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2课时 群落及其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第九单元 第2课时 群落及其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课时作业
1.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植物与动物的分层分布都与光照有直接关系
B.草原上不同区域的裂叶蒿的长势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荒漠上植物稀少,因此其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
D.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
2.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一个群落中的不同动物生态位不同,但植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C.动物的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包括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D.植物的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包括其在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下图所示为某草场上的4组生物(①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与普通杂草、②狐与兔、③牛与羊、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为种间竞争关系,可用甲图表示,其中b表示紫茎泽兰,②为捕食关系,可用乙图表示,其中a表示狐
B.③为种间竞争关系,可用乙图表示,④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丁图表示
C.若b死亡,对甲、乙中的a是有利的
D.丙中a和b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丁中a和b相互依赖,相互有利
4.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黄鹂、山雀、画眉分别栖息在林冠层、中层以及林下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
C.湖泊的近岸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的水草类型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同一地段上不同植物种群密度有差别与光照有关,而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无关
5.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等。某实验小组欲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构成土壤中的生物群落
B.许多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应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
D.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数量可推测该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6.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可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下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B.芦苇可以吸收并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芦苇遮挡光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
D.芦苇、绿藻、黑藻等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7.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8.某人工移栽的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演替,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竹林中的物种最终都会被麻栎林中的物种代替
C.麻栎林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人工移栽的竹林
D.该演替是植物相互竞争的结果,与非生物环境无关
9.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会演替为森林
B.群落演替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
C.顶极群落类型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D.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
10.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早在西汉年间,《氾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较为普遍。下列关于间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高度的农作物进行间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对阳光的利用效率
B.在麦田、瓜地中间作豆类植物,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体现了种间关系中的“互利共生”
C.进行间作的两种植物之间,生态位往往高度重叠,形成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
D.棉、薯进行间作,可以错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增加农田光合作用的总时间
1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大规模解冻,影响了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极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与物种丰富度低有关
B.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变小
C.伴随气候变暖,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D.气候变暖过程中,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
12.(2024·广东,13)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13.(2022·辽宁,19,改编)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捕食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4.(2024·山东,24,改编)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__(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梨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植物源药剂4次。
(1)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科研人员在梨园中________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查。
(2)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又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相对丰度 营养类群 0~20 cm >20 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①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各种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0~20 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三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 cm土层,实验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③土壤线虫食性多样化,使土壤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这对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农药胁迫较重的土壤浅层,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均受到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线虫________上;而在农药胁迫相对较轻的土壤深层,由于________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线虫的相对丰度上。
课时作业(解析版)
1.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植物与动物的分层分布都与光照有直接关系
B.草原上不同区域的裂叶蒿的长势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荒漠上植物稀少,因此其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
D.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
答案:D
解析: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都与光照有直接关系,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与栖息地,A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而不是种群中的个体,B错误;荒漠上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
2.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一个群落中的不同动物生态位不同,但植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C.动物的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包括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D.植物的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包括其在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答案:B
解析:一个群落中的不同动物生态位不同,不同植物生态位也不同,B错误。
3.下图所示为某草场上的4组生物(①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与普通杂草、②狐与兔、③牛与羊、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为种间竞争关系,可用甲图表示,其中b表示紫茎泽兰,②为捕食关系,可用乙图表示,其中a表示狐
B.③为种间竞争关系,可用乙图表示,④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丁图表示
C.若b死亡,对甲、乙中的a是有利的
D.丙中a和b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丁中a和b相互依赖,相互有利
答案:A
解析:①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与普通杂草为种间竞争关系,紫茎泽兰大量繁殖后导致普通杂草不能生长,两者属于剧烈的种间竞争关系,即“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可用甲图表示。②狐与兔为捕食关系,表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可用丙图表示,其中b表示狐,A错误;③牛与羊为种间竞争关系,表现为“相互干扰或抑制”的同步性变化,但竞争不太剧烈,一方数量增加另一方数量减少,但不会消失,可用乙图表示;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可用丁图表示,B正确;种间竞争关系中,一种生物死亡,对另一种生物而言减少了生存压力,是有利的,甲、乙都表示种间竞争关系,b死亡对a有利,C正确;丙图中b和a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丁图中a和b为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有利,D正确。
4.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黄鹂、山雀、画眉分别栖息在林冠层、中层以及林下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
C.湖泊的近岸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的水草类型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同一地段上不同植物种群密度有差别与光照有关,而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无关
答案:D
5.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等。某实验小组欲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构成土壤中的生物群落
B.许多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应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
D.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数量可推测该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称,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只是土壤中的部分生物,A错误;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B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C正确;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6.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可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下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B.芦苇可以吸收并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芦苇遮挡光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
D.芦苇、绿藻、黑藻等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解析:废弃的农田有种子、土壤等条件,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流入芦苇湿地,被其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被芦苇吸收利用,B错误;芦苇属于挺水植物,能够遮挡阳光,从而使藻类获得的阳光少,不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受抑制,C正确;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7.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
解析: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8.某人工移栽的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演替,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竹林中的物种最终都会被麻栎林中的物种代替
C.麻栎林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人工移栽的竹林
D.该演替是植物相互竞争的结果,与非生物环境无关
答案:C
解析: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的替代,而不是取而代之,B错误;物种丰富度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麻栎林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人工移栽的竹林,C正确;群落演替是在阳光、水分等非生物环境条件影响下,群落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D错误。
9.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会演替为森林
B.群落演替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
C.顶极群落类型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D.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
答案:D
10.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早在西汉年间,《氾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较为普遍。下列关于间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高度的农作物进行间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对阳光的利用效率
B.在麦田、瓜地中间作豆类植物,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体现了种间关系中的“互利共生”
C.进行间作的两种植物之间,生态位往往高度重叠,形成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
D.棉、薯进行间作,可以错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增加农田光合作用的总时间
答案:A
解析: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和大豆为“互利共生”关系,而麦田、瓜地间作豆类植物能充分利用光能,也能提高土壤中无机盐的利用效率,能提高土壤肥力,但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进行间作的两种植物生态位往往重叠程度不高,种间竞争不激烈,C错误;棉薯间作,棉花和薯类株高不同,可提高农田中光能的利用效率,但二者的生长周期基本相同,没有错开,D错误。
1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大规模解冻,影响了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极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与物种丰富度低有关
B.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变小
C.伴随气候变暖,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D.气候变暖过程中,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
答案:B
12.(2024·广东,13)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和城区,鸟类物种丰富度高,推测原因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加复杂,可为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A、C正确;影响鸟类种间竞争的因素包括空间和资源等,据图仅可了解到农田和自然保护区的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不知道农田和自然保护区可提供的资源及鸟类个体的数量等,故无法比较两生境中鸟类种间竞争的大小,B错误;由图可知,农田和城区中杂食性鸟类的物种数量大致相同且均明显高于自然保护区,可判断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
13.(2022·辽宁,19,改编)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捕食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A
解析: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种间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捕食和种间竞争,B错误;据题中所给信息无法比较春季、秋季以及夏季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了底栖硅藻外,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
14.(2024·山东,24,改编)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__(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能 在群落甲中,冷杉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45
(3)丙和丁 β多样性高说明两群落的独有物种数多,物种差异性大,应建立两个自然保护区分别保护
解析:(1)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所以仅从冷杉的数量上不能判断其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协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在群落甲中,冷杉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设二者共有物种数为x,则β多样性=(70+80-2x)/(70+80)=0.4,可求出x=45。
(3)β多样性体现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性大小,若β多样性高说明两群落的独有物种数多,需要建立两个自然保护区。
15.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梨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植物源药剂4次。
(1)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科研人员在梨园中________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查。
(2)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又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相对丰度 营养类群 0~20 cm >20 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①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各种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0~20 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三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 cm土层,实验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③土壤线虫食性多样化,使土壤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这对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农药胁迫较重的土壤浅层,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均受到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线虫________上;而在农药胁迫相对较轻的土壤深层,由于________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线虫的相对丰度上。
答案:(1)随机 取样器取样
(2)在0~20 cm土层中,三种防治措施中,植物源药剂防治最有利于线虫的生存,频繁化学防治最不利于线虫的生存;>20 cm土层中,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影响无显著差异
(3)①生物群落 垂直 ②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 ③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4)数量 植物寄生
解析:(2)图中将0~20 cm土层和>20 cm土层进行了两组取样,其结果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分两个不同的土层范围来描述三种农药使用方法对线虫数量的影响。在0~20 cm土层中,三个区数量差异较大,说明不同防治措施对线虫生存影响不同。在>20 cm土层中,三个区的线虫数量差异不大,说明不同措施对该层(较深层)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3)②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在0~20 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三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 cm土层,两个实验区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这说明深层土壤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线虫的类群比例上。③线虫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的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或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从表中可看出土壤浅层4个营养类群相对丰度变化不大,因此农药胁迫在土壤浅层主要影响线虫的数量;而农药胁迫对于土壤深层的影响,则体现在线虫的种类上,相对丰度明显下降的植物寄生线虫应该对农药更敏感。
1第课时 群落及其演替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4.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一 群落的概念及研究问题
1.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指标: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规律
(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特别提醒 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三 群落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原始合作 —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海葵和寄居蟹
互利共生 —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同一草原上生 活的非 洲狮和 斑鬣狗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四 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1)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特别提醒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层次,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4.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镶嵌分布”。
①含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②原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1)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 群落的季节性
六 生态位
1.定义: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内容
(1)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意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七 群落类型及生物的适应性
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群落类型 非生物环境 群落结构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荒漠生物群落 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草原生物群落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 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森林生物群落 湿润或较湿润 物种繁多,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2.其他群落类型
(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2)海洋生物群落: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浮游植物、大型藻类、种类繁多的动物等。
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换句话说,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有人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八 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类型
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4.影响因素
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活动,等等。
5.演替原因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6.结果
这两类演替,一般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特别提醒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2.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此时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动态变化中。
3.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九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调查方法: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物种数目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3)物种相对数量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4.用具分析
(1)诱虫器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下移,落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2)吸虫器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土壤小动物被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反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
5.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捕食关系。( )
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7.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
8.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
9.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
10.在荒漠生物群落中,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 )
11.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狐狸耳朵和尾巴更大。( )
12.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
1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 )
14.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 )
15.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16.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17.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18.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
19.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的变化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
20.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
21.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农田生物群落不能长期保持农田的特征。( )
22.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
2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24.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群落内的生物决定的。( )
2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终都会演替为森林。( )
26.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
27.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
28.所有森林群落的生物,适应群落的特点完全相同。( )
29.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替代灌木与灌木替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相同。( )
30.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
31.群落中新种群的引入可能会改变目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32.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
考向一 结合群落的种间关系,考查理解能力
[例1] (2021·重庆高考)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例2] 蚧壳虫是造成柑橘减产的害虫,某地引入黄金蚜小蜂,通过该蜂寄生来防治这种蚧壳虫。但进一步观察发现,有蚂蚁存在时,似乎能使蚧壳虫免遭寄生。为此,研究人员去除柑橘上的蚂蚁,得到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地蚧壳虫与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B.寄生关系使黄金蚜小蜂种群数量呈动态变化
C.去除蚂蚁对二者寄生关系的影响,短期内更大
D.蚂蚁活动会降低黄金蚜小蜂的生物防治效果
考向二 围绕群落的空间结构,考查科学思维
[例3] (2024·浙江1月,16)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
C.因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
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不存在镶嵌性
[例4]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考向三 围绕生态位,考查科学思维
[例5] (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例6] (2024·江西,14,改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例7] (2020·全国卷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考向五 通过对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理解能力
[例8] (2025·八省联考四川)夏季高山峡谷常在暴雨后发生山体滑坡形成滑坡体,滑坡体的恢复治理主要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滑坡体的动植物多样性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工播种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B.人工播种干预应该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
C.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能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
[例9] 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如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过程 冰川退去后的 裸地 苔藓→草本 植物→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
第9年 第18年 第35~ 50年 第80~ 100年
土壤的pH 7.9~8.0 7.5~7.8 7.2 6.5 5 4.8
A.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草本植物有关
C.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土壤的酸化有关
D.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及解析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反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5.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捕食关系。(×)
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7.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8.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9.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10.在荒漠生物群落中,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
11.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狐狸耳朵和尾巴更大。(×)
12.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1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
14.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
15.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16.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17.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18.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19.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的变化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20.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21.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农田生物群落不能长期保持农田的特征。(√)
22.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2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24.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群落内的生物决定的。(×)
2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终都会演替为森林。(×)
26.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7.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28.所有森林群落的生物,适应群落的特点完全相同。(×)
29.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替代灌木与灌木替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相同。(√)
30.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31.群落中新种群的引入可能会改变目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2.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考向一 结合群落的种间关系,考查理解能力
[例1] (2021·重庆高考)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条件,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例2] 蚧壳虫是造成柑橘减产的害虫,某地引入黄金蚜小蜂,通过该蜂寄生来防治这种蚧壳虫。但进一步观察发现,有蚂蚁存在时,似乎能使蚧壳虫免遭寄生。为此,研究人员去除柑橘上的蚂蚁,得到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地蚧壳虫与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B.寄生关系使黄金蚜小蜂种群数量呈动态变化
C.去除蚂蚁对二者寄生关系的影响,短期内更大
D.蚂蚁活动会降低黄金蚜小蜂的生物防治效果
答案:A
解析: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由题干可知,有蚂蚁存在时,似乎能使蚧壳虫免受黄金蚜小蜂寄生,推测蚂蚁与蚧壳虫之间可能为种间互助关系,A错误;图中可以看出寄生比例上下动态变化,据此可推测出黄金蚜小蜂的种群数量也在动态变化,B正确;去除蚂蚁的短期内曲线变化更大,可以得出短期内寄生比例波动更大,C正确;有蚂蚁活动的曲线寄生比例较低,即蚂蚁活动会降低黄金蚜小蜂的生物防治效果,D正确。
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 (1)寄生者在宿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宿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宿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同生存。
考向二 围绕群落的空间结构,考查科学思维
[例3] (2024·浙江1月,16)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
C.因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
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不存在镶嵌性
答案:B
解析: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主要与食物有关,A错误;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简单主要是人为干预引起的,且水稻是人为播种,不是自然繁殖,C错误;稻田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性,D错误。
[例4]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①③正确;森林群落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②错误;森林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④正确;群落结构的形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⑤正确;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除了光照,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⑥错误。
考向三 围绕生态位,考查科学思维
[例5] (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
[例6] (2024·江西,14,改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答案:D
解析:a表示生态位宽幅,宽幅越大表明该物种能获取的资源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个体间对特定养分的竞争性越小,A错误;b越小,代表大豆和杂草R的生态位越接近,二者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大,B错误;随着环境的变化,两种植物需要的养分状态a和d会发生改变,二者共同竞争的养分重叠也可发生改变,C错误;c为两种植物利用的相同养分,当c为0时,说明大豆和杂草R的生态位不重叠,即二者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
考向四 围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例7] (2020·全国卷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解析: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考向五 通过对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理解能力
[例8] (2025·八省联考四川)夏季高山峡谷常在暴雨后发生山体滑坡形成滑坡体,滑坡体的恢复治理主要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滑坡体的动植物多样性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工播种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B.人工播种干预应该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
C.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能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
答案:D
解析: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营养结构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C正确。
[例9] 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如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过程 冰川退去后的 裸地 苔藓→草本 植物→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
第9年 第18年 第35~ 50年 第80~ 100年
土壤的pH 7.9~8.0 7.5~7.8 7.2 6.5 5 4.8
A.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草本植物有关
C.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土壤的酸化有关
D.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据表格可知,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因此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B错误;据表格可知,云杉和铁杉的出现是在pH酸化之后,故推测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土壤的酸化有关,C正确。
1(共80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课时 群落及其演替
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3.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4.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目录
CONTENTS
02
经典考题训练
01
知识自主梳理
03
课时作业
01
知识自主梳理
一 群落的概念及研究问题
1.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___________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生物种群
物种
种间
空间
演替
范围
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区别_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指标: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___________。
3.规律
(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__。
(2)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___________的。随着___________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不同群落
物种数目
丰富
固定不变
时间和环境
特别提醒 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原始合作 —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_____,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海葵和寄居蟹
互利共生 —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_______________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三 群落的种间关系
受益
不能独立生存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马蛔虫与马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同一草原上生
活的非洲狮和
斑鬣狗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
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
四 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___________,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1)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______现象。
不同的空间
分层
阳光
特别提醒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层次,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3.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有分层现象。
4.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镶嵌分布”。
①含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②原因:____________、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1)形成原因:在长期__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__的充分利用。
地形的变化
自然选择
自然资源
五 群落的季节性
外貌
结构
物种组成
空间结构
六 生态位
1.定义: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研究内容
(1)动物:________、食物、天敌以及与________的关系等。
(2)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________、植株______等特征,以及与__________的关系等。
3.意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____________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___________,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的结果。
所处的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的情况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栖息地
其他物种
种群密度
高度
其他物种
相对稳定
环境资源
协同进化
七 群落类型及生物的适应性
外貌特征
草原
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群落类型 非生物环境 群落结构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荒漠生物群落 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 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草原生物群落 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 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森林生物群落 湿润或较湿润 物种繁多,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2.其他群落类型
(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2)海洋生物群落: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浮游植物、大型藻类、种类繁多的动物等。
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1)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_______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2)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_____________,换句话说,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有人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适应
不尽相同
八 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_______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
时间
代替
2.演替类型
从来没有
彻底消灭了
裸岩
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原有土壤条件
一年生
多年生
小灌木
灌木丛
乔木
火灾
过量砍伐
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____,趋向形成_______,经历的阶段相对______;次生演替速度____,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经历的阶段相对_______。
4.影响因素
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活动,等等。
5.演替原因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不适应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新群落
较多

恢复原来的群落
较少
增长或得以维持
减少甚至被淘汰
6.结果
这两类演替,一般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_______的群落,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增多,土壤、 _____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进行。
复杂
物种数量
群落层次
光能
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
不同于自然演替
速度和方向
特别提醒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2.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此时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动态变化中。
3.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九 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调查方法: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相对数量统计方法: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取样器取样
物种数目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
表层落叶
诱虫器取虫
镊子
吸虫器
表格
物种丰富度
3.实验结论
(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____是不同的。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_______,群落结构也_______。
4.用具分析
(1)诱虫器
诱虫器中的______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下移,落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2)吸虫器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物种丰富度
越多
越复杂
电灯
避光、趋湿、避高温
土壤小动物被吸走
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反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
5.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捕食关系。(  )
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7.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  )
×

×

×
×

8.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
9.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
10.在荒漠生物群落中,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  )
11.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狐狸耳朵和尾巴更大。(  )
12.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
1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  )
×

×
×
×
×
14.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  )
15.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
16.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17.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18.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
19.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的变化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
20.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
21.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农田生物群落不能长期保持农田的特征。(  )
×

×
×




22.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
2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24.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群落内的生物决定的。(  )
2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终都会演替为森林。(  )
26.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
27.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
×

×
×


28.所有森林群落的生物,适应群落的特点完全相同。(  )
29.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替代灌木与灌木替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相同。
(  )
30.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
31.群落中新种群的引入可能会改变目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32.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
×

×

×
经典考题训练
02
考向一 结合群落的种间关系,考查理解能力
[例1] (2021·重庆高考)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
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
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
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解析: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条件,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例2] 蚧壳虫是造成柑橘减产的害虫,某地引入黄金蚜小蜂,通过该蜂寄生来防治这种蚧壳虫。但进一步观察发现,有蚂蚁存在时,似乎能使蚧壳虫免遭寄生。为此,研究人员去除柑橘上的蚂蚁,得到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地蚧壳虫与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B.寄生关系使黄金蚜小蜂种群数量呈动态变化
C.去除蚂蚁对二者寄生关系的影响,短期内更大
D.蚂蚁活动会降低黄金蚜小蜂的生物防治效果
解析:种间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由题干可知,有蚂蚁存在时,似乎能使蚧壳虫免受黄金蚜小蜂寄生,推测蚂蚁与蚧壳虫之间可能为种间互助关系,A错误;图中可以看出寄生比例上下动态变化,据此可推测出黄金蚜小蜂的种群数量也在动态变化,B正确;去除蚂蚁的短期内曲线变化更大,可以得出短期内寄生比例波动更大,C正确;有蚂蚁活动的曲线寄生比例较低,即蚂蚁活动会降低黄金蚜小蜂的生物防治效果,D正确。
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
(1)寄生者在宿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宿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宿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同生存。
考向二 围绕群落的空间结构,考查科学思维
[例3] (2024·浙江1月,16)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
C.因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
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不存在镶嵌性
解析: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主要与食物有关,A错误;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简单主要是人为干预引起的,且水稻是人为播种,不是自然繁殖,C错误;稻田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为镶嵌性,D错误。
[例4] 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①③正确;森林群落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②错误;森林群落中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④正确;群落结构的形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⑤正确;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除了光照,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⑥错误。
考向三 围绕生态位,考查科学思维
[例5] (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
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
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
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
[例6] (2024·江西,14,改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如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解析:a表示生态位宽幅,宽幅越大表明该物种能获取的资源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个体间对特定养分的竞争性越小,A错误;b越小,代表大豆和杂草R的生态位越接近,二者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大,B错误;随着环境的变化,两种植物需要的养分状态a和d会发生改变,二者共同竞争的养分重叠也可发生改变,C错误;c为两种植物利用的相同养分,当c为0时,说明大豆和杂草R的生态位不重叠,即二者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
考向四 围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例7] (2020·全国卷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解析: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考向五 通过对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考查理解能力
[例8] (2025·八省联考四川)夏季高山峡谷常在暴雨后发生山体滑坡形成滑坡体,滑坡体的恢复治理主要有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经过一段时间演替,滑坡体的动植物多样性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工播种可加快群落演替速度
B.人工播种干预应该优先选用固氮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的本地植物
C.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
D.滑坡体周边的动物取食植物减缓了群落演替速度,不能促进滑坡体自然修复
解析:滑坡体群落演替过程中食物网逐渐趋于复杂,营养结构趋于复杂,不同物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C正确。
[例9] 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如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草本植物有关
C.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土壤的酸化有关
D.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演替过程 冰川退去后的裸地 苔藓→草本 植物→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
第9年 第18年 第35~50年 第80~100年
土壤的pH 7.9~8.0 7.5~7.8 7.2 6.5 5 4.8
解析: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据表格可知,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因此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B错误;据表格可知,云杉和铁杉的出现是在pH酸化之后,故推测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土壤的酸化有关,C正确。
课时作业
03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难度 ★ ★ ★ ★ ★ ★ ★ ★ ★ ★★ ★★ ★★ ★★ ★★ ★★
对点 群落的空间结构 生态位 种间关系判断 群落的空间结构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结构应用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季节性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
1.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植物与动物的分层分布都与光照有直接关系
B.草原上不同区域的裂叶蒿的长势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荒漠上植物稀少,因此其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
D.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
解析: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都与光照有直接关系,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与栖息地,A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而不是种群中的个体,B错误;荒漠上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 
2.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B.一个群落中的不同动物生态位不同,但植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C.动物的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包括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D.植物的生态位的研究内容包括其在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解析:一个群落中的不同动物生态位不同,不同植物生态位也不同,B错误。
3.下图所示为某草场上的4组生物(①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与普通杂草、②狐与兔、③牛与羊、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为种间竞争关系,可用甲图表示,其中b表示紫茎泽兰,②为捕食关系,可用乙图表示,其中a表示狐
B.③为种间竞争关系,可用乙图表示,④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丁图表示
C.若b死亡,对甲、乙中的a是有利的
D.丙中a和b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丁中a和b相互依赖,相互有利
解析:①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与普通杂草为种间竞争关系,紫茎泽兰大量繁殖后导致普通杂草不能生长,两者属于剧烈的种间竞争关系,即“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可用甲图表示。②狐与兔为捕食关系,表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可用丙图表示,其中b表示狐,A错误;③牛与羊为种间竞争关系,表现为“相互干扰或抑制”的同步性变化,但竞争不太剧烈,一方数量增加另一方数量减少,但不会消失,可用乙图表示;④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可用丁图表示,B正确;种间竞争关系中,一种生物死亡,对另一种生物而言减少了生存压力,是有利的,甲、乙都表示种间竞争关系,b死亡对a有利,C正确;丙图中b和a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者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丁图中a和b为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有利,D正确。
4.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黄鹂、山雀、画眉分别栖息在林冠层、中层以及林下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和无机盐等
C.湖泊的近岸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的水草类型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同一地段上不同植物种群密度有差别与光照有关,而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无关
5.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等。某实验小组欲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构成土壤中的生物群落
B.许多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应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
D.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数量可推测该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解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称,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只是土壤中的部分生物,A错误;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B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C正确;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错误。
6.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
芦苇湿地,可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
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下图)。有
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B.芦苇可以吸收并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芦苇遮挡光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
D.芦苇、绿藻、黑藻等分布于不同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废弃的农田有种子、土壤等条件,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流入芦苇湿地,被其中的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从而被芦苇吸收利用,B错误;芦苇属于挺水植物,能够遮挡阳光,从而使藻类获得的阳光少,不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受抑制,C正确;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分布于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7.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8.某人工移栽的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演替,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竹林中的物种最终都会被麻栎林中的物种代替
C.麻栎林的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人工移栽的竹林
D.该演替是植物相互竞争的结果,与非生物环境无关
解析:竹林在无人管理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的替代,而不是取而代之,B错误;物种丰富度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麻栎林自我调节能力高于人工移栽的竹林,C正确;群落演替是在阳光、水分等非生物环境条件影响下,群落中的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D错误。
9.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平衡状态时,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会演替为森林
B.群落演替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
C.顶极群落类型受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D.顶极群落的结构复杂,将一直保持不变
10.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早在西汉年间,《氾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明代以后麦豆间作、棉薯间作等较为普遍。下列关于间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高度的农作物进行间作,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对阳光的利用效率
B.在麦田、瓜地中间作豆类植物,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体现了种间关系中的“互利共生”
C.进行间作的两种植物之间,生态位往往高度重叠,形成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
D.棉、薯进行间作,可以错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增加农田光合作用的总时间
解析: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和大豆为“互利共生”关系,而麦田、瓜地间作豆类植物能充分利用光能,也能提高土壤中无机盐的利用效率,能提高土壤肥力,但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进行间作的两种植物生态位往往重叠程度不高,种间竞争不激烈,C错误;棉薯间作,棉花和薯类株高不同,可提高农田中光能的利用效率,但二者的生长周期基本相同,没有错开,D错误。
1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大规模解冻,影响了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极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与物种丰富度低有关
B.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极地区各种群的K值变小
C.伴随气候变暖,北极苔原生物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D.气候变暖过程中,北极地区动物生态位发生改变
12.(2024·广东,13)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解析:由图可知,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数量明显高于农田和城区,鸟类物种丰富度高,推测原因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加复杂,可为鸟类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A、C正确;影响鸟类种间竞争的因素包括空间和资源等,据图仅可了解到农田和自然保护区的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不知道农田和自然保护区可提供的资源及鸟类个体的数量等,故无法比较两生境中鸟类种间竞争的大小,B错误;由图可知,农田和城区中杂食性鸟类的物种数量大致相同且均明显高于自然保护区,可判断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D正确。
13.(2022·辽宁,19,改编)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
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
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
>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捕食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解析: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种间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捕食和种间竞争,B错误;据题中所给信息无法比较春季、秋季以及夏季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了底栖硅藻外,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
14.(2024·山东,24,改编)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在群落甲中,冷杉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__(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填“丙”“丁”或“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丙和丁
     β多样性高说明两群落的独有物种数多,物种差异性大,应建立两个自然保护区分别保护
解析:(1)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所以仅从冷杉的数量上不能判断其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协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在群落甲中,冷杉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设二者共有物种数为x,则β多样性=(70+80-2x)/(70+80)=0.4,可求出x=45。
(3)β多样性体现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性大小,若β多样性高说明两群落的独有物种数多,需要建立两个自然保护区。
15.为了解不同害虫防治策略对梨园土壤线虫的影响,科研人员将某梨园划分为三个区进行一年的实验研究。实验处理如下:
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9次;
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喷施化学杀虫药剂4次;
实验2区:植物源药物减施防治,喷施植物源药剂4次。
(1)为调查土壤线虫数量以及种类,科研人员在梨园中________选择若干取样点,采用_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
(2)三个区线虫数量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
取样器取样
                          在0~20 cm土层中,三种防治措施中,植物源药剂防治最有利于线虫的生存,频繁化学防治最不利于线虫的生存;>20 cm土层中,不同措施对土壤线虫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对丰度 营养类群 0~20 cm >20 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3)科研人员又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
①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各种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生物群落
垂直
②在0~20 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三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 cm土层,实验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
③土壤线虫食性多样化,使土壤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这对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农药胁迫较重的土壤浅层,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均受到影响,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线虫________上;而在农药胁迫相对较轻的土壤深层,由于________线虫可能对农药更敏感,导致不同处理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线虫的相对丰度上。
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数量
植物寄生
解析:(2)图中将0~20 cm土层和>20 cm土层进行了两组取样,其结果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分两个不同的土层范围来描述三种农药使用方法对线虫数量的影响。在0~20 cm土层中,三个区数量差异较大,说明不同防治措施对线虫生存影响不同。在>20 cm土层中,三个区的线虫数量差异不大,说明不同措施对该层(较深层)土壤线虫无显著影响。
(3)②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在0~20 cm土层,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在三个区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20 cm土层,两个实验区食细菌线虫相对丰度下降,植物寄生线虫相对丰度升高,这说明深层土壤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线虫的类群比例上。③线虫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物种丰富度越高,生态系统的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或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从表中可看出土壤浅层4个营养类群相对丰度变化不大,因此农药胁迫在土壤浅层主要影响线虫的数量;而农药胁迫对于土壤深层的影响,则体现在线虫的种类上,相对丰度明显下降的植物寄生线虫应该对农药更敏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