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下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接触过《陋室铭》《爱莲说》等托物言志类散文,能初步分析“物象—精神”关联,但对井冈山革命历史背景了解较模糊;对散文中“反复”“顶真”等修辞的鉴赏能力较弱,需搭建语言品析支架。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优美词句,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仿照文中句式进行写作练习。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角度与层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中描绘的井冈翠竹的自然美和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传承与理解:借助文中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描述,了解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激发对革命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培养文化担当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提取文中反复出现的“难忘”关键词句,梳理作者由“形”到“神”的递进式描写逻辑;感悟翠竹“坚韧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理解革命文化的当代传承价值。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播放竹海+《十送红军》片段,提问:“为何井冈山人对竹子有特殊情感?”引发学生对“难忘”的思考。活动一:寻“难忘”之迹——梳理文本脉络 任务:从文中提取“难忘”相关语句,分析递进式描写逻辑1. 关键句提取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作用:开宗明义,以“最”字突出翠竹的独特地位,奠定情感基调。)②“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为的是等待亲人。”(作用:通过反复强调,将“竹子”与“革命”绑定,深化“难忘”的历史内涵。)③“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作用:以呼告句式将“难忘”升华为永恒的敬仰,赋予翠竹人格化精神。)2. 描写分析活动二:悟“难忘”之魂——解析象征意义 问题探究:1.意象对比分析——翠竹的“双面人格任务: 对比两组句子,完成填空意象对比分析: 坚贞组:“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vs“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 共同点:顽强生命力奉献组:“穿云钻雾,呼啸而来” vs“挤上火车,走上迢迢征途”→ 情感变化:从“激昂冲锋”到“沉稳使命”小结:坚贞组均用拟人表现不屈,但前者以颜色变化隐喻长期斗争,后者以动作描写突出瞬间抗争;奉献组通过“穿、钻、呼啸”展现主动奔赴,而“挤、走”体现建设时期的沉稳奉献2. 标题探源——从《青山翠竹》到《井冈翠竹》小组讨论:“课文原题为《青山翠竹》,后改为《井冈翠竹》。这一改动有何深意?结合文本和井冈山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理解。”小组讨论后参考:强化革命象征性:“青山”泛指自然山色,而“井冈”特指中国革命圣地,直接关联红色历史。改名后更突出竹子与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绑定,如文中“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的反复强调。明确地理标识: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改名使意象具象化。文中多次以黄洋界保卫战、竹钉阵等史实印证竹子在井冈山斗争中的特殊地位。深化集体记忆:“井冈”二字承载集体革命记忆,如朱德的扁担、毛委员挑粮等细节,使“竹”从自然物升华为精神符号,呼应结尾“井冈山的象征”的升华。小结:从《青山翠竹》到《井冈翠竹》,一字之差,却让“竹”从自然意象跃升为革命丰碑。那么,作者如何通过文字将这份精神镌刻于读者心中?让我们走进文本深处,探寻“难忘”的密码。活动三:析“难忘”之技——探究写作手法 1. 修辞手法寻宝: 排比造势: 分析“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的铺陈,体会革命功绩的厚重感; 顶真递进: 拆解“竹叶烧了→竹枝→竹鞭→竹根”的链条式结构,感受生命力传递的节奏。 2. 多感官写作体验: 仿照“竹梢摇动如绿浪,竹声沙沙似战鼓”,让学生从触觉(竹皮冰凉)、嗅觉(雨后竹香)等角度补写句子,强化语言表现力。 作业布置: 撰写“我身边的井冈翠竹”随笔,以身边物象,如松树、梅花,为载体,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达品格追求。板书设计 18井冈翠竹 形:虬枝傲骨 → 神:神采/神勇 言:拟人排比 → 志:奉献/气节 法:第二人称 → 情:军民同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