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表良渚文化与陶寺文化信息表(部分)名称 良渚文化 陶寺文化国家形态 早期国家或复杂酋邦 早期国家雏形农业 稻作农业为主 粟作农业为主墓葬 反山墓地:九座大墓分等级 大墓随葬彩陶、礼器;平民墓仅陶器此表说明,当时( )A.中华文明初步发展 B.等级界限难以逾越C.跨地域文化交流互鉴 D.农业技术领先于世界2.图1~图2为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代表。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未形成中央集权C.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 D.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技术3.战国时期,齐国学宫的祭酒(主管)由众人推举各学派名流来担任,且齐国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这说明稷下学宫( )A.思想自由 B.尊崇儒术 C.崇尚权威 D.依附权贵4.秦朝推行“半两钱”,“重如其文”(钱文重量与钱重一致),要求铸造工艺高度规范,难以仿制。这一举措旨在( )A.提高后世钱币的铸造工艺 B.规范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确立外圆内方钱币形制5.公元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这表明,东汉( )A.采取朝贡外交模式 B.始终秉承天朝上国观念C.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D.维护对西域的有效治理6.七夕节成型于汉朝,到南北朝时,各朝都有举行庆祝七夕节的盛大活动,南朝是全民乞巧,而北朝还会举办骑射活动。这反映了( )A.民族文化不断交融 B.边境贸易日趋繁荣C.胡服骑射成为时尚 D.传统节日种类繁多7.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已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的活动。唐代,竞渡成为规模盛大的祈福活动,有“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之说。据此可知,该活动( )A.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B.推崇竞技体育之美C.促进唐朝诗歌繁荣 D.弘扬爱国主义精神8.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等以女性命名的著名店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宋代( )A.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C.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坊市发展已打破时空限制9.据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他共处理奏章1160件,涉及事项3291件,平均每天要决断400多件政务,即使他勤政不辍,仍感力不从心。这可用来说明明朝( )A.扩大六部权限,分散决策压力 B.恢复丞相制,分理朝政C.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必要性 D.推行“票拟”制度意义10.自金瓶掣签制度确立以来,共有11位达赖、班禅转世,其中有5位经当时中央政府特批免签,其余6位均由金瓶掣签认定。这( )A.促进了古代选官制度变革 B.平定扰乱地方的分离势力C.维护国家对西藏的管辖权 D.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原则11.《资政新篇》主张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保险等,鼓励和保护科技发明,这与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说明《资政新篇》( )A.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 B.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C.扭转太平天国的危局 D.维护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12.20世纪初,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制定者柔克义建议:“我国政府现在不应该考虑欧洲列强要求攫取中国领土的任何提议。”此举旨在( )A.阻挠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B.制止列强攫取中国领土C.维护美国在华既得特权 D.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13.下图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A.国际环境的变化 B.生产技术的发展 C.消费能力的提升 D.综合国力的增强14.下图所示歌曲应创作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5.1938年,晋察冀边区48个县内接受中共领导的小学有4898所,1940年增至7697所,1941年又增至8000所以上。敌伪小学数量则持续减少。据此推知,中共( )A.抗日力量增强 B.粉碎“以华制华”图谋C.重视基础教育 D.实施“因材施教”理念16.1951年,全国三十余个大中城市的各地归国华侨与各界、各民族的青年和人民一起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在印尼,广大华侨发动了不看美国电影的群众性运动。这主要缘于( )A.美苏冷战的加剧 B.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C.苏联势力的东扩 D.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17.1979年,中国农村家庭在食用油、肉禽蛋类等主要副食品的消费比上年增加了10%,呈现出主食消费减少、副食消费增加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国有企业深化改革18.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一系列经贸协议,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这( )A.有助于港澳顺利回归 B.践行了“一国两制”原则C.规范了内地市场经济 D.有利于研究两岸民间交流19.伯里克利实行公职津贴制,即为包括陪审员等在内的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时给予膳食费,后来发展到参加公民大会也可以领取津贴,甚至出席观看城邦组织的戏剧表演也可以领取“观剧津贴”。这旨在( )A.提高雅典消费水平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促进社会阶层平等 D.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20.下图呈现的内容反映日本( )A.幕藩体制的形成 B.天皇制度的巩固C.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D.军国主义体制的建立21.因为欧洲疾病的传播,墨西哥原住民从1520年的2500万减少到1600年的约100万;秘鲁印第安人从1500年的700万减少到1600年的约50万。这引发了(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奴隶贸易 D.工业革命22.1640年到1661年间,英国围绕“这场战争”出版了超过2.2万份报纸,其也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舆论战。这表明“这场战争”( )A.促进新闻出版业发展 B.确立君主立宪政体C.激发民众参政的热情 D.凸显思想动员作用23.下表俄国农民暴动统计表(部分)时间(年) 1858 1859 1860次数 86 90 108此表可用于研究(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背景 B.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D.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24.1883年德国人打了800余万通电话,到190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亿;1891年许多艺术家制作出首批唱片;1913年,布鲁塞尔人可通过广播收听音乐会。这些成果可提炼的主题是( )A.大学教育普及 B.民众消费提高 C.科技改变生活 D.娱乐方式多样25.下图所示转变体现了( )A.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牛顿力学体系的核心要义C.欧洲民众精神信仰崩塌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意义26.下图呈现的场景可用于说明( )A.反法西斯同盟即将形成 B.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C.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转折 D.战后联合国成立的影响27.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如中国北伐战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这有助于( )A.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B.和平斗争方式的传播C.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D.世界殖民体系的动摇28.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 )A.全球经济发展新局面 B.发展中国家居主导地位C.资本全球化风险日益加剧 D.发达国家经济总量仍占优势二、材料题29.知识结构图是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构建历史事件间的各种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强化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历史研究小组围绕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设计了上图所示知识结构图。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图的两处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30.《红楼梦》展现了清朝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与对外交往的复杂图景,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深刻揭示了清朝“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王熙凤“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材料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先严规矩,称“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向广州出口商品清单:大型落地钟12架,单价80英镑;怀表360枚,单价4英镑;八音盒钟6架,单价120英镑” ——摘自英国东印度公司档案(1793年)材料三文本材料:①第四回薛家丧失垄断洋货地位(“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②第六回刘姥姥算螃蟹账(“二十两银子够庄户人过一年”) ③第七十二回王熙凤典当金项圈应急(“手上实在拮据”) 数据材料:④乾隆时期户部存银峰值7000万两vs道光时期(鸦片战争前)2000万两 ⑤1850年英国棉布占中国市场份额70%,江南土布出口从1820年300万匹降至1860年50万匹 ⑥1845~1850年广东失业织工近万人加入天地会,成为太平天国运动重要兵源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经济史论丛》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清朝纺织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时期中欧贸易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任选两项材料(写出序号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艺术与历史绘画:《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肖像名作,该作品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嘴角含着一丝微笑,富有生命活力。 雕刻:英国大印章表现了共和国议会开会时的场景,是1651年官方印鉴,用来印在官方文件上以证实其真实性。漫画:《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三头怪兽》是二战时期的讽刺漫画,三头怪兽分别喻指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日本东条英机。 涂鸦画:柏林墙“画廊”是1990年创作于残存墙体上的露天艺术,在柏林乃至德国艺术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图示部分的主题是“和平反战”。为举办“艺术与历史”主题展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出两件艺术作品,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亦可选择材料外的作品,主题明确,史论结合)三、综合题32.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从数据到战略:中国科技创新路径分析”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才队伍变化】材料一 1949年全国科研人员不足5万,专职科研人员仅600余人;1978年县以上独立科学研究机构六千二百所,拥有科研人员26.8万人;2023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635万人年,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升至2023年的60.2%,STEM专业毕业生占全球总数1/3。但顶尖科学家占比不足5%,科技类诺奖得主仅1人(本土培养)。——摘编自《新中国75年科技大事记》(2024年)【科技投入增长】材料二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2.64%,超过欧盟平均水平(2.1%)。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6.2%,企业研发投入占比77.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是2012年的7.6倍。——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科技现代化之路探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年)【专利产出对比】材料三 截至2024年6月,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442.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9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全球第一(2023年7.0万件),但专利许可收入仅占全球3.5%,低于美国(45.2%)和日本(13.6%)。——摘编自张泉、温竞华《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人才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研发投入的结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科技创新的新路径。《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A2.D3.A4.C5.D6.A7.D8.C9.C10.C11.B12.C13.A14.B15.A16.D17.A18.B19.D20.A21.C22.D23.A24.C25.D26.A27.D28.A29.角度一:缺少历史事件不足之处1:结构图中“民族危机的加剧”缺少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危机的重要史事。理由:19世纪中后期,列强加紧蚕食中国边疆地区,美、日侵略台湾,俄国侵占新疆和中法战争等,均体现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不足之处2:结构图中“民族危机的加剧”后的“反抗”缺少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建省等重要史事。理由: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并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东南海防。(回答19世纪末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亦可)角度二:缺少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足之处3:结构图中没有体现“甲午中日战争”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系。理由: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海军北洋舰队在威海卫之战中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不足之处4:结构图中没有体现“《马关条约》”与“戊戌变法”的关系。理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并引发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兴起。不足之处5:结构图中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关系。理由: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扶清灭洋”的口号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角度三:缺少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不足之处6:结构图中没有标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本质。理由: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掀起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经济工业化的探索;戊戌变法的本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势力的斗争,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不足之处7:结构图中没有体现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逻辑联系,无法体现历史大趋势。理由: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经济工业化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剧,引发戊戌变法。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义和团运动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全面加剧。近代化早期探索的失败也进一步加剧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不足之处8:结构图中没有体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产生的影响。理由: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中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进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无法体现与早期近代化探索的联系。(从三个角度阐述不足也可以得分,但理由阐述时需要有具体史实进行说明)30.(1)特点:丝织品种类繁多;专业市场初步形成;纺织业的分工更加细致;纺织品质量的提高;纺织业商品化发展;官营织造局(纺织业)与民间工场(纺织业)均得到发展;(工艺精湛)清朝纺织业发达。(2)影响:中欧贸易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欧洲新奇产品;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生活;改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英国经济发展。(3)【示例1】材料序号:③④危机:王熙凤典当金项圈象征贾府“内囊尽上”的财务危机。作为家族管理者,她不得不靠变卖资产维持体面,折射出贵族阶层收入锐减、开支膨胀的困境,暗示清代特权阶级经济基础的崩塌。从乾隆朝7000万两存银代表“康乾盛世”的积累,依赖外贸顺差(如广州十三行)与农业税基到道光朝2000万两则因鸦片走私白银外流、治河军费激增、官僚系统贪腐而枯竭,这反映出清朝国家财政体系的系统性溃败。两项材料分别从个体贵族家庭、国家财政储备两个维度共同揭示了清代中后期(乾隆至道光)经济由盛转衰的深层危机。【示例2】材料序号:②⑥危机:刘姥姥的螃蟹账(20两银子=庄户人一年生计),暴露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这种悬殊在国库充盈时尚可维持(乾隆朝),但至财政紧缩时(道光朝),必然激化社会矛盾。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经济掠夺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双重剥削下,广东失业织工人数激增,面临生存困境,于是纷纷加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两项材料分别从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底层群众的生存危机两个维度反映了清代中后期(乾隆至道光)经济由盛转衰,最终触发政权的统治危机。31.【例1】作品3:漫画《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三头怪兽》作品4:柏林墙“东侧画廊”(部分)主题:艺术作品反映历史上人们对和平的追求或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论述:《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三头怪兽》创作于二战时期。这幅漫画将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比作邪恶的三头怪兽,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本质,体现出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更表达了渴望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强烈愿望。它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痛,让人们意识到和平的珍贵。柏林墙“东侧画廊”创作于1990年,柏林墙曾是冷战时期德国分裂的象征,“东侧画廊”以“和平反战”为主题,在柏林墙拆除之际诞生,代表着德国重新走向统一,也承载着人们对冷战结束的喜悦以及对未来和平生活的憧憬。它见证了一个分裂时代的结束,表达了人们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与分裂的心声。结论:从揭露侵略的漫画到呼吁和平的涂鸦,艺术以不同形式记录了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转折,印证“反对战争、珍视和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或两幅作品共同展现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不懈追求,也让我们看到艺术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是记录人们情感与诉求的生动载体。)【示例2】作品1:《蒙娜丽莎》作品3:《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三头怪兽》主题:艺术展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论述:《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反对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蒙娜丽莎》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富有生命活力,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展现出当时人们开始重视人本身,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风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三头怪兽》创作于二战时期。当时,德意日法西斯疯狂侵略扩张,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这幅漫画把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比作三头怪兽,表达了人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展现出二战时期人们反抗法西斯、渴望和平的社会风貌。结论:这两件艺术作品,一个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的解放,一个反映了二战时期人们对法西斯的抗争,都与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紧密相连。32.(1)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或新中国成立);政策与制度保障(或改革开放、或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2)特点:研发投入经费多;以企业研发为主;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或企业主导、应用优先、规模领先;侧重高新技术。(3)新路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核心技术专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成果转化力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