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生物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易错点15健康的生活(3大陷阱+3点提醒)(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5年中考生物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易错点15健康的生活(3大陷阱+3点提醒)(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易错点15 健康的生活
(
目 录
01易错字·清
02易错陷阱·析
(3大陷阱)
03举一反三·训
【易错训练1】传染病及其预防
【易错训练2】免疫
【易错训练3】安全用药及急救
04易错通关·练
)
(


体 传染



细胞 抗



性免

)
易错陷阱1 传染病及其预防
【链接知识】1.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若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基本环节。
3.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
切断传播途径:如搞好个人卫生,或喷洒消毒液消毒。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保护易感人群:如进行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
4.传染病根据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陷阱分析】1.概念混淆:容易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弄混,如把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混淆,或者对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概念区分不清。例如,误以为患流感的人咳嗽喷出的飞沫是传染源,而实际上飞沫携带的流感病毒是病原体,患流感的人才是传染源。
2.忽略细节:在预防措施方面,题目可能会设置一些细节陷阱。如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中,常考的洗手、消毒等,可能会忽略一些特殊场景下的传播途径阻断。例如,在预防艾滋病时,会忽略医疗器械严格消毒这一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而只关注到避免不安全性行为等方面。
3.思维定式:对于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比如认为所有传染病都有疫苗预防,或者认为只要是传染病就一定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忽略了有些传染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给人,如狂犬病。
【解题技巧】1. 准确理解概念:在解题时,首先要准确判断题目中涉及的是传染病的哪个环节或哪种预防措施。对于病原体,要明确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体的致病微生物;对于传染源,要找出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则看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哪种方式传播;易感人群就是对该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群。
2.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条件,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如“主要”“根本”“首先”
等。例如,问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就要想到是控制传染源,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切断传播途径或
保护易感人群。
易错陷阱2免疫
【链接知识】1.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2.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3.抗体: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陷阱分析】1.概念模糊: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把握不准确。
2.抗原和抗体把握不准确。
【解题技巧】强化概念记忆:准确掌握免疫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免疫系统的组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等。可以通过制作概念图、对比表格等方式加深记忆。
易错陷阱3安全用药及急救
【链接知识】1.安全用药:处方药(RX)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性、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确保用药安全。安全用药不能擅自加大剂量,同样病情有所好转时也不能擅自减少剂量。
2.急救一:拨打120紧急呼救电话。急救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陷阱分析】1.药物知识混淆:容易混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概念、特点及使用方法。例如,误认为非处方药可以随意加大剂量服用,或者不清楚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对不同药物的适用症状、不良反应也可能区分不清,如将治疗感冒的药物用于治疗腹泻。
2.急救方法错误:在急救知识方面,可能会记错一些常见急救措施的操作要点和适用情况。比如,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位置不准确、按压频率和深度不符合要求;或者对溺水者进行急救时,先进行人工呼吸而不是先清除口腔异物。
【解题技巧】牢记基本概念:准确掌握安全用药和急救的基本概念,如处方药、非处方药、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心肺复苏步骤等。可以通过反复背诵、实际操作演练等方式加深记忆。
【易错训练1】传染病及其预防
【例1】在流感肆虐的冬季,下列针对预防流感的具体举措与预防措施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隔离流感患者——控制传染源 B.为老人和儿童接种流感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C.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护易感人群 D.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切断传播途径
(
常见错因:
1.概念理解错误: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区分不清。例如,将传播途径中的“媒介生物”与传染源混淆,误以为蚊子叮咬传播疾病时,蚊子是传染源,而实际上蚊子是传播途径中的媒介生物。
2.
传播途径判断错误:不能准确判断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比如,误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等传播,而实际上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3.
预防措施针对性不强:在回答传染病预防措施时,不能根据具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来针对性作答。例如,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在回答预防措施时只强调了洗手等切断接触传播途径的方法,而忽略了戴口罩、保持空气流通等切断空气传播途径的关键措施。
避错攻略:
强化概念学习: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对比表格等方式,清晰梳理传染病相关概
念,如明确传染源是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
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
【变式1-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普遍易感,患者的症状主要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手足口病患者属于(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变式1-2】“药王”孙思邈在其医学著作中提出“常习不唾地”,意思是不能随地吐痰。现在看来,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杀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变式1-3】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原体污染的物品也可以造成感染。新冠肺炎的病原体属于(  )
A.植物 B.动物 C.细菌 D.病毒
【易错训练2】免疫
【例2】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将大花病人的痘浆、痘痂等接种于健康人以预防天花的记载。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患天花后康复的人一般不会再患此病
B.皮肤和黏膜分别构成了阻挡天花病毒入侵的第一、二道防线
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
D.未接触过天花的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
(
常见错因: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区分不清:不能准确判断某一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分不清。
避错攻略:
通过绘制免疫过程图,清晰梳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及区别。在图中标注出各个环节涉及的细胞、物质及作用机制,这样在遇到相关题目时,能够根据具体描述准确判断免疫类型。
)
【变式2-1】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大多数宫颈癌是由HPV病毒感染所致。注射HPV疫苗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可以遗传
B.注射HPV疫苗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
C.从免疫学角度看,HPV疫苗属于病原体
D.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变式2-2】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是人体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B.抗体能刺激人体产生抗原
C.抗原的清除与非特异性免疫无关
D.抗体是由神经细胞分泌
【变式2-3】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护卫队”,病菌、病毒、癌变细胞都被它视为“非己”。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分泌物具有杀菌的作用
B.皮肤有炎症时局部发热
C.患过水痘的人一般不再患水痘
D.胃液能杀死大部分病菌
【易错训练3】安全用药及急救
【例3】板蓝根是一种中药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板蓝根的药物有板蓝根颗粒,其是防治流感及感冒的常用药物。如图所示为板蓝根颗粒说明书的部分内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板蓝根颗粒说明书【成分】板蓝根。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10克,一日3~4次。 【贮藏】密封。 【失效期】2016年6月。
A.该药是非处方药
B.购买该药需要医生的处方
C.为提前康复可以增加用药量
D.该药现在仍然可以继续服用
(
常见错因:
1.用药知识欠缺:对药品的剂量、用法、适用范围、不良反应等掌握不准确。如不清楚
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体重计算,而盲目按成人剂量给药;或者不了解某些药物的禁忌人群,如孕妇
禁用某些抗生素。
2.急救操作不规范:对急救方法的操作细节不熟悉。例如,进行人工呼吸时,吹气的频率和力度掌
握不好,或者在包扎伤口时,包扎的松紧度不合适,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止血作用。
不能准确判断病情:在面对复杂的病症时,难以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不能选择正确的急
救措施和药物。比如,对于昏迷患者,没有先判断呼吸、心跳情况就盲目搬运,可能导致更严重的
后果。
避错攻略:
加强用药知识学习: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牢记药品的各项信息,包括成分、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同时,可以通过做笔记、总结归纳等方式加深记忆,遇到不确定的用药问题,及时查阅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
【变式3-1】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危险或伤害,学会相应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急救措施中错误的是(  )
A.某人手臂伤口处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需用止血带在伤口远心端捆扎
B.当有人溺水呼吸停止时,应先清除其呼吸道异物后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C.将因煤气中毒而昏迷的人,先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后,再进行抢救
D.抢救病人时应该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说明地址及受伤情况
【变式3-2】安全用药事关人体健康,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B.只要一感冒就马上服用抗生素
C.首次服用药物时需要加倍药量 D.过期药物可以服用,不能浪费
【变式3-3】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很有必要,如图是一些常用的医用急救方法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中拨打的电话号码是120
B.图②中进行抢救前应先清理病人的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畅通
C.图③中,按压的频率一般为每分钟60次,可以使心脏血液输出量正常
D.如果大动脉出血,应用止血带在图④中的a点进行止血
1.(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现在看来,这正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计划免疫
2.(2024·贵州贵阳·中考真题)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肝患者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
B.与乙肝患者一同就餐不会感染乙肝
C.注射乙肝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抗体
D.乙肝病毒能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病毒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自主研发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含有毒性减弱的甲型肝炎病毒),免疫效果好,接种方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肝炎病毒无细胞结构
B.甲肝减毒活疫苗相当于抗体
C.甲肝减毒活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D.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4.(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常见的病毒性肺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具有传播范围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患者有发烧、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从传染病和免疫的角度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分别属于( )
A.病原体、抗体 B.病原体、抗原
C.抗原、抗体 D.病毒、抗原
5.(2024·海南·中考真题)正确用药能够治疗疾病,解除病痛。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强壮的人不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只需要关注用法与用量
C.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
D.用药期间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6.(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是第38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共同行动,接种疫苗,为全生命周期护航”。人类通过预防接种,已抵御和消灭了很多烈性传染病。
(1)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2)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后,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刺激 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从免疫的获得途径分析,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根据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图一),婴儿出生时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乙肝病毒和结核杆菌属于 ,两者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 。
(4)目前我国接种的乙肝疫苗,多数是通过含乙肝病毒蛋白基因的酵母菌生产的,科研人员培育这种酵母菌主要用到了 技术。
(5)百白破(联合)疫苗可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请结合图二解释其中的原因: 。
7.(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增进健康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利用学到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与健康有关的现实问题。
(1)当因感冒而嗓子疼痛时,据图一判断,购买双黄连颗粒需要医生的处方吗? ,理由是 。如果你服用该药,一次应服用 袋。
(2)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因外伤大量出血时,应争分夺秒进行救治。图二示心肺复苏操作,甲、乙两人开始施救的先后顺序应是 ;图三示血液缓慢而连续不断从伤口流出,此时可按压 (A或B)端止血。
(3)当亲朋好友中有人嗜好吸烟时,如果要通过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进行劝解,可进行的实验是 (写出实验名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易错点15 健康的生活
(
目 录
01易错字·清
02易错陷阱·析
(3大陷阱)
03举一反三·训
【易错训练1】传染病及其预防
【易错训练2】免疫
【易错训练3】安全用药及急救
04易错通关·练
)
(


体 传染



细胞 抗



性免

)
易错陷阱1 传染病及其预防
【链接知识】1.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若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基本环节。
3.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
切断传播途径:如搞好个人卫生,或喷洒消毒液消毒。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保护易感人群:如进行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
4.传染病根据传播途径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陷阱分析】1.概念混淆:容易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弄混,如把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混淆,或者对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概念区分不清。例如,误以为患流感的人咳嗽喷出的飞沫是传染源,而实际上飞沫携带的流感病毒是病原体,患流感的人才是传染源。
2.忽略细节:在预防措施方面,题目可能会设置一些细节陷阱。如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中,常考的洗手、消毒等,可能会忽略一些特殊场景下的传播途径阻断。例如,在预防艾滋病时,会忽略医疗器械严格消毒这一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而只关注到避免不安全性行为等方面。
3.思维定式:对于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容易形成固定思维。比如认为所有传染病都有疫苗预防,或者认为只要是传染病就一定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忽略了有些传染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给人,如狂犬病。
【解题技巧】1. 准确理解概念:在解题时,首先要准确判断题目中涉及的是传染病的哪个环节或哪种预防措施。对于病原体,要明确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体的致病微生物;对于传染源,要找出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则看是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哪种方式传播;易感人群就是对该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群。
2.仔细审题:认真阅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条件,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如“主要”“根本”“首先”
等。例如,问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就要想到是控制传染源,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切断传播途径或
保护易感人群。
易错陷阱2免疫
【链接知识】1.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2.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3.抗体: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陷阱分析】1.概念模糊: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特点把握不准确。
2.抗原和抗体把握不准确。
【解题技巧】强化概念记忆:准确掌握免疫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免疫系统的组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等。可以通过制作概念图、对比表格等方式加深记忆。
易错陷阱3安全用药及急救
【链接知识】1.安全用药:处方药(RX)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性、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确保用药安全。安全用药不能擅自加大剂量,同样病情有所好转时也不能擅自减少剂量。
2.急救一:拨打120紧急呼救电话。急救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陷阱分析】1.药物知识混淆:容易混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概念、特点及使用方法。例如,误认为非处方药可以随意加大剂量服用,或者不清楚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对不同药物的适用症状、不良反应也可能区分不清,如将治疗感冒的药物用于治疗腹泻。
2.急救方法错误:在急救知识方面,可能会记错一些常见急救措施的操作要点和适用情况。比如,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位置不准确、按压频率和深度不符合要求;或者对溺水者进行急救时,先进行人工呼吸而不是先清除口腔异物。
【解题技巧】牢记基本概念:准确掌握安全用药和急救的基本概念,如处方药、非处方药、药品说明书的内容、心肺复苏步骤等。可以通过反复背诵、实际操作演练等方式加深记忆。
【易错训练1】传染病及其预防
【例1】在流感肆虐的冬季,下列针对预防流感的具体举措与预防措施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隔离流感患者——控制传染源 B.为老人和儿童接种流感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C.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护易感人群 D.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切断传播途径
(
常见错因:
1.概念理解错误: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区分不清。例如,将传播途径中的“媒介生物”与传染源混淆,误以为蚊子叮咬传播疾病时,蚊子是传染源,而实际上蚊子是传播途径中的媒介生物。
2.
传播途径判断错误:不能准确判断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比如,误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等传播,而实际上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3.
预防措施针对性不强:在回答传染病预防措施时,不能根据具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来针对性作答。例如,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在回答预防措施时只强调了洗手等切断接触传播途径的方法,而忽略了戴口罩、保持空气流通等切断空气传播途径的关键措施。
避错攻略:
强化概念学习: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对比表格等方式,清晰梳理传染病相关概
念,如明确传染源是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
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
【答案】C
【分析】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一般来说,凡是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均为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等;凡是对病人或怀疑是病人的采取的措施均为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等;其余的“环境消毒、消灭媒介蚊虫、讲究个人卫生、戴口罩”等措施可判断为切断传播途径。
【详解】A.流感患者是传染源,隔离流感患者,阻止其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属于控制传染源,A正确。
B.老人和儿童属于流感的易感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他们获得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正确。
C.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可使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室内病原体的浓度,这是针对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而不是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能阻挡流感病毒通过飞沫等方式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正确。
故选C。
【变式1-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5岁以下儿童普遍易感,患者的症状主要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手足口病患者属于(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答案】B
【分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详解】由分析可知,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分析,手足口病患者属于传染源,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变式1-2】“药王”孙思邈在其医学著作中提出“常习不唾地”,意思是不能随地吐痰。现在看来,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杀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杀灭病原体通常涉及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直接杀死或消除导致传染病的微生物。在本题中,随地吐痰并不直接涉及杀灭病原体的行为,A错误。
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不随地吐痰与保护易感人群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
C.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所经过的途径。随地吐痰可能使痰中的病原体通过空气、接触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从而构成了一个潜在的传播途径。因此,不随地吐痰是一种切断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C正确。
D.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不随地吐痰与保护易感人群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C。
【变式1-3】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原体污染的物品也可以造成感染。新冠肺炎的病原体属于(  )
A.植物 B.动物 C.细菌 D.病毒
【答案】D
【分析】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详解】生物通常可分为: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这五类生物中,只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新冠肺炎是由一种特殊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高危性肺部感染,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易错训练2】免疫
【例2】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将大花病人的痘浆、痘痂等接种于健康人以预防天花的记载。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患天花后康复的人一般不会再患此病
B.皮肤和黏膜分别构成了阻挡天花病毒入侵的第一、二道防线
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
D.未接触过天花的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
(
常见错因: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区分不清:不能准确判断某一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分不清。
避错攻略:
通过绘制免疫过程图,清晰梳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及区别。在图中标注出各个环节涉及的细胞、物质及作用机制,这样在遇到相关题目时,能够根据具体描述准确判断免疫类型。
)
【答案】B
【分析】(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A.患过天花的人体内就有抵抗该病毒的抗体,对天花病毒有防御作用,所以一般不会再患此病。A正确。
B.皮肤和黏膜构成了阻挡天花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不是第二道防线,B错误。
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获得了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抗体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C正确。
D.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B。
【变式2-1】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大多数宫颈癌是由HPV病毒感染所致。注射HPV疫苗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可以遗传
B.注射HPV疫苗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
C.从免疫学角度看,HPV疫苗属于病原体
D.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D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详解】A.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不能遗传,A错误。
B.注射HPV疫苗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而不是抗原,B错误。
C.从免疫学角度看,HPV疫苗属于抗原,它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HPV疫苗不属于病原体,C错误。
D.注射HPV疫苗后,机体针对HPV病毒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变式2-2】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是人体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B.抗体能刺激人体产生抗原
C.抗原的清除与非特异性免疫无关
D.抗体是由神经细胞分泌
【答案】A
【分析】抗原是指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详解】A.抗体是由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属于蛋白质,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抗原,A正确。
B.抗体的作用是识别并结合抗原,而不是刺激人体产生抗原。抗原是外来物质(如病原体),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B错误。
C.抗原的清除既依赖于特异性免疫(如抗体和T细胞),也依赖于非特异性免疫(如巨噬细胞),C错误。
D.抗体是由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分泌的,而不是神经细胞,D错误。
故选A。
【变式2-3】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护卫队”,病菌、病毒、癌变细胞都被它视为“非己”。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分泌物具有杀菌的作用
B.皮肤有炎症时局部发热
C.患过水痘的人一般不再患水痘
D.胃液能杀死大部分病菌
【答案】C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分泌物(唾液、胃液) ,阻挡杀死病原体,清除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皮肤的分泌物具有杀菌作用,这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的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 故A不符合题意。
B.皮肤有炎症时局部发热,这是人体的一种免疫反应,但并非针对特定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不符合题意。
C.患过水痘的人一般不再患水痘,这是因为人体在患水痘后产生了针对水痘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只能针对水痘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这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的免疫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故C符合题意。
D.胃液能杀死部分病菌,这是胃液作为人体消化道内的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胃液中的胃酸和消化酶可以杀死或抑制部分病原体的生长,但这种作用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易错训练3】安全用药及急救
【例3】板蓝根是一种中药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板蓝根的药物有板蓝根颗粒,其是防治流感及感冒的常用药物。如图所示为板蓝根颗粒说明书的部分内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板蓝根颗粒说明书【成分】板蓝根。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10克,一日3~4次。 【贮藏】密封。 【失效期】2016年6月。
A.该药是非处方药
B.购买该药需要医生的处方
C.为提前康复可以增加用药量
D.该药现在仍然可以继续服用
(
常见错因:
1.用药知识欠缺:对药品的剂量、用法、适用范围、不良反应等掌握不准确。如不清楚
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体重计算,而盲目按成人剂量给药;或者不了解某些药物的禁忌人群,如孕妇
禁用某些抗生素。
2.急救操作不规范:对急救方法的操作细节不熟悉。例如,进行人工呼吸时,吹气的频率和力度掌
握不好,或者在包扎伤口时,包扎的松紧度不合适,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止血作用。
不能准确判断病情:在面对复杂的病症时,难以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不能选择正确的急
救措施和药物。比如,对于昏迷患者,没有先判断呼吸、心跳情况就盲目搬运,可能导致更严重的
后果。
避错攻略:
加强用药知识学习: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牢记药品的各项信息,包括成分、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同时,可以通过做笔记、总结归纳等方式加深记忆,遇到不确定的用药问题,及时查阅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
【答案】A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处方药标志位Rx,必须由医生的处方才能购买。
【详解】AB.板蓝根颗粒说明书上有OTC标志,说明其是非处方药,而购买非处方药时是无需医生处方的,A正确,B错误。
C.“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果应用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则有可能危害健康,故必须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C错误。
D.根据说明书,有效期至2016年6月,意为该药品可使用到2016年5月31日 ,现在已过有效期,不能服用,D 错误。
故选A。
【变式3-1】生活中人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危险或伤害,学会相应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急救措施中错误的是(  )
A.某人手臂伤口处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需用止血带在伤口远心端捆扎
B.当有人溺水呼吸停止时,应先清除其呼吸道异物后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C.将因煤气中毒而昏迷的人,先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后,再进行抢救
D.抢救病人时应该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说明地址及受伤情况
【答案】A
【分析】不同类型的血管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红色,从伤口渗出,一般能自行凝固止血或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静脉出血:血液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应在远心端处压迫止血;动脉出血: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应在近心端处压迫止血。
【详解】A.某人受伤后,出血成喷射状,血液量大,鲜红色,因此是动脉出血,应该压迫或止血带捆扎止血的部位是伤口的近心端,A符合题意。
B.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人工呼吸时要清除其呼吸道异物,保证呼吸道畅通,B不符合题意。
C.煤气中毒实际是指一氧化碳中毒。当人处在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地方就会发生中毒,一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同时通过肺的通气进入肺,再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氧和一氧化碳都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得多,就使更多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又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分离极慢,而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而不能被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细胞缺氧。因此发现煤气中毒病人后,应迅速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再进行抢救,C不符合题意。
D.当我们发现患者时,首先初步判断病情,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地址、病人性别和病情等告知;在急救车到达前,根据病情和伤情,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如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3-2】安全用药事关人体健康,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B.只要一感冒就马上服用抗生素
C.首次服用药物时需要加倍药量 D.过期药物可以服用,不能浪费
【答案】A
【分析】安全用药应通过正确选择、合理使用药物等,保障人体健康免受药物不当使用带来的损害。
【详解】A.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能确保安全用药,故A正确。
B.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感冒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疗感冒,还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及其他不良反应,故B错误。
C.药物的用量是经过科学研究确定的,随意加倍药量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故C错误。
D.过期药物的化学性质可能发生改变,药效降低,甚至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服用过期药物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故D错误。
故选A。
【变式3-3】日常生活中,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很有必要,如图是一些常用的医用急救方法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中拨打的电话号码是120
B.图②中进行抢救前应先清理病人的呼吸道,保持呼吸道畅通
C.图③中,按压的频率一般为每分钟60次,可以使心脏血液输出量正常
D.如果大动脉出血,应用止血带在图④中的a点进行止血
【答案】C
【分析】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跳、呼吸突然停止的患者,采取的一种让他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的一种紧急的医疗救治措施,一般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用于救助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停止呼吸的病人,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人工呼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吹气的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静脉出血应该在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详解】A.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A不符合题意。
B.图②为口对口人工呼吸,进行抢救前使被救者仰卧,清理病人的呼吸道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在人工呼吸时为避免交叉感染,可使用人工呼吸膜进行防护或对口鼻消毒,B不符合题意。
C.③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挽救呼吸、心跳停止患者的生命比较重要,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一般为100~120次/分,C符合题意。
D.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因此图④中应该在a点进行止血,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预防诸病……常习不唾地……”现在看来,这正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计划免疫
【答案】B
【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对生病的人进行治疗等,以防止病原体继续散播,A不符合题意。
B.常见的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包括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媒介昆虫(如蚊虫)、搞好个人卫生等。孙思邈提到的“常习不唾地”,即不随地吐痰,正是为了防止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等)通过痰液等分泌物污染环境,进而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因此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B符合题意。
C.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改善营养状况等,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C不符合题意。
D.“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主要是通过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人群,而不是直接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4·贵州贵阳·中考真题)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肝患者是该传染病的病原体
B.与乙肝患者一同就餐不会感染乙肝
C.注射乙肝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抗体
D.乙肝病毒能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病毒
【答案】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详解】A.乙肝患者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的人,他们携带并传播病毒,属于传染源。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等生物因子,在这里乙型肝炎病毒才是病原体,A错误。
B.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与乙肝患者一同就餐,只要没有血液接触或性接触,是不会感染乙肝的,B正确。
C.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它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注射乙肝疫苗后,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识别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在未来遇到乙型肝炎病毒时能够迅速进行防御,C正确。
D.乙肝病毒是一种寄生生物,它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繁殖。在寄生过程中,乙肝病毒会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来制造新的病毒颗粒,D正确。
故选A。
3.(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自主研发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含有毒性减弱的甲型肝炎病毒),免疫效果好,接种方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肝炎病毒无细胞结构
B.甲肝减毒活疫苗相当于抗体
C.甲肝减毒活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D.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A正确。
B.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甲肝减毒活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所以甲肝减毒活疫苗相当于抗原,B错误。
C.甲肝减毒活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种免疫方式是特异性免疫,C正确。
D.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会使人体产生抗体,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
故选B。
4.(2024·山东济宁·中考真题)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常见的病毒性肺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具有传播范围广、感染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患者有发烧、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从传染病和免疫的角度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分别属于( )
A.病原体、抗体 B.病原体、抗原
C.抗原、抗体 D.病毒、抗原
【答案】B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详解】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故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病原体。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抵抗该病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抗体;故从免疫角度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抗原。由此可见,B正确,ABC错误。
故选B。
5.(2024·海南·中考真题)正确用药能够治疗疾病,解除病痛。下列关于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强壮的人不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只需要关注用法与用量
C.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
D.用药期间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
【答案】D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A.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人体的免疫力对外来的药物的一种排斥,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不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身体弱的人也不一定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A错误。
B.服用药前需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按要求服用,以确保用药安全,故B错误。
C.用药要针对不同的病情,对症下药,适当选用,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过量服用,会危害人体健康,故C错误。
D.用药期间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就医,这是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之一,故D正确。
故选D。
6.(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2024年4月25日是第38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共同行动,接种疫苗,为全生命周期护航”。人类通过预防接种,已抵御和消灭了很多烈性传染病。
(1)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2)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人体后,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刺激 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从免疫的获得途径分析,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根据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图一),婴儿出生时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乙肝病毒和结核杆菌属于 ,两者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 。
(4)目前我国接种的乙肝疫苗,多数是通过含乙肝病毒蛋白基因的酵母菌生产的,科研人员培育这种酵母菌主要用到了 技术。
(5)百白破(联合)疫苗可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请结合图二解释其中的原因: 。
【答案】
(1) 保护易感人群
(2) 淋巴细胞 特异性
(3) 病原体 乙肝病毒无细胞结构,结核杆菌有细胞结构
(4) 转基因
(5) 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可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病原体的抗体,从而获得对这三种疾病的免疫力
【分析】(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抗原能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
(3)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细菌有细胞结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只有 DNA 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可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详解】(1)预防接种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2)抗原能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只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所以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3)乙肝病毒和结核杆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属于病原体。乙肝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结核杆菌属于细菌,有细胞结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目前我国接种的乙肝疫苗,多数是通过含乙肝病毒蛋白基因的酵母菌生产的,科研人员培育这种酵母菌主要用到了转基因技术。
(5)百白破(联合)疫苗可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是因为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可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病原体的抗体,从而获得对这三种疾病的免疫力。
7.(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增进健康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利用学到的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解决与健康有关的现实问题。
(1)当因感冒而嗓子疼痛时,据图一判断,购买双黄连颗粒需要医生的处方吗? ,理由是 。如果你服用该药,一次应服用 袋。
(2)当遇到有人突然晕倒或因外伤大量出血时,应争分夺秒进行救治。图二示心肺复苏操作,甲、乙两人开始施救的先后顺序应是 ;图三示血液缓慢而连续不断从伤口流出,此时可按压 (A或B)端止血。
(3)当亲朋好友中有人嗜好吸烟时,如果要通过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进行劝解,可进行的实验是 (写出实验名称)。
【答案】
(1) 不需要 药盒上有OTC标志,是非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 2/两
(2) 先乙后甲 A
(3) 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
【分析】(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2)动脉出血应该在近心端进行压迫止血,静脉出血应该在远心端进行压迫止血。
【详解】(1)非处方药的标志是OTC,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后,不需要医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一般公众凭自我判断,按照药品标签及使用说明就可自行使用。购买双黄连颗粒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因为药盒上有OTC标志,是非处方药,可以自行购买。根据用法用量和规格,如果你服用该药,一次应服10克,即2袋。
(2)病人在生命垂危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心跳的现象,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人工呼吸的次数应为每分钟15-20次。常用方法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图二所示的甲、乙两人施救的先后顺序应是先乙后甲,按压和吹气次数的比例是30:2。静脉出血的特点是静脉血色暗红,血流较缓,因此,图三所示为静脉出血,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因此血液流动的方向是:静脉→心脏,因此,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在A远心端压迫止血。
(3)吸烟有害健康,烟草浸出液中含有有害物质,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因此,当亲朋好友中有人嗜好吸烟时,如果要通过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进行劝解,可进行的实验是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