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熟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三次调研测试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张林同学在探索某一主题时提取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关键词,由此判断,张林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新中国的建立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1949年某日,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为国人最兴奋之一日……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该日记记录的事件是(  )
A.开国大典 B.五四运动
C.北平和平解放 D.中华民国建立
3.在一次战斗中,黄继光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最终壮烈牺牲。这一英勇事迹发生在(  )
A.平型关大捷 B.孟良崮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上甘岭战役
4.“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对我军驻守的约3.7平方千米的阵地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投弹5000余枚,炮弹的火力密度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这一战打出了我国的国威军威,创造了我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坚守防御战的成功典范.“该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上甘岭战役
5.湖北省宜昌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王进山家珍藏着一个“老物件”,这是一张枝江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颁发给其祖父王心洲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这家人得到土地的原因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C.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D.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6.1949年9月,确定了参加新政协的代表名单。662名代表中,中共党员约44%,工农代表与无党派民主人士约26%,民主党派约占30%。由此可知,新政协(  )
A.讨论筹建新中国的问题
B.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C.协调各党派与中共利益
D.具有民主广泛的代表性
7.如表是1952、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两项比值。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43.1% 56.7%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5.5% 45%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B.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8.某同学利用如图的三幅历史图片开展探究性学习,其探究的主题应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第一个五年计划
9.到1957年底,一大批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南京市签发的一份选民证上,写有“1953年、南京市第一选举委员会、姓名、性别、年龄、凭证参加选举、只供本人使用“等字样。这张选民证见证了(  )
A.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革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
11.要使中国在缺乏积累的前提下启动工业化,并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完成工业体系的初步构建,政府必须具有强大的调动和配置资源的能力,而对农民、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政府获取这种能力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材料主要表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原因 C.影响 D.特征
12.如表为1949﹣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营者乐氏家族收入变化表,该变化(  )
时间 分配方式 四房平均分得股金
1949﹣1954年 各房每年提取 1.4万元
1954﹣1956年 四马分肥 4.289万元
——据《北京同仁堂史》整理
A.表明我国封建土地制度被消灭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表明我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D.受到我国公私合营影响
13.20世纪80年,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一条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开辟了。这个新路是指(  )
A.增强企业活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对外开放深入 D.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4.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各类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标志着我国已经确立(  )
A.社会主义制度
B.市场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计划经济
15.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此,中共中央决定(  )
A.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实行公私合营的赎买政策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6.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材料表述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
A.背景 B.影响 C.过程 D.内容
17.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讲道:“5年来,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这可以直接说明中国(  )
A.形成了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关系
B.对防止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C.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18.如表为1978﹣1981年山东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单位:元),出现表中收入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1较1978年增长率
山东 114.56 159.81 210.23 251.62 119.64%
A.全面推行“大跃进”运动
B.积极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19.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2020年5月,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个结果主要反映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经济发展 B.历史文化 C.宗教信仰 D.区域自治
20.“紫荆花飘扬,飞向避风的海港……”是为庆祝某一盛事而创作的一首歌曲,与该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 D.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
21.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该方案有“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三个核心要素,“一国”是根本。“两制”是主体,“台湾方案”是特色,未来会充分考虑台湾的现实情况和台湾民众具体诉求。这反映出“台湾方案”(  )
A.与港澳方案完全不同
B.原则性与包容性的统一
C.已被台湾民众所接受
D.决定统一道路的长期性
22.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一系列经贸协议,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这(  )
A.有助于港澳顺利回归
B.践行了“一国两制”原则
C.规范了内地市场经济
D.有利于研究两岸民间交流
23.下列年代尺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取得的重大进展。其中对应1992年的是(  )
A.开启两岸政党交流 B.达成九二共识
C.汪辜会谈 D.两岸实现“三通”
24.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这说明(  )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一国两制”获得了广泛认同
C.海峡两岸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D.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1949年中国共产党大事记(部分)
时间 主要内容
1月13日 傅作义于1月下旬接受和平改编,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结束
3月5日 中共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完成了新形势下工作重心的转移
4月23日 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
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数千年的封建压迫,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齐被中国人民葬入坟墓,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过去了,从此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
(1)根据表中的大事记,概括促成新中国成立的有利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代”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3)小历同学还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进一步研究,你能否为他再补充一则文献史料,并说明理由。(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毛泽东研究》
材料二 可以确定地说,195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趋于全面高涨的一年。生产和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为胜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人民日报》社论《新年的展望》
(1)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1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为胜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的具体体现。(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上述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三: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指的是什么会议?其主要政治内容是什么?(2分)
(2)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与中共中央决定建立的什么体制有关?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有关于这位老人的什么事件?(2分)
(4)材料三所述“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指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什么道路?我们坚持走这条道路,是为了实现什么梦想?(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一: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选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西藏于1965年成立自治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西藏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由1965年的3.2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20.8亿元,增长281倍。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材料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着眼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以超凡的智慧和胆略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首先成功地运用于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先后顺利回归祖国并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从此,香港、澳门在祖国怀抱里不断向前发展,保持了长期稳定繁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及这部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新中国制定政治制度和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1-10 AADDC DBDCA
11-20 BDDCD BCCAB
21-24 BBBC
25.(1)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南京解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举行。
(2)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颁布的法律文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6.(1)标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
(3)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
27.(1)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是:果断停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事件: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
(4)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8.(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3)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港澳稳定繁荣。
(4)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