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之中国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之中国史

资源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周年热点之中国史
热点01 东汉建立2000周年(25—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 年王莽篡汉建新朝,改制失败致社会矛盾激化,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更始政权建立后又覆灭。
(2)建立:公元25 年,刘秀在河北鄗县登基,定都洛阳,建立东汉。
(3)巩固:刘秀采取加强中央集权、轻徭薄赋、发展农业、清查土地、裁撤官吏等措施,实现“光武中兴”,使东汉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
(4)衰亡: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汉灵帝设州牧制,加剧地方割据。184 年黄巾起义动摇统治根基,董卓乱政后,军阀混战割据。官渡、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雏形,220 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考点方向】政治上,聚焦尚书台权力、外戚宦官专权及州牧制影响;经济侧重田庄经济与丝路贸易;文化科技关注史学著作与科技发明,多以史料分析考查核心素养。
热点02 蔡伦改进造纸术1920周年与中华文化的传播(105—2025)
【考点梳理】
(1)中国造纸术的发展:西汉已出现麻质古纸,但质地粗糙,未广泛应用。东汉蔡伦于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等为原料,经沤浸、舂捣、煮烂、制浆、捞取干燥等工序,造出轻薄耐用、成本低廉的“蔡侯纸”。此后造纸技术不断发展,原料扩展到藤皮、竹等,造纸产地增多。造纸术在国内逐步取代简牍,成为主流书写材料。
(2)中华文化的传播:公元6世纪起,先后传至朝鲜、日本、印度等周边地区,8世纪传入阿拉伯及欧洲,16世纪遍布欧亚美,极大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考点方向】
01中国古代文明成就:中国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02 中外文化交流: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影响;中华文化交流发展;
03 古今联系对比:科技发展与国家治理;DeepSeek;新质生产力;技术革新;文明传播角度。
热点03 郑和下西洋620周年(1405—2025)
【考点梳理】
(1)表现: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 “下西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2)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此次航海以宣扬国威、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为主“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不计经济利益,随着明朝国力衰退,庞大的开支难以为继,最终未能持续。这一活动既展现了明朝初期的强盛,也反映出传统朝贡贸易体系的局限性,为后世研究古代中外交流与国家发展战略提供重要范例。
【考点方向】
01将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对比,从航海技术、目的、影响等方面,考查学生对不同航海活动背后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的理解,呼应全球史观与文明交流互鉴;
02结合当下 “一带一路” 倡议,探讨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与沿线国家友好往来、贸易互通对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合作的历史启示 。
热点04 鸦片战争爆发185周年(1840—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19 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而中国闭关锁国、自然经济主导,中英贸易英国长期入超。为扭转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战争导火索。
(2)经过: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挑起战争,沿海北上逼天津。清政府撤林则徐,派琦善谈判。1841年初英军占香港岛,1842 年 8 月兵临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割香港岛、赔款 2100 万银元、协定关税;后又签订附件,美法相继强迫清政府签《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司法等主权遭破坏,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社会矛盾激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方向】
01战争根源剖析;条约内容解读;社会转型影响(多角度);国际关系视角;
02结合当下国际交流合作与文化自信热点,从全球贸易视角考查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失衡及对世界市场的冲击,借林则徐虎门销烟挖掘民族精神内涵,以《南京条约》探讨国家主权与民族复兴。
热点05 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治理)150周年(1875—2025)
【考点梳理】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联系加强。公元前60 年,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2)东汉:74 年重设西域都护,后又设西域长史府,班超、甘英、班勇等经营西域。
(3)唐朝:唐太宗灭东突厥汗国,打败西突厥汗国。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
(4)清朝:康熙时期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时期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1762 年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5)晚清:1875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1878 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伊犁回归。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左宗棠收复新疆意义重大,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稳定,巩固了西北边疆 。同时,新疆建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理,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
【考点方向】
01近代中国边疆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新疆置省;边疆治理;
02 结合当下民族团结、边疆治理热点,考查近代边疆危机下左宗棠收复新疆决策过程;借收复策略探究其军事智慧;以战后治理措施,分析对新疆稳定、开发及国家统一的深远意义。
热点06 《马关条约》签订130周年(1895—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推行“大陆政策”,借经济危机及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洋务运动未触及制度变革,朝廷内主战、主和派分歧,清军战败,清政府求和意愿增强。
(2)签订:清政府多次求和,先派张荫桓、邵友濂被拒,后李鸿章赴日谈判。经历停战波折、遇刺受伤等,最终在日方苛刻条件下被迫签订条约。
(3)内容:割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归还)、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影响: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引发戊戌变法等救亡图存运动,加速中国社会变革进程。
【考点方向】
01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瓜分狂潮;
02从国际关系角度,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及列强态度;借条约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经济、政治主权破坏;
03探究条约刺激下,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与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
热点07 科举制废除120周年与社会转型|近代选官制度(1905-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西学冲击下科举人才难适近代需求,民族危机凸显其选拔机制弊端,新式学堂兴起分流人才,加之八股取士僵化,科举制难以为继。
(2)内容: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停办乡会试与岁科考试;推行《奏定学堂章程》,构建涵盖小学到大学的新式教育体系,以学堂考试、留学毕业生考核等作为新选官途径。
(3)影响:加速教育与思想近代化,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推动政治制度向近代文官体系转型;引发传统文化传承断裂、士人群体心理动荡,短期内加大社会转型的阵痛与适应难度。
【考点方向】
01 选择题考查废除背景,如西学冲击、自身弊端等;
02材料题要求结合《奏定学堂章程》,分析其对近代选官、教育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像推动新式教育发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 。
热点08 新文化运动110周年(1915-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袁世凯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造势;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渴望民主政治;思想文化,西方启蒙思想传播与封建礼教冲突加剧,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需从思想层面革新救亡。
(3)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倡导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统治;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抨击以孔子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
(3)影响:
进步性:①思想解放: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有利条件,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②文化革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白话文逐渐普及,新文学蓬勃兴起。③社会变革:冲击了封建传统的家族制度、婚姻观念、性别角色等,提高了女性地位,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革,对传统的封建礼教形成了有力冲击。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同时,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有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趋势。
【考点方向】
01考查运动背景,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思想冲突;借白话文运动等内容,考文化转型与社会变革;
02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角度,探究其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及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热点09 孙中山逝世100周年(1925-2025)
【考点梳理】
(1)早期经历与思想形成: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早年接受西方教育,目睹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逐渐形成反清革命思想。
(2)主要革命活动:
①创立革命团体与政党:1894 年创立兴中会,提出 “振兴中华” 的口号;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政治纲领,后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领导武装起义:多次组织反清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等,虽起义大多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③推翻封建帝制: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同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④维护民主共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这些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完全实现革命目标。
(3)历史贡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4)晚年转变:孙中山在多次革命斗争失败后,认识到依靠军阀无法实现革命理想。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纪念和学习。
【考点方向】
01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孙中山的历史地位;聚焦孙中山思想演变,如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及时代背景;
02借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考查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推动;
03结合当下两岸关系,探讨其国家统一理念的现实意义,从多维度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与时代关联的理解。
热点10 遵义会议90周年(1935-2025)与长征精神(中共党史+时政热点)
【考点梳理】
(1)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2)时间地点:1935 年 1 月,在贵州遵义召开。
(3)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 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5)长征精神: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征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以及紧密依靠人民的优良作风等。
【考点方向】
01中共党史上的转折点(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经验。延伸角度:对比“古田会议”“延安整风”等党史关键事件;
02围绕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展开:从唯物史观视角,考查“左”倾错误危害与会议必然性;以史料实证为核心,剖析会议对军事指挥权、组织架构的调整;从时空观念切入,探究会议如何扭转革命危局,推动长征战略转折;结合家国情怀,强调其作为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实现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关键节点的历史价值;分析长征精神对中共革命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影响。
热点11 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5-2025)
(1)中共七大(1945年春)
【考点梳理】
(1)背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1945年4 至 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内容: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意义: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后的奋斗方向,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方向】
01从抗战胜利前夕的国内外局势切入,考查会议召开的必要性;
02聚焦毛泽东思想确立、党的政治路线制定等核心内容;
03从历史意义出发,探究其对凝聚全党力量、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理论建设的深远价值。
(2)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8月)
【考点梳理】
(1)抗日战争胜利进程: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2)抗战胜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抗战胜利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社会的支持以及日本自身战争资源匮乏、陷入战争泥潭等因素。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最早高举抗日旗帜,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维护统一战线团结;加强党的建设,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5)抗日战争从多维度积累现代化因素:
①政治民主化:根据地 “三三制” 政权实践民主,各阶层参与政治,推动民主化;
②国家统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力量,增强国家统一意识。
③经济上:沿海工业内迁优化布局;战时经济体制提升国家调控能力;中共减租减息,巩固抗日个根据地。
④民族精神:促进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全民族抗战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凝聚力。
⑤国家主权: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台湾主权。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国际地位提高。
⑥社会领域:人口迁移使社会结构变动,工人阶级壮大,妇女地位因广泛参与抗战而提高,高校内迁保存教育力量,抗日文化运动传播进步思想,培养了人才。
【考点方向】
01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战后国际秩序(如《开罗宣言》);考查局部到全面抗战进程,如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聚焦全民族抗战,剖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探究中共中流砥柱作用;
02从国际视角审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或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多元考查抗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热点12 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
【考点梳理】
(1)历代管理台湾 :
①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②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
④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日本殖民: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文化压迫等,台湾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
(3)台湾光复: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投降,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台湾回归中国,结束了日本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考点方向】
01聚焦历代台湾管理的制度演变,考查中央政府主权管辖的历史依据;以日本殖民史实为切入点,考查侵略本质与台湾人民反抗;
02围绕台湾光复,结合国际文件,考查其回归的正义性与历史意义。
热点13 重庆谈判(1945年10月)
【考点梳理】
(1)背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把中国建成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则主张建立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一方面若毛泽东拒绝,可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另一方面利用谈判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中共中央决定接受邀请,争取 和平民主新局面。8月底,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乘专机抵达重庆。
(2)内容: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不过,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是谈判中双方争执的焦点,未能达成协议,留待继续商谈。
(3)意义: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考点方向】
01重庆谈判、解放战争、近代国共关系演变;从背景出发,结合抗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蒋介石“假和平” 邀谈与中共赴渝的战略考量;
02从意义切入,探讨《双十协定》对民主进程的推动及中共展现的政治智慧;
03从现实延伸,思考其对当代矛盾处理的借鉴意义。
热点14 朝鲜战争爆发75周年(1950-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美国还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2)经过: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南进。美国立即武装干涉,组成 “联合国军” 仁川登陆,将战火烧至中朝边境。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经五次大规模战役稳定战线在三八线附近,之后进入边打边谈阶段,1953年7月27日,各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朝鲜战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了亚洲局势,为中国国内建设赢得和平环境;促进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考点方向】
01朝鲜战争、冷战、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措施、中美关系、战后国际关系;考查朝鲜战争背景,涉及美苏分区占领与冷战对峙;战争经过,像志愿军入朝作战关键战役等及意义;
02如对东北亚局势、中国国际地位及国防建设的影响,多与国际关系、民族精神等考点关联 。
热点15 万隆会议70周年(1955-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众多国家相继独立。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内容: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在印尼万隆召开会议。会上,各国代表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针对会议中出现的分歧与矛盾,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强调亚非国家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要求,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3)意义:它标志着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方向】
01“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亚非国家共同诉求的时代内涵,以及会议对新兴民族国家崛起、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多与外交史、民族解放运动结合命题、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参与全球南南合作;
02“求同存异”原则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体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话语权;“一带一路”倡议与亚非拉国家合作;各个时期中国外交延伸。
热点16 经济特区设立45周年(1980-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外部环境。国内经历 “文革”,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急需通过改革打破僵局,借鉴国际经验发展经济;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闭关自守不利于国家发展,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特区应运而生。
(2)进程:1979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正式设立。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是当时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此后,经济特区不断发展,在经济建设、制度创新等方面持续探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意义: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推动了对外贸易和投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提供借鉴;促进了思想解放,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成就。
【考点方向】
01经济特区设立的时代背景与政策创新,如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实践;
02结合改革开放进程,考查其作为试验田对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对外开放格局构建的意义;
03关联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其战略价值;改革开放历程;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和贡献;经济特区和加入WTO。
热点17 科教兴国30周年与现代化建设(1995-2025)
【考点梳理】
(1)背景:20世纪90年代,新科技革命兴起,国际竞争聚焦科教领域。国内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但存在产业升级慢、创新不足等问题,教育质量与发展需求有差距,亟需协同发展科技与教育。
(2)进程: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教育为本。教育上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育创新人才;科技上加大投入、鼓励创新、促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建设依靠科技与劳动者素质提升。
(3)意义:推动教育体制创新,助力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发展,培育大量人才。宏观上提升国家创新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国力,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考点方向】
01围绕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时国内外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背景设题;
02聚焦战略中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联动内容;考查其对中国教育转型、科技突破及综合国力提升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