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1.5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第一单元 隋唐时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1.5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隋唐时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分布区域,如吐蕃在青藏高原、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回纥居住在漠北等,并能在地图上清晰标识出这些民族的大致位置,构建起对隋唐时期民族分布格局的空间认知,提升历史空间观念。 深入理解隋唐时期中央政权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方式,包括和亲(如唐与吐蕃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战争(唐朝与东突厥、西突厥之间的军事冲突)、设置机构(唐朝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等,分析不同交往方式产生的背景、目的和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详细阐述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如经济上,唐朝与回纥贸易往来频繁,以绵帛换马匹;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中原的儒家文化、制度文化,中原也吸收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社会生活方面,“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洛阳家家学胡乐” 等体现出相互学习、融合的现象,提升对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 全面分析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民族分布图、民族交往路线图、相关文物图片、文献记载等丰富多样的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从唐蕃会盟碑的图片及文字介绍中了解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围绕 “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频繁的原因”“唐蕃和亲对双方产生的深远影响”“民族交往与交融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在交流与碰撞中拓展思维,提升合作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角色扮演、历史故事讲述等方式,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场景,如模拟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学生分别扮演文成公主、吐蕃使者、唐朝官员等角色,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切体会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所展现出的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感受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伟大历程,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欣赏态度,增强文化自信。 深刻认识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隋唐时期与吐蕃、突厥、回纥、渤海、南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交往史实,包括交往方式、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频繁的深层次原因,如隋唐时期强盛的国力、开明的民族政策、发达的交通以及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全面认识民族交往与交融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的过程,各民族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如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的同时,其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等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是教学难点之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重要史实、概念和历史发展脉络,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如详细介绍各少数民族的起源、发展、政权建立等基本情况,以及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交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影响、原因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史料分析法:展示丰富的历史史料,如文献记载(《旧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民族交往的记载)、诗歌(王建《凉州行》、元稹《法曲》等反映民族交融现象的诗歌)、图片(唐蕃会盟碑图片、文成公主入藏图等)、文物图片(少数民族特色文物如吐蕃的金银器、回纥的马具等)等,引导学生分析解读,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唐朝的民族贸易市场,让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商人、使者等角色,体验民族交往的场景;讲述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求亲等生动的历史故事,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图示法:运用历史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隋唐时期民族分布、交往路线、重要事件的时间线等,帮助学生建立时空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空间关系,如展示 “隋唐时期民族分布图”“唐蕃交往路线图”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展现唐朝长安城繁华景象的视频,视频中可以看到身着不同服饰、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安的街道上穿梭,进行着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长安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民族特色,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唐朝长安城内有许多不同民族的人,他们共同生活、交流,这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唐朝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过渡语:隋唐时期,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这个时期,中原大地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描绘出了民族交融的壮美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活力与包容的时代,探寻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 1. 隋唐时期的民族分布(5 分钟) 展示 “隋唐时期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指出隋唐时期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介绍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其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西藏、青海等地,都城为逻些(今拉萨);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突厥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控制了整个西域,后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回纥是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活动范围主要在蒙古高原一带;靺鞨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其中粟末靺鞨于 7 世纪基本统一各部,建立政权;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部落,称为六诏,其中最南部的部落在唐朝支持下统一了其他五诏,建立了南诏政权。 提问学生:“观察地图,思考不同民族的分布区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分布对民族之间的交往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对民族发展和交往的影响,如吐蕃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游牧和农耕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交往相对困难,但也促使其积极寻求与中原的联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突厥控制的西域地区,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利于其与中原及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2. 唐朝与吐蕃的交往(10 分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与求亲:讲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事迹,他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化,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加强与唐朝的联系,多次派使者去唐朝请婚。展示松赞干布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资料,介绍他在统一吐蕃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措施,如推广灌溉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创制文字,加强文化传承;颁行法令,规范社会秩序;设置官职官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吐蕃逐渐强大起来。提问学生:“松赞干布为什么如此重视与唐朝的联系?他的这些举措对吐蕃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往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 文成公主入藏:详细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展示文成公主入藏的路线图,介绍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物品,包括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等,还有许多工匠和学者,他们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文化艺术等传播到吐蕃。同时,吐蕃也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双方的交流日益频繁。举例说明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的影响,如在农业方面,带去的先进种植技术和农具,提高了吐蕃的农业生产水平;在文化方面,中原的儒家文化、礼仪制度等对吐蕃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建筑方面,唐朝的建筑风格也传入吐蕃,如大昭寺的建筑就融合了唐朝和吐蕃的建筑特色。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成公主入藏对唐蕃双方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到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为民族交融奠定了基础。 唐蕃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介绍继文成公主入藏后,唐和吐蕃还有许多友好交往的史实。如尺带珠丹上书称:吐蕃与唐 “和同为一家”;唐蕃之间使臣往来频繁,据统计,从 634 - 846 年的二百多年间,唐蕃之间使臣往来共 191 次,入蕃 66 次,蕃使入唐 125 次;唐蕃会盟,在拉萨大昭寺立有唐蕃会盟碑,表达了汉藏人民世代友好、亲如一家的情谊。展示唐蕃会盟碑的图片,讲解会盟碑上的文字内容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感受唐蕃之间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事实,体会民族友好交往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性。 3. 唐朝与突厥的交往(8 分钟) 突厥的兴起与发展:讲述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突厥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势力逐渐强大,控制了整个西域。展示突厥的相关图片和地图,介绍突厥的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其军事力量强大,拥有精锐的骑兵,在西域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唐朝与突厥的关系:讲解唐朝与突厥之间的复杂关系,唐朝初期,东突厥经常侵扰唐朝边境,给唐朝的边境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唐太宗发兵反击,击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展示唐朝与东突厥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强调唐朝反击东突厥是为了维护国家的边境安全和人民的生活稳定。唐朝灭西突厥后,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讲解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时间、管辖范围和重要作用,如安西都护府负责管理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府负责管理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这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加强了唐朝对西域的统治,促进了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突厥解体,后与当地部族融合,退出历史舞台。提问学生:“唐朝对突厥的政策有什么特点?这种政策对唐朝和周边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 4. 唐朝与回纥的交往(7 分钟) 回纥的发展概况:介绍回纥是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唐玄宗时,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成为大漠南北最强大的势力。展示回纥的相关图片和地图,介绍回纥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善于养马,其马匹在当时非常有名,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 唐与回纥的交往:讲述唐与回纥之间的友好交往史实,骨力裴罗接受唐玄宗的册封,号怀仁可汗,这一册封加强了唐朝与回纥之间的政治联系,使回纥在名义上成为唐朝的属国,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出兵助唐平叛,展示相关历史资料,介绍回纥军队在平叛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说明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不仅体现了双方的友好关系,也对唐朝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后来,回纥上表请求改名回鹘,获得唐朝同意。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绵帛换取回鹘的马匹,展示唐朝与回纥贸易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双方贸易的物品、路线和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唐朝的绵帛等手工业品传入回纥,丰富了回纥人民的生活,回纥的马匹等畜牧业产品传入唐朝,满足了唐朝军事和交通的需求,促进了双方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提问学生:“唐与回纥的交往对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从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思考,认识到民族交往对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5. 唐朝与渤海、南诏的交往(5 分钟) 唐朝与渤海的交往:介绍靺鞨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其中粟末靺鞨于 7 世纪基本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展示渤海国的相关图片和地图,介绍渤海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说明渤海国在唐朝的支持下,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多次派遣留学生到唐朝求学,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其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 “海东盛国”。举例说明渤海国学习唐朝文化的表现,如在政治制度方面,仿照唐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在文化艺术方面,学习唐朝的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其文化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提问学生:“渤海国与唐朝的交往对渤海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往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唐朝与南诏的交往:讲述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部落,称为六诏,其中最南部的部落在唐朝支持下统一了其他五诏,南诏政权建立。唐玄宗册封其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展示南诏国的相关图片和地图,介绍南诏国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情况,说明南诏国崇尚儒学,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就学者多达上千人,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举例说明南诏国学习唐朝文化的成果,如在建筑方面,南诏的建筑风格受到唐朝的影响,具有中原建筑的特色;在文化教育方面,南诏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问学生:“南诏与唐朝的交往对双方的文化交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从文化传播和相互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到民族交往对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6. 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影响(5 分钟) 对边疆地区开发的影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对边疆地区开发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农业方面,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铁犁牛耕、灌溉技术等传入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地区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在手工业方面,唐朝的丝织、陶瓷、冶铁等技术传入边疆,带动了边疆地区手工业的进步,丰富了当地的手工业产品种类;在商业方面,民族交往促进了边疆地区商业的繁荣,边疆地区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形成了许多商业城镇,如西域的高昌、龟兹等,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举例说明边疆地区在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文成公主入藏传说,唐朝文成公主在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路上,途经赤岭。她回首眺望,取出皇后所赠“日月宝镜”,镜中呈现出长安的绚烂景象。不料宝镜失手落地,摔成两半,分别落在东西两座山上。此时,落日余晖与初升月色交相辉映,日月山由此得名,成为唐蕃友好交往的象征。青海日月山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金城公主入藏③唐蕃会盟唐太宗唐中宗唐穆宗导入新课(一)阅读材料与时间轴,思考:唐朝时期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与周边民族交往方式有哪些?材料2:甥舅会盟传佳话,民族关系又发展。——唐与吐蕃会盟唐蕃会盟碑材料1:导入新课(二)观看视频,思考:为什么唐太宗被各族尊奉为“天可汗”?导入新课(三)阅读下列图文材料传说,唐朝文成公主在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路上,途经赤岭,她回首眺望。取出皇后所赠“日月宝镜“,镜中呈现出长安的绚丽景象,不料宝镜失手落地,摔成两半,分别落在东西两座山上。此时,落日余晖与初升月色交旧辉映,日月山由此得名,成为唐蕃友好的象征。你知道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中还有哪些历史佳话吗 1.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交融的史实,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通过唐朝与突厥、回纥、渤海国和南诏的民族关系及其交往方式,认识到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交往、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在学习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了解和感悟各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本课重点目录环节四 渤海和南诏环节二 突厥环节一 文成公主入藏环节三 回纥环节一 文成公主入藏1.背景: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推广灌溉技术,创制文字,颁行法令,设置官职官阶等,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措施。2.原因: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青藏高原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唐太宗禄东赞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同时也展现了较高的绘画艺术水平(史学与艺术结合)游牧、农耕生活文成公主环节二 文成公主入藏3.时期:唐太宗时期4.人物: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5.过程: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塑像文成公主塑像(1)带去: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医药、历法等方面的书籍(2)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请求唐朝给予蚕种及派遣工匠入藏6.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环节一 文成公主入藏1.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唐蕃“和同为一家”;2.唐穆宗时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上书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拓展:唐朝和吐蕃关系的继续发展唐蕃关系持续友好发展环节二 突厥1.突厥是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2.突厥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西域。3.隋朝时,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备注:东突厥汗国与唐朝的关系是唐初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突厥汗国以其强大的势力和广阔的疆域,成为唐初北疆最具影响力的民族。唐朝与东突厥汗国关系的演变,对北疆的秩序和唐朝的经济、军事、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一、6世纪中期突厥族的社会发展特点6世纪中期的突厥族环节二突厥1.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各首领及继位者接受唐廷的册封。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2.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3.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4.随着汗国的消亡,突厥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二、唐朝初年突厥和大唐之间有怎样的冲突?结果如何?“自古皆贵中华(汉族),贱夷、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1.开明的民族政策2.“天可汗”的尊称环节三 回纥1.社会状况:回纥是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唐玄宗时,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成为大漠南北最强大的势力。2.与唐朝的关系:(1)骨力裴罗接受唐玄宗的册封,号怀仁可汗。(2)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出兵助唐平叛。(3)后来,回纥上表请求改名回鹘,获得唐朝同意。(4)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绢帛换取回鹘的马匹。一、唐玄宗时期,回纥政权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的关系如何?唐朝初年回纥形势图环节三 回纥1.9世纪,回鹘部众离散,汗国灭亡。2.余众一部分南下融入汉人等当地民众中,其他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其中,大多数西迁到今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二、9世纪,回鹘历经了怎样的演变?唐朝与回鹘形势图(820年)环节四 渤海和南诏1.渤海政权:靺鞨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其中粟末靺鞨于7世纪基本统一各部,建立政权。2.唐与渤海关系:(1)册封: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2)受封后的渤海国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多次派遣留学生到唐朝求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一、唐朝与渤海的关系从靺鞨到渤海国,与唐朝关系密切1.南诏政权: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部落,称为六诏,其中最南部的部落在唐朝支持下统一了其他五诏。2.与唐关系: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政权建立。皮逻阁派孙子赴长安朝见唐玄宗。二、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唐朝与南诏关系环节四 渤海和南诏怀仁可汗云南王渤海郡王3.南诏崇尚儒学,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就学者多达上千人。二、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千寻塔环节四 渤海和南诏知识拓展: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建于南诏王劝丰佑时期(公元824—859年)。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南诏在政治上和经济文化上都保持了与中原的联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交往方式 交往民族 统治者 具体事例战争突厥唐太宗、唐高宗灭东、西突厥汗国和亲吐蕃唐太宗唐中宗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靺鞨回纥南诏册封西域唐玄宗封首领为渤海郡王封首领为怀仁可汗封首领为云南王设置机构唐太宗武则天设置安西都护府设置北庭都护府战和主流!【知识小结】想一想: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观察下图,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阅读教材P29,想一想: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民族 唐朝民族政策东突厥西突厥回纥靺鞨吐蕃从战争到册封再到设置机构册封首领册封首领和亲、会盟三、三、唐朝疆域1.概况:隋唐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2.唐朝的疆域:盛唐时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北达贝加尔湖,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3.唐朝地位: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你对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有何看法?对今天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看法: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交融,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是值得提倡的政策。启示:民族平等和团结可以使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繁荣。感悟随堂练习(汕头濠江区期末)下面两则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材料一: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贤者喜宴》材料二:效法王祖松赞干布之先例,请婚中宗之女金城公主。————《西藏王统记》A.唐蕃民族关系和谐 B.和亲促进吐蕃发展C.唐朝民族交往频繁 D.吐蕃主动学习唐朝A博物馆见证历史风华。某博物馆推出唐代专题展览,下面展出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文成公主塑像 《步辇图》(局部) 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A.民族交融 B.对外交流C.经济繁盛 D.多彩艺术A(新乡期末)索南坚赞的《西藏王统记》中写道:“公主(文成公主)到了康地的白马乡,垦田种植,安设水磨, (公)主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A.加强了唐蕃文化交流互鉴 B.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C.使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D.推动了吐蕃商业的繁荣B在东北,以粟末轶蝎为主体的渤海国,与唐朝往来非常频繁,在中原文明强有力的影响下,其社会经济如农业、蚕桑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有“海东盛国”之誉。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时( )A.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B.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C.东北地区得到彻底开发D.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D【创新考法】观点提炼、论述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意义材料 隋唐是中国境内许多民族乘势兴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封建社会后半期的主要边疆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靺鞨等边疆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意义。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作答要求观点: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步发展。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请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汉族与边疆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民族凝聚力增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综上所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作答内容答案来源作答内容作答要求1.唐朝将边疆归附的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纳入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中,承认和保护这些部落首领的地位。唐太宗在谈及民族关系时说道:“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C.民族交往强调文化认同 D.已经消除民族矛盾A2.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D3.“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诗句最能反映唐朝( )A.民族交融加强 B.社会风气开放C.民族政策开明 D.文学艺术多彩A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文成公主入藏唐朝与回纥、渤海和南诏关系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向唐请婚唐蕃会盟唐朝与突厥关系打败东、西突厥控西域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再度和亲与会盟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