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东海新龙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2.据考古发现,法老胡夫强迫埃及人修建金字塔,他们先是把金字塔底层垒好,再堆起一个和底层同样高的土坡进行下一层的建造,然后以此办法循环进行,待金字塔建成后,再把外面的土山去掉,让金字塔完全显露出来。这表明胡夫金字塔()
A.凸显了奴隶与奴隶主斗争 B.建筑艺术超越其他国家
C.见证了民众的苦难和智慧 D.蕴含了灵魂不灭的信仰
3.西塞罗宣称:“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健全的理性,它扩及所有人之中,始终如一,永恒不变。颁布有违这一法律的条例,是宗教所禁止的,即便部分地废止它也不可以,同时我们也无法通过元老院或人民摆脱它的约束。”他意在强调“真正的法律”()
A.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B.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C.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D.开辟一个非宗教的理性时代
4.公元8世纪,日本在大化改新后,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及第者可以授予官阶。902年,太政官奏曰:“建法以降,殆向百岁,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10世纪以后,贡举制“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逸。”“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A.贡举选拔流程趋于完善 B.封建化改革最终失败
C.贵族势力影响人才选拔 D.全盘照搬中国科举制
5.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玛雅人就建立了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建立的十进位计算法早了1000多年;在公元6至7世纪期间,玛雅人计算出地球公转一年为365.24天。这说明古代美洲文明()
A.领先世界其他文明 B.与欧亚大陆文明存在交流
C.具备近代科学方法 D.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6.15世纪以前的整个东亚地区已经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发达而强盛,而西欧人却一直被称为“蛮族”,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在15世纪之后,一个历史的发展契机却使西欧人一跃而起,并拨转了世界文明的航向。这一历史契机主要是指()
A.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C.理性主义的高扬和科学革命 D.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
7.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兰盾) 80 775 2.32
A.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8.17世纪末,英国的奢侈消费之风越来越多地将中等阶层裹挟其中,甚至社会下层也逐渐参与进来,诸如中国的瓷器和丝织品等逐渐进入到这些人的消费清单中。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
A.工业化冲击了传统社会等级 B.英国人非常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经济发展推动国内市场扩大 D.英国对外贸易逆差问题愈发严重
如图是雅克·德·拉于1734年绘制的科学陈列室,其中摆放了各种贝壳、标本、建筑模型和科学仪器。类似这样的收藏在18世纪的欧洲颇为流行。这表明欧洲()
A.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成为社会共识
C.逐渐从封建愚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D.以实验为根据的近代科学开始形成
10.下表是部分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间和方式。据此可知,资本主义制度()
国别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和方式
英国 1640年爆发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美国 1775年,独立战争开始,1783年获得英国承认,1787年颁布宪法。
俄国 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德国 1864-1871年王朝战争,1871年,帝国成立,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A.萌芽于产业革命 B.遍及世界各大洲
C.确立形式多样化 D.扫除了封建残余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指出:“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愈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愈发达,男工就愈受到女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恩格斯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由此可见()
A.工业化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B.工业化消除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
C.女性解放源于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事业 D.工业革命推动女权主义运动兴起
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德勒克吕兹曾写道:“自由、平等、博爱!-这就是我们的纲领。在这些字眼里包含着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只要名符其实的人类社会存在下去,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别的理想!“该主张折射出公社()
A.是首次成功社会主义革命 B.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C.对理想社会进行了科学构想 D.需要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13.列宁把巴黎公社的主要历史经验归纳为“摧毁官僚军事国家机器”,并代之以“更完全的民主”“国家官更成为不过是执行我们委托的工作人员”,是“负有责任的、可以撤换的而且是领取普通薪金的监工和会计”。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B.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体现了新型政权建设的尝试
14.1914年夏天,在美国的欧洲投资者卖掉手头的美元证券,换回黄金资产并带回国,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大量流失,国内经济一片萧条。工业产量从7月的最高点下滑12%,于11月跌到谷底。这一状况()
A.缘于欧洲政治局势的日益紧张 B.预示着世界性经济危机即将发生
C.表明美国与欧洲国家矛盾激化 D.是美国过度依赖欧洲市场的结果
15.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美国代表主张根据1916年海军拨款法案扩建海军实力,以达到美英海军力量均等的目的。英国代表则提出美国减少3艘战列舰,使英美比例为33:20,在驱逐舰上是13:6,美国海军力量只能是英国的60%,英国应保持其海军力量相当于美国和法国之和。这表明当时()
A.美英两国军备竞赛升级 B.英美综合实力趋于平衡
C.《非战公约》遭到了破坏 D.美英角逐海上霸主地位
16.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贸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资本主义”的观点,而1921年后,列宁逐渐认为“不必害怕资本主义的某些滋长”,“我们的任务就是经商做买卖”。列宁对商业贸易态度的变化得益于()
A.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实施
C.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迅速推进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了工具的改造、机器的出现、人造动力的运用之外,工业革命还引发了许多新技术,形成技术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众所周知,机器的使用是有局限性的,并非任何行业都可以使用机器。当纺织、制钉、刀具等行业早早实现机械化时,多数行业却仍保持手工操作,无法使用机械,但工业革命仍然把这些行业改造过来了,办法就是工厂化。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三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为其他新产业的产生留下空间,以汽车为例,轮胎的需求为橡胶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工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运输和通讯技术得到极大增强;总体上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加了西方的财富,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
-摘编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工业革命中“人造动力”运用的两个范例,并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福特“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相同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 西方的殖民扩张历程
17世纪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建立殖民航运霸权。
英国和法国成为主要的贩卖奴隶的国家,导致非洲大量精壮劳动力丧失。
18世纪中期 英法为争夺殖民霸权,进行多次斗争,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
19世纪初期 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
19世纪中期 1845年英国输华商品增长一倍半,中国出口多为工业原料和土特产品。
大量外国工业品充斥日本市场,日本生丝、棉花等大量出口。
19世纪晚期 英国资本大量涌入拉丁美洲,一战前夕增加到10亿英镑。
甲午战后,列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
20世纪初期 英国在印度的投资总额达到4.5亿英镑,铁路线增至4万多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要以世界为舞台。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侵略、征服使其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而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则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其经济附庸。在这个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依据其政治经济的有利地位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上的掠夺,控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命脉,而亚非拉地区则被动地卷入这个市场,成为被资本主义国家剥削、掠夺的对象。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方式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带来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一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俾斯麦任首相。他着手整顿全国经济,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和币制,确定马克为货币单位。同时对交通运输的纷杂状况进行了大力整顿,废除国内贸易的障碍,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在对外贸易方面也采取了统一的政策,政府为了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改革原有的关税制度,对工农业都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之后,工业出现跳跃式发展。德国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19世纪最后25年,德国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承担了开拓者的角色。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概括当时德国出现“跳跃式发展”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军事冲突、外交斡旋、经济纠纷及爆炸性事件等因素是“历史大海表面的波峰浪谷”,而“工业革命及科技发明、近代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浪潮、国际关系中强权法则、追求强大的心理目标”则是“大海深处那巨大的暗流”。前者对历史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而后者则是“酝酿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改变历史航向的真正原因”。
-摘编自倪乐雄《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再思考》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以及萨拉热窝事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灾难。
-摘自百度搜索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东海新龙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A
  4. C
  5. D
  6. A
  7. C
  8. C
  9. C
  10. C
  11. A
  12. D
  13. D
  14. A
  15. D
  16. A
  二、非选择题
  17.
  (1)范例:蒸汽机车、汽船。变化: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2)表现:流水线生产。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3)相同影响:推动新产业、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提高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生产关系变化;扩大世界市场。
  18.
  (1)阶段性特征:
  17 世纪到 18 世纪中期:以直接掠夺财富为主。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中期:以商品输出为主。原因:工业革命开展,需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以资本输出为主。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需寻求投资场所。
  (2)影响:
  积极:世界联系紧密;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格局;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传播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亚非拉近代化。
  消极:列强矛盾加剧,埋下战争隐患;给亚非拉带来灾难,经济附庸化;中断当地独立发展进程。
  19.
  (1)特点:以提升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为主要目标;集中于思想文化领域。
  影响:宣扬理性主义;推动民族主义发展,丰富启蒙思想内涵;为德国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2)原因: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整顿经济与交通,统一国内市场;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发展新兴产业。
  20.
  观点:一战的爆发是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阐释:
  必然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强争夺殖民地与霸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科技进步为战争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偶然性: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索。
  结论:一战爆发是必然与偶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