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校联考高二历史说明:本试题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一、选操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谭元亨在《中国文化史观》中认为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春秋战国,为中原文化的相互激活:魏晋南北朝,为南北文化的交融:盛唐之际,则为亚洲文化大汇聚:迄近代,当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逐步融合。”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历史发展推动文化交流B,中原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C.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D.华夏文明源于春秋战国时期2.明末,徐光启召集耶稣会士以及一些中国助手编撰《崇祯历书》,该书大量介绍欧洲新天文知识,如开普勒的《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等,后世评价这部历书“与当时世界天文学同步”。《崇祯历书》的编撰()A.主要源于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B.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学东渐的产物C.全盘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D,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3.公元9世纪,一位阿拉伯学者写道:“印度的文献被翻译,希腊人的智慧也被译了出来,还有波斯的文学,也翻译了”“这让一些作品增色不少”。由此可知,当时()A.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广大B.阿拉伯文化源自于希腊文化C.西亚地区是世界文化中心D,阿拉伯人成为文化交流桥梁4.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D.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阿拉伯文学具有独特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性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B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文化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了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一幕府中央集权制国家第1页共6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校联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8910答案ABDBDAC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B⊙0&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的文化不断发展融合,中国文化经历了相互激活、南北交融、汇聚亚洲文化及与世界其他文化的融合过程,说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A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地位,无法得出中原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古代人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的对称,即以文化和种族来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优于夷狄的观点。“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的说法与题千无关,排除C项:华夏文明并不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表述错误,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末”“…《崇祯历书》,该书大量介绍欧洲新天文知识”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新航路已经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的天文知识,徐光启等人借助这一契机编撰历书,这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学东渐的产物,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吸收西方天文知识,并非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排除A项:“全盘吸收”表述过于绝对,书中也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内容,排除C项;当时中国科技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且材料不能体现中国科技仍领先世界,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印度”、“希腊”、“波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翻译了印度、希腊、波斯的作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阿拉伯人成为文化交流桥梁,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交流,与统治范围无关,排除A项:阿拉伯文化只是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二者并不是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阿拉伯人只是翻译了不同地区的作品,并不是创作者,无法体现出西亚地区是世界文化中心,排除C项。4.【答案】B【解析】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导致拜占庭学者带着希腊罗马文化书籍逃往西欧,使希腊文化在西欧传播,这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奥斯曼入侵改变原拜占庭地区局势)对文化发展(希腊文化传播范围改变)产生影响,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东正教文化相关情况,未提及天主教文化的批判改造,排除A项:仅从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讲授希腊文化,无法体现意大利具有成熟文化体系,排除C项:拜占庭陷落使部分学者西迁,但文化中心转移至西欧是长期过程,材料仅体现文化传播而非中心转移,且奥斯受攻占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与题千“14世纪”时间不完全吻合,排除D项。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古代美洲的知识可知,玛雅人发展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阿兹特克人农业的特点之一是“浮动园地”,印加人建造彰显高超建筑艺术的马丘比丘城,这反映出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特征,故选D项:《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学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但并不能体现阿拉伯文学的独特性,排除A项;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与俄罗斯继承拜占庭文化无关,B项不符合逻辑,排除B项;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12世纪末幕府统治建立时,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中“从黄河流域往南方迁徙”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次人口南迁应发生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后(12世纪),即南宋建立初期。此时北方战乱频繁(如金兵南下),中原士民大规模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及更南地区。此次南迁为南方注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如耕作、纺织),促进农业垦殖、手工业发展及文化交融(如临安成为南宋文化中心),为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奠定基础,故选C项;南宋时期南方虽成为经济重心,但政治中心仍与北方政权并存(如宋金对峙),且“夯实”需经济重心地位已确立为前提,排除A项:“初步开发”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3一6世纪)的第一次人口南迁,如东晋“永嘉南渡”,而题千迁徙属第二次高潮(北宋末),旨在深化开发,排除B项:南宋与金朝并立,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且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通常与秦汉、元明清等王朝相关,与人口南迁无直接因果,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后,随着列强的殖民侵略,拉美文明与其他多种文明进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东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三校(东莞市大岭山中学、东莞市众美中学、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联考高二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pdf 东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三校(东莞市大岭山中学、东莞市众美中学、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联考高二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