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
孔红
绿叶扶疏映朱颜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够理解“我”和“我们”以及其他人物的特点,明白文章叙事角度及叙事特点 。
思维发展与提升 能够分析、总结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从而总结影响人物命运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
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够从真实情境入手,观察社会、人、事,思考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社会现实,辩证看待问题,表达真实想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小人物在丑恶的大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理解个体生命的沉寂之美与反抗之美,学会正确认识并对待人生中的逆境。。
同学们,如果祥林嫂在朋友圈诉说阿毛的悲剧,会收获多少点赞?如果别里科夫在社交平台发表"千万别闹出乱子"的言论,评论区会是怎样的景象?
这些看似穿越的问题,恰恰揭示了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当我们聚焦祥林嫂和别里科夫时,可曾注意到他们身边游荡的"影子军团"?
今天我们将化身文学侦探,通过《祝福》与《套中人》的跨国界对话,破解三个谜题:配角如何在不动声色间改写主角命运?闲言碎语怎样织成吃人的网?当看客成为共谋,沉默是否也是暴力?
导入新课
没有其他女子的暗淡平凡就不能突出秋香的美丽动人,难怪她会被才子唐伯虎相中。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电视剧《甄嬛传》中,没有华妃的飞扬跋扈就不能衬托出甄嬛的通情达理,才略过人。
两个步骤
寻找确定次要人物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
分析次要人物作用
明确成长环境、生存环境如何,人生观是怎样的,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如何?他做出了怎样的行为,对主要人物有什么影响?
二是从角色性格、行为去分析
三是找准角度
以什么样的角度出发来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本主旨等。
一是从写作手法分析
首先明确为什么要设定这个人物,其次明确文章是如何描写这个人物的。
思考:如何分析出小说次要人物的创作意图?
目录
一、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

二、坚守鲁镇讲理学的 老监生

三、鲁镇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

四、俄罗斯小镇的冷眼记录者

五、散发自由之声的同事恋人

六、身在套内又不自知的我们

七、鲁镇俄氏小镇同在套子中

1、小说中的“我”,没名没姓,若隐若现,特别神秘,他到底是谁呢?这“我”是不是作者鲁迅自己?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归乡者,这样的一个“我”是鲁迅先生在创作时特意安排的一个叙述者。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知识分子“我”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她”来写,有什么不同呢?
①这种写作角度更方便展开心理描写,便于刻画祥林嫂和“我”的形象。
一、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我”到底是谁?
透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祥林嫂自己也是一个相信封建迷信的人;生而不能做一个平等敬神的人,死而不能做个完整的鬼,可见祥林嫂的死固然受鲁镇人这个外因的影响,也有祥林嫂自己内因的作用。
①这种写作角度更方便展开心理描写,便于刻画祥林嫂“我”的形象。
一、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安排“我”有什么好处?
②这种写作角度更方便展开心理描写,便于刻画祥林嫂和“我”的形象。
联系这个部分“我”与祥林嫂的对话,和小说结尾对“我”的描写,尤其是我大段的心理描写,我们发现“我”自己也成了祥林嫂故事的一部分,成了拷问的对象。“我”内心愧疚、软弱无力、逃避退缩的形象跃然纸上。
②这种写作角度更方便展开心理描写,便于刻画祥林嫂和“我”的形象。
一、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安排“我”有什么好处?
联系这个部分“我”与祥林嫂的对话,和小说结尾对“我”的描写,尤其是我大段的心理描写,我们发现“我”自己也成了祥林嫂故事的一部分,成了拷问的对象。“我”内心愧疚、软弱无力、逃避退缩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
3、鲁迅先生希望“我”能怎么做?
希望“我”不要逃避问题,面对民众的困惑,要勇敢承担起自己开启民智的责任,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这样小说的主旨就不仅仅是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了。用“我”来讲故事,可以深化主题。
可见,通过“我”来讲祥林嫂的故事,能够丰满小说的人物形象,深化小说的主旨。
一、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作者希望“我”干什么?
1.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2.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
4.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
第一句自然地从现实过渡到了回忆之中,引出了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在描写中又回忆了五年前的祥林嫂的模样。这样写,过去知道的、听说的,眼前见到的、经历的,非常自如地组合衔接在一起。
第二句后面所写的内容超出了“我”能所见所闻的范围,由第一人称转入到第三人称,“我”隐藏起来了。
小结:作为“叙述者”的“我”,在这篇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我”,叙事更加灵活;因为有了我,人物更加丰满;因为有了我,主题更加深刻。
第三句又巧妙地重新回到“我”的视角。第四句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
第四句又从回忆回到了现实。
这样写的好处是“我”可以随时回忆,随时回到现实,或隐藏或出现在故事中,很灵活。
4、试分析一下句子第一人称的妙处
一、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分析小说的叙事角度。
5、《祝福》以“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我”是主人公命运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举出类似的小说例子吗?
《我的叔叔于勒》
“我”是一个纯真的小孩。从“我”的视角来讲故事,可以用纯真来反映丑恶。更可以深化“金钱世界里人的异化”的主题。
一、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举一反三
5、《祝福》以“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我”是主人公命运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以前读过类似的小说吗?
《装在套子里的人》
小说里的“我”是中学教师,他对现实不满,渴望自由。他厌恶别里科夫,但他缺乏勇气,不敢同别里科夫作斗争,容易向旧势力妥协,安于忍气吞声地过着套子式的生活。契诃夫对这样的知识分子虽寄予同情,但也批评了他们的市侩哲学
一、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举一反三
“四叔”这个称呼是以“我”为基准点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本家”“同族”的侄辈,强调血缘,表现晚辈对长辈的敬意与亲近。
“老鲁”为口语,多用于辈份相同或略低的人之间,有调侃、戏谑乃至轻蔑的意思,与鲁四的“讲理学的老监生”身份不符。
“鲁老”多用于德高望重且成就非凡的老人,鲁四虽有些学识但并无特别建树。
“四老爷”突出了鲁四的地位——高高在上的领导、统治地位,不容忽视与冒犯的威。
从称谓看,大家认为鲁四是一个(    )的人。 请说明理由。  
1、如果你是鲁四,你希望鲁镇居民如何称呼自己?
A 老鲁 B 鲁老 C 四叔 D 四老爷
高高在上
二、坚守鲁镇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在鲁镇的称呼
2、鲁四高高在上特征体现在小说中的哪些句段?
第1处 p97第3行(间接描写/侧面烘托)
第2处 p97第5行(直接描写:语言动作描写)
第3处p97第8行: 打水短工的表现也是间接表现鲁四的主宰地位
第3处p97第8行: 打水短工的表现也是间接表现鲁四的主宰地位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死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短工的话都很简洁,属于“有问才答”。一方面表现了他和他们对祥林嫂之死的麻木与冷漠,是为不愿多言;另一方面也说明鲁四对祥林嫂之死的忌讳让他不敢多言。推而广之,便是鲁镇人以鲁四的是非为是非,以鲁四的好恶为好恶。
2、鲁四高高在上特征体现在小说中的哪些句段?
二、坚守鲁镇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在鲁镇的姿态
①鲁四的德行足以服人吗? 不足以。
卫老婆子竟然伙同外人先劫了祥林嫂,再来沟通,分明是有恃无恐,并没有把鲁家的脸面放在心上。
②既然德行靠不住,难道靠的是学识?
整个书房是无人打理的,冷清阴暗、没有生气的。四叔的学识是浅薄的——因为摆放的书籍是理学入门级的。
③这样的学问水平似乎也不足以让他在鲁镇呼风唤雨,可奇怪的是他还真的成了众人敬畏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民众的愚昧
3、鲁四是怎么做到控制鲁镇的?他依靠的是什么?
君子三立——立功、立德、立言
二、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鲁四在鲁镇的手段
是的。
虽然落伍,但力量不减。(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了。)保守落后的势力虽然毫无生气但还占据上风(百足之虫,僵而未死),社会的变革风潮还没有到来。接受了新思想的“我”缺乏“革命”的信心与勇气,辛亥革命的影响实在有限,民众还是那样的民众,环境还是那样的环境。
也不是。
卫老婆子联合祥林妈发起了挑战且取得了胜利。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步:卫老婆子伙同外人先下手绑了祥林嫂——先下手为强。
第二步:迅速带祥林妈上门央求放人——抢占先机。
第三步:在造成既定事实之后,上门致歉——及时善后。
4、鲁四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吗?
二、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鲁四在鲁镇的软肋
结语:
四老爷高高在上的地位有两个支点:
一是理学(礼教思想),
二是民众(麻木愚昧)。
也就是说,只有摧毁这两个支点,我们才能实现人人平等;只要摧毁其中一个支点,四老爷就会从神坛跌落尘埃。还可以说,只要民众觉醒一点、觉悟一点,就可以改天换地。可悲的是,生活在理学环境中的民众,非但没有觉悟的迹象,反而将“四老爷们”高高抬起。
鲁四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吗?
二、回到鲁镇的新派知识分子------鲁四在鲁镇的软肋
试找出文章关于柳妈的行为和语言,分析柳妈的人物形象特点
1、“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她看起来是一个好“同志”,循规蹈矩,普通底层劳动者之一。
2、柳妈问祥林嫂:“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无聊之余,就拣别人的痛处装模作样的虚伪的关心和关怀,其真正目的是挖出更新的谈资,填充自己空虚的精神空白,也备足饲料,有机会就去喂养那些更加寂寞和空虚的无知灵魂。
3、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睛。
丑陋的灵魂,可恶之极!把别人的真诚当作傻子,而且毒针一直往别人的心上插。
“打绉的脸”“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系列生动传神的外貌描写,把这个丑陋可恶的柳妈刻画得入骨三分!
4、“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所有的聪明才智发挥在怎么糊弄一个弱者上!这就是柳妈们的可恨可恶和可怕,以无知传无知,以讹传讹,潜移默化地把要命的毒素注入了祥林嫂的心灵深处。
三、鲁镇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伪善、无聊
5、“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区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绝妙的馊主意!
6、“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
真相大白,柳妈的“良苦用心”是探得祥林嫂的“新趣味”,再去填充和喂养更多的像她一样甚至比她更饥饿的无聊空虚的闲人,为自己刷得可怜的存在感和廉价的虚荣心。
柳妈这样的小人物,一个个很不起眼的角色,完成了给可怜的祥林嫂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的工作,把祥林嫂彻底推上了绝路。
柳妈,一个愚蠢而又伪善的帮凶!她的毒性甚至比鲁四老爷还大,因为鲁四老爷毕竟高高在上,祥林嫂与他接触的机会较少,而柳妈就在身边,叫你祥林嫂逃都逃不掉,躲也躲不脱!
柳妈,杀人的软刀!她本心也不坏,自己也是牺牲品,主观上她也许并不想置祥林嫂于死地,但客观上祥林嫂身上那把重重的结果了祥林嫂性命的一刀,的的确确是柳妈插上去的。
三、鲁镇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雪上加霜、伤口撒盐
从文章内容看:“我”与别里科夫是同事,是室友。两人同住一所房子,早晨一起到学校上班,相处的时间漫长到可以使“我”对别里科夫那些怪异的日常行为“如数家珍”。
从社会关系看:看似关系较近的二人,心理距离始终是疏离的。
从课文注释看:“我”是作者笔下故事中的一个讲故事的人。
四、俄罗斯小镇的冷眼记录者------“我”到底是谁?
1、小说中的“我”,到底是谁?这“我”是不是作者契诃夫自己?
2、本文叙事人称和叙事结构有何微妙?
①第一人称视角----带有“我的情感倾向
“我们只好让步”“我们教师们都怕他”“我们都去送葬”“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
②倒叙的叙述方式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
③故事中的故事
嵌套是结构,更好地审视套中人和“套外”人
四、俄罗斯小镇的冷眼记录者------“我”讲故事有什么特点?
3、“我”(布尔金)的讲述带有怎样的主观情感倾向?
看原文:
布尔金以亲历者身份讲述别里科夫的怪癖:“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是套着雨鞋、带着雨伞。”(强调表面怪异)
对别里科夫的标签化评价:“他是那种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的人,就像蜗牛缩进壳里。”(用比喻简化复杂人性)
明倾向:
单一性:
布尔金只聚焦别里科夫的“套子”行为(如“用棉花堵耳朵”“害怕一切新事物”),忽视其内心世界。
偏见性:
他将别里科夫简化为笑料,未追问其恐惧的根源(如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压迫)。
四、俄罗斯小镇的冷眼记录者------“我”讲故事有什么特点?
4、我们从“我”(布尔金)的讲述能看出作者有怎样的写作意图?
①批判“麻木的旁观者”
布尔金的视角代表多数人的冷漠:“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生活了十五年”,却无人反抗。
② 暴露“套子”的普遍性
布尔金的“套子”:他嘲笑别里科夫,却未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也是一种“套子”(如忽视别里科夫对希腊语的热爱)。
③用结构反讽深化主题
表面:布尔金讲述“个别人的怪癖”→ 真相:嵌套结构暗示“套中人”是集体病症。
别里科夫死后,人们“感到快活”,但生活“又恢复旧样子”(暗示社会从未改变)。
四、俄罗斯小镇的冷眼记录者------让“我”讲故事的意图?
促狭鬼、柯瓦连科、华连卡也是沙皇专制制度压迫下的一类人,他们被很多人认为是富有反抗精神的一类人。可是,同样地,别里科夫也是沙皇专制制度下的受害者,他也同样是小人物,甚至不及五等文官的女儿华连卡,小城中或许有着许许多多的“大人物”,为什么这一类富有“反抗精神”的人却仅仅针对别里科夫呢?这背后又凸显着怎样的人性呢?
五、散发自由之声的同事、恋人------最求自由的表现
这一类富有“反抗精神”的人,反抗并不彻底,这种反抗似乎也是“看人下菜碟”,专挑“软柿子”捏。
促狭鬼的所谓“反抗”只是画一幅漫画“捉弄”一下别里科夫的小孩子伎俩;
柯瓦连科所谓的“反抗”也只不过是将“不堪一击”的别里科夫推下楼梯;
华连卡见到别里科夫摔下楼梯的惨状纵声大笑而不是以恋爱对象角度的关心关切。
这一类人的举动,其实是对比自己还弱小的别里科夫的另一种方式的“唾弃”,这样的“唾弃”背后,暗含着他们人性中自私、冷漠、幸灾乐祸、怯懦、蒙昧的一面,其实他们在“唾弃”别里科夫的同时,也“唾弃”了他们自己。
1、“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原文1: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懦弱之人 虚伪之人 冷漠之人 无觉悟之人 不负责任之人 空虚无聊之人
围绕“我们”与别里科夫的关系,试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动词填空。
我们 别里科夫
害怕 纵容 消遣 作弄 厌恶 排斥
六、身在套内又不自知的我们------“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1、试比较《套中人》《祝福》中的叙事视角、叙述方式、以及作家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创作意图。
叙述方式 相同: 倒叙
叙述视角不同: 《套中人》------ 故事中的故事
《祝福》------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叙述者形象共同点:都是知识分子 都认识到社会环境的罪恶但都较为软弱,无力改变
叙述者形象不同点:《祝福》------“我对祥林嫂的死有内疚和自我反省”
《套中人》------布尔金对别里科夫的死更多的是庆幸
作家创作意图相同:关注典型环境下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对新生力量的期待和对旧势力的批判讽刺。
七、鲁镇、俄氏小镇同在套子中
2、试对比《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的形象?
《祝福》里的“我”:对家乡,在鲁镇没家,拥护革命;对于祝福习俗,讨厌;面对四叔的行为,无力反抗;对祥林嫂的遭遇,同情、不安、内疚、无力帮助;对于祥林嫂的死,自我安慰。(接受了新思想,但软弱)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我”:对别里科夫的态度,厌恶、可怜;对华连卡骑车,觉得很正常;对于别里科夫的死,高兴却又依旧郁闷。(接受新思想,但不敢反抗)
七、鲁镇、俄氏小镇同在套子中
3、《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设置“我”的意义。
以我为线索,串联情节,增强小说的真实性;透过我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我来提示小说的主题;通过我来深化小说的主题,他们的死及悲剧,我们都有责任;
通过我来表达作者的自我反思。
拓展链接
鲁迅与契诃夫极类似, 简直可以说是孪生的兄弟。假使契诃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他们都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
------郭沫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