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荷花淀》教案设计2024-2025学年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体会荷花淀派清新优美的写作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手法对人物性格及心理的刻画作用,培养逻辑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读文本,感受小说中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精神,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水生嫂等妇女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2)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深入体会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媒体教具(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荷花淀》背景及内容的理解。(2)《荷花淀》全文打印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随课堂进度阅读和分析文本。(3)准备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或学术论文摘要,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教法学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中秋节夜晚,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 99 个碎片,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 99 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但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然而在这篇小说里又是怎样一幅截然不同的战争面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 《荷花淀》,感受那里的宁静与诗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 是于 1938 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七七事变” 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他的作品显示出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独特风格,被当代文坛誉为 “白洋淀派”。其小说又被称为 “诗体小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散文集《津门小集》等。写作背景:1936 年,孙犁到了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方式。1937 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这一地区,他切身体验到了这里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基于这种心理,1945 年他写成了 《荷花淀》 这篇著名的小说。题目解说:“荷花淀” 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以 “荷花淀” 为题,点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1):夫妻话别,水生离家。第二部分(32-61):探望丈夫,淀上遇险。第三部分(62-85):助夫杀敌,迅速成长。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 初步理解小说的情节小说情节梳理:小说从女人编席写起,以她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结束。(1)提问:小说为什么从女人编席写起?(2)(学生可能回答:突出了劳动妇女的勤劳,表现了女人等待丈夫回家时的心情,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编席不仅展示了劳动妇女的勤劳,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小说的语言描写。2.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句分析:第 13 段中:“怎么了,你?” 如果改成 “你怎么了?” 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回答:“怎么了,你?” 更加委婉,突出关切;“你怎么了?” 显得生硬,不能体现水生嫂温柔细致的性格)教师引导:非常好,同学们注意到了语言的细微变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现在,请大家继续关注小说中的动作描写。3. 动作描写的意义细节描写:第 15 段中 “震动” 和 “吮” 这两个动作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这两个动作表现出水生嫂内心的复杂心情,但她很快平复情绪,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教师引导: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震动” 和 “吮” 这两个动作确实揭示了水生嫂内心的情感波动,同时也展现了她的坚强。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情感描写。4. 情感描写情感变化:第二部分的开头几段是如何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学生可能回答:通过几位女人找各种借口去看丈夫,表达了她们对丈夫的关心和思念)教师引导: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表现了她们对家庭的牵挂。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时间词句的作用。5. 时间词句的作用时间词句分析:最后一段中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各有什么提示作用?(学生可能回答:“这一年秋季”“冬天” 说明妇女们成长得很快;“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 说明她们已经具备了战斗的实力)教师引导:同学们很好地解读了时间词句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6.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都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可能回答: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她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教师引导: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这些人物形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景象,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勇敢和智慧。最后,我们来看看景物描写的作用。7. 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本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回答:表现了月光朗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风景美,渲染了温馨、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青年妇女热爱家园、热爱劳动的感情)教师引导: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景物描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情感。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1. 中心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提问: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学生可能回答:小说通过描写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妇女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勇敢机智、深明大义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师引导: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荷花淀》 不仅是一篇反映抗日斗争的小说,也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接下来,我们再来赏析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2. 写作特点赏析写作特点:提问: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可能回答:结构散文化、描写的诗意化;语言质朴、简明,充满诗情画意;细节描写丰富、细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个性)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到位。《荷花淀》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孙犁的文风和艺术追求。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小说。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犁及其写作背景,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结构,深入分析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情感描写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到了白洋淀妇女的勤劳、勇敢和深明大义。同时,我们也领略了孙犁独特的 “荷花淀派” 风格,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作业布置(1)结合《荷花淀》中水生嫂等女性角色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 “女性的觉醒” 这一主题的理解,不少于 200 字。(2)分析《荷花淀》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和主题的作用,举例说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