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作业1.通常情况下,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种群中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迁出的个体数逐渐增加。图示曲线①~④表示影响某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③、④可分别表示该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B.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曲线③来间接影响该种群数量C.在t1~t2期间,推测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D.t2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导致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2.秦岭国家植物园蝴蝶共有5科76属134种,随着植被丰富度的增加,蝴蝶多样性指数上升。下列有关某蝴蝶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多C.该地区某蝴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D.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3.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D.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4.如图所示为种群“S”形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阶段1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持续加大B.阶段2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C.阶段3种内竞争强度低于前两个阶段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通过定期观察统计,得出了如图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当种群密度较小时,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为非密度制约因素B.b时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e时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小值C.a~f,K值大致不变,f后种群数量可能会在K值附近波动D.a~c,种群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6.(2024·新课标卷,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类似于“J”形增长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7.某同学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在实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他所选的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则该同学下一步操作最合理的是( )A.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重新制作装片观察计数B.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C.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D.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8.(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9.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10.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虎粪便,结果显示艾虎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虎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虎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C.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艾虎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D.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越大11.(2025·八省联考云南)蜜蜂白天取食花粉花蜜的同时为油菜花传粉。为研究油菜植株结实率,某学校兴趣小组调查了农田蜜蜂传粉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蜜蜂数量受花粉、气候等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通过悬挂黑光灯调查蜜蜂种群密度C.油菜花散发的气味对蜜蜂是物理信息D.传粉昆虫不足时,可进行人工授粉提高结实率12.研究人员利用轮虫和鱼类用滤网隔开并与微藻共存的生态方法培养轮虫,获得的轮虫作为幼鱼苗主要的饵料,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ind表示“个”。A.培养过程中影响轮虫密度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B.15天的培养周期中,泥鳅组的K值大约是250个C.生态培养可以提高轮虫密度并延长种群的高峰期D.生态方法培养轮虫没有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13.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虚线接近Nt的区域为A区域,虚线接近Nt+1的区域为B区域。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绘制曲线图分析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建构数学模型B.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C.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如果Nt+1与Nt的比值保持不变且大于1,则该种群为“J”形增长14.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的森林鸟类,曾经在大别山区分布较多,但由于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等,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科研人员采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调查时以一定的速度步行观察,借助望远镜记录样线两侧各50米内看到的白冠长尾雉的数量,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点多次重复,最后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1)若调查人员在大别山区随机选取了三条样线,长度都为2千米,记录数据分别为6只、8只、13只,那么该区域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km2。(2)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填序号)。①调查过程不干扰白冠长尾雉的活动;②样线区白冠长尾雉能被及时发现;③白冠长尾雉个体到样线的距离被准确测定;④幼年白冠长尾雉的数量不需要记录;⑤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记录;⑥样线调查时应选择视野开阔区域。(3)不同季节,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会有一定的差异,影响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性的。(4)栖息地碎片化易导致白冠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分析下列两项研究结果,回答问题:(1)某地被人为引入一种外来植物,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下表是在引入后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①获得表中数据可采用________法。请确定引入植物,并将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绘在所给坐标系中(要求:在纵坐标上填写具体数值,在曲线旁用字母表示引入植物)。②引入该植物造成的后果在生态学上称为生物入侵,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2)在试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大豆。待成熟后统计平均单株结豆荚数、每个豆荚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区域号 1 2 3 4 5植株数量 20 40 60 80 100豆荚数/株 8.3 6.8 3.9 2.7 2.1种子数/豆荚 6.0 5.9 6.2 5.9 6.0①结果反映的规律其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果反映的规律其二是平均单荚所结种子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量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解析版)1.通常情况下,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种群中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迁出的个体数逐渐增加。图示曲线①~④表示影响某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③、④可分别表示该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B.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曲线③来间接影响该种群数量C.在t1~t2期间,推测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D.t2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导致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可知,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大,则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而迁入率逐渐减小,迁出率逐渐增大,则推知①为出生率,②为死亡率,③为迁入率,④为迁出率,A错误;性别比例只能通过影响①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B错误;由图可知,t1~t2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因此其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C正确;环境阻力从一开始就存在,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导致种群数量在t2时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2.秦岭国家植物园蝴蝶共有5科76属134种,随着植被丰富度的增加,蝴蝶多样性指数上升。下列有关某蝴蝶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多C.该地区某蝴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D.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多,还要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有限的环境资源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受环境资源影响,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C正确;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蝴蝶的栖息地、食物来源和气候条件,从而导致其种群数量发生重大变化,D正确。3.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D.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答案:C解析: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也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错误。4.如图所示为种群“S”形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阶段1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持续加大B.阶段2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C.阶段3种内竞争强度低于前两个阶段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答案:A解析:阶段1种群数量从0~K/2,增长速率逐渐增加,A正确;阶段2种群数量在持续增长,因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B错误;阶段3种群数量到达K值,种内竞争强度高于前两个阶段,C错误;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环境资源等影响,D错误。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通过定期观察统计,得出了如图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当种群密度较小时,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为非密度制约因素B.b时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e时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小值C.a~f,K值大致不变,f后种群数量可能会在K值附近波动D.a~c,种群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答案:D解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为密度制约因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时,种群数量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小于零时,种群数量减少,故在a~c种群数量增长,在d~f种群数量一直在降低,所以种群数量在c达到最大值,在f点时的种群数量小于e点,B错误;a~f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营养物质消耗越来越多,积累的代谢废物或有毒物质也在逐渐增加,导致K值降低,C错误;a~c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种群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S”形增长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逐渐下降,D正确。6.(2024·新课标卷,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类似于“J”形增长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答案:C解析: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7.某同学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在实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他所选的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则该同学下一步操作最合理的是( )A.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重新制作装片观察计数B.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C.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D.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偏少,不用再稀释,A错误;由于计数的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差别较大,取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误差较大,B错误;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没有做到随机取样,误差较大,C错误。8.(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答案:C解析: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本题中某年秋季降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会导致次年该地区蝗虫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C符合题意。9.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种群内部的竞争会越剧烈,达到K值前,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制约应该是逐渐加强的,D错误。10.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虎粪便,结果显示艾虎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虎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虎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C.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艾虎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D.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越大答案:C解析:重捕时,捕获的个体受伤死亡,只要正确记录数据,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鼠兔和艾虎的种群数量都呈现波动变化,艾虎作为捕食者,数量变化滞后于鼠兔,C错误;据题意可知,艾虎偏向捕食集群数量较大的鼠兔家群,以获取最佳的捕食效益,D正确。11.(2025·八省联考云南)蜜蜂白天取食花粉花蜜的同时为油菜花传粉。为研究油菜植株结实率,某学校兴趣小组调查了农田蜜蜂传粉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蜜蜂数量受花粉、气候等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通过悬挂黑光灯调查蜜蜂种群密度C.油菜花散发的气味对蜜蜂是物理信息D.传粉昆虫不足时,可进行人工授粉提高结实率答案:D解析:气候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油菜花散发的气味对蜜蜂是化学信息,C错误;传粉昆虫不足时,可进行人工授粉增加受粉率,提高结实率,D正确。12.研究人员利用轮虫和鱼类用滤网隔开并与微藻共存的生态方法培养轮虫,获得的轮虫作为幼鱼苗主要的饵料,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ind表示“个”。A.培养过程中影响轮虫密度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B.15天的培养周期中,泥鳅组的K值大约是250个C.生态培养可以提高轮虫密度并延长种群的高峰期D.生态方法培养轮虫没有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答案:C解析:食物和空间是影响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而培养过程中影响轮虫密度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空间,A错误;曲线1的峰值是250个,但是这不是泥鳅组的K值,B错误;曲线1和2可以看出密度都高于对照组,且维持的时间更长,C正确;鱼类的粪便可以为轮虫提供食物,有效选择了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错误。13.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虚线接近Nt的区域为A区域,虚线接近Nt+1的区域为B区域。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绘制曲线图分析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建构数学模型B.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C.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如果Nt+1与Nt的比值保持不变且大于1,则该种群为“J”形增长答案:C解析:图示用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的数量变化,属于数学模型,A正确;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Nt+1与Nt的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B正确;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Nt+1与Nt的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可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如果Nt+1与Nt的比值保持不变且大于1,这是“J”形增长判断的依据,则该种群为“J”形增长,D正确。14.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的森林鸟类,曾经在大别山区分布较多,但由于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等,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科研人员采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调查时以一定的速度步行观察,借助望远镜记录样线两侧各50米内看到的白冠长尾雉的数量,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点多次重复,最后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1)若调查人员在大别山区随机选取了三条样线,长度都为2千米,记录数据分别为6只、8只、13只,那么该区域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只/km2。(2)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填序号)。①调查过程不干扰白冠长尾雉的活动;②样线区白冠长尾雉能被及时发现;③白冠长尾雉个体到样线的距离被准确测定;④幼年白冠长尾雉的数量不需要记录;⑤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记录;⑥样线调查时应选择视野开阔区域。(3)不同季节,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会有一定的差异,影响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性的。(4)栖息地碎片化易导致白冠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5 (2)①②③⑤⑥(3)阳光、温度、水分 综合(4)阻碍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每个样方面积都是2×(0.05+0.05)=0.2 km2,则该区域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6+8+13)÷3÷0.2=45只/km2。(2)调查过程不干扰白冠长尾雉的活动,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①正确;样线区白冠长尾雉能被及时发现,以避免遗漏,②正确;白冠长尾雉个体到样线的距离被准确测定,以准确计算种群密度,③正确;幼年白冠长尾雉的数量需要记录,因为白冠长尾雉种群包括所有个体,④错误;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记录,以避免重复计数,⑤正确;样线调查时应选择视野开阔区域,以便于观察和记录,⑥正确。(4)由于栖息地碎片化,导致白冠长尾雉的种群数量减少,近亲交配机会增加,最终使白冠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降低。15.请分析下列两项研究结果,回答问题:(1)某地被人为引入一种外来植物,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下表是在引入后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①获得表中数据可采用________法。请确定引入植物,并将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绘在所给坐标系中(要求:在纵坐标上填写具体数值,在曲线旁用字母表示引入植物)。②引入该植物造成的后果在生态学上称为生物入侵,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2)在试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大豆。待成熟后统计平均单株结豆荚数、每个豆荚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区域号 1 2 3 4 5植株数量 20 40 60 80 100豆荚数/株 8.3 6.8 3.9 2.7 2.1种子数/豆荚 6.0 5.9 6.2 5.9 6.0①结果反映的规律其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果反映的规律其二是平均单荚所结种子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量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样方 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下图②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2)①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 种植密度增加使平均单株能利用的资源量减少,导致结荚数量减少②不随种植密度变化而改变 合理密植解析:(1)①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根据表中数据可知,C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C表示的植物是引入的外来植物,其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见答案。②由于引入的外来植物能够适应环境,且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其呈“J”形增长。(2)①从题表中可以看出,由于种植密度增加使平均单株能利用的资源量减少,导致结荚数量减少,所以平均单株结豆荚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②平均单荚所结种子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平均单荚所结种子数量不随种植密度变化而改变,因此,要获得农作物高产量应做到合理密植。9第课时 种群及其动态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2.种群的数量特征(1)相关概念辨析名称 定义 特点或作用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①不同类型年龄结构与种群密度关系②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不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能保持稳定。理由: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③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②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③取样方法④取样关键:随机取样。⑥计算公式种群密度==。(2)标记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初捕M只并全部标记→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重捕n只,记录带标记的m只,再计算种群数量N(计算种群密度再除以面积或体积)。③计算方法: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记数)。(3)灯光诱捕法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4)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调查数为真实值。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建立数学模型。①概念: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②作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2)一般步骤(3)表达形式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2.种群的“J”形增长(1)“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2)“J”形增长特点种群的数量每个世代(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后一世代(年)种群数量是前一世代(年)种群数量的λ倍,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大。3.种群的“S”形增长(1)模型产生原因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可见,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2)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3)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4)实践应用4.种群数量的波动(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2)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3)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影响因素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1)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2)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四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检测方法:抽样检测法。(2)计数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结果分析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随着营养消耗,pH变化,生存条件逐渐恶化,酵母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4.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知识拓展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中央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用,称为计数室,计数室的规格有两种,一种为25×16型,一种为16×25型。25×16型(如上图B所示)即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2)计算公式(以25×16型为例)①使用25×16型计数室,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000×B=50000A·B。1.在调查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2.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3.调查体积较大的陆生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4.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6.调查动物种群密度还可通过红外触发相机、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等技术进行调查。( )7.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群增长都为“J”形增长。( )8.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9.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10.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11.种群数量变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与自身内部因素无关。( )12.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13.饲料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4.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5.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16.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17.在“S”形增长种群的不同时期,其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稳定型。( )1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1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鉴定菌体是否存活,得出的种群数量为估算值。( )20.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 )2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应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考向一 结合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例1] (2022·浙江1月,22)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例2] (2022·重庆,14,改编)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考向二 结合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实践能力[例3] (2023·新课标卷,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例4] 现调查环湖地带的某种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目测该种植物分布较为稀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该种植物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B.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和减少样方数量来进行调查估算C.应选用该种植物相对密集处进行取样D.统计某一时期该种植物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例5] 对某区域的社鼠进行调查,调查样方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社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10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捕获批次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100 100 50 50重捕 100 25 66 34A.该地区社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00只/hm2B.若社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将比实际高C.该社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1D.此调查方法不适于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考向三 借助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考查模型构建能力[例6] (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b~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例7] 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对应数量考向四 围绕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考查创新应用能力[例8] (2023·辽宁,10)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例9] “旱收蚂蚱,涝收鱼,大旱起蝗灾”,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在繁殖季节,利用标记重捕法能估算出蝗虫的种群密度C.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D.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考向五 围绕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拓展,考查实验探究能力[例10] 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B.6 h前种群数量因种内竞争激烈而增长缓慢C.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12 h后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答案及解析1.在调查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2.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3.调查体积较大的陆生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4.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6.调查动物种群密度还可通过红外触发相机、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等技术进行调查。(√)7.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群增长都为“J”形增长。(×)8.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9.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10.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11.种群数量变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与自身内部因素无关。(×)12.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13.饲料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14.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15.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16.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17.在“S”形增长种群的不同时期,其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稳定型。(√)1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1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鉴定菌体是否存活,得出的种群数量为估算值。(√)20.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2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应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考向一 结合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例1] (2022·浙江1月,22)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答案:B解析:该物种群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根据年龄结构分析,该种群个体中最大周龄约10周龄,生命周期短,且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明显多于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正确,C错误;生产实际中经常用性引诱剂诱杀生殖期的个体,从图中可看出,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数量较多,因此不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错误。[例2] (2022·重庆,14,改编)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答案:B解析:甲地Ⅲ径级个体数量较少,推测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甲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老年期个体数>成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C正确;甲、乙两地空间资源等有限,故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D正确。考向二 结合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实践能力[例3] (2023·新课标卷,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答案:D解析: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就能调查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或物种丰富度,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A、B、C正确;幼年个体也会在拍摄区域活动,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也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D错误。[例4] 现调查环湖地带的某种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目测该种植物分布较为稀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该种植物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B.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和减少样方数量来进行调查估算C.应选用该种植物相对密集处进行取样D.统计某一时期该种植物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解析:由于是环湖地带,所以不宜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A错误;由于目测该种植物分布较为稀疏,若样方内被调查植株数量过少,则会导致误差增大,因此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来进行调查估算,但不能减少样方数量,B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选用该种植物相对密集处进行取样,C错误。[例5] 对某区域的社鼠进行调查,调查样方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社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10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捕获批次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100 100 50 50重捕 100 25 66 34A.该地区社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00只/hm2B.若社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将比实际高C.该社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1D.此调查方法不适于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该地区社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00×100÷25÷2=200只/hm2,A正确;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社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B正确;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50+66=116,雄性个体数量是50+34=84,即雌性∶雄性=29∶21,C错误;蚯蚓活动范围较小,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D正确。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考向三 借助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考查模型构建能力[例6] (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b~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表示该阶段的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经过一定时间后,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b~c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正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不考虑迁入迁出),B正确;初始密度为c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该初始密度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人为提高雄性个体的占比,会影响性别比例,降低增长速率,达到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的初始密度值会增大,b点右移,D错误。[例7] 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对应数量答案:A解析:猎物净增长和净减少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A错误;猎物的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B正确;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C正确;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在C点保持稳定,故种群可能出现K值,K值为C点对应数量,D正确。考向四 围绕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考查创新应用能力[例8] (2023·辽宁,10)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答案:A解析: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不能说明种内竞争最小,A错误;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因为环境容纳量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由题干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例9] “旱收蚂蚱,涝收鱼,大旱起蝗灾”,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在繁殖季节,利用标记重捕法能估算出蝗虫的种群密度C.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D.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可知,环境中的水分可以直接影响蝗虫种群的出生率,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标记重捕法只能用于估算蝗虫的成虫数量,不能用于蝗虫的幼虫和卵的估算,所以在繁殖季节,利用标记重捕法不能估算出蝗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可以阻止蝗虫的聚集,改变蝗虫种群的空间结构,但是无法判断是否改变了性别比例,C错误;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D正确。考向五 围绕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拓展,考查实验探究能力[例10] 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B.6 h前种群数量因种内竞争激烈而增长缓慢C.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12 h后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答案:B解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A正确;6 h前种群数量较少,酵母菌还需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增长缓慢,B错误;曲线为“S”形曲线,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12 h后达到K值,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D正确。9(共85张PPT) 第1课时 种群及其动态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目录CONTENTS02经典考题训练01知识自主梳理03课时作业01知识自主梳理名称 定义 特点或作用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_______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_________种群密度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______生物______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2.种群的数量特征(1)相关概念辨析同种所有最基本直接决定迁入率、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_________种群密度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影响_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可_____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影响_______,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直接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出生率(2)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出生率迁出率①不同类型年龄结构与种群密度关系②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能保持稳定。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一定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③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种群密度明显降低标记重捕法(1)样方法①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__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______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_______。②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取样方法随机选取所有平均值估算值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五点等距④取样关键:__________。⑥计算公式(2)标记重捕法①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随机取样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初捕M只并全部标记→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重捕n只,记录带标记的m只,再计算种群数量N(计算种群密度再除以面积或体积)。③计算方法:N(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灯光诱捕法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4)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_________________的种群,调查数为真实值。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建立__________。①概念: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②作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范围小、个体较大数学模型数学形式(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数学形式检验或修正(3)表达形式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_____。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_____。2.种群的“J”形增长(1)“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直观精确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2)“J”形增长特点种群的数量每个世代(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后一世代(年)种群数量是前一世代(年)种群数量的λ倍,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越来越____。3.种群的“S”形增长大(1)模型产生原因资源和空间总是_____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_____,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_____。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_____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_____在一定的水平。可见,__________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2)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_,又称___值。有限加剧降低升高相等稳定种内竞争最大数量K(3)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_____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K/2环境容纳量(4)实践应用增大降低K/24.种群数量的波动(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_________。(2)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____。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__________。(3)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____________。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影响因素相对稳定波动中种群爆发衰退、消亡林冠层光照强度气温降低气候干旱种内竞争2.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1)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2)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四 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检测方法:__________法。(2)计数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抽样检测盖玻片盖玻片边缘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曲线3.结果分析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_________;随着营养消耗,pH变化,生存条件逐渐恶化,酵母菌死亡率_____出生率,种群数量_____。4.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快速增长大于下降(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知识拓展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中央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用,称为计数室,计数室的规格有两种,一种为25×16型,一种为16×25型。25×16型(如上图B所示)即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2)计算公式(以25×16型为例)①使用25×16型计数室,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000×B=50000A·B。1.在调查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2.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3.调查体积较大的陆生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4.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6.调查动物种群密度还可通过红外触发相机、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等技术进行调查。( )7.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群增长都为“J”形增长。( )8.在“S”形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9.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起调节作用。( )10.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11.种群数量变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与自身内部因素无关。( )√××√√×12.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13.饲料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4.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15.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16.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17.在“S”形增长种群的不同时期,其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稳定型。( )1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1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可用台盼蓝染液鉴定菌体是否存活,得出的种群数量为估算值。( )√××××√×√20.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 )2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应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经典考题训练02考向一 结合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例1] (2022·浙江1月,22)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解析:该物种群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根据年龄结构分析,该种群个体中最大周龄约10周龄,生命周期短,且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明显多于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正确,C错误;生产实际中经常用性引诱剂诱杀生殖期的个体,从图中可看出,处于生殖期的个体数量较多,因此不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错误。 [例2] (2022·重庆,14,改编)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解析:甲地Ⅲ径级个体数量较少,推测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甲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老年期个体数>成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C正确;甲、乙两地空间资源等有限,故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D正确。 考向二 结合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实践能力[例3] (2023·新课标卷,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解析: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不需要直接观察或捕捉,就能调查种群密度或种群数量或物种丰富度,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A、B、C正确;幼年个体也会在拍摄区域活动,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也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D错误。 [例4] 现调查环湖地带的某种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目测该种植物分布较为稀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该种植物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B.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和减少样方数量来进行调查估算C.应选用该种植物相对密集处进行取样D.统计某一时期该种植物的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由于是环湖地带,所以不宜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调查,A错误;由于目测该种植物分布较为稀疏,若样方内被调查植株数量过少,则会导致误差增大,因此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来进行调查估算,但不能减少样方数量,B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选用该种植物相对密集处进行取样,C错误。[例5] 对某区域的社鼠进行调查,调查样方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社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10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地区社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00只/hm2B.若社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将比实际高C.该社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1D.此调查方法不适于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捕获批次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100 100 50 50重捕 100 25 66 34解析:该地区社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00×100÷25÷2=200只/hm2,A正确;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如果社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分母变小,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B正确;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50+66=116,雄性个体数量是50+34=84,即雌性∶雄性=29∶21,C错误;蚯蚓活动范围较小,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D正确。捕获批次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100 100 50 50重捕 100 25 66 34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考向三 借助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考查模型构建能力[例6] (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b~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解析:据图分析,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表示该阶段的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经过一定时间后,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b~c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正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不考虑迁入迁出),B正确;初始密度为c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该初始密度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人为提高雄性个体的占比,会影响性别比例,降低增长速率,达到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的初始密度值会增大,b点右移,D错误。[例7] 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的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图,其中补充率代表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猎物净增长说明增长率大于死亡率,猎物净减少说明增长率小于死亡率B.若该猎物表示害虫,当其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D.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种群可能出现K值,且K值为C点对应数量解析:猎物净增长和净减少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A错误;猎物的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若猎物表示害虫,当数量超过B点时,会导致该虫害的爆发,B正确;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点和B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C正确;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在C点保持稳定,故种群可能出现K值,K值为C点对应数量,D正确。考向四 围绕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考查创新应用能力[例8] (2023·辽宁,10)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B.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C.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D.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解析: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不能说明种内竞争最小,A错误;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因为环境容纳量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数量增加,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C正确;由题干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例9] “旱收蚂蚱,涝收鱼,大旱起蝗灾”,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在繁殖季节,利用标记重捕法能估算出蝗虫的种群密度C.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D.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解析:根据题干“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可知,环境中的水分可以直接影响蝗虫种群的出生率,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标记重捕法只能用于估算蝗虫的成虫数量,不能用于蝗虫的幼虫和卵的估算,所以在繁殖季节,利用标记重捕法不能估算出蝗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可以阻止蝗虫的聚集,改变蝗虫种群的空间结构,但是无法判断是否改变了性别比例,C错误;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D正确。考向五 围绕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拓展,考查实验探究能力[例10] 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恒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B.6 h前种群数量因种内竞争激烈而增长缓慢C.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12 h后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解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可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A正确;6 h前种群数量较少,酵母菌还需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增长缓慢,B错误;曲线为“S”形曲线,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正确;12 h后达到K值,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D正确。课时作业03题号 1 2 3 4 5 6 7 8难度 ★ ★ ★ ★ ★ ★ ★ ★对点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种群“S”形增长曲线分析 种群增长曲线分析 种群增长曲线分析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难度 ★ ★★ ★★ ★★ ★★ ★★ ★★对点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密度调查相关分析1.通常情况下,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种群中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迁出的个体数逐渐增加。图示曲线①~④表示影响某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③、④可分别表示该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B.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曲线③来间接影响该种群数量C.在t1~t2期间,推测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D.t2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导致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解析:分析题意可知,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大,则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而迁入率逐渐减小,迁出率逐渐增大,则推知①为出生率,②为死亡率,③为迁入率,④为迁出率,A错误;性别比例只能通过影响①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B错误;由图可知,t1~t2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因此其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C正确;环境阻力从一开始就存在,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导致种群数量在t2时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2.秦岭国家植物园蝴蝶共有5科76属134种,随着植被丰富度的增加,蝴蝶多样性指数上升。下列有关某蝴蝶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多C.该地区某蝴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D.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解析: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多,还要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有限的环境资源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受环境资源影响,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C正确;人类活动可能会破坏蝴蝶的栖息地、食物来源和气候条件,从而导致其种群数量发生重大变化,D正确。3.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D.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解析: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也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错误。4.如图所示为种群“S”形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阶段1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持续加大B.阶段2种群出生率低于死亡率C.阶段3种内竞争强度低于前两个阶段D.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解析:阶段1种群数量从0~K/2,增长速率逐渐增加,A正确;阶段2种群数量在持续增长,因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B错误;阶段3种群数量到达K值,种内竞争强度高于前两个阶段,C错误;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环境资源等影响,D错误。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通过定期观察统计,得出了如图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当种群密度较小时,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为非密度制约因素B.b时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e时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小值C.a~f,K值大致不变,f后种群数量可能会在K值附近波动D.a~c,种群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解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为密度制约因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种群增长速率大于零时,种群数量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小于零时,种群数量减少,故在a~c种群数量增长,在d~f种群数量一直在降低,所以种群数量在c达到最大值,在f点时的种群数量小于e点,B错误;a~f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营养物质消耗越来越多,积累的代谢废物或有毒物质也在逐渐增加,导致K值降低,C错误;a~c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种群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S”形增长过程中,种群的增长率逐渐下降,D正确。6.(2024·新课标卷,6)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类似于“J”形增长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解析: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7.某同学使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在实验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他所选的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则该同学下一步操作最合理的是( )A.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重新制作装片观察计数B.计数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C.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D.改为计数5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再决定后续的操作解析:根据题意可知,5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1、0、7、0、2,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偏少,不用再稀释,A错误;由于计数的5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差别较大,取平均值直接进行估算,误差较大,B错误;重新选取酵母菌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方格进行计数和估算,没有做到随机取样,误差较大,C错误。8.(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解析: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本题中某年秋季降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会导致次年该地区蝗虫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C符合题意。9.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种群内部的竞争会越剧烈,达到K值前,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制约应该是逐渐加强的,D错误。10.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兔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虎粪便,结果显示艾虎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虎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虎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C.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艾虎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D.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越大解析:重捕时,捕获的个体受伤死亡,只要正确记录数据,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鼠兔和艾虎的种群数量都呈现波动变化,艾虎作为捕食者,数量变化滞后于鼠兔,C错误;据题意可知,艾虎偏向捕食集群数量较大的鼠兔家群,以获取最佳的捕食效益,D正确。 11.(2025·八省联考云南)蜜蜂白天取食花粉花蜜的同时为油菜花传粉。为研究油菜植株结实率,某学校兴趣小组调查了农田蜜蜂传粉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蜜蜂数量受花粉、气候等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B.通过悬挂黑光灯调查蜜蜂种群密度C.油菜花散发的气味对蜜蜂是物理信息D.传粉昆虫不足时,可进行人工授粉提高结实率解析:气候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油菜花散发的气味对蜜蜂是化学信息,C错误;传粉昆虫不足时,可进行人工授粉增加受粉率,提高结实率,D正确。12.研究人员利用轮虫和鱼类用滤网隔开并与微藻共存的生态方法培养轮虫,获得的轮虫作为幼鱼苗主要的饵料,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ind表示“个”。A.培养过程中影响轮虫密度主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B.15天的培养周期中,泥鳅组的K值大约是250个C.生态培养可以提高轮虫密度并延长种群的高峰期D.生态方法培养轮虫没有体现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解析:食物和空间是影响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而培养过程中影响轮虫密度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空间,A错误;曲线1的峰值是250个,但是这不是泥鳅组的K值,B错误;曲线1和2可以看出密度都高于对照组,且维持的时间更长,C正确;鱼类的粪便可以为轮虫提供食物,有效选择了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错误。13.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虚线接近Nt的区域为A区域,虚线接近Nt+1的区域为B区域。不考虑种群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绘制曲线图分析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建构数学模型B.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C.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如果Nt+1与Nt的比值保持不变且大于1,则该种群为“J”形增长解析:图示用曲线表示种群增长的数量变化,属于数学模型,A正确;两个种群数量对应图中曲线的交点S时,Nt+1与Nt的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说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同,B正确;当种群数量曲线连续分布在A区域时,Nt+1与Nt的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可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如果Nt+1与Nt的比值保持不变且大于1,这是“J”形增长判断的依据,则该种群为“J”形增长,D正确。14.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有的森林鸟类,曾经在大别山区分布较多,但由于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等,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科研人员采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调查时以一定的速度步行观察,借助望远镜记录样线两侧各50米内看到的白冠长尾雉的数量,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点多次重复,最后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1)若调查人员在大别山区随机选取了三条样线,长度都为2千米,记录数据分别为6只、8只、13只,那么该区域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只/km2。45(2)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填序号)。①调查过程不干扰白冠长尾雉的活动;②样线区白冠长尾雉能被及时发现;③白冠长尾雉个体到样线的距离被准确测定;④幼年白冠长尾雉的数量不需要记录;⑤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记录;⑥样线调查时应选择视野开阔区域。①②③⑤⑥(3)不同季节,用样线法调查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会有一定的差异,影响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是______性的。(4)栖息地碎片化易导致白冠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光、温度、水分综合阻碍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每个样方面积都是2×(0.05+0.05)=0.2 km2,则该区域白冠长尾雉的种群密度约为(6+8+13)÷3÷0.2=45只/km2。(2)调查过程不干扰白冠长尾雉的活动,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①正确;样线区白冠长尾雉能被及时发现,以避免遗漏,②正确;白冠长尾雉个体到样线的距离被准确测定,以准确计算种群密度,③正确;幼年白冠长尾雉的数量需要记录,因为白冠长尾雉种群包括所有个体,④错误;迎面而来的需要记录,身后飞来的不需记录,以避免重复计数,⑤正确;样线调查时应选择视野开阔区域,以便于观察和记录,⑥正确。(4)由于栖息地碎片化,导致白冠长尾雉的种群数量减少,近亲交配机会增加,最终使白冠长尾雉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15.请分析下列两项研究结果,回答问题:(1)某地被人为引入一种外来植物,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下表是在引入后对该植物和本地原有四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①获得表中数据可采用______法。请确定引入植物,并将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绘在所给坐标系中(要求:在纵坐标上填写具体数值,在曲线旁用字母表示引入植物)。②引入该植物造成的后果在生态学上称为生物入侵,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方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如下图生存环境适宜、缺少天敌(2)在试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大豆。待成熟后统计平均单株结豆荚数、每个豆荚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①结果反映的规律其一是:平均单株结豆荚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果反映的规律其二是平均单荚所结种子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不同区域收获种子的总量,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量应做到__________。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区域号 1 2 3 4 5植株数量 20 40 60 80 100豆荚数/株 8.3 6.8 3.9 2.7 2.1种子数/豆荚 6.0 5.9 6.2 5.9 6.0种植密度增加使平均单株能利用的资源量减少,导致结荚数量减少不随种植密度变化而改变合理密植解析:(1)①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根据表中数据可知,C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C表示的植物是引入的外来植物,其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见答案。②由于引入的外来植物能够适应环境,且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其呈“J”形增长。(2)①从题表中可以看出,由于种植密度增加使平均单株能利用的资源量减少,导致结荚数量减少,所以平均单株结豆荚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②平均单荚所结种子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平均单荚所结种子数量不随种植密度变化而改变,因此,要获得农作物高产量应做到合理密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九单元 第1课时 种群及其动态.docx 第九单元 第1课时 种群及其动态.pptx 第九单元 第1课时 种群及其动态(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