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迪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南京古城依稀“读到”的历史有( )
①鸦片战争的硝烟 ②中共在此蹒跚起步 ③日本侵略者的暴虐 ④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 “满洲映画协会”在1937年8月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国策电影,如1939年拍摄的爱情片《白兰之歌》:片中男主人公是日本人,女主人公是中国人,男人是主导者,女人是奉献者,全片以日语对白为主,国语对白很少。这类国策电影(  )
A. 体现了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 B. 消弭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C. 对国统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 D. 直接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
3.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马毛姐“七一勋章”,致敬词写道:“马毛姐,一等渡江功臣,在渡江战役中,手臂中弹,依然咬牙坚持,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是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  )
A. 国共重庆谈判走向失败 B. 解放战争最终结束
C. 中国革命得到民众支持 D. 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4.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至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田庄
A. 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B. 有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C.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 不利于对地方有效管理
5.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
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6.《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  )
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败因 B. 说明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
C. 反映了国人的愚昧无知 D. 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
7.某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的关键词有:“八七会议”“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据此,请你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 国民革命,洪流奔腾 B. 十年内战,烽火绵延
C. 全面抗战,同仇敌忾 D. 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8.王其榘认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阁臣是皇帝选用的代言侍臣。”材料表明(  )
A.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B. 内阁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 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一致 D. 内阁拥有草拟政令的权力
9.665—669年间日本的两次遣唐使都表示要同唐朝和亲。702—752年间的四次遣唐使把全面吸收唐文化放在首位。777—838年间的三次遣唐使则带着劝诱迎回尚滞留在唐的日本学者、留学生、学问僧的使命。这一变化反映(  )
A. 开放是唐朝的基本国策 B. 日本受唐影响发展迅速
C. 社会状况影响中外交流 D. 日本社会转向脱亚入欧
10.北宋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间,“二浙阻饥,谷价方涌(跳跃),斗钱百二十,公(范仲淹)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后者继来。米既辐辏,遂减价,还至百二十”。范仲淹的这一做法(  )
A. 利用了商贾唯利是图的本性 B. 解决了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
C. 加剧了当地社会发展的无序化 D.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11.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南方古猿
12.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
A.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13.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帝是(  )
A. 努尔哈赤 B. 皇太极 C. 朱元璋 D. 李自成
14.魏晋至隋唐时期,出现了“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药圣”孙思邈、“草圣”张旭等杰出人物,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B. 民族交融的加深
C. 儒道佛的相互融合 D. 外来文明的传入
15.抗日战争作为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它的地位无论如何都应该比任何一场国内战争的地位更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说,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一个关键时期,它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熟起来的,没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也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材料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  )
A. 是近代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B.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结束的标志
C. 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
D. 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根本保证
16.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
A. 彻底抛弃了盲目自大的时代局限 B.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防”
C. 蕴含的思想理念危及清政府统治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7.李贽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观音问》等就是例证。材料反映了(  )
A. 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 B. 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
C. 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 D. 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
18.有学者认为,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了基本沿袭秦朝创立的法令制度的做法,“与秦朝不同,汉初采取了郡县与分封诸侯国并行的体制。然而,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下列项中,属于其“隐患”的是( )
A.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
B.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C.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
D. “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19.明朝中期以后,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代(  )
A. 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B. 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
C. 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0.1843年6月23日,中英双方议定了中英《过境税声明》,依据《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等项规定,声明“中国内地关税,定例本轻,今复议明,内地各关收税,洋货各税,一切照旧轻纳,不复加增”。这一声明(  )
A. 使英国资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B. 使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
C. 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 大大减轻了进出口贸易的负担
21.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种矛盾在中国空前激化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国际关系诉求,通过以青年学子为先锋队的全民族抗争,首次成功扭转了政府的外交决策。材料中的“它”(  )
A.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宣传了中共的救国主张 D. 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22.唐朝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
C. 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 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23.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说明唐代绘画(  )
A. 以宗教画最为繁盛 B. 取材范围得到扩展
C. 融合中外文化元素 D. 助推三教并行潮流
24.秦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包括( )
①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③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④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考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岳飞赤诚爱国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对岳飞《满江红》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靖康耻,尤未雪”,所指史实为“绍兴和议”
B. “臣子恨,何时灭”,体现了岳飞的忠君爱国思想
C. “怒发冲冠”,是针对南宋政权对他的诬陷迫害
D. “收拾旧山河”,是要收复被契丹族占领的国土
26.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水利体系被打破。吴国修太湖东缘湖堤……开凿塘河,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蜀国也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这反映了( )
A. 经济交流受到时局影响 B. 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C. 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D.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27.下图为1977年在银川市西夏陵区出土的鎏金铜牛。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历史文物,它可以用来佐证西夏当时 ( )
A. 礼俗的全面汉化 B. 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
28.若运用下图研究清朝历史,可反映出当时(  )
A. 社会剧烈动荡 B. 人地矛盾尖锐
C. 种植结构调整 D. 重农抑商强化
29.从秦代到明末1800多年中,被篡弑的君主共101人,其中三国4人,两晋(不含十六国)9人,南朝16人,北朝19人,占比超过45%,而时间只有350多年。这折射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 政治局面长期动荡 B.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C. 国家治理秩序混乱 D. 民族交融影响稳定
30.据明朝万历年间《宣府镇志》记载,长城关隘张家口一带“南京罗缎铺,苏州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长城内外经济的互补性 B. 抑商政策的松动
C. 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D. 商业资本的集聚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宋朝时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加快。政府对待农业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相比前代有许多不同之处,坊市界限的打破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明显变化,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农业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发展和手工业兴旺、造船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纺织、制瓷、矿冶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 到了晚明时期,玉米和甘薯等的引进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种棉养蚕也蔚然成风,经济效益可观。各地商品种类更丰富,工商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如松江地区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扩大、资本增多和竞争激烈,形成了一批商业集团即商帮,如徽商因人数多、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而著名。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做官为人生目标,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也“弃儒就贾”开始从商。但商业发展也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党的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使人感兴趣的一个事件,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组织阶段从1923年后期持续到1926年中,在此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以很有限的力量开始,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民主立宪乃国民革命之预定目标,外应世界潮流,内应国民要求,不可缓亦不能缓。战后新中国之政治,此其主流也。但和平建国、民主宪政的口号,不过是搪塞人民民主要求、坚持反动统治的一种手段。蒋介石一方面说“民主宪政不容再缓”,但又提出种种“先决条件”,阻挠民主政治的实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领导国民大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说明蒋介石为解决这一困境采取的举措。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 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 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 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发布留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 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改革开放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京古城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中“南京古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842年,标志着鸦片战争结束的《南京条约》签订;1937年,南京大屠杀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虐;1949年,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灭亡,故①③④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共成立于上海,故②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满洲映画协会”是在日本殖民东北的背景下建立的,其推出的国策电影《白兰之歌》以日语为主,国语对白很少,且主人公以日本人为主导,这显然是服务于当时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D项正确;“以华制华”主要体现为扶植傀儡政权,电影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被激发,排除B项;“满洲映画协会”推出的国策电影主要放映地区在东北,而非国统区,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可知,1949年4月,马毛姐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投身渡江支前工作,说明人民踊跃支持革命,故选C项;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共和国民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1946年6月底“双十协定”被全面撕毁,排除A项;1950年6月解放海南岛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基本结束,解放战争最终结束,排除B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通过舆论控制地方政权”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势力强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是一种挑战,故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并设置刺史,有效的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田庄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国家,排除B项;田庄的存在不利于东汉加强中央集权,更不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维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据题干“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信息,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清政府不是很情愿地接受这一历史事实,不准备认真执行,这表明清王朝愚昧,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不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的形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败因,排除A项;《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使得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而非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导致国人不了解,不能体现国人愚昧无知,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年到1927年,而“八七会议”“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均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A;“八七会议”“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均发生在1927年到1936年期间,故选B;全面抗战始于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解放战争发生在1946年到1949年,排除D。
8.【答案】A
【解析】“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表明了内阁没有实质性的权力,只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因此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是不一致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A项正确,排除B、C项;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草拟政令的权力,故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日本调整了遣唐使的任务,反映了社会状况影响中外交流,故选C项;材料仅反映了不同时期遣唐使的任务,未涉及唐朝的基本国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遣唐使的任务变化,并不是日本发展迅速,排除B项;日本社会转向脱亚入欧是在近代时期明治维新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范仲淹通过调整谷价来吸引商人出售粮食,以缓解粮食危机,故选A项;范仲淹的这一做法只能缓解粮食短缺,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排除B项;范仲淹防范了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社会有序化,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范仲淹的做法,而重农抑商属于国策,并未松弛,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不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排除B项;山顶洞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之一,但不是最早的人类,排除C项;南方古猿是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个阶段,不属于人类,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战胜利后,当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上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大肆征敛,滥发纸币得出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故选C项;材料“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说明工业生产减缓且材料未反映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据材料“难以维持再生产”说明生产减缓,而不是恢复,排除B项;材料主要提及194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故选B。
14.【答案】A
【解析】魏晋至隋唐时期,国家在经历一定的动荡后逐渐走向统一和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繁荣发展为文艺兴盛提供基础,是主要原因,A项正确;民族交融加深确实对文化发展有积极影响,但它只是文艺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儒道佛的相互融合为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文艺创作的理念和风格,排除C项;外来文明丰富文艺形式,但需以社会繁荣为基础,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题干强调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夺取解放战争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结束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B项;“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在世界的中心地位,这些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使人们的观念受到冲击,故选B项;“彻底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蕴含的思想理念有利于维护清政府统治,排除C项;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仍是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框架下,并未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7.【答案】D
【解析】李贽招收女弟子,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男女有别”的封建教条,故选D项;李贽的言行并没有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不足以体现出男女平等,排除B项;资产阶级在明朝末年还未产生,排除C项。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与秦朝不同,汉初采取了郡县与分封诸侯国并行的体制。然而,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可知,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伴随地方封国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符合材料内容,D项正确;“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形容的是秦朝的暴政,排除A项;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指的是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场景,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形容的是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D
【解析】选D。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地位不可能超越六部,故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根据“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首辅并没有法定权力,而是要依赖于皇权,所以才会出现取媚宦官的状况,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侵略者在控制了五处通商口岸的货物进出口税率之后,又利用《过境税声明》对中国内地关税强加干涉,从而使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受到损害,C项正确;英国资本在中国的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过境税声明》使中国产品失去了关税的保护,严重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出口,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可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B项;五四运动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展,因此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说法不成立,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中共成立是1921年,因此五四运动宣传共产党救国主张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项;五四运动反对的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此时蒋介石还未上台,排除D项。
22.【答案】C
【解析】由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分工协作变为中书省与门下省合署办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提高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取消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
2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却加以中国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讲述佛教的本土化,未和其他类型的绘画对比,无法得出宗教画最为繁盛,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绘画的取材范围,无法得出唐代绘画取材范围得到扩展,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了佛教,未提及道教和儒教,无法得出“助推三教并行潮流”的结论,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在中央实行皇帝制等,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①正确;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适应了中央集权的统治,②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③错误;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考核,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答案】B
【解析】“靖康耻”指北宋靖康年间,金军入侵,北宋灭亡的耻辱,故A项错误;“臣子恨,何时灭”表达出岳飞为君分忧,忠于王事的忠君爱国思想,故B项正确;“怒发冲冠”指对金军入侵和未能收复故土的愤恨,故C项错误;“收拾旧山河”指收复被女真族占领的国土,故D项错误。
2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国时期形成了三大水利体系,全国性水利体系被打破。东汉末年群雄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这样的政治格局,使他们在各种的统治区域发展各自的水利事业,反映了政治状况影响了经济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系的三国水利发展问题,B只体现的是北方经济状况,排除B项;材料对于南方和北方的水利建设没有进行比较,排除C项;南方经济开发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能涵盖材料中曹魏政权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7.【答案】B
【解析】根据“铜牛”可以看出牛耕生产,说明西夏当时生产方式受中原影响,B项正确;“礼俗的全面汉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图片信息只能说明耕作方式受中原影响,不能证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一件历史文物不能证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8.【答案】B
【解析】据图表信息可知,明清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人口逐渐膨胀,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增加,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人地矛盾尖锐,故选B项;据图表信息可知,清朝粮食总产量仍然呈整体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社会较为稳定,排除A项;图表并未显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排除C项;图表信息并未显示经济政策如何,因而无法反映“重农抑商强化”,排除D项。
2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秦代到明末漫长的1800多年被篡弑的君主101人,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50多年44人占比超过45%,说明该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政治局面动荡不稳,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治理秩序混乱,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影响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3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长城关隘张家口一带,贸易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政府在边关设置了贸易市场,而长城内外农牧业、牧商业经济具有互补性,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仍固守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涉及到江南地区的南京、苏州,但也有北方城市,排除C项;材料呈现的是张家口一带贸易情况,未体现大商人资本的集聚,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纸币(交子)的使用。(任三点)
(2)表现:农产品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出现了商帮;商人资本雄厚,多种经营。(任二点)
影响: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传统的抑商思想受到冲击),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与逐利化。(任二点)
32.【答案】(1)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具有革命性和爱国性;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困境:和平建国的呼声与独裁统治之间的矛盾;内战的部署工作尚未完成。
举措:邀请中共参加重庆谈判;否决政协协议;积极部署内战;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发动内战;召开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滥发纸币,巧取豪夺。
33.【答案】(1)影响:推动了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上升;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不同之处:工业化水平位于世界先进行列;工业门类更加齐全;信息化生产能力提升;工业整体发展水平更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