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2 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题型特点、 1、题型特点 自拟论题类历史小论文题是中考历史命题最常见题型,且较为稳定。它形式新颖、答案灵活、区分度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史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科学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综合运用知识、文字表达和组织等多方面能力,同时有助于塑造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品质。这类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和学习潜力。 2、解题步骤 (1)拟定论题 ①扩词造句法:仔细阅读设问和材料,首先找到核心词或论证主题,然后以核心词或主题词造句,将核心词或主题词置于句子前端或句子中,直接表达出你对核心词或主题的认识、见解、看法或感悟等。论题一般是是陈述句,基本要求是必须有主语和谓语。 ②格式构建法 先找准材料主题,然后采用“原因 + 主题”或“主题 + 影响”等格式来拟定题目。例如,若材料主题是“对外开放”,可以拟定为“国家政策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原因 + 主题);也可以是“对外开放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主题 + 影响)。论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且观点明确,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近代化”等词组只能算是主题,不能直接作为小论文的论题。 具体操作步骤 归纳材料主旨:尽量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的核心意思。 提炼核心词:从材料主旨中提炼一个核心词,如在关于葡萄酒历史的材料中,核心词可以是“葡萄酒的传播”。 挖掘深度:历史知识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背景、条件、原因、基础、推动因素、目的类;含义、内容、措施、标志、经过、形式、表现、地位、实质、特点类;结果、意义、作用、影响、评价、启示认识类。要避免论文流于表面,需从第一板块挖掘原因、条件等,或在第二板块挖掘实质、特点,或在第三板块挖掘作用、影响、启示等,并使用一个关键词进行归纳。例如在葡萄酒传播的材料中,从原因类别挖掘深度可得出“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人类交往扩大”等原因。 ③针对评论对象与内容的论题 若试题直接给出评论对象(如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和评论内容(如原因、性质、地位、影响、作用等),可从中提炼出明确的论题。例如,若题目要求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就可直接将“秦始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初步论题,后续再根据具体史实进行丰富和完善。 ④针对材料进行命题论析的论题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关键事件或重要人物。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具有概括性的语句作为论题。如材料围绕工业革命的影响展开,提到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等内容,就可以拟定“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的论题。 ⑤分析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内容 结合材料中多次出现的关键字确定考察的内容,从而拟定论题。常见观点类型有: a.改革创新类 如果材料中多次提及大化改新、罗斯福新政等改革事件,可根据改革创新类的模板,拟定如“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样的论题。 b.政治制度类 当材料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封君封臣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等政治制度变革时,可拟定“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的论题。 c.民主与法制类 若材料中出现雅典的民主政治、《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等内容,可依据模板拟定“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法治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等论题。 d.人物类 当材料围绕汉谟拉比、伯利克里、亚历山大等杰出人物展开时,可拟定“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论题。 e.文明、文化类 若材料涉及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人传播东西方文化等内容,可拟定“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多彩而互鉴、文明因互鉴而发展”等论题。 f.法律文献类 当材料提及《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等法律文献时,可拟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论题。 (2)进行论证 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证据要准确求真。 论证:论证是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①多角度分析史实 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等角度,或外因与内因、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等方面分析史实。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理出思路再写答案,不能想到一句写一句。比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可从政治上的制度变革、经济上的生产发展、文化上的思想传播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②运用合适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层递论证、因果论证等,可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几种。例如在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时,就可运用对比论证,突出差异和特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时,则可采用因果论证。 ③注意逻辑严谨 开放式小论文的逻辑性非常重要,论证中应围绕主题(或论题)展开论述,防止跑题、偏题,注意逻辑的严密性。 a.史论结合 避免单纯罗列史实或空发议论。例如,论证“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时,需结合“公民大会仅限男性公民参与”的史实,再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背景。 b.多维度分析 需从背景、内容、影响等层面展开。例如评价“西方殖民扩张”,需涉及经济动机(如资本原始积累)、技术条件(如航海技术)、历史后果(如文明冲突与融合)。 c.因果链清晰 强调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文艺复兴→思想解放→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递进关系需逻辑连贯。 (3)总结提升 总结部分要对前文的论述进行简要概括,再次强调观点,使文章结构完整;还可从深层进一步阐释(提升)。如在论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后总结:“总之,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经艰辛,各阶层的努力虽有挫折,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常见设问/关键词 常见设问形式 :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围绕……自拟论题”展开论述真题示例 (2024·重庆中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论述 (2024·河南中考)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桥梁 (2024 云南中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论述 (2024·山东临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23·河南)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保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命题预测 1、聚焦核心素养与品质塑造 命题聚焦学生基于史料的分析甄别、归类、阐释基础上的主题提炼、观点把握与论证,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具体涉及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分析问题,如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史料实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辨析史料价值)、历史解释(对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阐释,注重因果关联与辩证评价)等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塑造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品质,通过历史情境传递核心价值观,如民族复兴、制度自信等,引导考生树立家国情怀。 2、强调开放性与创新性 (1)材料形式多样 命题以开放性材料为载体,材料可能采用文字、图表、地图、目录等形式,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角度2。 (2)答案的开放性 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强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允许考生从多角度切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传统观点提出批判性思考,体现创新思维,如重新解读近代欧洲崛起的原因。 (3)注重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 命题导向素质教育,摒弃死记硬背,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例如,可能会要求学生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分考生思维深度与广度 作为区分考生能力的关键题型,通过小论文的结构完整性、史论结合水平、观点的创新性等方面评判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选拔综合人才。审|题|技|巧审题四步法:主题明确——拟定论题——合理论证——总结提升第一步:明确主题 根据设问明确论证围绕的主题或核心词第二步:确定论题 根据要求提炼论题,注意试题限定词第三步:合理论证 组织论据,符合要求,合乎逻辑第四步:总结提升 最后勿忘总结提升,至少重复强调一下你的论题(或论点)模板01 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题型概述】开放式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不同的设问类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评价是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是把评价建立在史实基础上,边叙述边评价或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解题方法】 1、拟定论题细读材料提炼拟定论题 在提炼论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一般为陈述句,主语谓语齐全;切口要小,方便阐述内容,便于深入论述;挖掘深度:要避免论文就材料谈材料流于表面,需从相应板块中挖掘深度知识,并用一个关键词归纳。(具体方法参照上面表格“题型解法”所述)2、论证方法(1)开篇点题:亮出完整观点,将论题拓展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观点。例如选用“葡萄酒的传播体现人类交往扩大”论题,观点可拓展为“葡萄酒从区域传播扩展到全球传播,体现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人类交往日益扩大”。(2)孤证不立:至少用两个论据论证观点。(中考一般至少两个论据)(3)格式要求:采用段落格式,至少分三段(以总分12分为例)第一部分,论题(论点)---2分第二部分,论证——6-8分第三部分,总结提升----1-2分(4)其他注意事项①不能抄袭主题:问题中要求围绕的主题一般不能成为论题,除非题目有固定要求(例如:以***为题目)。②无需分点作答:既然小论文是一篇文章,是学术规范,就不要分点作答。③材料深度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立场④避免逻辑漏洞:观点与论据需严格对应⑤语言规范与学术化:避免口语化表达(如将“打仗”改为“军事冲突”)。3、总结提升开放式历史小论文题的总结提升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它能够体现考生的历史思维深度和学科素养。以下是从不同角度为你提供的总结提升方法:运用唯物史观原理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例如,在论述不同时期《汤姆叔叔小屋》翻译改动情况时,可以总结“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期《汤姆叔叔小屋》翻译改动情况深受当时时代特征影响”。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探讨生产力的发展如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比如,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可以总结“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说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例,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基础决定了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而这种上层建筑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d.进行历史发展线索梳理纵向梳理:将所论述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析其前后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例如,在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时,可以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经历了从先秦的奠基、秦汉的发展、唐宋的辉煌到明清的逐渐衰落的过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横向对比: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和相互影响。比如,在比较同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时,可以总结“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则逐渐发展出民主政治制度,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路径”。e.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在总结中明确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强调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论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可以总结“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这一事件在15 - 16世纪的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史料实证:回顾论文中所引用的史料,强调其对论点的支撑作用,以及通过史料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比如,在论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可以总结“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认识历史”。历史解释:对论文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再次解释和说明,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例如,在论述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时,可以总结“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其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最终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这是我们对洋务运动的一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强调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从中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在论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可以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抗争精神,我们应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升华主题意义联系现实: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例如,在论述古代环境保护思想时,可以总结“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为我们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应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推动可持续发展”。【题型示例】(2024·河南·中考真题)(6分)请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中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20世纪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曾警告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答案】观点: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桥梁。论述:文明交流是和平共处的前提。历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从中国的丝绸、瓷器到西方的宝石、香料,从佛教到儒家思想,各种文化和信仰在这条道路上交融,丰富了彼此的生活,也促进了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史证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共同构建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模板01 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2024重庆中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阅读某老师制作的学习资料卡片,完成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义(部分) 天下为公:强调人人为公的公共意识与公共道德。家国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兴亡有责,承担社会责任等。 民为邦本:以民为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得民心得天下,强调民心是政治的根基,是国家的命脉,与民同忧乐,重视民生等。 协和万邦:强调族群、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倡导包容尊重,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等。请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选择卡片中的一个方面,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运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两个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思路详解规范答题【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论述:面对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局面,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充分展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结论:由此可见,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示例二】观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理念。论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这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的愿望。1978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行,这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革命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示例三】观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理念。论述: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论: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4.(2024 云南中考 26)(10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中华文明重要成就一览表(部分)时期 重要成就夏商周 甲骨文 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孔子:“仁”“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以德治国秦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三国两晋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王羲之:《兰亭集序》隋唐 唐诗辽宋夏金元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宋词 元曲明清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曹雪芹:《红楼梦》 京剧形成——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4项成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答案】观点:中国的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元时期,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沿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和欧洲,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期发明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期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阿拉伯人又将指南针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国的科技发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古代中华文明重要成就一览表(部分)”可知,题干反映了古代中华文明中的部分重要成就,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的文明成果,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题干表格中的2-4项成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如选择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可以拟定题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运用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等有关知识论证,做到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即可。2.(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 28)-(节选)材料一 人类已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这三轮科技革命的浪潮,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四轮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时代。——中国政府网,2018年12月8日材料二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越发深入影响人类命运。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可能是造福人类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凶器”。——光明网,2023年9月13日(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9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2)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述: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科技发明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计算机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四轮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时代。【解析】(2)根据材料二“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越发深入影响人类命运”可提炼出观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后围绕观点,结合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的时代展开解读,最后进行总结。论述: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科技发明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计算机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四轮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时代。3.(2023·河南·中考真题19)(6分)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材料>19世纪,人类开始人工合成对自色有用的化学产品;>20世纪,合成的化学制品如杀虫剂肥料、人工橡胶和合成纺织品等被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人类认识到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的氯氟烃(CFCs)正在散发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1987年,联合国支特的一项协定敦促全球逐渐停止使用 CFCs,之后,人类找到了它们的替代物,全球 CFCs 的生产几乎下降到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首脑会议,发表了代表人类共识的世界宣言。---摘编自大卫 ·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答案】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保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工业革命期间随着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煤炭成为主要的能源被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工业的产生。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臭氧层遭到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产。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也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解析】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合成的化学制品如杀虫剂、肥料、人工橡胶和合成纺织品等被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人类认识到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的氯氟烃(CFCs)正在散发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1987年,联合国支持的一项协定敦促全球逐渐停止使用CFCs,之后,人类找到了它们的替代物,全球CFCs的生产几乎下降到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首脑会议,发表了代表人类共识的世界宣言。”可以提炼观点: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保。1.(2025届云南腾冲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1949年 开国大典——摘自《图说清朝三百年》《图说百年中国(1911-2012年)》(1)根据材料,简述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名称。(2)阅读以上材料,根据任选两幅图所反映的主题,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所选两幅图反映的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江南机器制造总局。(2)【示例—】观点:近代中国人民在不断追寻救国救民的探索道路。(图4、图5)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人觉醒,由此兴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终结了帝制,创建了民主共和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的失败让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的思想,由此撤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内忧外患,一大批有志之士为实现民族的富强独立而探索着救国救民道路。【示例二】观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曲折。(图4、图6)阐述略。【示例三】观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图4,图7或图5、图7)阐述略。【解析】(1)根据材料“机器制造局”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2)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分别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张謇的大生纱厂、新中国的成立,选取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可知都是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可以确定观点,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之路;选取洋务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或者辛亥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可知,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救不了中国,观点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选取洋务运动和张謇的大生纱厂可以概括,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根据观点,运用这两个历史事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可从事件内容、影响方面分析作答,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观点加以总结即可。2.(2025届青海一模18)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位历史人物,以他的切身实践为题材,撰写践行时代精神的一篇小短文。(要求:提炼主题,围绕主题撰写;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文字表达流畅,字数150字左右)【答案】示例1: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体现出鞠躬尽瘁担当时代精神的英雄模范——焦裕禄。焦裕禄从1962年任兰考县委书记后,就决心为改变兰考县的面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当时的兰考县遭受自然灾害严重,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他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焦裕禄身先士卒、不辞辛劳,忘我奉献的精神,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示例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体现出忘我奉献担当时代精神的耕耘者一—袁隆平。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荣获多项中国和国际大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淡薄名利,忘我奉献的时代精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解析】本题属于论述题,要从人物的贡献和精神角度精选分析,结合和所学知识,焦裕禄治理兰考是人民的好干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解决粮食问题,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因此可以从他们的贡献和身上体现的精神角度进行阐述。3.(2025届重庆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任务。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请从材料中任选两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用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示例】观点: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优秀政治经验。阐述: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以德治国,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减省刑罚,轻徭薄赋,使唐朝出现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其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从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开始,历经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最终以解放战争的胜利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综上所述,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优秀政治经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当代中国进行国家治理的宝贵思想资源。【解析】首先,拟定观点,据材料“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并结合所学民本思想的知识得出观点: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优秀政治经验。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贞观之治的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以德治国,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减省刑罚,轻徭薄赋,使唐朝出现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可知,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其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结合所学国民革命的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从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开始,历经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最终以解放战争的胜利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最后总结,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治国理政的优秀政治经验,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当代中国进行国家治理的宝贵思想资源。4.(2025届长沙一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演绎过一幕幕“解放”的宏大场景,如“生产解放”、“思想解放”、“制度解放”、“民族解放”,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阅读表格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类别 解释 共同作用生产解放 是指排除、克服、革掉生产力得以发展的阻力、束缚、桎梏。为生产力的发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思想解放 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桎梏,以新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制度解放 是指对现行制度的重大修改和根本变革,或者对现行制度的废除和新制度的建立。民族解放 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自由的斗争。【答案】【示例1】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论述:14世纪中叶开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莫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结论:综上所述,思想解放推动着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示例2】观点:制度解放推动社会进步。论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通过《权利法案》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结论:总之,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它促进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我们应该坚持制度创新,不断优化制度体系。【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生产解放’、’思想解放’、‘制度解放’、’民族解放’,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材料强调”解放”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学生可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个,提取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述。5.(2025届江西宜春九年级阶段炼)论述题在近代中国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中,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以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0字以内)【答案】论题:土地政策变革推动农村发展论述:近代以来,土地政策不断革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农民得地,踊跃参军,助力革命推进。建国初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农民成土地主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打破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可见,土地政策的合理调整,顺应时代发展,有力推动农村进步,深刻影响国家发展进程。【解析】论题及论述: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推动了当时农村农业的发展,即可提炼论题为:土地政策变革推动农村发展论述。然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建国初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如:近代以来,土地政策不断革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农民得地,踊跃参军,助力革命推进。建国初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农民成土地主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打破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可见,土地政策的合理调整,顺应时代发展,有力推动农村进步,深刻影响国家发展进程。6.(2025届安徽模考)阅读材料,完成探究活动。(节选)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比其他同时代的革命重大得多,而且它所产生的后果也要深远得多……在它先后发生的所有革命中,唯有它是真正的群众性社会革命,并且比任何一次类似的大剧变都要激进得多。——摘自唐晋主编《大国崛起》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摘编自毛泽东《论诗久战》(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答案】(2)示例:论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论述: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抗日战争,两者胜利的根本性因素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国大革命中,巴黎民众奋起反抗攻占巴士底狱,在欧洲其他国家干涉法国大革命时,法国各地人民拿起武器击退侵略者,守护大革命成果。随后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体。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不计前嫌,一致对外,全体中国人民参与到抗日救亡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华民族赢得了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析】(2)论点:根据材料二“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可知,抗日战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7.(2025届广东从化二模2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Ⅰ.举措 主要作者 Ⅱ.相关历史事件A.《论人民民主专政》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论持久战》 D.《井冈山的斗争》 E.《吾人之最后觉悟》 F.《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G.《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H.《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毛泽东李大钊 毛泽东 毛泽东 陈独秀 《光明日报》评论员 陈独秀等 邓小平 ①新文化运动②中共二大 ③新中国成立 ④抗日战争 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⑥改革开放 ⑦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⑧五四运动(2)从上题已配对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答案】主题: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发表《吾人之最后觉悟》,指出要巩固民主共和,必须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实行思想启蒙,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文革”结束后,针对“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为标志,全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总之,思想解放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现代中国的富强紧密相关。【解析】示例选择历史信息E-①;F-②:H-⑥,提炼主题: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如: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发表《吾人之最后觉悟》,指出要巩固民主共和,必须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实行思想启蒙,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文革”结束后,针对”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为标志,全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总之,思想解放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现代中国的富强紧密相关。8.(2025届四川绵阳模考18)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能促进社会进步,先进思想会推动社会一往无前的发展。思想运动 时间 内容文艺复兴 14- -17世纪 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 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 主义社会所取代,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 1915年起 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人类进步”的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正确,至少有2个史实证明观点,条理清晰,260字左右。)【答案】【示例】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纵观人类几干年的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先进思想会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1915年,中国掀起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地位,为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莫定思想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事实证明,虚心学习,积极汲取进步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围绕“思想解放与人类进步”的主题,材料中呈现了文艺复兴、马克思主义诞生、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运动,这些思想运动各自有着独特的思想主张,且都在相应时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存在密联系,从而得出“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这一观点。然后从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内容以及影响等角度围绕观点进行展开来论述,最后下结论即可。9.(2025届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奋斗”开始于图中处,完成于处;中国工农红军“屈指行程二万”的长征开始于图中 处,并于 处完成会师。(请填写序号)(2)从图中已表明的地点中任选两个,围绕“成功经验”,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共产党在这两地的革命斗争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1)②、@:④、③(2)示例:地点:井冈山、遵义论题: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宝贵经验。论述: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结合国情,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路线,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指引革命走向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综上所述,在历史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调整政策,保障革命取得胜利。【解析】(1)选择填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遂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以游客泛舟为掩护,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可知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奋斗”开始于图中②处,完成于①处。选择填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突围西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因此中国工农红军“屈指行程二万”的长征开始于图中④处,并于③处完成会师。(2)论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选择井冈山、遵义,围绕“成功经验”,拟定一个观点: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宝贵经验。结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的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即可。如论述: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结合国情,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路线,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指引革命走向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综上所述,在历史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调整政策,保障革命取得胜利。10.(2025届湖北模考)【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日渐开放思想的发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题格式:第一步阐明观点;第二步运用相关史实至少两例来论证观点;第三步结语即对观点进行适当拓展。)【答案】答案示例:论题: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思想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阐述: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初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人士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主要引进和学习西方的机器生产,掀起了洋务运动。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人士努力寻求挽救民族危亡的路径,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认识到唯有大力推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力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由此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综上所述,晚清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历程,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层一制度层一思想层”三个阶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以论题可围绕着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或者影响来拟定,如拟定论题为“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思想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然后进行论述,题目要求至少运用两例史实来论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注意史实准确,条理清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12 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题型特点、 1、题型特点 自拟论题类历史小论文题是中考历史命题最常见题型,且较为稳定。它形式新颖、答案灵活、区分度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史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科学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综合运用知识、文字表达和组织等多方面能力,同时有助于塑造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品质。这类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和学习潜力。 2、解题步骤 (1)拟定论题 ①扩词造句法:仔细阅读设问和材料,首先找到核心词或论证主题,然后以核心词或主题词造句,将核心词或主题词置于句子前端或句子中,直接表达出你对核心词或主题的认识、见解、看法或感悟等。论题一般是是陈述句,基本要求是必须有主语和谓语。 ②格式构建法 先找准材料主题,然后采用“原因 + 主题”或“主题 + 影响”等格式来拟定题目。例如,若材料主题是“对外开放”,可以拟定为“国家政策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原因 + 主题);也可以是“对外开放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主题 + 影响)。论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且观点明确,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近代化”等词组只能算是主题,不能直接作为小论文的论题。 具体操作步骤 归纳材料主旨:尽量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的核心意思。 提炼核心词:从材料主旨中提炼一个核心词,如在关于葡萄酒历史的材料中,核心词可以是“葡萄酒的传播”。 挖掘深度:历史知识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背景、条件、原因、基础、推动因素、目的类;含义、内容、措施、标志、经过、形式、表现、地位、实质、特点类;结果、意义、作用、影响、评价、启示认识类。要避免论文流于表面,需从第一板块挖掘原因、条件等,或在第二板块挖掘实质、特点,或在第三板块挖掘作用、影响、启示等,并使用一个关键词进行归纳。例如在葡萄酒传播的材料中,从原因类别挖掘深度可得出“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人类交往扩大”等原因。 ③针对评论对象与内容的论题 若试题直接给出评论对象(如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和评论内容(如原因、性质、地位、影响、作用等),可从中提炼出明确的论题。例如,若题目要求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就可直接将“秦始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初步论题,后续再根据具体史实进行丰富和完善。 ④针对材料进行命题论析的论题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关键事件或重要人物。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具有概括性的语句作为论题。如材料围绕工业革命的影响展开,提到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等内容,就可以拟定“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的论题。 ⑤分析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内容 结合材料中多次出现的关键字确定考察的内容,从而拟定论题。常见观点类型有: a.改革创新类 如果材料中多次提及大化改新、罗斯福新政等改革事件,可根据改革创新类的模板,拟定如“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样的论题。 b.政治制度类 当材料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封君封臣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等政治制度变革时,可拟定“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的论题。 c.民主与法制类 若材料中出现雅典的民主政治、《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等内容,可依据模板拟定“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法治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等论题。 d.人物类 当材料围绕汉谟拉比、伯利克里、亚历山大等杰出人物展开时,可拟定“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论题。 e.文明、文化类 若材料涉及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人传播东西方文化等内容,可拟定“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多彩而互鉴、文明因互鉴而发展”等论题。 f.法律文献类 当材料提及《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等法律文献时,可拟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论题。 (2)进行论证 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证据要准确求真。 论证:论证是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①多角度分析史实 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等角度,或外因与内因、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等方面分析史实。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理出思路再写答案,不能想到一句写一句。比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可从政治上的制度变革、经济上的生产发展、文化上的思想传播等多方面进行阐述。 ②运用合适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层递论证、因果论证等,可根据需要采用一种或几种。例如在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时,就可运用对比论证,突出差异和特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时,则可采用因果论证。 ③注意逻辑严谨 开放式小论文的逻辑性非常重要,论证中应围绕主题(或论题)展开论述,防止跑题、偏题,注意逻辑的严密性。 a.史论结合 避免单纯罗列史实或空发议论。例如,论证“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时,需结合“公民大会仅限男性公民参与”的史实,再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背景。 b.多维度分析 需从背景、内容、影响等层面展开。例如评价“西方殖民扩张”,需涉及经济动机(如资本原始积累)、技术条件(如航海技术)、历史后果(如文明冲突与融合)。 c.因果链清晰 强调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文艺复兴→思想解放→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的递进关系需逻辑连贯。 (3)总结提升 总结部分要对前文的论述进行简要概括,再次强调观点,使文章结构完整;还可从深层进一步阐释(提升)。如在论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后总结:“总之,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经艰辛,各阶层的努力虽有挫折,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常见设问/关键词 常见设问形式 :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含有以下引导词语:“围绕……自拟论题”展开论述真题示例 (2024·重庆中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论述 (2024·河南中考)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桥梁 (2024 云南中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论述 (2024·山东临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23·河南)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保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命题预测 1、聚焦核心素养与品质塑造 命题聚焦学生基于史料的分析甄别、归类、阐释基础上的主题提炼、观点把握与论证,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落脚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具体涉及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分析问题,如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史料实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辨析史料价值)、历史解释(对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的阐释,注重因果关联与辩证评价)等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塑造学生尊重历史、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品质,通过历史情境传递核心价值观,如民族复兴、制度自信等,引导考生树立家国情怀。 2、强调开放性与创新性 (1)材料形式多样 命题以开放性材料为载体,材料可能采用文字、图表、地图、目录等形式,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角度2。 (2)答案的开放性 这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强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允许考生从多角度切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传统观点提出批判性思考,体现创新思维,如重新解读近代欧洲崛起的原因。 (3)注重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 命题导向素质教育,摒弃死记硬背,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例如,可能会要求学生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分考生思维深度与广度 作为区分考生能力的关键题型,通过小论文的结构完整性、史论结合水平、观点的创新性等方面评判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选拔综合人才。审|题|技|巧审题四步法:主题明确——拟定论题——合理论证——总结提升第一步:明确主题 根据设问明确论证围绕的主题或核心词第二步:确定论题 根据要求提炼论题,注意试题限定词第三步:合理论证 组织论据,符合要求,合乎逻辑第四步:总结提升 最后勿忘总结提升,至少重复强调一下你的论题(或论点)模板01 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题型概述】开放式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不同的设问类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评价是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是把评价建立在史实基础上,边叙述边评价或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解题方法】 1、拟定论题细读材料提炼拟定论题 在提炼论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一般为陈述句,主语谓语齐全;切口要小,方便阐述内容,便于深入论述;挖掘深度:要避免论文就材料谈材料流于表面,需从相应板块中挖掘深度知识,并用一个关键词归纳。(具体方法参照上面表格“题型解法”所述)2、论证方法(1)开篇点题:亮出完整观点,将论题拓展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观点。例如选用“葡萄酒的传播体现人类交往扩大”论题,观点可拓展为“葡萄酒从区域传播扩展到全球传播,体现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人类交往日益扩大”。(2)孤证不立:至少用两个论据论证观点。(中考一般至少两个论据)(3)格式要求:采用段落格式,至少分三段(以总分12分为例)第一部分,论题(论点)---2分第二部分,论证——6-8分第三部分,总结提升----1-2分(4)其他注意事项①不能抄袭主题:问题中要求围绕的主题一般不能成为论题,除非题目有固定要求(例如:以***为题目)。②无需分点作答:既然小论文是一篇文章,是学术规范,就不要分点作答。③材料深度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立场④避免逻辑漏洞:观点与论据需严格对应⑤语言规范与学术化:避免口语化表达(如将“打仗”改为“军事冲突”)。3、总结提升开放式历史小论文题的总结提升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它能够体现考生的历史思维深度和学科素养。以下是从不同角度为你提供的总结提升方法:运用唯物史观原理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例如,在论述不同时期《汤姆叔叔小屋》翻译改动情况时,可以总结“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期《汤姆叔叔小屋》翻译改动情况深受当时时代特征影响”。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探讨生产力的发展如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比如,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可以总结“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说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例,可以总结“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基础决定了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而这种上层建筑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d.进行历史发展线索梳理纵向梳理:将所论述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析其前后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例如,在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时,可以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经历了从先秦的奠基、秦汉的发展、唐宋的辉煌到明清的逐渐衰落的过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横向对比: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和相互影响。比如,在比较同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时,可以总结“在同一历史时期,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则逐渐发展出民主政治制度,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路径”。e.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在总结中明确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强调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论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可以总结“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这一事件在15 - 16世纪的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史料实证:回顾论文中所引用的史料,强调其对论点的支撑作用,以及通过史料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比如,在论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可以总结“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认识历史”。历史解释:对论文中所阐述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再次解释和说明,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例如,在论述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时,可以总结“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其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最终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这是我们对洋务运动的一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强调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从中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在论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可以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抗争精神,我们应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升华主题意义联系现实: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例如,在论述古代环境保护思想时,可以总结“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为我们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应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推动可持续发展”。【题型示例】(2024·河南·中考真题)(6分)请阅读下面材料,围绕其中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20世纪50年代,莱斯特·皮尔逊曾警告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答案】观点:文明交流:共筑和平桥梁。论述:文明交流是和平共处的前提。历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从中国的丝绸、瓷器到西方的宝石、香料,从佛教到儒家思想,各种文化和信仰在这条道路上交融,丰富了彼此的生活,也促进了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史证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信任,共同构建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模板01 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2024重庆中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阅读某老师制作的学习资料卡片,完成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义(部分) 天下为公:强调人人为公的公共意识与公共道德。家国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兴亡有责,承担社会责任等。 民为邦本:以民为本,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得民心得天下,强调民心是政治的根基,是国家的命脉,与民同忧乐,重视民生等。 协和万邦:强调族群、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倡导包容尊重,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等。请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选择卡片中的一个方面,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运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两个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思路详解规范答题【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论述:面对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局面,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充分展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结论:由此可见,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推动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示例二】观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理念。论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这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满足了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土地的愿望。1978年,安徽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行,这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革命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示例三】观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理念。论述: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论: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4.(2024 云南中考 26)(10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中华文明重要成就一览表(部分)时期 重要成就夏商周 甲骨文 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孔子:“仁”“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以德治国秦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三国两晋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王羲之:《兰亭集序》隋唐 唐诗辽宋夏金元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宋词 元曲明清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曹雪芹:《红楼梦》 京剧形成——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4项成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2.(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 28)-(节选)材料一 人类已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这三轮科技革命的浪潮,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四轮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时代。——中国政府网,2018年12月8日材料二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越发深入影响人类命运。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可能是造福人类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凶器”。——光明网,2023年9月13日(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9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3.(2023·河南·中考真题19)(6分)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写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材料>19世纪,人类开始人工合成对自色有用的化学产品;>20世纪,合成的化学制品如杀虫剂肥料、人工橡胶和合成纺织品等被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人类认识到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的氯氟烃(CFCs)正在散发到大气中,破坏着臭氧层;>1987年,联合国支特的一项协定敦促全球逐渐停止使用 CFCs,之后,人类找到了它们的替代物,全球 CFCs 的生产几乎下降到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首脑会议,发表了代表人类共识的世界宣言。---摘编自大卫 ·克里斯蒂安等《大历史》1.(2025届云南腾冲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李鸿章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 1949年 开国大典——摘自《图说清朝三百年》《图说百年中国(1911-2012年)》(1)根据材料,简述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名称。(2)阅读以上材料,根据任选两幅图所反映的主题,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所选两幅图反映的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2025届青海一模18)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位历史人物,以他的切身实践为题材,撰写践行时代精神的一篇小短文。(要求:提炼主题,围绕主题撰写;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文字表达流畅,字数150字左右)3.(2025届重庆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任务。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请从材料中任选两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用两个及以上的论据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4.(2025届长沙一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演绎过一幕幕“解放”的宏大场景,如“生产解放”、“思想解放”、“制度解放”、“民族解放”,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阅读表格材料,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类别 解释 共同作用生产解放 是指排除、克服、革掉生产力得以发展的阻力、束缚、桎梏。为生产力的发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思想解放 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桎梏,以新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制度解放 是指对现行制度的重大修改和根本变革,或者对现行制度的废除和新制度的建立。民族解放 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自由的斗争。5.(2025届江西宜春九年级阶段炼)论述题在近代中国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中,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以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0字以内)6.(2025届安徽模考)阅读材料,完成探究活动。(节选)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比其他同时代的革命重大得多,而且它所产生的后果也要深远得多……在它先后发生的所有革命中,唯有它是真正的群众性社会革命,并且比任何一次类似的大剧变都要激进得多。——摘自唐晋主编《大国崛起》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摘编自毛泽东《论诗久战》(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7.(2025届广东从化二模27)(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Ⅰ.举措 主要作者 Ⅱ.相关历史事件A.《论人民民主专政》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论持久战》 D.《井冈山的斗争》 E.《吾人之最后觉悟》 F.《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G.《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H.《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毛泽东李大钊 毛泽东 毛泽东 陈独秀 《光明日报》评论员 陈独秀等 邓小平 ①新文化运动②中共二大 ③新中国成立 ④抗日战争 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⑥改革开放 ⑦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⑧五四运动(2)从上题已配对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8.(2025届四川绵阳模考18)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能促进社会进步,先进思想会推动社会一往无前的发展。思想运动 时间 内容文艺复兴 14- -17世纪 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 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 主义社会所取代,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 1915年起 提倡“民主”与“科学”,后期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人类进步”的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正确,至少有2个史实证明观点,条理清晰,260字左右。)9.(2025届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奋斗”开始于图中处,完成于处;中国工农红军“屈指行程二万”的长征开始于图中 处,并于 处完成会师。(请填写序号)(2)从图中已表明的地点中任选两个,围绕“成功经验”,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共产党在这两地的革命斗争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2025届湖北模考)【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日渐开放思想的发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题格式:第一步阐明观点;第二步运用相关史实至少两例来论证观点;第三步结语即对观点进行适当拓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中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专题12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学生版).docx 2025年中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专题12自拟论题类开放式小论文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