫不畏惧而又满怀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D. 句子④运用语言描写刻画郭祥这一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循循善诱,通过对坑道工事在战争中的作用的分析表达他作为领导者的高瞻远瞩,符合郭祥的身份。A.“运用了对比的修辞”错,句子①没有运用对比修辞,灯光幽暗,看不起战士们的脸,与感到每一双眼睛都在注视他之间构不成对比,只是客观描述了郭祥在昏暗灯光下的感受。B.“强调消灭敌人的坚定信念”错,“你们快猛吃猛喝!快猛吃猛喝!”主要是用隐晦的方式提醒团里准备反击,而不是强调消灭敌人的坚定信念。D.“委婉含蓄”错,句子④郭祥的语言描写直接明确,并非委婉含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答案C现代文阅读Ⅱ8. 文章第三段一句话独立成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本题考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结构上:此段“显然,情况已经十分严重”承接上文对坑道口被堵后洞内情况的详细描述,如“由于洞里伤员多,大小便无法及时处理,洞里的空气本来已经很坏,这样一来,情况更加危急。人们开始感到呼吸困难。被强烈爆炸震灭的油灯,虽然勉强点了起来,但摇摇晃晃像快要熄灭的样子”,表明当下局势危急,引出下文郭祥面对困境展开的思考与后续行动,如他回忆过往经历树立信念,以及组织大家开会商讨对策等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让文章情节过渡自然流畅。 ②内容上:这句话单独成段,着重强调了当时情况的严峻程度。“浓烟飘散,郭祥看见坑道口被炸得凌乱不堪……把坑道口堵塞起来,只剩下桶口那么大的一个小口…… 另一个坑道口发生了更严重的情况,炸塌的积土完全把洞口严严实实地堵塞住了”,这些对坑道口被炸状况的描述,加上洞内恶劣环境,都在突出郭祥及战士们面临着巨大困难。这种强调为后文郭祥展现坚定信念,喊出“同志们!不要慌!我们支委会很快会拿出办法来的”,以及组织大家积极想办法应对等情节做了有力铺垫,使得故事发展充满张力。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坑道口被堵后洞内危急情况的描述,引出下文郭祥对如何解决当前困境的思考与行动。 ②内容上:强调情况的严重程度,突出了郭祥及战士们面临的巨大困难,为后文郭祥展现坚定信念和领导能力以及战士们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更具张力。现代文阅读Ⅱ9. 文章刻画的人物众多,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从人物塑造角度:众多人物共同构建起志愿军战士的丰富群像。以郭祥为例,他在面对困境时,回忆自己“经历过巨大的政治事变和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有许多次都是濒临死亡,而绝路逢生……因此,在他心中树立起一个牢固不拔的信念”,并能在危急时刻沉稳地组织大家想办法,展现出坚定勇敢、极具领导才能的指挥员形象。而疙瘩李第一个提出“把爆破筒埋在积土里,炸它几家伙;等炸得差不多了,再由人去挖”的清除积土办法,体现其聪明机智;许福来主动提出“要加强坑道口的冷枪射击,上来一个就打一个。我明天就到坑道口去”,展现出勇敢善战的特点。这些不同人物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丰富了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内涵,全方位体现了志愿军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②从情节发展角度:众多人物极大地丰富了情节内容。文中描写大家在坑道内开会讨论对策的场景,如“不大一会儿,就听见张顺成在坑道里敞着嗓门喊:‘各班班长集合!开会喽!……’”,随后疙瘩李、许福来、齐堆等纷纷发言,各自提出想法和建议,像齐堆提出“在坑道口外面挖一个深坑,再顺坑道挖一个陡坡”的方案。正是在众多人物的互动交流中,推动了情节不断发展,后续清除积土、挖坑、修地堡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得以提出并实施,使故事充满连贯性与层次感。 ③从主题表达角度:众多人物的刻画深刻地突出了主题。例如,战士们在“洞里的空气本来已经很坏,这样一来,情况更加危急”的艰苦环境下,依然团结协作,积极应对困难。他们共同商讨对策,成功抵御敌人进攻,像“第二天,敌人对两个坑道口各使用了一个连的兵力疯狂进攻……将近有四十名敌人夹着他们的炸药包躺在地堡前长期休息了”,还主动出击炸毁敌人地堡、缴获战利品,如“张顺成带了两名战士跃出洞口。不到半小时,就胜利归来。除了炸毁山顶上敌人两座地堡外,还带回了两挺机枪和三支步枪”。这些事迹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感,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志愿军群体的伟大精神力量。①从人物塑造角度:众多人物共同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群像。有郭祥这样坚定勇敢、具有领导才能的指挥员,也有疙瘩李、齐堆、许福来等聪明机智、勇敢善战的战士,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丰富了志愿军战士的形象,体现了志愿军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②从情节发展角度:人物众多使得情节更加丰富多样。大家在坑道内开会讨论对策,各自提出想法和建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清除积土、挖坑、修地堡等一系列应对措施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在众多人物的互动中完成的。③ 从主题表达角度:众多人物刻画突出了主题。通过描写他们在艰苦环境下团结协作、积极应对困难,共同打击敌人的事迹,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感,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一:伊尹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胡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人而已。曰:‘孰能由吾言,由吾言者为尧舜,而吾生人尧舜人矣。’退而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伐桀。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节选自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伊尹的圣人品格。柳宗元以“五就桀”事件为核心,突出伊尹“心乎生人”的济世情怀,强调其不计个人得失、反复尝试救民的精神高度;苏轼则从道义原则切入,通过对比伊尹“非其道弗受”的操守与后世君子的患得患失,揭示真正圣贤“全才制天下”的内在修养。两文虽取材各异,但共同构建了伊尹“以民为本”与“守道不移”的双重圣人形象,体现了唐宋古文家对理想人格的思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二: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后之君子,踏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节选自苏轼《伊尹论》)文言文阅读材料一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观A圣人之急B生人C莫若伊尹D伊尹之E大F莫若G于H五就桀。句意:在我看来,圣人急切救助百姓的胸怀,没有谁比得上伊尹;伊尹的伟大之处,没有比他五次投奔夏桀更能体现的了。“观”作谓语,“圣人之急生人”是一个宾语从句,其中“圣人”为主语,“急”为谓语,“生人”为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处断开;“莫若伊尹”是一个比较句,主谓宾俱全,句子完整,可在D处断开;“伊尹之大”是一个偏正结构,作后句主语,“莫若于五就桀”与“莫若伊尹”结构相似,可单独断开,即在F处断开。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案CDF文言文阅读材料一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被,蒙受,遭受,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被”字意思不相同。B. 卒,终于,用作副词,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的“卒”用法不同。C.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与此相同。D. 一,一旦,用作副词,与《〈老子〉四章》“三十辐共一毂”的“一”用法相同。A.正确。蒙受,遭受/,通“披”,披散。句意:使这些百姓早日蒙受他的恩泽。/披散头发,在湖畔边走边吟唱。B.正确。终于,用作副词/士兵,名词。句意:最终不能成功。/戍边的士兵一声呐喊,函谷关被攻占。C.正确。句意:后世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D.错误,用法不同。一旦,用作副词/一个,用作数词。句意:一旦做出罕见的行为。/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上。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答案D文言文阅读材料一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宗元认为圣人考虑事情出发点是天下百姓,而不是夏或者商等某个具体的国家,而他认为伊尹做事的出发点就是看怎么做对天下百姓有利。B. 伊尹之所以五次去投靠夏桀,主要是不知道夏桀的不仁德,并且他想着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被夏桀任用,也可以使天下百姓尽快得到益处。C. 苏轼认为无论是箪食豆羹,还是天下,都要以是否符合道义作为取舍的准则,而不在意权势和财富,又不受利益困扰,才能够广其心、全其才。D. 后世的君子因为害怕有罕见的行为就会被天下之人讥笑嘲讽,所以只能够遵循常规、习惯按照旧例去做事,而苏轼认为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B.“主要是不知道夏桀的不仁德”错误。由材料一原文“桀诚不仁”可明确,伊尹知晓桀不仁,他五次投靠是希望“使斯人蚤被其泽”,他急于拯救天下百姓,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被夏桀任用,他也要尝试,以便百姓能尽快得到益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B文言文阅读材料一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确实;“从”,辅佐;“及”,使……得到,这里指惠及百姓。(2)“莫”,没有谁;“不正”,活用作名词,不正当的手段;“犯”,冒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有之也”。(1)夏桀确实不仁德,(但如果我)早上辅佐他,晚上就可以使天下百姓得到(仁政)。(2) 一乡的人,没有人敢用不正当的手段冒犯他,却不能办理一乡事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一14. 两则材料都涉及到伊尹,但所述其事件不同,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本题考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两则材料虽然都涉及伊尹,但所述事件不同,原因在于二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①材料一中提到“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人而已”,表明圣人考虑的是天下百姓,而非某个朝代。伊尹也是如此,他想的是“孰能由吾言,由吾言者为尧舜,而吾生人尧舜人矣”,希望能有君主听从自己的话施行仁政,让百姓受益。并且文中多次提到伊尹就桀的想法,如“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这些语句都体现了伊尹急切地想通过夏桀来拯救百姓,即使机会渺茫也不断尝试,其动机完全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展现出伊尹作为圣人以百姓为重的胸怀。②材料二开篇就说“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并以小见大,类比到天下,表明伊尹坚守道义的原则。文中引用孟子的话“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进一步强调伊尹不慕权势,不会因为利益而违背道义。又说“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体现伊尹因为坚守道义而保全了自己的才能,并且在面对大事(如废立太甲)时能够沉着应对,展现出高洁的品格。如“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也说明伊尹平时坚守道义、不慕权势的行为让他能够得到天下人的信任,这些都体现了材料二对伊尹坚守道义等高洁品格的强调。两则材料虽然都涉及伊尹,但所述事件不同,原因在于二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①材料一主要讲述伊尹五次投奔夏桀的故事,柳宗元借此强调伊尹以天下百姓为重,不拘泥于夏商之分,体现了伊尹急于拯救百姓的圣人胸怀。②材料二则从苏轼的角度,强调伊尹不为权势和财富所动,坚守道义,体现了伊尹的高洁品格和不为外物所扰的高尚情操。文言文阅读材料二参考译文:材料一:伊尹五次投奔夏桀。有人疑惑地问:“商汤的仁德是远近闻名的,夏桀的暴虐也是众所周知的,为什么伊尹要频繁地在两者之间选择呢?”柳宗元说:“唉!这正是我认为伊尹伟大的原因。伊尹是圣人,圣人降临世间,不会只局限于夏或商这样的朝代,而是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根本。他说:‘谁能听从我的主张,听从我主张的人就能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而我也能让百姓成为尧舜治下的子民。’后来他退而思考:‘商汤确实仁厚,但推行仁政见效缓慢;夏桀虽然暴虐,如果我早上辅佐他,晚上就能让仁政惠及天下。’于是他投奔夏桀,然而夏桀终究不可救药,他便转而辅佐商汤。不久他又想:‘或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能让百姓早日蒙受仁政的恩泽。’于是再次投奔夏桀,夏桀依旧如故,他又回到商汤身边。就这样反复尝试无数次,直到最终确定夏桀不可改变,才辅佐商汤讨伐夏桀。使商汤成为尧舜般的明君,百姓成为尧舜治下的子民。这正是我认为伊尹伟大的原因。我看圣人急于救助百姓的心情,没有谁能比得上伊尹;伊尹的伟大之处,没有什么能超过他五次投奔夏桀的举动。”文言文阅读材料二参考译文:材料二:一箪饭、一豆汤,如果不符合道义就不接受,那么一乡的人都不敢用不正当的手段冒犯他。一乡的人都不敢冒犯他,却不能治理好一乡事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以此类推,一个人不接受的东西越重大,他能治理的范围就越广。让出天下与让出一箪饭、一豆汤,本质上没有区别;治理天下与治理一乡,道理也是一样的。然而有些人做不到,是因为被世俗的利益蒙蔽了心智。孟子说:“伊尹在有莘国的郊野耕种,不符合道义的事,即使以天下的俸禄作为报酬,他也不会接受。”天下的财富和权势都无法动摇他的内心,因此他的才能得以保全;凭借保全的才能去治理天下,所以面对重大变故也能镇定自若。古代的君子,必定有超越世俗的德行,并非刻意追求与众不同。卿相的高位、千金的财富,他们不屑一顾,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胸襟,使穷达利害都不能成为束缚,从而保全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后世的君子,也曾有过这样的志向,但内心被得失扰乱,外在被荣辱左右,因此一生忙碌到老也无暇顾及,实在可悲啊。太甲被废黜,这在天下是从未有过的事。伊尹却率先这样做,天下人并不感到惊讶;以臣子的身份放逐君主,天下人不认为这是僭越;废黜后又重新拥立太甲,太甲也不觉得他专权。为什么呢?因为他平素不屑于追求权势财富的操守,足以取信于天下。古代诗歌阅读可惜① 丁开②日者今何及?天乎有不平!功高人共嫉,事定我当烹。父老俱呜咽,天王本圣明。不愁唯党祸,携泪向孤城。[注]①本诗是作者丁开为向士璧鸣不平而作。向士璧,南宋末年抗元名将,被奸相贾似道诬陷致死。②丁开,字复见。正直敢言,向士璧被诬,他诣阙上疏,激怒当局,被羁管扬州。【导语】这首《可惜》以激愤之笔控诉南宋末年政治黑暗。诗人借为向士璧鸣冤,直斥“天乎不平”的世道,颔联“功高见嫉”道尽忠良悲剧,颈联“天王圣明”实为反讽。尾联“不愁”与“携泪”的矛盾修辞,深刻展现志士在党祸中的无奈悲怆。古代诗歌阅读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题目为“可惜”,作者态度极为明朗,可见其义愤填膺、正直敢言。B. 首联直抒胸臆,发出愤怒且正义的呼声:天哪,你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呢。C. 颔联对句工整,就“不平”二字展开,与“飞鸟尽,良弓藏”立意相似。D. 颈联的“本”字把矛头直接指向奸相贾似道,笔意微婉,讽刺尖锐深刻。D.“把矛头直接指向奸相贾似道”错误,颈联“天王本圣明”中的“本”字表面称颂皇帝圣明,实则暗含反讽,暗示皇帝受奸臣蒙蔽,未能明辨忠奸。此处的讽刺矛头并非直接指向贾似道,而是委婉指向皇帝昏聩或朝廷不公。因此选项D中“直接指向奸相贾似道”的表述错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案D古代诗歌阅读16. 尾联既言“不愁”又说“携泪”,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态度明确地回答“不矛盾”。①“不愁唯党祸”意为诗人不惧怕因直言进谏而遭受党争之祸。结合背景可知,丁开因替向士璧鸣冤而激怒权贵,被羁押监管,但他仍坚持正义,毫不畏惧。这一态度与首联“天乎有不平”的愤慨、颔联“功高人共嫉”的批判相呼应,展现了他刚正不阿、不惧权贵的品格。②“携泪向孤城”则流露诗人的悲痛之情。这里的“泪”既是为向士璧的冤死而流(“父老俱呜咽”),也是为国家命运而悲(南宋末年国势衰微,抗元名将遭害,朝政黑暗)。“孤城”可能暗指抗元前线或诗人被贬后的处境,象征国家的危亡与个人的孤愤,情感深沉。 ③“不愁”是诗人对个人安危的蔑视,“携泪”是对忠良遇害、国运衰微的痛心,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精神境界。这种矛盾写法强化了诗歌的感染力:既突显诗人的刚毅不屈,又深化了悲剧色彩,使全诗在激愤中透出沉痛,更具震撼力。并不矛盾。不矛盾。①“不愁”是指诗人不担心自己因上疏而遭遇党祸,表现了他的无畏与不屈;②而“携泪”则是因为他为向士壁的遭遇感到悲愤,同时也为国家的命运感到哀伤,体现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③两者并不矛盾,共同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立场。名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季节不停的变换更替、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的情怀。(2)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作者表示人们常常会忽视细枝末节,也常常沉迷于所喜爱的事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从来不乏爱国情怀,为国献身从来不是为了个人功业,如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 ②往事知多少 ③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⑤ 黄沙百战穿金甲 ⑥不破楼兰终不还(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Ⅰ理想中的学者, ① ,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这样的学者,也有一比, ② 。那金字塔(据最近《东方杂志》第22卷第6号,147页)高四百八十英尺(约150米),底边各边长七百六十四英尺(约233米)。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依次递减,代表那旁收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心。这样的人, ③ ,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语言文字运用Ⅰ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又能精深”以及“精深的方面……博大的方面……”可知,此处与“又能精深”形成对应,表明理想中的学者应具备的两个方面的特质,应填“既能博大”。②处,由前文“这样的学者,也有一比”以及后文对金字塔的描述“那金字塔……”可知,此处是将学者比作金字塔,所以应填“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 ③处,根据后文“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以及前文对学者博学和精深的描述,可推知这样的人对社会也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应填“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①既能博大 ②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 ③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语言文字运用Ⅰ19. 文章有三处括号,括号中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分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由“据最近《东方杂志》第22卷第6号,147页”可知,第一处括号里内容是对“金字塔”相关数据来源的说明。在提及金字塔的具体数据时,明确给出其出处,这表明数据是有可靠依据的,不是随意编造的,从而增强了文章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读者能够相信所描述的金字塔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②由“高四百八十英尺(约150米)”和“底边各边长七百六十四英尺(约233米)”可知,第二处和第三处括号里的内容分别是对前面英尺单位数据的换算说明。因为英尺是相对不那么常用的长度单位,而米是公制单位,更为读者所熟悉。通过这种换算,能够方便读者理解金字塔的高度和底边边长,使读者对金字塔的规模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避免因对英尺单位不熟悉而产生理解上的困难。。①第一处括号里的内容“据最近《东方杂志》第22卷第6号,147页”,是对“金字塔”相关数据来源的说明,表明数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使读者相信所描述的金字塔信息是有依据的。②第二处括号里的“约150米”和第三处括号里的“约233米”,分别是对前面“四百八十英尺”和“七百六十四英尺”的换算说明,用读者更熟悉的公制单位来表示长度,方便读者理解金字塔的高度和底边边长,使读者对金字塔的规模有更直观的认识。语言文字运用Ⅱ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一样,受地球引力制约,生存空间局限于地球表面。或曰:人类生来就是只在一个二维球面——地球表面上活动的生物。然而,人类绝不会 ① 。人类如何摆脱被禁锢在二维球面上的窘境,在垂直方向的第三维空间中取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呢?在为此奋斗的历程中,有过哪些惊心动魄的往事?世界各国分别或共同为此作出了哪些贡献?前路遥遥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太空探索通史——从古代视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一书,将这个绝对精彩的故事 ② 。书中多处提到中国的航天世业,包括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并配上杨利伟坐“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中的大副照片。在谈论中国建设空间站的计划时,译者加了一个“ ③ ”的脚注:中国“用短短20个月如期建成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建设的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语言文字运用Ⅱ20.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视界”是“世界”的误写,指相对于未来而言的古人的生活面貌。“世业”是“事业”的误写,指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大副”是“大幅”的误写,形容照片尺寸较大。。“视界”应改为“世界”;“世业”应改为“事业”;“大副”应改为“大幅”。语言文字运用Ⅱ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上下文“人类生来就是只在一个二维球面——地球表面上活动的生物”“人类如何摆脱被禁锢在二维球面上的窘境”,这里指人类不会满足于局限在地球表面活动,不愿安于这种现状,可用“安于现状”。安于现状:意思是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②处,本空用来形容《太空探索通史——从古代世界到星际未来的发现之旅》一书将太空探索的精彩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可用“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③处,结合下文中国“用短短20个月如期建成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建设的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本空用于形容中国建设空间站计划相关内容的脚注的特点,即特别吸引人,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可用“引人瞩目”。引人瞩目:吸引人们注意。①安于现状②娓娓道来 ③引人瞩目 语言文字运用Ⅱ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加速度”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加速度”原指速度变化的快慢,在文中指中国在空间站建设中速度快,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建设的最快纪录。这里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强调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用来突出中国航天在空间站建设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展现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迅猛态势,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加速度概念。“加速度”比喻中国航天建设速度远超常规标准。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形象地体现“中国速度”的突破性成就。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自己的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这对成长中的青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作文【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人生规划的本质是对有限生命资源的战略性配置,其深层价值在于将个体存在置于时空坐标系中进行系统性建构。材料揭示的规划双重维度——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志向的辩证统一,恰是当代青年面临的核心命题。在社会化大生产与专业化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个体若脱离社会需求坐标系进行自我设计,犹如在真空实验室培育花朵;而完全屈从外部规训丧失主体性,则使生命沦为标准化工业品。真正有效的规划应当是社会价值曲线与个人成长轨迹的黄金交叉点。人生规划要求青年具备三种关键能力:首先是时空穿透力,既能洞察技术革命、产业转型等时代浪潮的十年周期律,又能清醒认知自身才能的禀赋约束。其次是资源整合智慧,将时间、精力、人脉等离散要素转化为相互增强的复利系统,正如硅谷创业者将编程技能与商业嗅觉结合创造指数增长。更深层的是价值排序的勇气,在物质诱惑与精神追求间建立动态平衡,如敦煌守护者常书鸿放弃巴黎画室而选择文化传承。规划的悖论在于,过度设计会扼杀生命的野性生长力。最好的规划应如中国园林“借景”智慧,既有总体布局又保留即兴发挥的余地。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强调“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种在秩序与自由间保持张力的智慧,恰是当代青年规划人生的要诀。当我们将规划视为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而非机械蓝图,才能真正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志趣的共生共长。写作时,开头可从时代特征切入,指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人生规划如同航海者的罗盘,既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又要坚持个人志趣。中间部分宜采用三维论证结构。先论述规划的本质是资源整合,类比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说明时间、精力等有限资源需通过规划实现最优配置;再分析规划需保持动态调整,以钱伟长弃文从理响应国家需要的案例,阐明个人志向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探讨规划中的价值排序问题,对比“精致利己主义”与“将小我融入大我”两种取向,引用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体现精神海拔。结尾可回归青年视角,提出规划既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当以“谋一世”的格局超越“谋一时”的功利,最终落在“规划人生就是设计中国未来”的升华点上。作文立意:1.以规划为笔,绘就人生蓝图。2.在时代坐标中定位个人发展。3.前瞻与应变:人生规划 双重智慧。绘梦蓝图,筑梦未来——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舵手。在这个旅途中,有人因盲目漂泊而迷失方向,有人则因精心规划而抵达彼岸。人生规划,正是这样一种智慧,它帮助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合理配置自身资源,为未来发展道路做出预先的策划和设计。人生规划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古有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若没有坚定的志向和目标,就如同无舵之舟,随波逐流。而人生规划正是帮助我们确立这样的志向和目标,使我们在人生的航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前行。人生规划有助于我们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包括时间、精力、才能等。如何将这些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生规划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工具。通过规划,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分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人生规划还能激发我们的潜能,助力我们不断超越自我。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往往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引导才能被激发出来。人生规划就是这样一种外界的刺激和引导,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激发我们的斗志和潜能。在实现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此外,人生规划还具有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作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人生规划正是帮助我们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通过规划,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和应对。这样,当未来真正来临时,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把握机遇,化被动为主动。当然,人生规划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规划。但无论如何调整,我们都要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总之,人生规划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帮助我们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它激发我们的潜能,助力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它还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让我们在人生的航程中始终保持主动。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绘梦蓝图,筑梦未来!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