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5.《活板》全文精讲 考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25.《活板》全文精讲 考点

资源简介

七下《活板》全文精讲+考点
【作者简介】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写作背景】
活板是与唐代的雕版相比较而言的一种印刷技术,这可以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梦溪笔谈》的记载,是有关活字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shēng),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báo)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zhī)、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yáng)之;药稍镕(róng),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dǐ)。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gēng)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fán)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cáng)。
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自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书籍。
印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让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在上面覆盖。想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制的模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拿它靠近火烘烤;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的木板按压其版面,于是(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了。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另自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字印,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它们。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刻字印的原因是,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不容易拿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熔化,用手一擦,字印自然落下,根本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直到今天依然被珍藏。
【重点字词】
板:同“版”,用雕版。尚:还。盛:大规模地。为:做、使用。之:它,指“板印书籍”。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已后:以后。已:同“以”。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布衣: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钱唇:铜钱的边缘。印:印模,字模。具:准备好。更(gēng)互:交替,轮流。韵:指韵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木格:用木格。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素:平时。旋:随即、立即、马上、立刻。不可取:拿不下来。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讫(qì):终了,完毕。火:用火烤。拂:擦拭,掸去。殊:极、绝。殊不:一点也不。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指堂房亲属。群从(zòng):堂兄弟及侄子辈。得:得到。
【通假字】
板印书籍。“板”同“版”。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
文理有疏密。“文”同“纹”。
【古今异义】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
【冒】古义:涂盖,敷上 今义: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一板已自布字
【自】古义:另外今义:自己 文理有疏密
【文理】古义:木材的纹理质地今义: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药稍熔
【药】古义: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药品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布衣】古义:平民今义:衣服的一种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范】古义:框子今义:规范
【词类活用】
板印书籍
【板】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五代时始印五经
【印】名词作动词,印刷 火烧令坚
【火】名词作状语,用火 再火令药溶
【火】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木格贮之
【木格】 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一词多义】
【以】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用来)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用)3、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把)
【为】1、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2、皆为板本(是)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4、未为简易(算是)5、又为活板(发明)6、每字为一印(刻)7、不以木为之者(刻制)8、满铁范为一板(当作)9、极为神速(助词,加强语气)
【其】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毕昇的)
【之】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代词“这”)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代指“铁板”)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代指不用的字模)5、旋刻之(代指“奇字”)6、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7、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已】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2、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板】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印】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2、每字为一印(字印,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皆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为群从所得”中“印”同此)
【火】1、持就火炀之(用火,动词)2、火烧令坚(用火烤,名词作状语)
【可】1、瞬息可就(可以)2、高可二黍许(大约)
【若】若只印三二本(如果)不若燔土(像)
【帖】1、则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2、每韵为一帖(类)
【就】1、持就火炀之。(靠近)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
【自】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其印自落(自己)
重点句子】
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
4、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
5、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如果只是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6、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不使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8、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文章主题】
课文通过介绍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卓越的创造精神。
人物形象分析毕昇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时代,他不满足于传统雕版印刷的局限,潜心钻研,发明了活板印刷术。这一创举体现出他善于观察、思考,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他对印刷技术的改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摸索,体现出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他用胶泥刻字,精心设计活板的制作流程和使用方法,能看出他心思缜密、极具实践能力,是一位伟大的民间发明家,他的智慧和贡献对后世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角度简洁明了沈括的语言简洁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将活板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方法、使用过程及优势清晰地展现出来。如“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短短十几个字,就把活字的制作材料、形状、制作方式阐述得十分清楚,让读者一目了然。
条理清晰在介绍活板印刷术时,按照活字制作、排版、印刷、拆版的顺序依次叙述,层次分明。如“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通过“先”“欲印”“乃”“持就”“则”等一系列连接词,将每个步骤紧密衔接,使读者能轻松理解整个印刷流程。
准确严谨对于技术细节的描述极为准确,体现出科学严谨的态度。如“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详细说明了不用木料而用胶泥制作活字的原因,从木料和胶泥的特性对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内容理解科技价值《活板》详细记载了活字印刷术这一伟大发明,这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活板印刷术相较于传统雕版印刷,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它可以根据需要排版,重复使用活字,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书籍印刷的速度和数量,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价值文章不仅是对活字印刷术的记录,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可以看出,印刷术在五代到宋代逐渐发展,书籍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文化传承沈括记录毕昇的活板印刷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行为。通过文字,将这一伟大发明保存下来,让后人得以了解古代科技的辉煌,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活板创作背景
沈括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对书籍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如刻版费工费时,一旦刻错难以修改,且只能印刷固定内容,成本高昂。在这样的背景下,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沈括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对各种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他将毕昇的这一伟大发明记录下来,使其得以流传后世,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活板读后感
沈括在文中表达了对毕昇这一伟大发明家的敬佩与赞扬之情,也流露出他对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自豪,以及希望优秀科技成果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的殷切期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