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常德市第一中学2025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高二历史组)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智慧的结晶。下表中的言论与内涵之间联系准确的是()
序号 言论 内涵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B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D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A.A B.B C.C D.D
2.1920年,顾颉刚在《致胡适:论伪史及辨伪丛刊书》中说他想研究孔子的历史,“拿时代来同他分析开来:凡是那一时代装点上去的,便唤作那一时代的孔子......至于孔子的本身,拆开了各代的装点,看还有什么。如果没有什么,就不必同他本身做史”。在此,该学者()
A.强调学问要为现实服务 B.意在促进国民思想革新
C.充分肯定了儒学的价值 D.主张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3.明末,徐光启召集耶稣会士以及一些中国助手编撰《崇祯历书》,该书大量介绍欧洲新天文知识,如开普勒的《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等,后世评价这部历书“与当时世界天文学同步”。《崇祯历书》的编撰()
A.是早期全球化下西学东渐的产物 B.主要源于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提升
C.全盘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和技术 D.说明当时中国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4.两河流域著名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最早由苏美尔人创作,在大约公元前12世纪由巴比伦人整理汇编成册,相继产生了史诗的赫梯语版本和胡里安语版本。其中,史诗中所记载的大洪水故事,后来被犹太人和希腊人所借用,演变成为著名的“诺亚方舟”和“丢卡利翁”的故事。这()
A.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 B.表明古代西亚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C.体现出古西亚文明发展最为发达 D.反映出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相互联系
5.11至13世纪,西欧的英雄史诗与前期史诗不同,这类史诗中的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领,而是封建国家的臣子。这类史诗主要有法兰西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据此推知,这些史诗的传播()
A.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 B.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C.有利于民族意识发展 D.冲击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6.印第安文明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宗教信仰极度混乱,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这突出体现了印第安文明()
A.形式的多样性 B.不具有持久性 C.发展的孤立性 D.处境极为恶劣
7.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的大迁徙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关于这一时期迁徙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迁徙扩大了南北方的差异 B.日耳曼人的入侵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阿拉伯的扩张中断了亚欧商贸往来 D.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形成
8.如表是《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朝文物(部分)》简表,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地区 遗址 出土文物
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最南端) 考山考等遗址 岭南类型和江东(江浙)类型陶瓷器
越南东南沿海 沙萤文化墓地 铜镜、铜容器和铜炊具;印度产各类珠子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潘坤帕遗址 铜镜;来自印度、罗马的玻璃及黄金珠饰
A.汉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B.汉代生活习俗在当地流行
C.中西文化交流呈繁荣景象 D.中华文化发展领先于世界
9.“这一剧变在奠定大西洋地位的同时,取消了东地中海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作为“印度”财富的唯一保管者所拥有的古老特权。从此以后,技术和工业进步使西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知,“这一剧变”()
A.使东西方传统商路畅通 B.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C.阻碍了意大利经济发展 D.导致古代印度的衰落
10.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发生了空前广泛的交往。13世纪,蒙古军横越亚欧大陆,随着帝国的建立,东西陆上交通为之大开。历史上这两次破坏力甚大的暴力交往()
A.突破了文明的闭塞状态 B.打断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C.压制了文明的和平交往 D.引领了交流方式的扩展
11.恩格斯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它原则上承认平等。”据此,恩格斯旨在强调拿破仑战争()
A.确立了法国欧洲霸主地位 B.中断了欧洲文化发展进程
C.催生了欧洲新的政治文化 D.推动了德意志判例法形成
12.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A.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13.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主张博物院“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1905年,张謇进一步请求清廷“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且京师此馆成立以后,可渐推行各行省,庶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补益于学校。”此类主张意在借助博物馆()
A.提升国民素质 B.推动文物搜集整理
C.宣传维新思想 D.增强文物主权意识
14.仰韶文化最初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中原地区所发现类型相近的众多文化遗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它们的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7000至5000年,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据此推知,仰韶文化时期()
A.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 B.制陶业的代表器物是黑陶
C.人们已走向定居生活 D.社会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
15.《左传》载鲁国“初税亩,履亩而税”;战国竹简《地典》记载,齐国“相地定赋,以均贫富”;《史记·楚世家》亦提到楚国在春秋后期“量田入赋,修政息民”。上述诸侯国的举措反映了这一时期()
A.土地国有制度的强化 B.赋税制度走向完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D.土地私有化的加速
16.《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今年祖龙死。”上述内容反映了()
A.文字史料需经考古验证方能使用 B.当时民众对秦朝的统治愤怒不满
C.苛政是导致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D.历史传说往往根据史实附会而来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湖北最早的书院创建于北宋。今天所知北宋书院共有三所:一是宋初创建于荆门的东山书院,是当时荆门知军孙镛创建,这个书院还只是私人读书之处。另两所是建于嘉鱼的义学书院和建于咸宁的相山书院。北宋的书院从全国来讲都不是很发达,但在南宋初期,由于官学遭到破坏,这便给书院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从朱熹任知南康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起,南宋书院骤然发达,几乎取代官学而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关。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在今鄂州市还创建了另一所书院,即南湖书院,为当时寿昌军郡学教授黄端谅创建,奉祀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七先生。南湖书院有一定的藏书,书院的目的是“为教养游学生徒之地”。
-摘编自罗新《湖北历代书院考》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书院的教材分为考课教材、理学教材、心学教材、考据教材以及实学教材等。从教材编写主体来看,既有中央政府专门机构官员参与编写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学者自发编撰的讲义。王阳明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著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将个人著作作为书院教学的教材。黄宗羲在书院讲学时开设了历学、象数、律吕、地理等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并使用了《春秋日食历》《今水经》等相关教材。
-摘编自张传燧、钟伟春《明清书院教材的类型、建设逻辑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湖北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书院教材建设呈现的特点。(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扦城。然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周秦之变”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撰写了《几何原本》。中国明朝末年,利玛窦来华传教,与徐光启将《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合译成中文
3世纪,中国发明马镫,后传入西方。马镫的传入引发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变革
8世纪,古印度科学家发明的数字符号流传到阿拉伯。后来,阿拉伯人将该数字符号改进后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现已被世界通用
17世纪,牛顿用万有引力来解释物体的运动,认为宇宙运动是有规律的,符合数学的规则
19世纪,法拉第成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发明和使用,以及电力工业和电气工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不仅标志着生物学的巨大突破,而且彻底改变了人对自身及自然的基本认识
20世纪50年代,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的利用,使能源结构多样化
-摘编自钱乘旦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6分)
2025年高二期中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C C B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C D B
17.(1)原因:以文治国国策的确立(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科举制的发展;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印刷术的改进与应用;官学遭到破坏;宗法观念的影响。(8分,任答四点)
影响:推动了湖北地区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有利于儒家思想和理学的传承与发展。(4分)
(2)教材类型多样,分类广泛;书院教材编写的主体多样,有官有民;出现了许多体现学者个人风格的教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多以儒学为主。(6分)
18.(1)主要表现: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权利较大,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贵族政治。秦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6分)
变化原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无法维持统治秩序,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国家分裂;秦统一六国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文化上,深受法家思想影响。(6分)
(2)积极影响: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为后世历代王朝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打破了贵族政治的局面,官僚政治逐渐形成,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消极影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容易形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为后世提供了教训。(6分)
19.论题:东西方科学交流与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阐释:在古代,东西方就已经开始了科学交流与传播。如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在明朝末年经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传入中国,为中国数学等学科领域带来了新的知识体系与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国3世纪发明的马镫传入西方,提升了西方骑兵的战斗力,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的军事作战模式,推动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变革。到了近现代,科技不断取得巨大突破,并产生广泛影响。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宇宙运动规律,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为天文学等相关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石,使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了近代科学体系的构建。20世纪50年代,核能、太阳能等多种新能源的利用,使能源结构走向多样化,这有助于缓解传统能源危机,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探索方向。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东西方的科学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多元文明,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且不可磨灭的印记,持续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