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大堰河 -- 我的保姆》这首诗的情感与主题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这首诗的意义。(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艾青及其代表作《大堰河 -- 我的保姆》的背景、诗歌的情感抒发技巧,以及自由体诗的特点等知识点。(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现代自由体诗的特点,掌握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人文关怀。此外,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排比、反复和对比等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和文本分析,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反复、对比,增强语言表达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大堰河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情感变化,学生能够提升逻辑思维和情感理解能力,形成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刻认识。(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学生能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抒情手法。(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艾青的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和文本分析,深入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厚情感,理解诗歌中叙事性抒情的艺术手法。(2)结合诗歌背景,探讨大堰河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的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并感受诗歌《大堰河 -- 我的保姆》中作者对大堰河形象的情感投射与赞美,以及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普遍农妇的命运与价值。(2)把握自由体诗的特点,分析其在诗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通过自由体诗的艺术手法传达诗人的情感与艺术魅力。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艾青的生平影像资料、播放《大堰河 —— 我的保姆》的朗诵音频以及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增强学生对诗歌背景的理解和情感体验。(2)《大堰河 —— 我的保姆》原文及相关文学评论文章:提供诗歌的完整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同时附上几篇关于这首诗的文学评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3)角色扮演道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准备一些简单的服装和道具,用于课堂上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话题: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母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故事或感受)导入课文: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深情的诗歌《大堰河 -- 我的保姆》,这是诗人艾青在狱中创作的成名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一位普通农村妇女 —— 他的保姆大堰河的深深怀念与赞美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生:认真听教师讲解,初步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是现代著名的诗人。1932 年他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仍坚持创作。1936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 —— 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生:记录重要信息,并思考艾青的创作背景)在抗日战争期间,艾青还写了长诗《向太阳》和《火把》,1949 年后又创作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作品。(生:简要了解艾青的其他作品及其成就)相关背景1932 年,艾青因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被捕,以 “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 罪被判入狱 6 年。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大堰河 —— 我的保姆》。(生:理解当时的背景及艾青在狱中的创作环境)了解 “自由体诗”自由诗是一种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每一行诗的字数、每一节诗的划分以及整体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这种形式根据作者的内在情感来安排诗歌的语言节奏。(生:初步了解自由诗的特点及其表达方式)三、初读感悟预习检查明确字音:冰屑(xiè)麦糟(zāo)团箕(jī)叱骂(chì)糯米(nuò)忸怩(niǔ ní)解释词语:瓦菲:屋檐下的瓦片间的草。典押:典当。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火钵:用陶瓷制成的盛火器具。(生:集体朗读并记忆这些词汇,确保准确发音和理解词义)诵读体会,把握节奏给诗歌标划停顿和重读(示例):大堰河,是 / 我的 / 保姆。她的名字 / 就是 / 生她的 / 村庄的名字,她是 / 童养媳,大堰河,是 / 我的 / 保姆。(生:跟读并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四、文本研究【思考 1】梳理诗歌脉络层次,把握诗歌线索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诗,梳理诗歌的脉络层次,找出诗歌的线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诗,尝试找出诗歌的主要线索。(生:仔细阅读全诗,思考主要线索)教师提问:诗歌的主要线索是什么?(生:大堰河的形象和诗人对她的怀念之情)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生:可以分为介绍大堰河、回忆大堰河的生活、抒发对大堰河的怀念三个部分)【思考 2】分析人物形象请学生阅读全诗,概括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句摘取:“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哀,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大堰河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悲苦但充满母爱的农村妇女形象。(生:分小组讨论并归纳大堰河的形象特点)为什么第十节要强调 “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诗意解析:这句话表达了大堰河的突然离世给诗人带来的巨大悲痛和无奈,同时也突出了大堰河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生:深入理解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第十二节中,诗人用 “紫色” 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紫色的灵魂” 应该怎样理解?诗意解析:“紫色” 象征高贵和纯洁,诗人用这一颜色来形容大堰河的灵魂,表达了对她高尚品质的赞美和怀念。(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紫色的象征意义)【思考 3】体会作者感情第一节首尾句为什么重复说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重复表达:通过重复的方式,强调了大堰河在诗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厚感情。(生:体会重复的作用,理解其深层含义)第十二节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感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深的赞美之情。(生:分析具体的抒情手法及其效果)【思考 4】鉴赏艺术手法这首诗是一首自由诗,它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形式自由:每一行诗的字数不固定,每一节诗的划分灵活多变,节奏和韵律没有严格的约束。(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自由诗的形式特点)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试找出几例,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诗句摘取:“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作用解析: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大堰河的日常生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情。(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首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而且多个诗节中的首尾重复。反复朗读有关诗节,揣摩其表达效果。诗句摘取:“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效果分析: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首尾重复则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生:集体朗读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五、明晰主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还深入体会了《大堰河 -- 我的保姆》这首诗的内涵。这首诗通过对大堰河这一普通农村妇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母亲般的深切怀念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六、拓展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艾青传》中关于《大堰河 -- 我的保姆》创作的部分,进一步了解艾青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选读片段:“在监狱的不眠之夜中,倚着冰冷的墙壁、艾青借着铁栅栏外的昏暗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着、写着。他力求字迹端正,他从来不喜欢潦草、杂乱;但灯光实在太暗了,有时写着、写着就把两句诗叠在一起了,只有等天亮再把它们拆开、重抄。”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艾青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以及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生:分享阅读感受,谈谈对艾青创作精神的理解)课后作业:(1)请根据《大堰河 -- 我的保姆》的文本内容,总结出大堰河的人物形象特点,并分析诗中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2)仿写一首自由体诗,要求体现出自由体诗的特点,并通过诗歌表达出你对生活中一位印象深刻的人物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