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资阳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资阳市2025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 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2. 公元前316年,秦伐蜀,蜀亡,随后秦吞苴 (jū) 、 灭巴,在苴国治地今广元市境 设葭萌县,隶属蜀郡。这反映出秦在统一前便已实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3.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 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 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 )
A. 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 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
C. 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 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
4. 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某摄制组正在拍摄 一部以唐朝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下列场景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农民在长安的市里出售玉米 B. 元宵节在瓦子看杂剧《窦娥冤》
C. 书生在家里阅读《红楼梦》 D. 书房的墙上挂有《送子天王图》
5. “小钱币,大历史”,以下图片体现了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包括外形、 铸造权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转变,其中制造材质发生的变化反映了( )
刀币、布币等 半两钱 五铢钱 开元通宝 “交子” ‘“ 会子 ”
春秋战国 秦朝 汉武帝时期 唐朝 北宋 南宋
A.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朝廷控制了社会经济 D. 对外交往的频繁
6.“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 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这“一 巴掌”的结果是签订了(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7.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 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歌词主要反映出 红军在斗争中铸造了(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C. 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8. “宝成铁路通车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沟通了大西北和大西南,让蜀道不 再难、秦岭不再险,让川陕交通换了新天”。这件“大事”的完成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西部大开发
9.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某学校放映活动的影片排映表。据此可知,本次放映活动的 主题应是( )
某学校放映活动影片排映表
序号 日期 时间 影片
1 9月30日 19:00 《建国大业》
2 10月1日 18:30 《开国大典》
3 10月1日 20:15 《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
A.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潮流 B. 中国革命由此转危为安
C. 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D.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10. 在大会召开期间,所有公民集于一地。在发表本次大会的目的后,允许每一位公 民对该项提案提出观点,立场有两个:赞同或反对。此时应全体寂静。发言人下台之后, 剩余公民进行投票……每个人仅有一次投票权。材料体现的是( )
A. 罗马的法治建设 B. 欧洲庄园法庭的作用
C. 雅典的民主政治 D. 古巴比伦的成文法典
11. 它是拜占庭帝国继承和保存古罗马光辉古典文化的历史见证;它在一定程度上改 善了奴隶的地位,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它”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十二铜表法》
C.《 罗马民法大全》 D.《 拿破仑法典》
12.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 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以下对图中标记对 应的四个国家“走向近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B.② 是主要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
C.③最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D.④ 是最早“发现”新大陆的国家
13.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称:19世纪中
叶,英国在工业化方面的领先地位,得之于新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创新,并不亚于机器之出 现。下面能体现这一 “创新”的是( )
A. 珍妮机 B. 工厂制度 C. 蒸汽机 D. 火车机
14.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 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下列措施符合这一主张的是( )
A. 推行“以工代赈”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加强对工业指导 D. 整顿金融体系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20分,第16题20分,第17题18分,共58分。)
15.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代丝绸之路的①(起点)、②(途径区域)、 ③(最远到达地区)的古代名称,(3分)并列举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 “要道”的汉朝功臣。 (1分)
材料二 自唐初以来,唐朝统治者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朝外国侨民 极多,仅长安城就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 艺人、商人等。唐朝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朝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 更要承担起国际贸易的任务。《唐律疏义》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 文: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 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的思想。在和平共存之 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也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6分)
材料三 明朝中期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中国人没有恃强 凌弱,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 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 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
—摘自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四 1757年,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 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商 雇役华人办事,规定外商平时不能随便走出商馆,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览散步,且 人数不得超过十人,对华人出洋船只型制大小、货物品种数量、商贩水手人数、往返期限 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4分)并谈谈这种变化带给我 们的启示。(2分)
16.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张謇和孙中山大事记(部分)
· 1895年甲午战败后张謇抱着“实业救国”思 想,回乡创办大生纱厂。 · 1899年大生纱厂正式开始生产棉纱 · 1903年开始筹建分厂,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获利丰厚,并投资公益事业。 · 1905年创办国内第一家自建公共博物馆 ·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 1895年领导广州起义 · 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张謇和孙中山的救国主张以及救国实践各 一例,(4分)并概括他们的实践起到的共同作用。(4分)
材料二 2013年,美国学者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出版。全书明显地以1978年至 1992年这14年为重点,占全书五分之四的篇幅,以便着力描画作者所强调的“邓小平时代”, 并认为这14年是中国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邓小平一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傅高义看来, 邓小平留给中国最大的财富,是给中国指明了一条道路。
——摘编自匡丽娜《傅高义:越来越感觉邓小平有了不起的智慧与品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强调1978年、1992年两个时间节点的理由。(4 分)并分析“邓小平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2分)
材料三 1870年,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列宁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市。9岁就读于 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21岁毕业于彼得堡大学。30岁创办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号》。 47岁出席全俄工兵苏维埃大会,做报告并逐条阐述《四月提纲》。同年11月,深夜来到斯 莫尔尼宫,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史称“十月革命”。51岁主持俄共 (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工作,作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54岁病逝于哥尔克村。
——摘编自季正矩著《列宁传》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列宁。(6分)
17 .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 德国和英国实力的跷跷板正在无情地反转。到1913年,德国制造业产出占比 超过英国。它渴望改变殖民地的现状,强烈地认为自己在迅速瓜分世界的过程中晚来一 步 而被骗,未能得到它应得的那份。英德之间的激烈对抗,加上错综复杂的联盟关系,使萨 拉热窝的一场暗杀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 — 摘编自(美)格雷厄姆 · 艾利森《注定 一 战》
(1)根据材料 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一 战爆发的原因。(4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抗战
(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 (
战总人口
17
亿人以上
) (
中国
4.
5
亿

) (
2200
多万
平方千米
1110
万人
中国
伤亡
3500
万人
600
余万
平方千米
240
万人
中国战区
总面积


整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

)
》历史地图册
抗击德意日三中国抗击日
国军队总人数军总人数
各国军民伤亡
9000
余万人
世界战区
总面积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依 据 。 ( 6 分 )
材料三
(
联合国成立
1945 1948
柏林危机
埃及成立

共和国
日本成为资本主
义第二经济大国
19671968
欧共体
成立
苏联
解体
19901991
1995

世界贸易
组织成立
纳米比亚
独立
万隆会议




19531955
1960
)
— — 整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3)请从上面年代尺上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 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共42分)
1-5:CBADB 6-10:ACBDC 11-14:CDBA
二、综合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共58分)
15.(20分)
(1)①长安;②西域;③大秦(3分)
功臣:张骞、班超、甘英、班勇等。(答出1点即可,1分)
(2)政府积极主动,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外国侨民众多;职业多元;外商广泛参与经济活动;出现涉外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与周边和平交往。(答出3点即可,6分)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答出2点即可,4分)
(4)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4分)
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等。(答出2点即可,2分)
16.(20分)
(1)主张:实业救国;(1分)三民主义(或民主共和)。(1分)
实践:创办大生纱厂;(1分)领导辛亥革命(或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领导广州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共同作用: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国人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等。(答出2点即可,4分)
(2)理由: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分)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2分)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2分)
(3)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2分)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分)推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分)(如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亦可给分)
17.(18分)
(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并积极扩军备战;萨拉热窝事件。(答出2点即可,4分)
(2)参战人口多;伤亡人数多;战区面积大;牵制的日本法西斯军队多(或牵制日本法西斯军队主力);持续时间最长。(答出3点即可,6分)
(3)评分标准
水平等级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分值
4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两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8分
3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 5-6分
2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2-4分
1 没有凝练出观点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0-1分
示例一
事件:万隆会议、非洲年、纳米比亚独立(2分)
观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步崩溃。(1分)
论述: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答出2点即可,4分)
综上所述,随着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步崩溃。(1分)
示例二
事件:欧共体成立、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苏联解体(2分)
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
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联盟或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答出2点即可,4分)
综上所述,二战后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影响世界格局的演变,推动着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
示例三
事件:联合国成立、欧共体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分)
观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分)
论述:1945年,联合国成立,它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67年,欧共体成立,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答出2点即可,4分)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