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生物复习考前冲刺 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共17小题)1.(2025 娄底一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飞蛾扑火”“芝麻开花节节高”“深秋的植物会落叶”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分别是( )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③生物能遗传和变异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2.(2025 云南模拟)昆明石林,作为负氧离子高达3280个/立方厘米的绿氧之城,在这没有雾霾和沙尘,每吸一口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使人身心愉悦。这体现了(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改变生物3.(2025 孝感一模)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下列与之相同的是( )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B.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C.野兔随季节换毛D.北极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4.(2025 云南模拟)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人工智能 B.七星瓢虫 C.恐龙化石 D.熊猫玩偶5.(2025 皇姑区模拟)塞罕坝人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极大缓解了沙尘暴灾害。下列选项所描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与此一致的是( )A.沙漠中植物稀少B.大树底下好乘凉C.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6.(2025 连州市校级一模)小明把吃完的荔枝种子随手扔在院子花坛上,几天后发现种子发芽长出嫩叶,这体现了生物( )A.需要营养B.能将废物排出体外C.能生长繁殖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2025 方山县一模)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丙为生产者B.该食物链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非生物环境C.该食物链中的甲、乙和丁是消费者D.若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丙体内该物质积累得最多8.(2025 吕梁一模)中国科学院首次于青藏高原发现的西域龙胆的花冠被触碰后会闭合,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产生变异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9.(2024秋 包河区期末)长期被“镉”污染的稻田中有一条食物链:稻→虫→蛙→蛇,以方框大小代表镉积累量多少,则下列最能体现该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镉积累量关系的是( )A. B. C. D.10.(2024秋 包河区期末)①绿化荒山,植树种草;②要致富,砍大树;③若想吃得好,就吃蛙蛇鸟;④毒蛇有害,人人打之;⑤退耕还林还草;⑥少用一次性木筷。以上人类活动,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A.①⑤④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④11.(2024秋 包河区期末)“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A.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雨林生态系统弱B.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由桑树开始C.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不依赖于人的作用D.部分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了鱼12.(2024秋 山丹县期末)对于一只蜜蜂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①阳光②空气③温度④其他蜜蜂⑤油菜⑥蝴蝶A.①② B.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④⑤⑥13.(2024秋 山丹县期末)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生态瓶,一周后,该生态瓶渐渐出现了水变浑浊、鱼类死亡的现象。于是该同学在瓶中加入了适量会把残饵和鱼粪吃掉的多齿新米虾,生态瓶的保质期延长了3个月,多齿新米虾是生态瓶中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14.(2024秋 山丹县期末)“水稻→害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大量捕杀青蛙,短时间内会导致( )A.害虫和水稻都减少 B.害虫增多,水稻减产C.害虫和水稻都增多 D.害虫减少,水稻增产15.(2024秋 山丹县期末)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16.(2024秋 山丹县期末)如图表示蚂蚁在搬运一块饼干,这幅图体现出蚂蚁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 B.寄生 C.种内互助 D.种内争斗17.(2024秋 山丹县期末)地球是已知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我们只有一个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①大气圈的下层②岩石圈的上层③水圈④整个地球A.仅①② B.仅②③ C.①②③ D.仅④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18.(2024 山西模拟)制作生态瓶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某实践小组开展制作微型生态瓶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如下:【任务一】制作生态瓶制作步骤 示意图第一步 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塘泥。第二步 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塘泥中,撒上几株浮萍。第三步 静置12小时后,放入3只小鱼,8只小虾。第四步 密封瓶口,放在阳台上(如图)。(1)第一步中,加入塘泥的作用是 。第四步中,将生态瓶放在阳台上的目的是 。【任务二】建构模型。(2)小青建构了生态瓶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模型,如图所示,请将其补充完整。(提示:不能答生物的具体名称)【任务三】探究金鱼藻数量对生态瓶的影响一段时间后,小芸发现生态瓶中的金鱼藻大量繁殖,小鱼出现浮头现象,这是否与金鱼藻的数量增多有关呢?于是,她进行了如表探究实验。编号 实验方案 24小时溶解氧含量(毫克/升)水质 金鱼藻数(枝) 小鱼数(条) 光照A 池塘水 3 3 散射光 7.4B 9 散射光 8.6C 15 ? 8.0(3)该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C组的光照条件应为 ,目的是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请你分析小鱼出现浮头现象的原因: 。(5)通过制作生态瓶,同学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请你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角度,提出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建议: 。三.解答题(共2小题)19.(2025 皇姑区模拟)图一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二为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①、②、③、④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作答:(1)图一中,共有 条食物链。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2)图二中,若A、B、C表示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请写出它在图一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3)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 (填数字序号)。(4)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20.(2024秋 包河区期末)合肥市滨湖塘西河公园风景优美,公园内鸟啼虫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塘西湖公园内的某小型生态系统进行了探究,他们将下面几种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成分进行分析,并绘制成表格。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生物种类 鱼 河虾 水蚤消化道内食物 河虾、水蚤 水蚤、浮游藻类 浮游藻类(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表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2)此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一般是确定的,因而能量流动一般是单方向的,并且随营养级的升高而 。(3)根据表中的信息,鱼和河虾除了存在捕食关系外,还存在 关系。该生态系统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2025年中考生物复习考前冲刺 生物与环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7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B B B B B C D D D C C题号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C C B A C C一.选择题(共17小题)1.(2025 娄底一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飞蛾扑火”“芝麻开花节节高”“深秋的植物会落叶”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分别是( )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③生物能遗传和变异④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考点】生物的特征.【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B【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遗传是指生物学上把亲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学上把亲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现象。所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的特征。③符合题意。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飞蛾扑火”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②符合题意。“芝麻开花节节高”描述了芝麻由小长大的过程,体现了生物体能够生长,①符合题意。落叶能带走部分废物,故“深秋的植物会落叶”体现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符合题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2.(2025 云南模拟)昆明石林,作为负氧离子高达3280个/立方厘米的绿氧之城,在这没有雾霾和沙尘,每吸一口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使人身心愉悦。这体现了(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改变生物【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B【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解答】解:昆明石林作为负氧离子高达3280个/立方厘米的绿氧之城,在这没有雾霾和沙尘,每吸一口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清新的空气促进人体健康,减少呼吸道疾病;还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题关键是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2025 孝感一模)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下列与之相同的是( )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B.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C.野兔随季节换毛D.北极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B【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和改变环境。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解:A、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使植物能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B、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属于生物影响环境,B符合题意。C、野兔随季节换毛,以适应季节的变化,属于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D、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厚,使海豹能适应寒冷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4.(2025 云南模拟)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人工智能 B.七星瓢虫 C.恐龙化石 D.熊猫玩偶【考点】生物的特征.【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B【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ACD、人工智能、恐龙化石、熊猫玩偶都不具有呼吸、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特征,都不属于生物,ACD不符合题意。B、七星瓢虫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5.(2025 皇姑区模拟)塞罕坝人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极大缓解了沙尘暴灾害。下列选项所描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与此一致的是( )A.沙漠中植物稀少B.大树底下好乘凉C.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B【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塞罕坝人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极大缓解了沙尘暴灾害属于生物影响环境。【解答】解:A.沙漠中植物稀少,原因是沙漠中缺少水,说明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C.爬行动物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可以防止水分散失,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说明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感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环境影响生物,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6.(2025 连州市校级一模)小明把吃完的荔枝种子随手扔在院子花坛上,几天后发现种子发芽长出嫩叶,这体现了生物( )A.需要营养B.能将废物排出体外C.能生长繁殖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考点】生物的特征.【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C【分析】生物的特征主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生物能生长繁殖,使生物的个体不断增大,有利于种族的延续。所以种子发芽长出嫩叶这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特征。故选:C。【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7.(2025 方山县一模)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丙为生产者B.该食物链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非生物环境C.该食物链中的甲、乙和丁是消费者D.若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丙体内该物质积累得最多【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答案】D【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2、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丁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甲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乙属于第三级消费者。因此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解答】解:AC、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丁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甲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乙属于第三级消费者,AC正确。B、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丙→丁→甲→乙”食物链中,乙的级别最高,有害物质含量最多,D错误。故选:D。【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书写是解题的关键。8.(2025 吕梁一模)中国科学院首次于青藏高原发现的西域龙胆的花冠被触碰后会闭合,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产生变异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考点】生物的特征.【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D【分析】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西域龙胆的花冠被触碰后会闭合,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9.(2024秋 包河区期末)长期被“镉”污染的稻田中有一条食物链:稻→虫→蛙→蛇,以方框大小代表镉积累量多少,则下列最能体现该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镉积累量关系的是( )A. B. C. D.【考点】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答案】D【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解: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因此,在食物链:稻→虫→蛙→蛇,生物体内镉积累量从少到多依次是稻、虫、蛙、蛇,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掌握生物富集现象是解题的关键。10.(2024秋 包河区期末)①绿化荒山,植树种草;②要致富,砍大树;③若想吃得好,就吃蛙蛇鸟;④毒蛇有害,人人打之;⑤退耕还林还草;⑥少用一次性木筷。以上人类活动,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A.①⑤④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④【考点】保护生物圈的措施和重要意义.【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C【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和措施:通过调查,从近年来人口数量变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着手,分析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解答】解:①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有益于改善生态环境,建造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家园,正确;②树木能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大量砍伐树木,只能破坏环境;因此,要致富,砍大树,错误;③蛙、蛇、鸟是野生动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而不能吃它们,错误;④毒蛇也是一个物种,我们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见毒蛇就打死它,错误;⑤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正确;⑥“少用一次性木筷”,可减少木材消耗,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正确。故有益于保护生物圈的是①⑤⑥,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11.(2024秋 包河区期末)“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A.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雨林生态系统弱B.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由桑树开始C.该生态系统的稳定不依赖于人的作用D.部分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了鱼【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答案】C【分析】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答】解:A.该生态系统比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比雨林生态系统的弱,A不符合题意。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该生态系统中桑树是生产者,能量流动由桑树开始,B不符合题意。C.“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人工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的作用,C符合题意。D.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一部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则被各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原本可能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如蚕粪中的含碳有机物形式的能量会流向鱼,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掌握生物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物质和能量流动是解题的关键。12.(2024秋 山丹县期末)对于一只蜜蜂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①阳光②空气③温度④其他蜜蜂⑤油菜⑥蝴蝶A.①② B.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④⑤⑥【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C【分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指影星某种生物的其他生物。因此影响蜜蜂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和田野中的其他蜜蜂、油菜、蝴蝶等其它生物因素,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掌握和理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3.(2024秋 山丹县期末)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生态瓶,一周后,该生态瓶渐渐出现了水变浑浊、鱼类死亡的现象。于是该同学在瓶中加入了适量会把残饵和鱼粪吃掉的多齿新米虾,生态瓶的保质期延长了3个月,多齿新米虾是生态瓶中的( )A.生产者 B.消费者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答案】C【分析】(1)多齿新米虾是节肢动物。(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生态瓶是一个生态系统。【解答】解: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多齿新米虾会把残饵和鱼粪吃掉,从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充当分解者的角色。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各部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14.(2024秋 山丹县期末)“水稻→害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大量捕杀青蛙,短时间内会导致( )A.害虫和水稻都减少 B.害虫增多,水稻减产C.害虫和水稻都增多 D.害虫减少,水稻增产【考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答案】B【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解答】解:“水稻→害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大量捕杀青蛙,短时间内害虫失去天敌会大量繁殖,害虫以水稻为食,水稻就会由于害虫的增多而减产。故选:B。【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15.(2024秋 山丹县期末)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考点】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征.【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答案】A【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不同,解答即可。【解答】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理解湿地的特点和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2024秋 山丹县期末)如图表示蚂蚁在搬运一块饼干,这幅图体现出蚂蚁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 B.寄生 C.种内互助 D.种内争斗【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C【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解答】解:A.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在这个场景中,蚂蚁并不是在吃其他蚂蚁或饼干以外的生物,A错误。B.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生活在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在这个场景中,蚂蚁并没有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所以这不是寄生关系,B错误。C.种内互助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合作的现象。在这个场景中,蚂蚁们共同搬运饼干,显然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获取食物),所以这是种内互助关系,C正确。D.种内争斗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领地等而发生的斗争。在这个场景中,蚂蚁们并没有发生争斗,而是共同合作,所以这不是种内争斗关系,D错误。故选:C。【点评】掌握生物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7.(2024秋 山丹县期末)地球是已知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我们只有一个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①大气圈的下层②岩石圈的上层③水圈④整个地球A.仅①② B.仅②③ C.①②③ D.仅④【考点】生物圈的范围.【专题】归纳推理;生物圈专题.【答案】C【分析】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①大气圈的下层、③水圈的全部和②岩石圈的上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掌握生物圈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二.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18.(2024 山西模拟)制作生态瓶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某实践小组开展制作微型生态瓶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如下:【任务一】制作生态瓶制作步骤 示意图第一步 向透明玻璃瓶内加入池塘水和塘泥。第二步 将一些金鱼藻固定在塘泥中,撒上几株浮萍。第三步 静置12小时后,放入3只小鱼,8只小虾。第四步 密封瓶口,放在阳台上(如图)。(1)第一步中,加入塘泥的作用是 塘泥可为生态瓶提供分解者(或“塘泥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塘泥可固定生态瓶中的金鱼藻”) 。第四步中,将生态瓶放在阳台上的目的是 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光照条件 。【任务二】建构模型。(2)小青建构了生态瓶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模型,如图所示,请将其补充完整。(提示:不能答生物的具体名称)【任务三】探究金鱼藻数量对生态瓶的影响一段时间后,小芸发现生态瓶中的金鱼藻大量繁殖,小鱼出现浮头现象,这是否与金鱼藻的数量增多有关呢?于是,她进行了如表探究实验。编号 实验方案 24小时溶解氧含量(毫克/升)水质 金鱼藻数(枝) 小鱼数(条) 光照A 池塘水 3 3 散射光 7.4B 9 散射光 8.6C 15 ? 8.0(3)该实验的变量是 金鱼藻的数量 。实验中,C组的光照条件应为 散射光 ,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金鱼藻的数量对生态瓶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小鱼的浮头与金鱼藻的数量有关”) 。请你分析小鱼出现浮头现象的原因: 金鱼藻的数量增多,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增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5)通过制作生态瓶,同学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请你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角度,提出一条保护生态平衡的建议: 不乱砍滥伐;不乱捕滥杀;适度捕捞;适度放牧;引入外来物种时应进行安全评估;严厉打击偷猎等行为;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考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专题】结构示意图;归纳推理;对照实验思想;单一变量思想;生态系统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1)塘泥可为生态瓶提供分解者 (或“塘泥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塘泥可固定生态瓶中的金鱼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光照条件;(2)①生产者(答“植物”不扣分);②消费者(答“动物”不扣分);③分解者 (答“细菌”、“真菌”不扣分);(3)金鱼藻的数量;散射光;控制单一变量;(4)金鱼藻的数量对生态瓶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小鱼的浮头与金鱼藻的数量有关”);金鱼藻的数量增多,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增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5)不乱砍滥伐;不乱捕滥杀;适度捕捞;适度放牧;引入外来物种时应进行安全评估;严厉打击偷猎等行为;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和水等,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都可以看成生态系统。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第一步中加入塘泥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微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这些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支持生态瓶内其他生物的生存。第四步中将生态瓶放在阳台上的目的是让金鱼藻等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产生氧气,维持生态瓶内的生态平衡。(2)根据图示,金鱼藻应该是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食物链的起点。接着是消费者,它们以生产者为食,获取能量和营养。同时,分解者也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根据这些原理,可以合理地补充完整生态瓶中的营养关系模型: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3)该实验的变量是金鱼藻的数量。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C组的光照条件应与其他组相同,即散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实验结果是由金鱼藻数量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因素。(4)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金鱼藻数量过多时,会影响小鱼的生活。这是因为金鱼藻在大量繁殖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当溶解氧含量低于小鱼生存所需的最低水平时,小鱼就会出现浮头现象,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5)通过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不乱砍滥伐;不乱捕滥杀;适度捕捞;适度放牧;引入外来物种时应进行安全评估;严厉打击偷猎等行为;其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最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故答案为:(1)塘泥可为生态瓶提供分解者 (或“塘泥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塘泥可固定生态瓶中的金鱼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光照条件;(2)①生产者(答“植物”不扣分); ②消费者(答“动物”不扣分);③分解者 (答“细菌”、“真菌”不扣分);(3)金鱼藻的数量;散射光;控制单一变量;(4)金鱼藻的数量对生态瓶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小鱼的浮头与金鱼藻的数量有关”);金鱼藻的数量增多,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量增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5)不乱砍滥伐;不乱捕滥杀;适度捕捞;适度放牧;引入外来物种时应进行安全评估;严厉打击偷猎等行为;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三.解答题(共2小题)19.(2025 皇姑区模拟)图一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二为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①、②、③、④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作答:(1)图一中,共有 4 条食物链。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蝗虫 。(2)图二中,若A、B、C表示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鹰 。请写出它在图一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草→老鼠→鹰 。(3)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 ②③④ (填数字序号)。(4)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自动)调节 能力。【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专题】结构示意图;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答案】(1)4;蝗虫。(2)鹰;草→老鼠→鹰。(3)②③④。(4)自我(自动)调节。【分析】1、图一中的食物链有:草→蝗虫→青蛙→蛇→鹰、草→蝗虫→食虫鸟→鹰、草→老鼠→蛇→鹰、草→老鼠→鹰。2、图二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作用;食物链有:甲→A→B、甲→A→C→B。【解答】解:(1)图一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草→蝗虫→青蛙→蛇→鹰,草→蝗虫→食虫鸟→鹰,草→老鼠→蛇→鹰,草→老鼠→鹰。根据是身体里有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动物可以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图一中中的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体内没有脊柱,因此属于无脊椎动物。(2)图二中,若A、B、C表示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图一中的食物链有甲→A→B、甲→A→C→B。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草→老鼠→鹰,草→蝗虫→食虫鸟→鹰或草→老鼠→蛇→鹰,则B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鹰。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图一中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草→老鼠→鹰。(3)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通过图二中生产者和消费的②③呼吸作用及分解者的④分解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故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②③④。(4)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自动)调节能力。目前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自动)调节能力。故答案为:(1)4;蝗虫。(2)鹰;草→老鼠→鹰。(3)②③④。(4)自我(自动)调节。【点评】掌握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对动物进行分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关键。20.(2024秋 包河区期末)合肥市滨湖塘西河公园风景优美,公园内鸟啼虫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塘西湖公园内的某小型生态系统进行了探究,他们将下面几种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成分进行分析,并绘制成表格。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生物种类 鱼 河虾 水蚤消化道内食物 河虾、水蚤 水蚤、浮游藻类 浮游藻类(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表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分解者 。(2)此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太阳能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一般是确定的,因而能量流动一般是单方向的,并且随营养级的升高而 逐级递减 。(3)根据表中的信息,鱼和河虾除了存在捕食关系外,还存在 竞争 关系。该生态系统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浮游藻类→水蚤→河虾→鱼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专题】归纳推理;生态系统专题.【答案】(1)分解者;(2)太阳能;逐级递减;(3)竞争;浮游藻类→水蚤→河虾→鱼。【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解答】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所以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表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2)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根据表中的信息,鱼和河虾除了存在捕食关系外,它们都捕食水蚤,因此还存在竞争关系。该生态系统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浮游藻类→水蚤→河虾→鱼。故答案为:(1)分解者;(2)太阳能;逐级递减;(3)竞争;浮游藻类→水蚤→河虾→鱼。【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及食物链是解题的关键。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