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两单元、选择性必修3。圜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郊合题目要求。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处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数量占墓葬总数的比例啟分别为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知,当时长A.氏族聚落开始形成B.文明曙光初现五C.礼乐制度趋于完善D.等级秩序建立数2.学界对先秦时期的“贝”是否具有货币职能存在争议。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先秦时期的‘贝’具备货币属性”的是弼A.妇好墓棺椁核心区出土了6880枚海贝格B.殷墟遗址中贝币与玉作为礼器被置于祭坛上C,商代墓葬的贝币多穿孔成串,十贝为朋D.西周铭文有“贝五十朋,公命亢买玉”的记载3.汉初,礼义的作用重新得到重视,但这一时期的礼义观却仍受到法家财利思想的影响。到汉武帝时期,义利“两养”观的重要性不断被提及。汉昭帝时期,贤良文学们反对“言利”,主张推行贵德贱利、重义轻财的政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A,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汉承秦制的历史传承D.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4.图1为《西晋时期各民族内迁图》。图中所示的人口迁徙直接导致西图1注:图中①代表鲜卑,②代表匈奴,③代表氏,④代表羌,⑤代表羯。匈奴和羯的内迁区域彼此交叠。A.南北政权对峙B.江南开发加快C.民族交融加深D.汉族人口减少5.《千金方》将佛教慈悲思想转化为“仁者爱人”的具体实践。其“不得问其贵贱贫富”的诊疗准则,源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恩思想。《千金方》还融合了道教慈善思想,如反对“杀生求生”的用药原则,主张尊重生命的伦理思想。《千金方》中的上述思想折射出当时A.“三教合流”的趋势B.中医治疗与教化合一C.儒学地位受到挑战D.医理推动佛教中国化6.表1所示为宋代广州市舶司发展历程中的某些历史片段。由此可知,两宋时期表1时间历史片段广州恢复市舶司设置,广州市舶司成为经历唐末战乱之后,首个恢复运作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的市舶司尚书省表示,《广州市舶条法》已完成修订,应委官推行。广州市舶司通过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立法,率先免除地方长官的市舶兼职,引领中央垂直管理市舶司潮流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广州市舶司通过出售海外物资变现的收入高达110万贯A.广州是唯一的外贸口岸B.财政收人依赖外贸活动C.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放松D.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凸显7,在明清之际以及清康熙帝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日益频繁并且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与此同时,汉学也在西方流传开来。这主要说明当时A.中国逐渐脱离国际潮流B.中西文化在互鉴中发展C.汉学助推欧洲文艺复兴D.中国政府鼓励对外开放8.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工人周刊》湖南工人》工人教育》等工人报刊异军突起。《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等农民报刊也纷纷涌现。这类以社会阶层命名的印刷品的广泛传播A启发了劳动人民的政治觉悟B.凝聚了国民革命的思想共识C.体现了阶级矛盾的普遍激化D.推动了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古一正h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