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1认识民法典(2025春)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名称: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名称为“走进法治天地”,简要介绍了法律的基础理解和最常见的自保自护必备的相关法律知识,在设计上,整体基本了解我国法治建设——感知法律作用——公民意识初步培养——最相关最可能被侵犯的权利——法治观念。本单元分为“法律为我们护航”“走近民法典”和“远离违法犯罪”三课。第九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从整体上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从生活入手简要介绍法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高年级逐步渗透和明确,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呈现了教材编写的“螺旋式结构”安排,更为科学。第十课安排最常用的民法典的学习,选取青少年目前最容易受到侵犯的民事权利(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所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隐私权、继承权) 进行学习。培养法治意识,懂得依法维权。第十一课主要目的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材明确了不违法的底线,介绍了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要承担的责任,明确违法必担责。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的现象和违法犯罪的刑责年龄界定,教材利用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恶劣事件的案例,分析后果,明确犯罪的特征,提醒未成年人避免侥幸心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二、单元目标(核心素养)(一)政治认同:了解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自信。通过学习法律的产生、本质与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感。(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在法律层面的体现,增强道德自律意识。(三)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包容差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学习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四)法治观念:了解法律的产生、本质、特征及作用,明确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树立自觉尊崇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通过对法律案件的分析,明确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及法律责任,了解刑法、犯罪、刑罚等基本概念,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五)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分析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课时规划 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据,以单元目标为任务驱动,每框均安排一课时教学,共计六课时。本单元课时规划结构图如下所示。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认识民法典教学目标(一)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民法典的调整范围、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明确民法典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增强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民法典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法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积极主动地参与法治实践。(二)政治认同:通过深入学习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高度认同,增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信心,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治社会建设中,成为法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三)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法典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认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以道德准则约束自身行为,同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到德法兼修,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四)健全人格:通过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深入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律、理性、诚信的人格品质。使学生明白在法律框架内,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实现个人价值,同时懂得尊重他人权利,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健全人格。(五)责任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法典的实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关注身边的法律问题,主动向身边人宣传民法典知识,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法治建设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民法典调整范围、作用。(二)教学难点: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民法典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一)自学 质疑反馈【学生活动】学生课前完成和自主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反馈和学习困惑,以学定教。展学 情境导入【学生活动】视频:民法典的简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法典?据此确认总议题:认识民法典子议题一:民法典与我们一生紧密相关。子议题二:模拟法庭为民法典点赞。子议题三: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子议题四:民法典的基本原则。议学:合作探究子议题一:民法典与我们一生紧密相关【议学情景】教师展示民法典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议学任务】结合以上材料和生活经验,说说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议学活动】分析情境,讨论教材问题【议学成果】从呱呱坠地享受百般关爱,到两鬓如霜儿孙绕膝;从清晨迎接第一缕阳光,到放学回家休息娱乐,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民法典打交道,受其保护,受其约束。【议学小结】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子议题二:模拟法庭为民法典点赞议学任务二:【议学情境】72岁的沈老太在药店买药时突然晕倒在地,小李见状急忙施救,为老人做了心肺复苏。后送往医院,老人12根肋骨在做心肺复苏中被压骨折,右肺挫伤。沈老太儿子认为小李救助不专业致母亲受伤,将其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等9800余元及后续近10万元赔偿金。【议学任务】作为小法官,你会做出怎样的判决?【议学活动】结合拓展资料,思考法律如何做出公正判决。【议学成果】法院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判决不承担赔偿,驳回沈老太诉讼请求。【议学小结】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议学任务三:【议学情境】大学生小吴通过线上贷款平台以周息30%的高额利息借款5000元买手机,因无法按期归还,利息不断增加,6个月后,小吴的“贷款”总金额滚雪球般增长至17万元。家人朋友收到恐吓短信,家门口被泼油漆。最终小吴将该线上平台诉至法院,请求按本金和正常市场利息偿还。【议学任务】作为小法官,你会做出怎样的判决?【议学活动】结合拓展资料,思考法律如何做出公正判决。【议学成果】法院根据《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因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判决认定超出法律规定利率的利息约定无效,无需支付超出部分利息。使用威胁、恐吓方式强迫还款,涉嫌敲诈勒索罪。最终法院以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对该公司人员判处一年至八年不等有期徒刑。【议学小结】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子议题三: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议学任务四:【议学情境】教材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五条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议学任务】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议学活动】将法律与所属的领域进行连线。【议学成果】概括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议学小结】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子议题四:民法典的基本原则议学任务五:【议学情境】探究与分析:方某遗失了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随即通过媒体悬赏一千元寻找。当捡到公文包的赵某找到方某归还公文包时,方某却拒绝支付悬赏费用。因沟通未果,赵某遂将方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判决方某向赵某支付一千元酬金。【议学任务】由诚信原则迁移到其他原则【议学活动】查阅民法典,找出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决的法律依据。【议学结果】《民法典》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七条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议学小结】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拓学:迁移运用【学生活动】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1)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中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了什么 (2)“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从中,你体会出哪些道理?【教师活动】(1)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2)①民法典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②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五)践学:知行合一实践任务:以“典”燃法治之光:图解生活中的法律智慧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