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2.1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授课教师:********班 级:********时 间:********《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辽宋夏金元时期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如西夏控制的河西走廊、元朝的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路线(宋代南海航线、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标注泉州、广州、大都等关键节点,构建时空观念。简述这一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典型表现(如宋代瓷器外销、元代马可 波罗来华)和文化交流成果(如中国四大发明西传、阿拉伯医学传入),分析不同政权对外交流的特色(如辽与中亚的马市贸易、南宋的市舶司制度),培养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宋史 外国传》《马可 波罗行纪》等史料,论证对外交流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理解多民族政权在中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提升史料实证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叠加法,对比 “宋代海上贸易路线图” 与 “元代疆域图”,分析政权更迭对交通路线的影响,强化时空关联。组织小组讨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对外交流的多元性”,结合具体史实(如辽代契丹文钱币出土于中亚、南宋与日本的茶文化交流)分析原因,提升合作探究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角色扮演 “元代泉州港的波斯商人”,模拟货物清点、货币兑换场景,理解中外贸易中的经济文化互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双向互动,各民族政权共同推动了中外交流的发展,增强对多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体会四大发明西传对世界历史的革命性影响(如火药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树立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陆路交通:西夏与辽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与拓展,元朝驿站系统对欧亚交流的促进。海上贸易:宋代市舶司管理、瓷器外销(如 “南海一号” 沉船文物),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文化交流:四大发明传播路径、中外宗教与科技交流(如伊斯兰教传入、郭守敬历法吸收阿拉伯成果)。(二)教学难点理解多民族政权并立如何影响对外交流格局(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下的 “多边贸易”)。分析对外交流中的 “双向传播” 特征(如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输入棉花、香料及科技知识)。三、教学方法地图教学法:利用 “辽宋夏金元对外交通示意图”,标注陆上 “草原丝绸之路”“西夏走廊” 与海上 “香料之路”,直观呈现交流网络。史料分析法:引用《诸蕃志》中对宋代出口商品的记载(“瓷器、丝绸、漆器”)、《元史》中 “伊利汗国仿行元朝钞法” 的记录,论证交流的深度。对比归纳法:对比宋代与唐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宋代新增东非、阿拉伯半岛航线),突出宋元时期的突破。情境教学法:通过 “南海一号” 沉船打捞视频、元代青花瓷纹饰分析,还原中外交流的实物证据。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 “南海一号” 沉船出土的宋代景德镇瓷器图片,提问:“这些精美的瓷器为何会出现在南海沉船中?它们最终的目的地可能是哪里?” 引导学生从瓷器外销联想到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引出课题。过渡语: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未因政权并立而中断,反而在陆路与海路交通的拓展中呈现多元繁荣。各政权如何通过对外交流塑造自身,又如何影响世界?(二)新课讲授1. 陆路交通:草原丝路与西夏走廊(10 分钟)辽与草原丝绸之路:讲述辽代通过 “草原丝绸之路” 与中亚、西亚交流,展示辽代出土的波斯银币、玻璃器皿图片,说明契丹政权控制蒙古草原,与喀喇汗国、高昌回鹘进行马市贸易(以马匹、毛皮换中原丝绸、茶叶)。提问:“辽代的对外交流如何体现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互补?”西夏与河西走廊:讲解西夏控制河西走廊后,虽对过往商队征收重税,但保障了丝路畅通。展示西夏文《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 “商客”“货物” 词条,说明西夏与宋、辽、吐蕃及西域的多边贸易(如以青盐、良马换取宋朝瓷器、金属器)。元朝驿站与欧亚联通:播放 “元代驿站分布动画”,介绍元朝设驿站 1500 余处,贯通欧亚大陆(如从大都到波斯的 “帖里干驿道”)。引用马可 波罗描述:“从日出到日落,每 25 英里必有驿站”,说明驿站对商旅安全与信息传递的保障作用。2. 海上贸易:市舶司与瓷器之路(15 分钟)宋代市舶司制度:展示 “宋代市舶司遗址分布图”,讲述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接待外商,广州、泉州市舶司年收入占朝廷财政 15% 以上。举例:泉州外商 “蕃客” 可参加科举,蒲寿庚家族(阿拉伯后裔)曾任市舶司长官,体现宋代开放政策。瓷器外销与 “南海一号”:展示 “南海一号” 出水的青白瓷、金器图片,说明南宋瓷器经南海航线输往东南亚、南亚、北非(如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大量宋瓷)。播放纪录片片段,还原沉船中瓷器装载场景,提问:“瓷器外销对宋代经济与文化传播有何意义?”元代海上丝绸之路鼎盛:对比 “宋代海上贸易路线” 与 “元代航线图”,指出元代新增波斯湾至东非沿岸航线,商船可直达索马里。展示元代泉州港 “伊斯兰教圣墓” 图片,说明阿拉伯、波斯商人长期定居,形成 “蕃坊” 社区。3. 文化交流:四大发明西传与多元碰撞(12 分钟)科技传播的里程碑:印刷术:讲述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经波斯传入欧洲,1440 年谷登堡改良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火药与指南针:引用阿拉伯文献《马术与军械》中 “中国火轮”(火箭)记载,说明蒙古西征将火药传入阿拉伯,指南针经阿拉伯海商传入欧洲,影响新航路开辟。宗教与思想交流:伊斯兰教:展示泉州清净寺(宋代建)、杭州凤凰寺(元代建)图片,说明阿拉伯商人来华传播伊斯兰教,元代回族形成与宗教融合相关。佛教与儒学:讲述辽代刻印《契丹藏》、西夏翻译《华严经》,元朝藏传佛教(萨迦派)传入中原,八思巴字成为元朝官方文字,体现多元宗教并存。医学与历法融合:介绍元代设立 “回回医学馆”,翻译阿拉伯医学典籍《忒毕医经》;郭守敬编《授时历》参考阿拉伯天文数据,体现中外科技互鉴。4. 总结:分裂政权下的交流网络(3 分钟)绘制 “辽宋夏金元对外交流思维导图”,突出 “陆路贯通草原与西域,海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科技文化双向传播” 的特征。总结:尽管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元通过灵活的对外政策,维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与科技传播,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三)课堂练习(4 分钟)选择题: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 市舶司 B. 宣政院 C. 理藩院 D. 枢密院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是( )A. 明州 B. 泉州 C. 广州 D. 刘家港材料题:阅读材料:“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南宋《梦粱录》)提问:材料反映了泉州在宋代的什么地位?结合所学分析其繁荣原因。(四)作业布置(2 分钟)基础作业:绘制 “辽宋夏金元对外交流路线简表”(政权、主要路线、交流商品 / 文化)。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 “四大发明西传” 的具体路径,制作一张信息手抄报(如 “火药西传时间轴”)。五、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 “南海一号” 等实物史料与地图动态演示,学生能直观感受中外交流的规模。但讲解 “辽代草原丝绸之路” 时,部分学生对政权与商路的关系理解不足,可补充辽代 “榷场” 与 “朝贡贸易” 的区别案例。后续可衔接 “明清对外关系” 内容,对比不同时期交流模式的演变。5课堂检测4新知讲解6变式训练7中考考法8小结梳理学习目录1复习引入2新知讲解3典例讲解“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有如川流之不息。”这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对元大都的描述。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游历很多地方。他的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大都、济南、汴梁、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繁华,展现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激起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当时中外交流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马可·波罗(1254—1324)导入新课(一)以马可.波罗对元大都的描述及见闻导入新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导入新课(二)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演变导入陆路陆上丝绸之路海路海上丝绸之路环节一 发达的中外交通环节一 发达的中外交通1.唐朝对外交通陆路: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由西北、中亚连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交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唐代中外交通路线图环节一 发达的中外交通2.宋代对外交通(1)陆路:宋朝与西域、中亚的陆路交通被阻断后,辽夏金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仍维持着与西域、中亚较大规模的交流。(2)海路特点:宋代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日渐发达。(3)海路航线:宋代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环节一 发达的中外交通3.元朝对外交通(1)概况: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而。(2)陆路交通:元朝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3)海陆交通: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路航线的拓展进入鼎盛时期。元朝交通路线图3.元朝对外交通向东向南向西环节一 发达的中外交通(4)航线:①东海航线可通达朝鲜半岛、日本;②南海航线可通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和欧洲等地。③海上丝调之路沿途经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西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教材,说说这一时期的海路交通发达的条件是什么。材料: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辽宋夏金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海上丝绸之路》①经济重心南移②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③政府鼓励海外贸易④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⑤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⑥地理知识的进步等环节一 发达的中外交通【重难拓展——历史解释】环节二 繁荣的海外贸易温州朔门古港码头遗址1.设置贸易机构环节二 繁荣的海外贸易1160年时,市舶司年收入达二百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到1162年,仅泉州、广州两市舶司的净收入就达二百万缗,约占当时南宋年度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张晋藩、郭成伟《中国法制通史》(1)机构:宋元时期,在政府鼓励下,海外贸易得到巨大发展。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2)作用:这一时期外贸税收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外贸所得成为南宋重要的财政收入宋泉州市舶司泉州广州朝鲜半岛日本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宋代海外贸易图环节二 繁荣的海外贸易2.辽宋夏金元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与规模(1)航线: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当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半岛、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范围与规模: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超过140个。其中,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来南宋的商船,每年多达四五十艘。辽金与朝鲜半岛保持经济上的联系。日本、波斯和大食等国也都与辽金有贸易关系,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环节二 繁荣的海外贸易2.辽宋夏金元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与规模六胜塔位于福建泉州,北宋建造,被毁后元朝重建,是泉州港引领航船的航标塔。3.主要商港与进出口商品(1)商港:广州、泉州、明州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2)进出口商品:在海外贸易中,中国以输出瓷器、茶叶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珠宝等。香料等多来自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到南宋激增至300余种。环节二 繁荣的海外贸易“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现场及出水瓷器“南海一号”沉船“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木质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阳江海域,沉船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南海一号” 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拓展延伸】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兴起和强大,使中外贸易的陆路往来中断,宋朝不得不通过海路发展贸易关系;③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如指南针的运用,能支持远洋航行;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调动了中外商人的积极性。提示:可从经济、民族关系、技术、政策支持等方面思考环节二 繁荣的海外贸易环节三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环节三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1.概况:辽宋夏金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发展,使中外物质、科技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密切起来。2.传入: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到中国。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视。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历法工作。元朝还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回回药方》中记载了治疗骨折的方法。《回回药方》书影3.传出: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的外销瓷器、丝绸深受外国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仿制的瓷器,器型、花纹和色彩等,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西方驿站制度纸币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药物天文历法数学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亚洲各国环节三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1星题 基础巩固1.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割据受阻,加之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上贸易频繁,海陆交通日渐发达。材料叙述的是( )AA.两宋时期海路贸易发达的原因B.陆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中的作用C.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D.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产生的影响2.2025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年。“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分别是在( )CA.秦朝、隋朝 B.东汉、北宋C.西汉、元朝 D.唐朝、宋朝3.[2024·汕头期末] 14世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中国,他的游记记载:泉州港是世界大港之一,港内停泊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在这里装船的瓷器可以销售到印度,甚至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地。材料反映出( )BA.元朝疆域辽阔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C.宋朝城市繁荣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4.宋朝海防规定,凡外国船舶进入中国海域,既会受到巡检官兵的保护,同时也需受其监视。巡检官员查看商人申报的货物后照章征收入口商税。“巡检官员”隶属的管理机构是( )CA.门下省 B.枢密院 C.市舶司 D.宣政院5. 六胜塔是“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第一座灯塔,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以石塔作为航标,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一建筑见证了宋元时期( )DA.经济重心南移 B.科技成就突出C.民族政权并立 D.海外贸易兴盛6.[时空观念]下面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三大科技的西传与外来科技的传入图,这反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是( )CA.单向传播 B.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C.双向传播 D.以西方科技东传为主2星题 能力提升1.[2024·安庆期末] 据记载,南宋时泉州、广州市舶司主管官员到外国引客商或贩货回国,只要税额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提升官阶。材料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是( )BA.商业经济繁荣 B.国家政策支持C.南宋科技领先 D.商人地位崇高2.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意为“不透水”)隔舱,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的创新才得以证实。这说明( )CA.泉州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B.宋元时期造船技术有了较大发展C.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D.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直到1974年出土了有13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才印证了《马可·波罗行纪》记载的真实性,说明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C正确。A、B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排除D。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20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交互往来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把禅宗输入日本,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写有《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作用。——摘编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等材料二: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风信、气象等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达到140多个。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频繁起来。——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4分)政府高度重视;贸易范围广泛;有多条海上商道;以茶叶、瓷器、丝绸、香料等商品为主;兼具文化交流。(任答四点即可)(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的依据,并简析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依据:使用指南针;初步掌握了潮汛、风信、气象等规律。影响:促进了海外贸易繁荣;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更加频繁。(3)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认为影响中外交流的因素有哪些?(2分)科技的发展程度;对外交通的发达程度;政府是否重视与鼓励等。(答出两点即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唐陆路衰落、宋海路航线元朝通陆路、海路鼎盛设市舶司管理贸易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陆海路促进文化交往发达的中外交通西方传入中国的科技文化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中国外传的发明与器物繁荣的海外贸易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