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多校联考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多校联考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多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摇曳(yè) 自吹自擂(léi)
B.容赦(shè) 隔膜(mó) 彬彬有礼(bīn)
C.积攒(zǎn) 愧赧(nǎn) 顿开茅塞(sāi)
D.汲取(jí) 嗤笑(chī) 持之以恒(hé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初冬时节,四川峨眉山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挺拔的冷杉被冰雪覆盖,一眼望去,大地银装素裹,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B.“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教培机构落实政策,积极谋求转型;部分机构却只郑重其事地换课程名称,妄图蒙混过关。
C.写作时引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但引用古诗文绝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引用。
D.南非国内疫情处于上升趋势,如今还面临着疫苗短缺,无法解决接种计划的问题。走投无路的南非便把目光转向了中国,急盼引进中国疫苗。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安阳启动,活动旨在以探访中华文明源头,发掘汉字文化魅力为目的。
B.陕西西安交响乐团推出的《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直播走红网络,吸引了2300万人次在线观看。
C.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深化,《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热度逐渐高涨,科幻文学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
D.线上全民健身活动参与时间灵活,运动类型丰富,可为不同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材料一】
在数字阅读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很多人担心纸质书终会被电子书取代,现实情况怎样呢?下面两组数据出自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通过对这两组数据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 我国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2019年2020年纸质书阅读36.7%43.4%手机阅读43.5%33.4%电子阅读器阅读7.8%8.6%网络在线阅读10.6%7.9%其它方式1.4%6.7%
【材料二】
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发现,人类大脑借助空间形成认知地图,进而产生记忆。比如我们搬新家时,会先观察周围环境的空间构成,此时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编码形成一幅幅认知地图,新家的位置通过空间定位被记住。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记忆一本书的内容也需要依赖定位的方式。两组受试者分别通过电子设备和纸质书阅读一个篇幅约三十页的故事,相比较而言,那些拿着纸质书阅读的受试者,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排列整个故事中主要情节的先后顺序,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回忆起具体细节出现在三十页书的哪一部分。这是因为读纸质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是与故事进程相伴发生的,这些变化经由皮肤和肌肉的感知,连同双眼可见的信息,构成了阅读者定位书中内容所处位置的线索。而在阅读电子书时,却不存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我们记忆故事内容,读者大脑中难以构建认知地图,无法形成空间记忆,它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易被提取。
记忆心理学有一个原则:线索越多、越丰富,记忆越容易被提取。因为大脑中表征空间认知地图的海马体,同时也表征着多种感觉经验。海马体与大脑皮层构成一个交互网络,前者作为一个指针,终生参与长时情景记忆的提取。纸质书从封面装帧到内文排版乃至纸张油墨的选用都各不相同,这些视觉元素也构成了重要的记忆线索,随时准备着被我们调用。然而我们阅读电子书时,其所有书的字体、字号乃至排版格式都是系统统一设定的,我们很难利用差异化来进行记忆。
【材料三】
很多人对纸质书的迷恋,源自书的气味。新书的气味主要源自印刷用的纸张、油墨和装订用的胶黏剂,不同的书选用不同的材料导致其气味各不相同。旧书的气味主要源自纸张中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书香”来源。
我们何以精细地分辨出不同书的气味?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研究发现,整个嗅觉受体基因家族包含约一千种基因,这使得人类可以分辨多达一万亿种不同的气味。而且在各种感觉信息里,只有嗅觉信息不需要经过丘脑的中继,而是经嗅球直接传入嗅觉皮层以及杏仁核、海马体。杏仁核主司情绪记忆,海马体主司前文提到的空间记忆,两者还存在交互作用,而嗅觉与它俩有着得天独厚的亲密关系。所以,跟视觉或听觉记忆相比,嗅觉记忆不仅难以遗忘,而且不容易受到干扰,可见嗅觉记忆对于读书更为重要。比如你读一本紧张刺激的侦探小说,这本小说带有的书香气与你阅读时的情绪发生联结。某日碰巧你又翻出这本书,闻到书香,你会条件反射般激起自己当年阅读时的紧张情绪,进而帮助你回忆它的情节。
【材料四】
阅读并非写在基因里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后天习得的。人类在阅读时,一边用眼睛“看”,一边也在默默地“读”,即默读。大脑中并行着语音加工和语义加工两条通路,视觉与听觉对文字的加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默读速度与神经元放电频率保持一致,文字信息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加工,读得太快或者太慢,都会打乱神经元的节奏。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习惯于在地铁上花一分钟扫读完一篇几千字的长文,几万字的电子书也足以在一个车程里刷完。这样的快速阅读,只是“用眼睛过了一遍”,语音加工跟不上,难以对文本进行深度加工。讽刺的是,人们会因为快速阅读而产生自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的错觉。有心理学家让一群大学生分别阅读短篇幅的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多数受试者认为自己在阅读电子版时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因为读得更快),研究结果则事与愿违。更严重的是,这样的阅读方式正在损害青少年的阅读理解能力,由于留给相对慢速的深度阅读的时间和注意力越来越少,使得青少年在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甚至共情能力方面,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我们无意去阻挡大势所趋的电子书,只是到目前为止,电子书较之于纸质书还存在诸多不足,它的设计理念未能跳出模仿纸质书的窠臼,其呈现效果也未能顺应我们固有的阅读习惯。
班级以“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为辩题组织辩论赛,以上是你搜集的材料。
(1)请根据材料一的图表数据,分析纸质书发展态势,将横线上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妈妈最近下载了一个听书软件,一边干家务一边听书,充实又惬意。昨天,你听到她感叹:“这年纪不饶人呀,前面听了后面忘,记忆力是越来越差了!”正在梳理辩论材料的你,该怎样宽慰妈妈呢?请结合材料四的内容,把宽慰的话写在下面。
(3)同学们推荐你为正方一辩,请结合以上材料,准备一段简短的辩论词。
【写作提示】①正方观点:电子书不能取代纸质书;②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③120字左右。
阅读《无中生有的吻》,完成下面小题。
无中生有的吻
①那一天,我向父亲努了努嘴唇,示意一切都妥帖了,他可以转身回去了。
②四年后,我学成归来。四年南来北往,父亲只第一天送过我,我也很少写信或打电话回家。他只管寄出汗水里掰出的生活费,我也只管花光它们。
③但这一天,他老人家既高兴又激动不已,我也是。
④我和父亲,坐在黑白电视机前,他爆火子酒下着生花生,我不时看他爆火子酒下着生花生。任电视里面花样百出,只顾谈笑,追忆,展望。
⑤父亲只好这口爆火子酒。他有一种咯血的病根,在大山里这种病是要死人的,亲族好友都规劝他上大医院看看,但他想:农民挣个钱不容易,得处处计算着,才能勉强度过年终。
⑥为这天杀的病,父亲不信医生,不信僧巫,只信了天。说是只要心头有个这样的念想,病就自然跑掉了。他说的这个念想,生为人子,我是知道的。
⑦母亲看见父子俩这般和谐,也很欢乐,半带嗔嫌地说:唉哟哟,平日里装冤家赌气,现在呐,好似隔天隔地才见的铁杆朋友呐!
⑧切切切!女人家边边上凉快去。父亲难得地顶撞了一下自己的婆娘。
⑨我儿呀,那次呀,那次我送他,还像电视里头一样,给了他老汉儿一个,一个飞吻呐。父亲捂着半边脸,脖子一扭,咯咯地笑了三两声,像害了羞的姑娘。
⑩羡煞你,羡煞你——父亲没完没了,挑逗不知道啥子是飞吻的母亲。
而此刻,我的心里,是的!真有一坨什么掉了下去。我的全身都在发热,无数个毛孔张开了——我努力回想,搜索着记忆中那帧唯一的老父送儿图。
父亲拎着土鸡蛋,身披舅舅送他的半旧军大衣,脚踏高帮草绿布鞋,嘴叼山烟锅。他很少明白城里事,我做什么他只是紧跟身后,不说话,不搭手。
班车到了。我起身。没言语。接住父亲的土鸡蛋……
班车启动了。我坐在靠窗处。看见父亲立在那里,叼着山烟锅,空着手。当时,好像还有一丝风吹过,弄散了他吞吐的烟雾……
这时,我向父亲努了努嘴——
啊呀!我不禁叫出了声,眼眶有些热,什么也听不见、看不见了。
等我转过神来,父亲已经斟上第二小杯。他的脸腮又红又亮,眼睛少了许多浑浊,声音也更加洪亮。他不住地看看我,点点头,又摇摇头,陷入无限的自我陶醉之中!
母亲又来插话,说话时只看着父亲,好像是一种代言。她说,你老汉儿,自从你考上中师,就抖擞起来了,每顿饭非三斗碗不下桌,跟初春青草满坡时的小牯牛有个比,一天胜一天地壮。
现在我才知道,父亲的那种病,农村里头叫劳累病,主要是因为劳动繁重加营养不良所致。
这使我更感到愧疚不已。
父亲错把儿子冷漠的努嘴,当成包治百病的热吻,四年来一直敷在身体里最不安的地方,依赖着,念想着——
如此,我这个儿子本身就能够,为父亲做很多漂亮事情呢。他的要求和需要那么简单,或许只是一个轻飘飘的飞吻,甚至不需要儿子用一点点心血做代价,他就会高兴,就会健康,就会觉得希望明亮,生活幸福。
就像这个四年前的飞吻——一个让父亲想当然的无中生有的飞吻,就是大山一样的证据。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父亲捂着半边脸,脖子一扭,咯咯地笑了三两声,像害了羞的姑娘。
7.文中画横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8.读了本文,你有何感触?请把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吧!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选自《史记》)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齐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注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选自《孟子》)
【注】迁:搬走。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废:放下
B.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异:区别
C.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 适:适合
D.诸侯将谋救燕 谋:计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B.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C.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D.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强,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弱小的敌国。
B.天下很多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这是孟子的学说未能受到诸侯重视的原因之一。
C.齐宣王是仁德之君,他认为燕国国君虐待百姓,于是听从孟子的建议,派兵攻打燕国。
D.商汤赢得了天下人的信任,百姓对他翘首以盼,就像大旱时期急切地盼望甘霖一样。
1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四、诗歌鉴赏
湖口送友人①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苇岸无穷接楚田④。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友人: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
13.“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独”字用得极其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4.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
15.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刻画了报效国家、甘愿赴死的爱国形象;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 , ”两句,表达了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六、名著阅读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他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著,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著立了起来。他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1)此文中的“他”是 ,是小说《 》中的人物。
(2)请简要介绍这部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七、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我为‘碳中和’献计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央视网2021年3月15日讯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完成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会议决定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所谓“碳达峰”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材料二
17.请为材料一的新闻拟定标题。(20字以内)
18.阅读材料二中的宣传画,请你运用说明性语言介绍该画面的内容及其宣传的知识。(要求:要素齐全,有明确的说明顺序,90字左右)
八、作文
19.阅读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遇见的时刻是充实人生的时刻,每一个遇见都是上天赐予的宝贵礼物。”
与一树繁花相遇,馨香扑鼻,让我们收获喜悦;与醉心的文字相遇,润泽心田,让岁月缱绻生香;与人相遇,明媚温暖,让我们感受爱意,收获成长……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感悟?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题目:遇见
要求:①请将题目书写在作文卷第一行的中间位置。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写出真情实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④语言规范,不要使用网络语言;不得抄袭套用本试卷上的阅读材料。
⑤文中不得出现影响作文评价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⑥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2025年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多校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A
4.(1)示例:与2019年相比,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增加,倾向于纸质书阅读方式的人数比例有所增长。可见,纸质书阅读发展态势良好。
(2)示例:妈妈,您一点儿都不老。听书的内容记不住,可能是您选择的阅读方式不太好,视觉与听觉对文字的加工是相辅相成的,您只依靠听觉,当然容易忘了。要不,我多帮您干干家务,您拿纸质书读读看。
(3)示例:我方认为电子书不能取代纸质书。有科学证明纸质书阅读更有利于人类大脑调动多种感官强化记忆,也更能促进深度阅读;而快速的电子阅读,却会对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共情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第十八次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2020年纸质书阅读量和其阅读方式人数占比都比2019年有所增长。科学和事实都证明,纸质书不可替代。(另:表达流畅,条理清晰)
5.父亲把“我”的努嘴当成飞吻,当成生活的支柱,让“我”十分愧疚,并让“我”理解了深沉的父爱。 6.运用外貌(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说起儿子的飞吻时害羞的样子,表现了父亲此时内心的兴奋、激动和甜蜜。 7.插叙。揭开了父亲认为的“飞吻”的谜底,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和第一段内容相呼应,又为下文写“我”内心的愧疚之情做铺垫,使结构更加完整。 8.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9.C 10.B 11.C 12.(1)没有听说凭借方圆千里的土地却还有害怕敌人的(情况)。
(2)百姓认为(你)将会从水火之中将他们拯救出来。
13.“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指诗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14.首联选取“暮霭(湘烟)、岸苇(芦苇)、楚田(田野)”三个意象,描写诗人在湖口送别友人所见的一幅深远空旷的湘江暮色图,蕴含了离别伤感孤寂之情;颔联用大雁喻友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颈联通过别离后的想象表达对友人旅途艰辛的关切;尾联腊月末凋零的梅花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想象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5. 江春入旧年 满面尘灰烟火色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16.(1) 周进 《儒林外史》
(2)内容:《儒林外史》刻画的是“儒林”不为正史所载的面相,主要表现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如王冕、虞育德、杜少卿等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特点:《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它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它将讽刺的锋芒寄寓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17.示例一: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示例二: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8.示例:图片主体是天平,左侧托盘画有排放浓烟的烟囱,托盘下面是“排放”二字;右侧托盘画有风能发电设施和大树,托盘下面是“吸收”二字。该宣传画告诉人们碳排放和碳吸收平衡,才能达到碳中和。
19.例文:
遇见昙花
九月已至,新的学期开始。刚从暑假“醒来”的我,面对新学期的忙碌生活越发手忙脚乱。人皆言“金秋九月”“秋高气爽”,然而秦皇岛的九月却如夏日般燥热无比。如此的环境,更使我愈加烦闷,遂将一切不顺都归绺于学习,后果可想而知。如此般磨过两周,一张数学卷子彻底压垮了我,鲜红的83像是对我坚持的嘲笑与否认。
不禁自问:学下去,值得吗?
几日过后,迷惘间倒是碰上了点好运气。那天晚饭后百无聊赖,看着天已黑的窗外,突然来了兴致,想下去走走。穿好衣服下楼,看着小区里千篇一律的花草树木,心中好不容易攒下的沉静似又要被烦躁打破。忽然,一瞥间,一抹白色闪过,让我眼前一亮。细看过去,那如莲般绽开的雪白花朵,在其余的花木间真是卓尔不凡,分外惹人瞩目。
顺势抬眼望去,这里一大片都是昙花,雪白与雪白连成一片,似仙气缥缈的云层,将人世妆点成了天宫。我正欲大肆赞叹时,忽见左手边的一朵花突然颤了一下,随即花瓣开始收拢,几分钟后,本大放光彩的昙花竟凋谢了,收成了一个小小的苞。我甚是惊异,二十分钟左右的功夫,原先那一层花海已然变成了一片恹恹欲睡的垂头花苞。
灵魂猛地感受到震颤。不知怎么就想到了那个“值不值”的问题。这昙花,历经一生努力,却也只能绽放一个小时,后则凋零;然苦读十几年书,只为中高考卷子上几个分数,岂不正是一样?但究竟值得吗?若是从前问之,我一定会说不值,可现今看来,历万千劫,换一夕灿烂,终是值得的。你且想想那片花海纯净的白,不正是来源于痛苦的生长么?若没有了那痛苦,纯净的美丽就永不会出现。我想,这便是人生努力奋斗的意义吧。
孔夫子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比起一生的平淡灰暗,历经痛苦,不懈努力过后的怒放,即使短暂,却最为耀眼,美丽。而为了这一刻,所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遇见昙花,遇见璀璨,遇见生命的绽放。
时光淬炼,只为惊鸿般的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