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件(2课时)2024-2025学年鲁科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件(2课时)2024-2025学年鲁科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1课时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生态原因及影响
生态脆弱地区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建设,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愈发突出。
问题:
你知道有哪些生态脆弱区?
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生态脆弱?
当地该如何发展?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核心素养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程标准
1、了解某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区域认知)
2、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某地相类似的区域及其问题解决方案。(地理实践力)
4、了解区域的差异,寻求适合的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
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先祖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长 城
日月山
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域。
找一找 指出黄土高原的边界。
读书P24页及图,试从气候、植被、土壤、地形、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黄土高原
1、气候较为干旱
图1 中国地区地貌类型与降水量
400mm
400mm
黄土高原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植被覆盖率低。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且多暴雨,6-9月的降水可达到年降水量的60%-75%,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较为干燥的春季不利于地表植被的及时恢复。
延安气温降水曲线柱状图
2、黄土土质疏松
图4 黄土高原黄土
黄土高原地表主要组成物质为黄土,以细粉沙为主,有较多的孔隙,土质疏松,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抗击、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势较高,海拔800-3000米。长期的流水侵蚀,塑造了黄土高原塬、墚、峁和沟谷等多种特殊的地表形态,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塬是四周塌陷,中间为一块平地的地貌类型,这种地形很适合农耕。
黄土塬
黄土峁
呈孤立的黄土丘状,顶部浑圆,坡面向四周倾斜,状如馒头。
黄土墚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主要是黄土覆盖在墚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
黄土墚
“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摘自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
4、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而水土流失后,不仅使地表支离破碎,还严重降低土壤的肥力,加之气候较为干燥,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气候较为干旱
黄土土质疏松
环境破坏以后难以恢复
细粉沙为主疏松土质,具垂直节理,遇水易分散,极易导致水土流失。
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多暴雨,加剧地表侵蚀;春季干燥不利植被恢复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我国生态脆弱地区
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分布共有多少处?
有何特点?
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共17处;大多分布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分布面积大,生态脆弱性表现明显。
图5 中国脆弱地区分布
读书P26页至P28页及图,试从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合作探究2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的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广,约占总面积的70%。水土流失使黄河水平均含量高达每立方米35千克,是长江水平均含量的29倍。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
2、自然灾害严重
黄土高原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多灾地区之一。发生的自然灾害多达20多种,其中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1949-1990年,85%的年份发生旱灾,其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均居各种灾害首位,76%和37%的年份会发生洪水和暴雨灾害,洪水和暴雨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据统计,全国约有1/3的滑坡灾害发生于黄土高原。
3、影响农业生产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破坏严重,耕地减少。
强烈的土壤侵蚀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严重影响该地区农业的发展。
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等级。一等耕地质量最高,十等耕地质量最低。黄土高原地区耕地质量等级为七等至十等的耕地占54.76%,这部分耕地的特点是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
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灾害严重
影响农业生产
旱灾、洪水、暴雨等频发
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
农田破坏严重,耕地减少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背景。分析脆弱生态是如何导致水土流失的,并尝试构建联系图。
2、结合图2-1-7,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
3、查找资料,说说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图2-1-7 人口增长和脆弱生态引发环境问题
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背景。分析脆弱生态是如何导致水土流失的,并尝试构建联系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关系,与人类活动也有密切的关联。如下图:
降水集中
多暴雨
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大
土质疏松
水土流失
耕地减少
贫困
过度开垦
人口增加
植被稀少
人类不合理活动
2、结合图2-1-7,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
图2-1-7 人口增长和脆弱生态引发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当地的土地退化,进而使人们进行的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不高。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只能开垦更多的荒地,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人口的增长,更加剧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生态环境更加脆弱,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3、查找资料,说说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及不合理地采矿、工程建设、战争、人口的过快增长等,加剧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导致黄土高原地理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肥沃的土壤,使当地土地肥力下降,农业减产,加速沟壑的形成,威胁工矿、交通安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图:(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2课时 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生态脆弱地区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建设,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社会问题愈发突出。
问题:
你知道有哪些生态脆弱区?
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生态脆弱?
当地该如何发展?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核心素养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程标准
1、了解某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区域认知)
2、分析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综合思维)
3、分析某地相类似的区域及其问题解决方案。(地理实践力)
4、了解区域的差异,寻求适合的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
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治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1)工程措施
黄土高原的沟谷坡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在沟谷两侧的坡地实施各种工程性措施可以减轻降雨和坡面径流的侵蚀作用。
例如在坡面上打抗滑桩防止山体滑坡,开建与等高线平行的引流渠减少破面径流,挖水平沟让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建鱼鳞坑储水并护坡等。
抗滑桩
储水和护坡的鱼鳞坑
淤地坝
2)生物措施
提高林草覆盖率使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采取植树种草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种生物措施,以消减暴雨和径流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同时通过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提高表土的抗蚀能力。
在沟头植树造林
在田埂栽种灌木
培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可以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土高原沟壑区沙棘与混交乔木
3)农业技术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的塬面和较陡山坡宜发展林草业,部分种植经济林果,草地保持适度放牧。
山下缓坡和沟谷发展种植业,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的固结力,减少水土流失。
田间套种
水平阶种植
高沟垄作
地膜覆盖
塑料大棚
日光温室
实施田间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耕作手段,采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以及喷灌、滴灌等生产和灌溉技术,增强耕地的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结合视频及图文资料,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成效有哪些?
坡地修建水平梯田(护坡)
谷底淤地坝(固沟)
峁顶建防护林(保塬)
2、优化产业结构
黄土高原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
图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新模式
同时利用黄土高原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资源,借国家能源开发西移的契机,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快速的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1995年黄土高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2010年下降到5.5‰.
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和环境承载力达到或超过极限地区的人口迁出,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
治理水土流失
优化产业结构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思考题】
1.根据石漠化的成因,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讨论我国石漠化的地区分布。
2.分析说明石漠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请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建议,并为当地解决贫困问题出谋划策。
阅读活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根据石漠化的成因,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讨论我国石漠化的地区分布。
答案:
石漠化是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喀斯特地区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易淋、易溶且成土慢,地表土层薄,土壤贫肱,基岩比较容易露出;地形起伏,山地坡度大;气候温暖,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人为原因:过度樵采、滥砍滥伐,森林不断遭受破坏;过度开垦及陡坡开荒、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采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作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我国可溶岩地层分布高达34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南方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和广东一带,以及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以云贵高原为中心连带成片形成西南岩溶区,区域面积达115万平方千米,岩溶面积约占61%。责州省为西南岩溶区的核心,石漠化发展趋势明显,大片丘陵“沦落”为荒山秃岭。
问题:2.分析说明石漠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石漠化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下降,危及地区的生态系统安全,加剧该地区的生态脆弱性;造成土地丧失、干旱缺水,土地生产力下降,侵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地矛盾突出,严重阻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根源。
问题:3.请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建议,并为当地解决贫困问题出谋划策。
答案:
石漠化地区面临着生态恶劣和人口贫困的双重危机,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采取的措施有: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保护与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修建蓄水池,解决石漠化地区的生产生活问题;调整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需求问题,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区域经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如旅游扶贫、异地扶贫、发展生态农业等。
清水沟小流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城郊东南部。西峰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塬面坡沟兼治、山水田林路草工程综合配套、层层设防、阶阶拦蓄的原则,推进坡面、沟道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塬面径流拦蓄调控,缓坡沟台林草缠腰,围庄就近果园,沟底工程穿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人居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裕,完成1-2题。
1.清水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过程中层层设防、阶阶拦蓄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水土拦蓄量 B.降低工程建设投入
C.增加岩土体强度 D.避免形成坡面径流
A
2.清水沟小流域治理过程中“沟底工程穿靴”的有效措施是( )
A.扩大沟谷的面积 B.加深沟谷的深度
C.对沟谷实施加固 D.美化沟谷的环境
C
灌丛沙堆是前进的风沙物质积聚在灌丛及其周围形成的一种地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通过人工飞播技术在下图所示沙区营造了固沙灌木林,从而形成大片灌丛沙堆。监测表明,近10年来当地灌丛沙堆的二次沙化现象有所显现。完成3-5题。
3.沙区中固沙灌木林得以存活的有利条件是( )
A.多晴朗天气 B.热量较充足
C.风力作用弱 D.土壤水分多
D
4.灌丛沙堆形成过程中,该区域( )
A.地下水水位下降
B.生物群类结构变复杂
C.地表反射率增加
D.土壤黏性吸附力减弱
B
5.为避免灌丛沙堆二次沙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A.灌丛剪旧枝促发新枝B.用防风乔木替换灌丛
C.严禁放牧,将牧民外迁D.客土培育,新播灌丛
A
灌丛沙堆是前进的风沙物质积聚在灌丛及其周围形成的一种地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通过人工飞播技术在下图所示沙区营造了固沙灌木林,从而形成大片灌丛沙堆。监测表明,近10年来当地灌丛沙堆的二次沙化现象有所显现。完成3-5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