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2.12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列举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如宋代占城稻推广、曲辕犁普及,元朝棉花种植扩大),理解农业技术进步与边疆开发的关系,构建经济史基本框架。 简述手工业各领域的突出成就(如宋代景德镇瓷器、元代青花瓷,辽代鸡冠壶、西夏毛纺织业),分析不同政权手工业特色与民族交流的关联,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阐述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宋代市舶司、交子,元代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对比唐宋城市布局(如唐代坊市制与宋代厢坊制),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宋史 食货志》中关于海外贸易的记载、《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图示等史料,论证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表格归纳法,对比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特色(如北宋活字印刷、南宋棉纺织业、元朝漕运),强化时空关联与分类整合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 “经济重心南移在宋元时期的最终完成”,结合人口南迁、水利工程等史实分析原因,提升合作探究与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 “宋代开封汴河码头的商人”,模拟瓷器外销、粮食运输场景,理解商业活动中的区域经济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多元发展(农耕与游牧经济并存、南北经济互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增强对多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认同感。 体会经济重心南移是劳动人民长期开发的结果,理解技术创新(如活字印刷、火药应用)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农业:占城稻推广、边疆屯田(如辽代 “头下户” 农耕、元代云南屯田)。 手工业:景德镇瓷器、元代棉纺织业(黄道婆改进技术)。 商业:宋代市舶司与海外贸易、交子的出现、元代大运河与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与政治格局的关系(如南宋偏安加速南方开发)。 分析辽夏金元政权的经济政策如何体现 “因俗而治”(如辽代 “南北面官” 分管农牧经济)。 三、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引用《鸡肋编》中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者”(北宋开封用煤)、《岛夷志略》中元代海外贸易国名(如麻逸、古里),增强实证分析。 对比分析法:对比唐代长安与宋代东京的城市布局(坊市界限打破、夜市出现),直观呈现商业变革。 地图教学法:利用 “宋代海外贸易路线图”“元朝漕运海运图”,标注泉州、广州、刘家港等港口,说明经济地理的演变。 情境教学法:通过《清明上河图》局部复制品(如 “汴河船运”“沿街店铺”),引导学生观察宋代城市商业细节,培养历史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虹桥商业区” 复制品,提问:“图中描绘了哪些商业活动?与唐代长安相比,宋代城市商业有什么明显变化?” 引导学生从店铺沿街分布、商贩云集等细节,联想到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引出课题。过渡语:辽宋夏金元时期,尽管政权并立,但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繁荣的局面。农业技术的革新、手工业的专业化、商业格局的突破,共同勾勒出这一时期的经济画卷。 (二)新课讲授 1. 农业发展:技术革新与边疆开发(12 分钟) 中原与南方农业: 占城稻推广:讲述北宋从越南引入占城稻(耐旱、早熟、高产),在江南地区推广,引用南宋诗人陆游 “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太湖流域成为粮仓。展示占城稻与水稻对比图,分析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生产工具改进:强调曲辕犁在宋代普及,配套工具(如秧马)提高耕作效率。提问:“农业技术进步与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关联?” 边疆政权的农耕化: 辽代头下户制度:解释契丹贵族建立 “头下户”(农牧结合的封建庄园),汉人农民开垦草原,发展农耕。展示辽代农耕壁画,说明游牧政权对农业的重视。 元代边疆屯田:讲述元朝在云南、蒙古、东北等地屯田,设 “劝农司” 推广农业技术,如郭守敬修订《授时历》指导农时。提问:“元朝屯田对多民族经济融合有什么作用?” 2. 手工业兴盛:多元技术与民族特色(15 分钟) 瓷器艺术高峰: 宋代五大名窑:展示汝窑天青釉瓷、哥窑冰裂纹瓷图片,讲解钧窑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的窑变技术,强调景德镇在北宋成为 “瓷都”。 元代青花瓷:播放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视频,介绍其钴料技术源自波斯,纹饰融合蒙古、伊斯兰风格,说明中外技术交融。 纺织业突破: 南宋棉纺织业:讲述棉花从海南、西域传入,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谢枋得诗)。 元代黄道婆革新:讲解黄道婆从崖州(今海南)带回黎族棉纺技术,改进 “捍、弹、纺、织” 工具(如脚踏三锭纺车),推动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边疆手工业特色: 辽代鸡冠壶:展示皮囊壶陶瓷仿制品,说明契丹族从游牧皮囊容器到定居陶瓷工艺的转型。 西夏毛纺织业:介绍党项族用 “氆氇”(毛织品)制作服饰,西夏陵区出土的锦袍纹样融合汉藏元素。 3. 商业革命:格局突破与中外联通(13 分钟) 城市商业变革: 坊市制瓦解:对比唐代长安 “坊市隔绝” 与北宋东京 “厢坊制”(居民区与商业区混合),引用《东京梦华录》“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说明商业时间限制打破。 交子与会子:展示北宋交子图片,讲述 1023 年益州(今成都)设交子务,发行世界最早纸币,分析其对商品流通的意义(解决金属货币携带不便问题)。 海外贸易鼎盛: 市舶司与港口:列出宋代市舶司分布(广州、泉州、明州),强调泉州 “刺桐港” 是世界第一大港,出口瓷器、丝绸,进口香料、象牙。引用《诸蕃志》记载,宋代与 50 余国通商。 元代海陆丝绸之路:展示 “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说明泉州、广州仍为重要港口,陆路经伊利汗国通往欧洲,马可 波罗经此来华。 交通网络升级: 宋代漕运:讲解汴河连接黄河与淮河,每年漕运粮食数百万石至开封,《清明上河图》中漕船细节可佐证。 元代大运河裁弯取直:对比隋唐与元代大运河路线,指出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缩短北京至杭州航程,漕粮年运量最高达 350 万石。 4. 经济重心南移:从量变到质变(5 分钟) 展示 “唐宋人口分布对比表”(唐天宝年间北方占 75%,南宋时南方占 65%)、“宋代赋税结构表”(农业税下降,商税占比超 70%),提问:“经济重心南移在宋元时期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人口、赋税、农业中心等方面总结:南方成为粮食主产区、手工业与商业重心,且这种格局延续至明清。 5. 总结:多元一体的经济格局(3 分钟) 绘制 “辽宋夏金元经济繁荣思维导图”,突出 “农业技术→手工业创新→商业突破→经济南移” 的逻辑链,强调各政权经济既保留民族特色(如辽夏的畜牧与农耕并行),又通过互市、技术交流形成互补。总结: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为明清奠定基础,多元交融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与活力。 (三)课堂练习(4 分钟) 选择题: 世界最早的纸币 “交子” 出现在( )A. 北宋东京 B. 北宋成都 C. 南宋临安 D. 元代大都 元代棉纺织业中心是( )A. 松江 B. 景德镇 C. 泉州 D. 广州 材料题:阅读材料:“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高宗)提问:材料反映了宋代哪一经济领域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四)作业布置(2 分钟) 基础作业:绘制 “辽宋夏金元经济成就简表”(政权、农业、手工业、商业)。 拓展作业:以 “假如我是宋代泉州的一名海商” 为题,写一段 150 字的日记,描述出海准备、贸易商品及沿途见闻。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清明上河图》细节分析、纸币实物图片等直观素材,学生能较好理解宋代商业变革。但讲解 “经济重心南移” 的长期过程时,部分学生对因果关系的梳理不够清晰,可补充 “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靖康之变后经济加速南移” 等时间节点强化逻辑。后续可衔接 “宋元社会生活” 内容,深化经济繁荣对民众生活的影响。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导入新课(一)3D版《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视频导入新课“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如果让我选择, 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史学家汤因比“谈到十一世纪, 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李约瑟博士导入新课(二)以中外学者对宋朝历史地位的高评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三)以王桢《农书》中描绘的农民坐在秧马上劳作的情形以及秧马农具导入新课以王桢《农书》中描绘的农民坐在秧马上劳作的情形秧马秧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这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智。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 全国经济重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运用《耕获图》、秧马等史料,了解宋代农业的发展,理解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 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析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 通过识读《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都市商业活动及都市发展的特点。(时空观念)环节一 农业的发展(一)农业发展原因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导致大约500万人口南迁,此次的迁徙规模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威胜、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波河南奔,州县皆空”。——脱脱《宋史 钦宗本纪》①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高宗即位,命有司招诱农民,归业者振贷之,蠲欠租,免耕牛税。”—— 《宋史·食货志》④政府支持和重视②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③南方政局稳定,适宜生产⑤生产技术革新和推广以及南方人民辛勤劳作环节一 农业的发展(1)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材料1: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外来水稻品种,成熟早,抗旱能力强,一度推广到东南地区。材料2:宋朝时,南方农民凭借智慧,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培育出高产量的优良品种。1、粮食作物:(2)引进越南传入的占城稻(3)南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二)农业发展表现环节一 农业的发展宋代《获耕图》耕田灌溉插秧收割碓秸打场入仓拔秧的人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秧马1、粮食作物: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稻麦两熟制双季稻(4)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复种技术的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二)农业发展表现(5)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环节一 农业的发展(二)农业发展表现2、经济作物:北宋:广东、福建和海南一带南宋:江淮和川蜀一带经济作物茶树、棉花在南方地区有很大发展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王安石《议茶法》环节一 农业的发展元朝:南方植棉普遍(二)农业发展表现1.元通运河: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2.粮食海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三)元朝运河与粮食运输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想一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运河有哪些变化?【答案】经济中心随着王朝都城的迁移而向北移动,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缩短了航程.使得江南到北方的漕运开始发达起来.如果你非常擅长做手工活,穿越到了宋代的南方做什么好呢?纺织制瓷造船环节二 手工业的发展四川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宋代王居正的《 纺车图 》1、纺织业(2)南宋后期,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3)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4)元朝时,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2、制瓷业根据地图思考,辽宋夏金元时期制瓷业的发展有何趋势和表现?。(2)南宋制瓷中心——江南地区。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南宋蒋祈所著《陶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陶瓷的专著,书中记载南宋时期的景德镇,有 300 多处瓷窑, 所制瓷器“洁白不疵,故鬻(yù)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1)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环节二 手工业的发展宋代五大官窑定窑孩儿枕汝窑三足樽承盘官窑贯耳瓶哥窑葵瓣口洗钧窑圆花盆2、制瓷业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环节二 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西夏兵器制作精良。环节二 手工业的发展3、矿冶业《天工开物》中描绘的中国宋明时期挖煤场景4、造船业①宋朝时,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南宋海船——水密隔舱环节二 手工业的发展司南②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金还造出了撞冰船“南海一号”环节二 手工业的发展4、造船业环节三 商业的发展1.商业城市与大都市贸易的表现环节三、商业的繁荣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东京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主要表现】(1)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2)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2.宋元都市商贸特点根据材料说说宋代的商业贸易出现了哪些变化。材料二:(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鸣钟,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梦粱录》材料三: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杂赋》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环节三、商业的繁荣④民族政权下都市的商业:辽夏金的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商业都很繁盛。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城郊市镇乡镇草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货郎图》(局部)草市市镇环节三、商业的繁荣2.辽宋夏金元时期都市商贸活动的特点【知识拓展】3.纸币出现(原因、表现、影响)三、商业贸易的繁荣材料一:(宋)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钱的量词),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谓之交子。——《宋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纸币产生的原因、地区。(2)表现: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原因:①商业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的增长;②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宋代一贯铜钱65斤“市罗(丝绸)一匹,为钱(铁钱)二万。”——《宋史·食货志》②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三、商业贸易的繁荣3.纸币出现③元朝: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3)影响: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元朝至元宝钞………………………………………………………………………………………………………………………………明州广州泉州杭州开封景德镇“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1.表现:(1)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2)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3)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至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三、商业贸易的繁荣4.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中期南宋经济重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完成南移2.过程1星题 基础巩固1.《湘山野录》记载:“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遣使以珍货求其种……至今在处播之。”据此可知,引进占城稻主要得益于( )BA.自然灾害频发 B.统治者的支持C.造船业的发达 D.生产技术提高2.元朝统治者不仅利用隋唐旧有河道,还先后开凿会通河、通惠河等,杭州至大都的运河交通重新畅通,“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贸易),毕达京师”。可见元朝统治者重开运河( )AA.加强了南北交通 B.便利了海外贸易C.促进了社会转型 D.增加了国家税收3. 根据下表可知,宋元时期( )纺织业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制瓷业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DA.政府推动制瓷业的发展B.对外贸易航线遍布世界C.城市商业突破时空限制D.南方的手工业尤为兴盛 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成就表(部分)4.[2024·广东茂名期中]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50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这说明宋代商业发展( )DA.改变了重农传统 B.实现了富国强兵C.不再受时间限制 D.突破了市坊界限5. 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一和图二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主要反映了( )C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贸易的繁荣 D.铸币技术进步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当时还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D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政治中心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2星题 能力提升1.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薅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C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2.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 )AA.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B.政府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C.封建制度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D.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宋初在都城东京仍然实行坊市分离的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坊墙最终被拆除。到宋徽宗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也完全取消。这说明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A正确。3星题 素养探究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图片解读——技术进步】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工具的名称,并简述图三纸币出现的原因。(4分)图一:曲辕犁;图二:秧马。原因:商贸的繁荣,对货币需求量增加;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等。【史料解读——社会风貌】材料二:北宋开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南宋都城:“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3分)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商业交易额大;商品种类多;沿街可以开设店铺;坊市界限被打破。(答出三点即可)【数据解读——社会发展】材料三: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时期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唐朝天宝年间 (742—756年) 2080 万 40% 3120 万 60%北宋元丰年间 (1078—1085年) 5500 万 65.5% 2900 万 34.5%——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3)上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是在什么时候最终完成的?(2分)趋势: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宋时期。(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统治政策;人口的流动等。(答出三点即可)1.(贵阳中考)“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据此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宋代( )A.南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B.产茶州县有所增加C.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D.海外贸易超过前代A“苏湖熟,天下足”的意思是苏州和湖州一带粮食丰收,可供养全国,这说明宋代时南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2.(福建中考)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A.以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D依据题干信息“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可知,宋代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D正确;A、B、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3.(宁夏中考)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梁城郊外到城内街面,有行商、坐贾与摊贩,店铺与宅院交相毗邻。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据此可知,当时宋代( )A.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B.连通全国的商业网已经形成C.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D.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D题干材料“店铺与宅院交相毗邻”表明城市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坊市制度被打破,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材料“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表明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所以题干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地点限制。材料一秧马 宋代定窑孩儿枕 《货郎图》 (局部)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宋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宋代的瓷器。宋代的商品交易。宋代的纸币。(1)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重要表现?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制瓷业发达 ;商业繁荣 ;纸币的发展 。答案来源作答范围作答内容材料二 予谓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地区,表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苏州、常州是主要的粮食产地。(2)材料二反映出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导致江南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重要因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民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发展原因:表现:元朝开凿大运河:粮食运输与海运航线人口南迁;政府重视和推广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安定等水稻等粮食作物增产;经济作物推广手工业的兴盛纺织业: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制瓷业:五大名窑、景德镇造船业:最早的船坞;配备指南针商业的繁荣城市发展: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打破坊市制,早市、夜市进一步发展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元代纸币货币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南移完成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