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生物复习考前冲刺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共19小题)1.(2025 榆次区一模)洞穴鱼是生活在黑暗的洞穴水体中的特殊生物群。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洞穴鱼类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如眼无视觉功能、触觉器发达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洞穴鱼为了适应环境产生触觉器发达的变异B.洞穴鱼触觉器发达,有利于在黑暗中感知水流的变化C.环境的选择使后代中触觉器发达的个体比例增多D.洞穴鱼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2025 方山县一模)竹节虫在爬行时左右不停地摆动身体,就像风中摇曳的枝条或树叶,就算天敌有火眼金睛也很难发现,下列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B.长期发生变异的结果C.长期过度繁殖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2024秋 包河区期末)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化学演化学说,这些成果为生命起源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A.从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B.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C.有机大分子相互作用组成原始生命D.原始生命演化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4.(2024秋 包河区期末)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乙地层(三叶虫、涡虫、贝壳);丙地层(马、象牙、犀牛)。这些地层的形成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的顺序应该是(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5.(2024秋 包河区期末)农民用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效果却越来越差。棉铃虫的群体密度和用药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棉铃虫为适应杀虫剂,产生了抗药变异B.杀虫剂淘汰了抗药性较差的棉铃虫C.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繁殖D.曲线波动说明棉铃虫的抗药性有差异6.(2024秋 包河区期末)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B.生物会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发生斗争C.在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在生存斗争中,体型大的个体一定获胜7.(2024秋 包河区期末)“进化树”能较为直观地表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从如图可推测( )A.a的进化程度比c的进化程度高B.a和d的亲缘关系比a和b的更近C.f是a、b、c、d、e的共同祖先D.f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8.(2024秋 包河区期末)研究人员在1940年和2010年分别对某生态系统中不同毛色兔子的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分析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浅灰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B.“白色”为不利变异,“浅灰”为有利变异C.繁殖过程中,黑色兔子的后代一定都是黑色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9.(2025 滨州一模)如图所示,鸡的新品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C.过度繁殖的结果 D.适应环境的结果10.(2024秋 长沙期末)“超级细菌”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下列关于“超级细菌”说法错误的是( )A.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耐药性细菌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耐药性变异遗传给下一代C.耐药性变异对细菌来说是有利变异D.某些噬菌体可以寄生在“超级细菌”细胞内11.(2024秋 启东市期末)生物学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大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生物界的认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以下科学家的工作成就与其意义对应错误的是( )A.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C.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大气中能产生原始生命D.林奈创立了全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12.(2024秋 启东市期末)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我国湖北神农架地区,却发现了一些白色的乌鸦。除体色外,体内结构同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能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乌鸦的白化是一种传染病B.黑色乌鸦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征D.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是可遗传的变异13.(2024秋 长沙期末)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之谜已经完全解开B.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C.生物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D.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4.(2024秋 长沙期末)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 )A.氧气 B.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原始生命 D.能量15.(2025 交口县一模)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造物和生活遗迹,如图是在山西省晋城市王莽岭景区地层中发现的翼龙化石的图片。由此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恐龙只存在于王莽岭景区B.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化石C.中国是目前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D.恐龙确实在地球上生活过,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16.(2025 夏县一模)部分章鱼和乌贼有变色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改变皮肤中特殊细胞的形状或分布来实现的。变色的主要作用是伪装和通信,可避免其被捕食者发现,或者用来传递复杂的社交信息。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下列对它们变色能力的形成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A.长久生活在海洋中发生的变异B.过分繁殖的结果C.人为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17.(2025 峄城区校级模拟)杀虫剂往往在开始使用时有效,后来逐渐失效。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对药物的适应性逐渐增强B.由于药量太少,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D.药量太少,或质量较差,不足以杀死害虫18.(2024秋 诸城市期末)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是由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藻类逐步进化而来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C.动物的保护色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形成的D.人类与黑猩猩、长臂猿的基因序列相似,说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19.(2025 霸州市校级开学)如图为生活在某区域的几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历程图,它们的共同祖先是( )A.猕猴 B.狒狒 C.北京猿人 D.森林古猿二.解答题(共1小题)20.(2024秋 长沙期末)动物进化历程中,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逐渐演变。据图回答问题。(1)以上涉及的动物体内有脊柱,属于 动物。(2)A的呼吸器官是 。C、D、E的呼吸器官是 。(3)这些生物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 。(4)从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逐渐演变来看、可反映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 。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2025年中考生物复习考前冲刺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9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A D B B A D C D A A C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答案 A D B D D C D D一.选择题(共19小题)1.(2025 榆次区一模)洞穴鱼是生活在黑暗的洞穴水体中的特殊生物群。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洞穴鱼类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特征,如眼无视觉功能、触觉器发达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洞穴鱼为了适应环境产生触觉器发达的变异B.洞穴鱼触觉器发达,有利于在黑暗中感知水流的变化C.环境的选择使后代中触觉器发达的个体比例增多D.洞穴鱼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的原因.【专题】归纳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A【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解答】解:A.变异是随机产生的,生物不能有意识地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故A错误。B.洞穴鱼触觉器发达,有利于在黑暗中感知水流的变化,是一种有利的变异,故B正确。C.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特征更容易被保留下来并成为主流,即环境的选择使后代中触觉器发达个体的比例增多,故C正确。D.洞穴鱼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自然选择下经过长时间演化所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A。【点评】掌握自然选择是解题的关键。2.(2025 方山县一模)竹节虫在爬行时左右不停地摆动身体,就像风中摇曳的枝条或树叶,就算天敌有火眼金睛也很难发现,下列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B.长期发生变异的结果C.长期过度繁殖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人工选择及其意义.【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D【分析】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解答】解:竹节虫在行走时左右不停地摆动身体,就像风中摇曳的枝条或树叶,这样有利于竹节虫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竹节虫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竹节虫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枝条或树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自然选择说的内容。3.(2024秋 包河区期末)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化学演化学说,这些成果为生命起源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A.从无机小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B.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C.有机大分子相互作用组成原始生命D.原始生命演化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归纳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B【分析】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解答】解: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证明了在生物体外可以将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有机大分子物质,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掌握生命的起源是解题的关键。4.(2024秋 包河区期末)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乙地层(三叶虫、涡虫、贝壳);丙地层(马、象牙、犀牛)。这些地层的形成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的顺序应该是(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生物进化的历程.【专题】归纳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B【分析】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越晚近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解答】解:甲地层中代表的是恐龙是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乙地层中代表的是无脊椎动物,丙地层中代表的是脊椎动物中的哺乳类,哺乳类结构最复杂,应该是最晚近的地层,无脊椎动物结构最简单,应该是最古老的地层,因此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应是乙、甲、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掌握生物的进化历程是解题的关键。5.(2024秋 包河区期末)农民用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效果却越来越差。棉铃虫的群体密度和用药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棉铃虫为适应杀虫剂,产生了抗药变异B.杀虫剂淘汰了抗药性较差的棉铃虫C.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繁殖D.曲线波动说明棉铃虫的抗药性有差异【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专题】归纳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A【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棉铃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棉铃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是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棉铃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棉铃虫就存在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和抗药性弱的棉铃虫,不是棉铃虫为适应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由于杀虫剂的使用,淘汰了抗药性较差的棉铃虫,这叫不适者被淘汰,B正确。C.在喷洒杀虫剂的过程中,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繁殖,这叫适者生存,C正确。D.由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杀虫剂的使用,那些抗药性弱的棉铃虫会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棉铃虫不会被杀死,并且进行繁殖,抗药性越来越强,因此曲线波动说明棉铃虫的抗药性有差异,D正确。故选:A。【点评】掌握自然选择学说是解题的关键。6.(2024秋 包河区期末)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现象B.生物会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发生斗争C.在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D.在生存斗争中,体型大的个体一定获胜【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专题】进化思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D【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解答】解:ABC.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的现象。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ABC不符合题意。D.动物在生存斗争中,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体型较大的个体不一定具有有利变异,所以也不一定一定获胜,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掌握自然选择是解题关键。7.(2024秋 包河区期末)“进化树”能较为直观地表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从如图可推测( )A.a的进化程度比c的进化程度高B.a和d的亲缘关系比a和b的更近C.f是a、b、c、d、e的共同祖先D.f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考点】生物进化的历程.【专题】归纳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C【分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分析进化树可以得出,f是a、b、c、d、e五种生物的共同祖先,在地球上出现的最早;e、c、d在同一分支上,a、b在同一分支上,所以e、c、d间的亲缘关系更近;a、b间的亲缘关系更近。【解答】解:A.c的进化程度比a的进化程度高,A错误。B.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以发现,a和b在同一分支上,a和d在不同的分支上,较a和b关系更近,a和d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远,B错误。C.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f,C正确。D.如图所示的进化树可知a、b、c、d、e五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f进化而来,f是题干进化树中出现最早的生物,D错误。故选:C。【点评】掌握生物进化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8.(2024秋 包河区期末)研究人员在1940年和2010年分别对某生态系统中不同毛色兔子的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分析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浅灰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B.“白色”为不利变异,“浅灰”为有利变异C.繁殖过程中,黑色兔子的后代一定都是黑色D.不同毛色兔子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类型.【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D【分析】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解答】解:A.浅色兔子不适应环境被淘汰,而生存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深色兔子,因此不是浅色兔子为适应环境毛色发生深色变异,A错误。B.从图中的数据可知:图中白色兔最少或没有,深灰和黑色的兔子较多,因此“白色”为不利变异,“浅灰”为有利变异,深灰和黑色是有利变异,B错误。C.繁殖过程中,黑色兔子的后代不一定都是黑色,C错误。D.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不同毛色兔子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结果,D正确。故选:D。【点评】掌握自然选择及变异的类型是解题的关键。9.(2025 滨州一模)如图所示,鸡的新品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C.过度繁殖的结果 D.适应环境的结果【考点】人工选择及其意义.【专题】类比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A【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解答】解: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鸡新品种的形成,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故选:A。【点评】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10.(2024秋 长沙期末)“超级细菌”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下列关于“超级细菌”说法错误的是( )A.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B.耐药性细菌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耐药性变异遗传给下一代C.耐药性变异对细菌来说是有利变异D.某些噬菌体可以寄生在“超级细菌”细胞内【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病毒的分类与噬菌体.【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生物的分类;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A【分析】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帮助人体抵抗感染,恢复健康。例如,抗生素在治疗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严重细菌感染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解答】解:A.细菌本身就存在抗药性,并不是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B.由于耐药性细菌能够抵抗抗生素的作用,它们在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中更容易生存下来。并且,这种耐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使得后代细菌也具有耐药性,B正确。C.细菌产生的变异有的利于抵抗药物,有的不利于抵抗药物,因此耐药性变异对细菌来说是有利变异,C正确。D.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因此某些噬菌体可以寄生在“超级细菌”细胞内,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11.(2024秋 启东市期末)生物学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大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生物界的认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以下科学家的工作成就与其意义对应错误的是( )A.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C.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原始大气中能产生原始生命D.林奈创立了全世界通用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考点】生物学史.【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答案】C【分析】生物科学家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专业人员。生物科学家的工作对生物学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现,能够揭示生物界的奥秘,解析各种生物过程的机制,从而推动生物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医学和农业领域,为人类提供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策略,改善生活质量。【解答】解:A.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他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用令人信服的材料证明,物种是可以变化的,而且一直在变化之中,A正确。B.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B正确。C.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是,米勒实验结果并不能证明“原始大气能产生原始生命”,C错误。D.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提出了双名法。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是种加词,D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此考点的题关键是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熟记有关生物学史。12.(2024秋 启东市期末)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我国湖北神农架地区,却发现了一些白色的乌鸦。除体色外,体内结构同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能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乌鸦的白化是一种传染病B.黑色乌鸦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征D.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是可遗传的变异【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专题】归纳推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专题;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A【分析】(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作变异。【解答】解:A、乌鸦的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A错误。B、变异是指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征,B正确。C、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白化乌鸦异常白色的羽毛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C正确。D、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常乌鸦后代出现白化现象说明生物有变异的特征,D正确。故选:A。【点评】掌握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3.(2024秋 长沙期末)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物都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之谜已经完全解开B.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C.生物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D.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生物进化的历程.【专题】进化思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D【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解答】解:A.生物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科学家们对其有了较多的了解,但并未完全解开所有谜团,A错误。B.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不是唯一证据,B错误。C.生物进化的基础是遗传和变异,C错误。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D正确。故选:D。【点评】掌握生物的进化及自然选择是解题的关键。14.(2024秋 长沙期末)科学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 )A.氧气 B.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原始生命 D.能量【考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专题】进化思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B【分析】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在地球上生命发生之前,经历了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的化学进化过程。米勒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步。【解答】解: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如氨基酸。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掌握米勒实验是解题的关键。15.(2025 交口县一模)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造物和生活遗迹,如图是在山西省晋城市王莽岭景区地层中发现的翼龙化石的图片。由此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恐龙只存在于王莽岭景区B.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化石C.中国是目前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D.恐龙确实在地球上生活过,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考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专题】结构示意图;进化思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D【分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解答】解:A.虽然在山西省晋城市王莽岭景区地层中发现的翼龙化石,但是不能证明恐龙只存在于王莽岭景区,A错误。B.翼龙不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而世界上最早的恐龙化石是在英国牛津郡附近发现的,B错误。C.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恐龙属种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通过题干不能说明该观点,C错误。D.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根据恐龙化石可以确定恐龙在地球上生活过,D正确。故选:D。【点评】掌握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历程是解题的关键。16.(2025 夏县一模)部分章鱼和乌贼有变色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改变皮肤中特殊细胞的形状或分布来实现的。变色的主要作用是伪装和通信,可避免其被捕食者发现,或者用来传递复杂的社交信息。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下列对它们变色能力的形成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A.长久生活在海洋中发生的变异B.过分繁殖的结果C.人为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专题】进化思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D【分析】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解答】解:部分章鱼和乌贼有变色的能力,变色的主要作用是伪装和通信,可避免其被捕食者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它们捕食和避敌,是一种保护色;达尔文认为,这是生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所以章鱼和乌贼的变色,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关知识。17.(2025 峄城区校级模拟)杀虫剂往往在开始使用时有效,后来逐渐失效。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害虫接触杀虫剂后对药物的适应性逐渐增强B.由于药量太少,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D.药量太少,或质量较差,不足以杀死害虫【考点】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C【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解答】解: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密度又减少。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杀虫剂的长期选择,使得原先的杀虫剂已经不能杀死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了,可见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相关知识。18.(2024秋 诸城市期末)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是由海洋中的原始单细胞藻类逐步进化而来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C.动物的保护色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形成的D.人类与黑猩猩、长臂猿的基因序列相似,说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考点】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生物进化的历程.【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归纳推理;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D【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解答】解:A、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A正确。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由不同地层中化石的分布可以了解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B正确。C、动物保护色是动物为了适应环境逐渐形成的特性,这一特性的形成是动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的结果,C正确。D、人类与黑猩猩、长臂猿的基因序列相似,只能说明人类和黑猩猩、长臂猿有亲缘关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而不能说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D错误。故选:D。【点评】掌握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是解题的关键。19.(2025 霸州市校级开学)如图为生活在某区域的几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历程图,它们的共同祖先是( )A.猕猴 B.狒狒 C.北京猿人 D.森林古猿【考点】生物进化的历程.【专题】进化思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D【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解答】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据进化历程图可见:图中的灵长类动物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即森林古猿。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动物进化的历程。二.解答题(共1小题)20.(2024秋 长沙期末)动物进化历程中,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逐渐演变。据图回答问题。(1)以上涉及的动物体内有脊柱,属于 脊椎 动物。(2)A的呼吸器官是 鳃 。C、D、E的呼吸器官是 肺 。(3)这些生物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 表面积大、壁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从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逐渐演变来看、可反映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 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考点】生物进化的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鱼类的主要特征;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区别.【专题】结构模式图;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答案】(1)脊椎;(2)鳃;肺;(3)表面积大、壁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4)由简单到复杂。【分析】A鱼的呼吸器官是鳃,由鳃弓,鳃耙和鳃丝组成,鳃丝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利于进行气体交换。B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兼用皮肤辅助呼吸。C蜥蜴、D家鸽、E家兔都用肺呼吸,这些生物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积较大,内部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①气管,②气囊,③肺。【解答】解:(1)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图中鱼、青蛙、蜥蜴、家鸽、家兔都属于脊椎动物。(2)A属于鱼类,用鳃呼吸。C蜥蜴等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用肺呼吸;D家鸽,属于鸟类,用肺呼吸;E家兔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因此,C、D、E的呼吸器官是肺。(3)A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B青蛙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不发达,皮肤辅助呼吸;C、D、E的呼吸器官是肺;这些动物的呼吸器官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表面积大、壁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故答案为:(1)脊椎;(2)鳃;肺;(3)表面积大、壁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4)由简单到复杂。【点评】掌握生物进化历程及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解题的关键。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