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武昌区2025届高三年级5月质量检测语文本试题卷共10页,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策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作为2019年现象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历经五年匠心雕琢,在2025年春节档以黑马之姿登顶票房榜首。导演饺子在央视《鲁健访谈》中,围绕创作历程、行业差距、文化表达等话题展开深度访谈。鲁健:我们常说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与国际存在差距,这次在《哪吒2》的制作过程中是否有类似感受?饺子:差距确实存在。最初我们尝试与国际顶级视效团队合作,希望他们能助力完成关键镜头。但外包后发现,即便找到好莱坞一线工作室,他们对中国项目仍带有某种“傲慢与偏见”。他们用“接包”心态对待,而非真正的剑作心态,甚至调配三流人员应付我们的项目。试片时,多数镜头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光影质感、动作流畅度与我们想要的东方美学气质相差甚远。最终,我们不得不将项目收回,由国内团队重新打磨。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也让我们明白:那些曾被仰望的“工业神话”,并非天生强大,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死磕出来的。以前我们总带着畏惧感,不敢涉足高难度技术环节,现在发现只要沉下心来钻研,中国团队完全有能力突破瓶颈。比如片中“山河社稷图”的水墨粒子特效,就是国内团队耗时两年自主研发的,最终呈现的飘逸感和文化韵味,远超国际团队的初始方案。鲁健:《哪吒1》到《哪吒2》间隔五年,比观众预期的周期长得多,为什么必须花这么久?饺子:做好作品,时间是省不了的“硬成本”。《哪吒1》成功后,团队对《哪吒2》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的期待值呈几何级上升,每个环节都想做到极致。比如角色表情的细脯度,我们从最初的200种微表情设计,不断迭代到800种,仅敖丙的眼神戏就推翻了17版方案。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单纯的动画制作,而是一次技术研发。比如海水特效,我们想呈现“中国风的磅礴海浪”,既要有传统水墨画的写意,又要有实拍电影的冲击力,光是流体动力学算法就调试了上百次。原本预计3年完成,结果越做越“贪心”,团队里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觉得“既然做了,就做到当下能达到的最高水准”。在这个追求“短平快”“挣快钱”的时代,耐心显得尤为珍贵。很多人怕错过风口,怕被时代抛下,可真正的好作品,从来都是“慢慢来,比较快”。当别人在拼速度、拼产量时,我们选择死磕细节,这反而成了我们的“护城河”一市场最终会奖励那些愿意花时间打磨作品的人。鲁健:观众对《哪吒2》的高期待,是否成为你创作中的压力源?饺子:压力从《哪吒1》路演时就开始了。记得当时观众说“饺子导演,我们等着看《哪吒2》呢”,那种期待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焦虑。但我很快意识到,压力不能成为枷锁,反而要转化为动力。我常想,观众给了我们一次宝贵的“表达机会”,绝不能糟蹋了。于是我尽量屏蔽外界的具体评价,回归创作本心:这个故事该怎么讲才动人?角色的情感该如何细腻呈现?就像粥左罗说的“不追求更新频率,只追求每篇文章的质量”,我们对待《哪吒2》也是如此一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当作最后一次机会来对待。压力确实逼出了团队的潜能,比如负责动作设计的小王,最初认为自己只能完成每秒15帧的流畅打戏,后来在反复打磨中,竞做出了每秒24帧的电影级动作序列,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人往往会给自己设限,而压力就像一把锤子,敲开这些“假想的极限”。鲁健:你曾提到看过大量中外经典作品,这些“输入”如何影响你的创作?饺子:影响是根本性的。小时候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敖丙的白衣胜雪、哪吒的混天绫翻江倒海,那种浓郁的民族美学刻进了我的DNA。后来接触迪士尼、吉卜力的作品,发现他们对角色情感的细腻刻画、对世界观的系统化构建,都值得学习。但我始终牢记:吸收外来养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故事。比如《哪吒2》中,我们借鉴了《千与千寻》的色彩隐喻手法,却将其融入中国神话的语境一一用青金色表现款丙的神性,用红黑色展现哪吒的魔性,这些色彩搭配既符合东方审美,又能让国际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经典作品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什么是“高级的表达”,但镜子里的倒影终究要变成自己的面孔。在短视频碎片化信息泛滥的时代,能沉下心研究经典的创作者,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作品“筑基”一输入的质量,决定了输出的高度。鲁健:有观,点认为,西方团队的视角能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你如何看待?饺子:文化输出的核心,从来不是依赖外来视角,而是靠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早年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